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之送别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选修之送别诗
一、概念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别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二、特点
(1)常见题目
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2)常见意象
A.地点类:
长亭、短亭、南浦、渭城、阳关、古道、北梁、灞陵、灞桥、柳岸、西楼、望江楼、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谢(公)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B.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C.植物类:杨柳、浮萍、飞蓬、草、芳草、青草、芭蕉、丁香
D.动物类:杜鹃、鹧鸪、秋蝉、猿猴、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E.乐器类:(吹)笛、(吹)箫、(吹)笙、画角
F.景观类残阳、残月、明月、秋月、浮云、(细)雨/朝雨、水/江水
G.季节天气时间类: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H.人造物象类:酒/美酒/浊酒, 船/(兰)舟/帆, (青)灯/烛/蜡/炬
(3)思想内容: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
、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前途艰险的担忧、坦陈心志的告白、
积极奋发的勉励、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4)表现手法: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虚实、衬托、
比兴、对比、比喻、拟人、反问、谐音
(5)风格:伤感型、豪迈型。
A.以悲情为主的: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
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此
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
点。如柳永的《雨霖铃》
B. 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
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
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
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
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
《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C. 特殊的赠别诗:此类诗歌,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
主。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
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
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
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
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三、主题倾向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孟郊的《游子吟》抒写的是
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
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
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
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
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
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5.9)中“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
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
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6.14)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
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
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人泪下;
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陈
子昂《送魏大从军》(6.12);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
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
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四、鉴赏方法点拨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5.11)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
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
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
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6.13)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
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
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
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
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
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
前人诗文。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
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
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
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
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
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
《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
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
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
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
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
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