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止观双修到数宗并弘——试论天台宗玉泉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止观双修到数宗并弘

———试论天台宗玉泉系的发展

何晗

【内容提要】本文从智者理论中的净土思想出发,以弘景、惠真、承远等玉泉僧人的修行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天台宗玉泉系的发展。结论是其修行与弘传特点从原本止观双修的纯粹天台教观逐渐发展为天台教观与禅、律、密等数宗并弘,并最终归于净土行,这种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并为国清系法嗣湛然中兴天台宗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天台宗忏仪净土思想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玉泉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系智者大师晚年答生地之恩所建。智者在开皇十二年(592)至十五年(595)间,于此先后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此三本巨著合称“天台三大部”,成为天台宗的理论基础。智者圆寂后,隋炀帝杨广对玉泉寺加以保护:“荆州玉泉寺既是为造理,当异余道场。其潭州大明寺、荆州十住上明寺等,先以敬许为檀越,无容复乖。”①有了王室提供物质保证,玉泉寺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至唐代,玉泉寺与天台国清寺、润州栖霞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海内四绝”。智者入灭后,其弟子灌顶兴建国清寺,集结智者著作,

①(隋)灌顶:《国清百录》卷三《王答遗旨文第六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诸宗部三),台北:

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第811页。

48中国佛学(总第三十九期)

并接掌玉泉寺,对天台宗思想的继承和传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之后,玉泉一系经历弘景的台律并弘、惠真对北宗禅的接受以及承远将净土思想融入天台宗教观等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数宗并弘的特点,而这种发展,也最终流归净土行。此即后人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玉泉系独有,甚至亦非天台宗独有。太虚大师曾明确指出:“中国佛学,一向称为台贤禅净,或禅净台贤;意谓台贤为教义,禅净是行门,故作此分列。现在根据中国佛学分占的时代先后,次序为禅台贤净。因为此处讲的禅,不单是后来禅宗的禅,而是佛教传入中国最初即注重修禅的禅。由中国佛学所重在禅,依此重禅之特质,而演变为台贤的教义,后来又汇归净土行,故称为禅台贤净的次第。盖中国佛学重心,从开始到今,一直在禅;而天台教观盛于陈、隋;贤首教观盛于唐初;宋、元后禅台贤俱衰,余流汇归净土而转盛。”①这个次序是中国佛学的整体特点,而天台宗玉泉一系自身的发展便是这种大趋势的缩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为湛然振兴天台宗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因此,本文从天台宗实际建立者智顗的净土思想为论述缘起,梳理玉泉系的发展历史。

本文使用“净土思想”一词而非“净土宗”,是由于“净土宗”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待商榷。宗鉴的《释门正统》除了记载天台宗之外,还提到了华严宗、律教、慈恩教、禅宗、密等名称,并记述其传承。志磐的《佛祖统纪》的记录更为完整,其提及的宗派有达摩禅宗、贤首宗、瑜伽密教、南山律学、慈恩宗,并记述其传承。当时影响范围颇广的净土信仰却并未被其称为“净土宗”,而是在《净土立教志》中被称为“教”。诚然,从界定宗派时所依据的师承关系和宗义的独特性上来说,所谓的“净土宗”不是很符合“宗派”的标准。从师承关系上来说,传世的净土宗祖师谱系并不是根据衣钵相传的师承关系而来,而是后世根据先前的高僧大德们对净土信仰、念佛修行的提倡程度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排列而成的。从宗义的独特性来说,

①太虚:《中国佛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第151页。

汤用彤曾评

:“至于净土,则只有志磐谓其‘立教’,但中国各宗均有净土之说,而且弥陀弥勒崇拜实有不同,亦无统一之理论。有慧远结白莲社,只是唐之后的误传,日本僧人且有净土初祖是昙鸾,并非慧远,而且谓净土七祖历史乃南宋四明石芝宗

晓所撰,并无根据。

”①净土宗没有严密的传承谱系、稳定的僧伽团体、固定的弘法道场,只是寄寓在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中的一种信仰和修行方式,虽有宗派之名,却无宗派之实。因此,相对于将“净土宗”视为独立的佛教宗派的观点,将净土思想视为佛教重要的思想,将念佛视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似乎与实际更为

切合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不是两个佛教宗派的合流或合一,而是在净土思想影响下天台宗修行方式的变化。

从天台宗净土思想的源流来看,天台宗的净土思想与龙树思想有关。天台宗尊龙树为高祖,湛然曾明确提出天台宗以龙树所著的《大智度论》为指南。这部重要著作其实已经包含了净土思想,如其中对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之存在的肯定、念佛三昧而不离佛的主张对天台宗乃至中国佛教的整体理论构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智者则在接受龙树思想及“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

经》

)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净土思想。首先,智者从性具说出发,认为极乐净土与娑婆世界一样,本是凡圣皆能居住的乐土,而自力有限的凡夫有必要借助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之愿力往生。因此,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借助其愿力是修行所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智者提出“观心念佛”和“心观念佛”的主张。他在《摩诃止

观》中将一切行法总括为“四种三昧”

,即满足止观行后,得圆之初住的妙觉极果;若行止观途中产生障碍,则要请佛陀加护。其中,常坐三昧(一行三昧)是以唱佛号为主的修持法;常行三昧(般舟三昧)则是以绕佛像行走念佛、观想佛的相好庄严为主,同时唱念并运,理事并举。智者最推崇的则是半坐半行三昧中的法华三昧,三祖慧思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指出“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

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②,须“专心勤学法华三昧”③。智者在大苏山便是以

5

8从止观双修到数宗并弘①

②③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汤用彤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2页。(陈)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诸宗部三),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

1990,第697页。

(陈)慧思

:《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诸宗部三),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第69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