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的思考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旨在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

文章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经济社会环境、形成机理及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属性,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集团化”是经济学概念,是指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以规模优势来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

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其目的是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同时,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结纽带划分,现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主要分为资产联结型,契约联结型,资产—契约混合型三大类。

1.以资产为纽带的联结。

这是一种“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凭借投入的资本产生股权或产权关系,或者是内部扩大后分离出的单位之间存在很强的资产联系。

这种类型的集团,涉及产权、人事、拨款渠道的改变及管理体制的变革等。

例如,2000年,上海市卢湾区职教产业集团,是卢湾区对全区职业院校布局进行调整,将现有的4所高职院校合并,进行资产重组,把政府、学校、企业(联办单位)、外资等通过股份制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2.以契约为纽带的联结。

这种职教集团,无论从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还是利益分配等方面来看,成员之间都是通过协议、合同、集团章程等契约形式为纽带进行联结的。

成员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在产权、人事、拨款渠道及管理等方面没有多少改变,也可以说是一种“松散型”的职教集团。

例如,2003年成立的湖南科技职业教育集团,是湖南中华职教社牵头,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为核心,包括全省11所高职院校、2所中等职校、1个培训中心以及创智集团、湖南省物资集团总公司等8家企业单位、1家科研所参与的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3.以资产和契约共为纽带的联结。

这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既克服了前面两种
模式的弱点,又保持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在职教资源稀缺的环境下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

一般来说,这类集团会有通过资产(股权)联结的紧密层和通过契约形式联结的松散层之分,处于紧密层的成员由核心单位控股或参股的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组成;松散层的成员由承认集团章程,与核心单位有互惠性稳定协作关系的有关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组成。

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大多数是以契约为联结纽带的,这还是集团发展过程中的初级形态,在逐步完善后,会趋向于资产联结型、资产—契约混合的形态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区域合作与产业集聚及其新经济理论的出现
“二战”后,各主要工业国竞相投入推动的新技术革命,促使科技进入飞跃发展期。

由于新技术革命涉及的领域和时空不断扩展,一些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尤其是这些项目应用于生产时,常常不是单个的企业甚至单个国家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个企业、多个国家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

这样,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产生了企业的区域集聚现象,并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探究新的经济现象,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观点。

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分析产业集聚的成因后指出,除了交通工具的地理分布外,信息交流最大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工人的集中供给是产业集聚的主要成因。

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及各种新的经济理论大量出现,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增长极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区域结构上,重新提出了企业区位设定要接近原料或消费地、要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并强调城市的经济集聚作用和集聚经济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硅谷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而像意大利等第三产业区传统产业的集聚又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复兴的重要力量。

这些现实情况引起了主流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经济实践中,也出现了如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和江苏的外资扎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等现象。

这些集聚区域恰恰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即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心。

这一时期,经济学界则把研究重点转到了企业集群问题和创新环境等方面。

企业网络关系理论兴起,提出了社会网络模型,即以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考察对企业间的特殊行为做出解释。

(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空前关注
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现代企业的生产过
程已经由简单劳动过程向科学应用过程转化,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开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乃至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企业更加关注员工培训,并寻求高等学校的支持和人才培养的对接。

“订单式”培养是实现这一对接的重要方式,其实质是系统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用人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培养。

但是,尽管企业与高校曾经积极探索和尝试过这种合作方式,限于历史条件和传统教育模式,合作教育以至“订单培养”一直没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而只是一种补充或“点缀”。

当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在于“订单”的获取和兑现。

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看,由于目前农业和农村现有的技术、管理岗位稀缺,“订单”的获取在今后一段时期仍需要县级政府部门充当用人单位,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否则,“订单”是无处可觅的。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较大、农业企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牵头组织“订单”,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更有利。

“订单”的兑现则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涉及组织生源、制订课程计划、组织教学与实训等全过程;二是“用人方”人才规格的变化以及“订单”的法律效力问题;三是学生的意愿。

一般来说,只有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足够强的情况下,即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水平,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在互相选择的条件下都比较满意,才能解决“订单”的刚性约束和学生弹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的问题。

“订单式”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高职就业率平均达到70%,有些高职院校达到了90%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缺乏就业市场。

如果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举办和运营都按照政府制定的计划实施,政府乃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最大决策者,高职院校的计划和政策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晴雨表”。

1993年,党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的重点。

政府限于自身财力的不足,对社会力量办学和学校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众多的鼓励措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尤其是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之后,2003年出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介入职业教育的全面性,“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至此,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在政策和法制环境上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三、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形成机理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效仿企业集团而形成的职业教育服务开发与管理的组织形式。

通常情况下,当某一类型教育的规模扩大、办学机构数量增多时,就要经历从单一向群体发展的集团化过程。

这里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以某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为龙头(通常称为核心办学主体),以联合、兼并、合资等方式联合其他职教办学主体,以及由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一)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动因
将集团化办学引入职业教育,基本的动因是减少办学成本、赢得竞争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教育集团的一种,是从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移植过来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集团的基本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实体以集团形式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自身庞大的经济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最大利润。

教育虽有其特殊性,但也有产业性的一面,当教育产业发展中的同一主体下的个体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时,就要经历从单一向群体发展的集团化过程,从而形成个体联合的有效组织形式——教育集团。

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易于形成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市场,能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从而较大幅度地减少办学成本。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扩增了资源量,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按照规模经济理论,在一定的生产限度内,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单位成本有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师生比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走规模办学道路。

而要扩大办学规模,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学校自身单独开辟生源和财源来扩大规模;二是通过学校之间的联合,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来扩大规模。

前者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基础薄弱、缺乏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因此,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学校之间自愿互助的联合,利用各校资源要素存量的优化组合来获取规模效益。

从职业教育实践看,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又必然导致联合,只有拥有群体优势才可能在竞争中夺魁。

以北京为例,西城区新近组建了三个职业教育集团。

这三个职业教育集团为职业技术教育主动与劳动力市场结合创出了新路,体现了其依托经济、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

同时,在集团内部,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实行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有偿共用,校际之间情报信息联网;建立师资库,实行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并建立了从联办单位聘请兼职教师的灵活的师资任用制度,优化了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在集团内部形成合力,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各自为政、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合理而且高效。

(二)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前提条件
优势互补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前提条件。

按照系统优化理论,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将若干实体单位组合在一起,利用其优势产生的正效应,补偿其他实体单位的劣势所产生的负效应,从而使系统整体的正效应大大增强。

这一理论以相关成员之间互需和互利为前提。

不仅优势单位和优势单位之间可以实行“优优互补”,而且可以在优势单位与劣势单位之间实行“优劣互补”。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有技术、师资上的优势,但校舍拥挤、管理不善,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而有些学校有比较宽敞甚至空闲的校舍,也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设备,但缺乏技术和信息。

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岂不解决了双方的难题?因此,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骨干高职院校为主体,以比较稳定的组织规范为后盾,将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水平、但有着内在联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和研究机构结合为一体,可以扬长避短,互补互利,实现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等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充分挖掘集团内部潜力,从而发展一种新的综合优势,增强集团整体和各成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可以迅速、及时地淘汰各成员单位中落后低效的要素,补充、发展先进高效和有活力的新要素,促使整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较低的有序状态向较高的有序状态转化,这是有序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统包统配,致使部门之间、学校之间只有纵向行政联系,缺乏横向平等交流,专业重复设置,不仅效益极低,而且发展无序,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有必要走集团化、企业化办学道路,根据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重新构建集团内部的专业结构、物资结构和师资结构,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优势,逐步实现集团的有序运作。

(三)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化、集团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有宏观和微观两重运行目标。

宏观目标主要是遵循劳动力市场上各类人才供求变动规律,实现社会人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微观目标是通过集团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生产潜力和组合效益,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终实现集团的整体利益,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少华.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关系[J].湖南经济,2003(12).
[2]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3]赵学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契约绩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4]曾小军,刘兰平.教育集团化经营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2).
[5]陈年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6]姜维.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7]陈嵩.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8]尚慧文.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6).
[9]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