浅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延川县永坪镇第一小学白宝玲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存在着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生存在着“师云亦云”的现象,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抢答、提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智,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问生答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今天,教师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使他们产生主体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为此我们应提倡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平等地交流教学思想,实现意识的转变。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在讲完“能被2、5、3整除的数”下课时,我先让学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再让学号能被5整除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让学号有约数2的同学站起来,这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站起来,这就说明这些同学的学号不能被2、5、3整除,这样我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未知的矛盾转化,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按“取”(两个直角三角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
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改变了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的被动局面。
这样能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
的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共同参与进行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在课堂上和学生聊天、玩,使学生内心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在对学生进行体温时,我只作必要的启发和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让学生尽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我给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并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但还不够,还要努力。
学生在体会到学习愉快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导和主体的最佳功能和效应。
同时,这又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这就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浅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白
宝
玲
延川县永坪镇第一小学
二零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