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武德的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武德的文化价值

作者:江华邢连军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

[摘要]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武德是武术的宗旨和灵魂。在长期的传承中,中国的武德形成了完整的规范系统,强调以崇德尚武、健身卫国为宗旨,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为原则,以严格要求、感恩尊重为规范,以“三不教”为传承的戒律。中国武术中的道德对武功发挥着指引武功发展的方向、保障武术功能的发挥、提升武术的程度和境界的作用。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弘扬民族传统,整理发掘武术的道德,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武术;武德;武功;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1-0082-04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流行于海外的“中国功夫”的主要成份。几千年来,中国的武术不仅形成了令人吃惊的功夫,具有神奇的搏击力量,可以置敌人于死地,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化理论支撑的武德思想和武德价值观念,构建出了武德与武功之间不可分割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武德是中国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底蕴,武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是武术的指导思想和保障系统,只有在武德引领下的武功才能发展和提升,武德成了武术的灵魂和精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天人合一的心理状态

武术是修炼武功、提高技法的过程,修炼武功的目的不是施展拳法,而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在太极拳理论中,强调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太极进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无极”状态,要求在“意念引领”下,虚灵顶劲,意形合一。传统内家拳进而把人体作为一

个小天地,外家拳把宇宙作为一个大天地,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合于宇宙的大天地之中,实现人天相应、天人合一的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桩,在各种桩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期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无形无象之最佳和谐状态。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地存在与发展,只有把武德理论置于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将武德与武功,个人之武功同群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一是意念与形体的合一,用空虚乎静的内心意念,引发内在的“劲”,把力转化为意念之劲。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二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的统一。要求练习者事事讲求整体和对全局的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彻底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以柔克刚的辩证观念

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强调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后会向其相反的方面发展,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由于强必转弱,弱能胜强,形成了中国武术技击理论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辩证观念。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其阴阳学说包含的阴阳对立、阴阳互粮、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中华武术的劲力动用、技战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对劲力的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中“柔与刚,弱与强”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没有纯刚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太极拳等内家拳是“柔极软然后极刚强”。柔中带刚,以柔克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太极拳大师杨澄甫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正如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所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而以刚劲勇猛著称的少林拳、铁砂掌等外家拳,也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在武术技击中强调攻与防的辩证转换,提倡攻与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攻中带守,守中有攻,攻能转化为防,防能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最积极的进攻就是最有效的防守,最有效的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这些都蕴涵了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三)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武术源于华夏祖先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斗争,同野兽及敌人进行的生存搏斗,从一开始就充满不甘屈服、奋起进取的斗志。虽然在当今

时代,武术的技击地位已不是克敌制胜的主导因素,但其本质属性仍是技击性,是顽强拼搏的象征。像霍元甲这样的近代武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以自己精湛的武术打败了日本浪人,吓跑了西洋大力士,更重要的是他不甘于“东亚病夫”的耻辱,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终于通过个人的修炼和武德的指引能够奋发搏击,击而必胜,成为中华武术之魂。

(四)意形合一的修炼观

“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体现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既讲究外在形体的规范性,又讲究精神气质的崇高性,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它要求内在的手法、眼法与外在身法、步法协调一致。外在的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志、心理活动和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与神、内与外是不可分开的。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变化来锻炼身心;少林拳则强调精、力、气、骨、神的内外兼修。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儒家思想讲究“修身养性”,强调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现在武术文化的内外兼修上,不仅要修身同时也要修性。道教是唯一植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可谓中华文化的产儿,它也强调形神兼修。道家的基本主张就是形神俱备,与道合一。“道”是其世界观的最高境界。中华武术要求只有内炼与外练相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强体健身的目的。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形神统一观。

二、武德形成了完整的规范体系

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中,与其他国家的拳法理论形成鲜明区别的是:中国的武术是以武德为宗旨和灵魂的,而武德自身形成了完整的规范体系,从而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绝,使人在修炼中体会至高至深的道义观念。著名的当代拳师李小龙在创立自己的武术流派时,取名为“截拳道”而不用“截拳术”是耐人寻味的。

(一)以崇德尚武、健身卫国为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德的宗旨是崇德尚武,健身卫国。武在汉字中是由“止”和“戈”两个字构成的,意思是通过使用战斗的武器和利器,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中国的武术并不崇尚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