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起源于中国。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初的南朝梁代。

以下是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1. 初创阶段(公元6世纪初-7世纪初):天台宗由南朝梁代的道安和道炬两位大师所创立。

他们都曾去过梁朝的天台山修行,并将那里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 传承弘扬(7世纪中-9世纪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台宗
逐渐发展壮大。

武则天时期,天台宗曾经得到皇帝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影响力。

在此期间,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日趋完善,修行方法也日益成熟。

3. 教学争议(9世纪末-11世纪中):由于不同大师对于天台
宗教义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学争议逐渐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争论是南北宗派之争,南宗强调抱朴守一,北宗则注重寻根问底。

这场争论最终以北宗胜出,南方的天台宗渐渐式微。

4. 复兴与传播(11世纪末-13世纪中):南宋时期,天台宗得
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大师如法眼、无学和鲁迅等相继出现,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传播。

5. 变革与挑战(13世纪末-现代):元明清时期,天台宗遭遇
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佛教的衰落和其他宗教的兴起都对天台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天台宗仍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得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

总的来说,天台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初创阶段逐渐壮大,再到教学争议和复兴传播。

尽管在历史的变革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天台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继续发展壮大。

浙江省临海市(天台宗)蔡氏家谱(节选):12-第八部分: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

浙江省临海市(天台宗)蔡氏家谱(节选):12-第八部分: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

第八部分:浙江省天台县霞山村大事记霞山村,背靠紫凝(山)、前临溪水(始丰溪),因其山景秀美而得名。

“霞山”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在天台蔡氏始祖逊之公未迁徙前,历史上早已存在了。

据《天台县志》记载:唐开元十八年(730)诗人孟浩然来天台游览胜景,赋诗题咏。

为纪念和表达这位大诗人留下的《访寒山隐寺过霞山湖上..........》这首诗意,后人才将霞山湖上这片水域称名为“孟湖”,通往明岩、寒岩、寒山的小山岭称名“孟湖岭”。

而涵盖着“孟湖”的大地名“霞山”,在唐朝诗人孟浩然未到达前,人们早就已经习惯地把它叫出名了。

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进士蔡逊之(字仲贤)任处州缙云县令,系是我们闽、浙蔡氏始祖蔡谟公的第廿一世裔孙,闽菊州人。

约于皇祐五年(1053)避寇乱至台(天台),历山水之胜,游寒、明,阅孟湖诸峦峙秀,可为发祥之基。

遂卜居霞山村的‘孟湖’地方,成为“蔡氏..天台..宗.始.祖.”。

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宅东紫凝山建宝兴寺(《天台县志》称宝兴院),蔡逊之公捐资出田地山塘65亩。

1093年北宋元祐癸酉出生的四世缓公,由祖居霞山的‘孟湖’,移入霞山现今的老村址居住。

四兄弟中,勤、谨、和三人仍世居孟湖。

1160年南宋绍兴三十年,天台蔡氏六世蔡光蚤公生于南宋绍兴壬戌(1142),曾任苏州府尹、刺史,告老还乡后《宗谱》记载他迁黄岩平田。

南宋嘉泰三年(1203)大旱,盗贼蜂起,以正词谕贼时被杀害,享年62岁。

他仰先贤,明人伦,系根怀祖,始创了《天台蔡氏宗谱》。

《天台蔡氏宗谱》至今至少续修过有二十几轮,沿其轨迹可确认的年份:1243南宋淳祐癸卯、1269南宋咸淳己巳、1358元至正戊戌、1520明正德庚辰、1552明嘉靖壬子、1587明万历丁亥、1600明万历庚子、1618 明万历戊午、1642明崇祯壬午、1681清康熙辛酉、1716清康熙丙申、1776 清乾隆丙申、1810清嘉庆庚午、1845清道光乙巳、1877清光绪丁丑、1911 清宣统辛亥、1940民国庚辰、1995共和乙亥等十八轮修谱年头。

天台宗传承简表

天台宗传承简表
16.義通 諦觀
↓--- --- ↓
17.知禮 遵式
↓-------------------↓---------------------↓
18.梵臻 尚贤 本如
↓ ↓ ↓
19.従谏 继忠 處咸
↓ ↓ ↓
20.擇卿 處元 元惠
↓ ↓↓
21.可觀 道淵 了然
↓ ↓ ↓-----↓-----↓来自22.宗印 道深 本空 与咸 智連
↓---↓---↓ ↓
23.法照 觉先 懐坦 慧询
↓ ↓----↓
24.師训 善月 宗曉

25.惠日

26.普智

27.慧林

28.明得

29.真觉

30.傳燈

31.智旭

32.受晟

33.靈明

34.岳洪

35.心珠

36.宗乘

37.一辅

38.乘勋

39.顿永

40.觀儀

41.印鉴

42.定融
天台宗传承简表——顶礼
1.龍树菩萨
2.【鸠摩羅什】
慧文

3.慧思

4.智者

5.章安
↓--- ↓
6.智威 道素
↓ ↓
7.慧威 弘景
↓ ↓------↓
8.玄朗 鉴真 慧真
↓ ↓----↓
9.湛然 一行 乘远
↓ ↓
10.道遂 法照

11.廣修

12.物外

13.元秀

14.清竦

15.義寂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

藏教因果中 ,苦、集为世间因果,道、灭为
出世间因果,世间出世间虽有不同,其为生灭则 一而已矣。
四教分说之 通教
一、立名: 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二、对机: 界内利根众生,正为菩萨,旁通二乘 三、观法: 所修观为体空观,谓当体即空,巧含中道,故通教亦名含中 之教。但其所观之空,万事万物当体全空 ,乃是无生空,非藏教 生灭之空。无生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圆融, 即是唯心识观。故修此教者,多进后之圆,此即通教所修之无生 体空观也。当体非有,彻底全空,不待分析至无而后始能证入空 性也。修此无生空观者,钝根则仅见空理,利根则兼见不空。
密切之关系。
5、由四谛明四教
藏 通 别 圆 生灭四谛 无生四谛 无量四谛 无作四谛 迷真重 迷真轻 迷中重 迷中轻 界内钝根 界内利根 界外钝根 界外利根 事 理 事 理
其义出《涅槃》〈圣行〉 如其云︰“知四圣谛有二种智,
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
三偏一圆,界内、界外,各一事理,故成四种,前二种业 力构造,后二佛性变造别圆之异在于有无即意
即因果而具足无缺,是为一行一切行。 位圆者: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也。
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圆者: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
圆教是纯以圆融原理为基础,即诸法本来恒有,迷误无
别,因果不二,举一全收,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烦恼即菩
提,生死即涅槃,色、声、香、味,尘尘中道。三惑一念中 断,三智一念中得。三观唯一心,故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
二、对机: 化界外钝根,独被菩萨,不共二乘人说 三、教理: 别教讲“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是对界外钝根众生 诠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 四、观法: 次第修空、假、中三观 五、断证: 明三谛以断三惑 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尘沙 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证法 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次第 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故 谓之别,盖贬辞也。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
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
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
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
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
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
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
》、《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
,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
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
,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
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
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
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天台宗

天台宗

Ⅱ 性具善惡說
智顗說:“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 智顗說: 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是因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善性均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阿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5.天臺宗主要理論 5.天臺宗主要理論
(1)止观说 止、觀: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止”,真智通達, 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 一切境与妄念稱 真智通達,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觀照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 假有。 假有。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这需要“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这一艰巨的修行过程。

众生们沉溺于烦恼生死苦海的原因在于对“人我”、“法我”的执着,而“人我”、“法我”的根子在于八识中的末那识,修行的最大障碍也在于这个末那识。

在唯识学的论述中,要断除或转变烦恼是极为艰巨的,时间也是漫长的,因为末那识在人们的精神中根深蒂固,是那么的难以动摇,不仅有“见所断”的烦恼,还有“修所断”的烦恼。

这都因为无始以来的烦恼,以“种子”的形态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生生世世难以除尽。

何况修行成功与否,关键也在“种子”上,有善“种子”就可以修得善果,没有善的“种子”是谈不上修得善果的。

以此类推,要修成罗汉,得先有罗汉的“种子”;要修成菩萨,得先有菩萨的“种子”;要成佛,当然也得先有成佛的“种子”。

有因方有果,天经地义,所以唯识学认为“一阐提”人——不信佛法之人不能成佛,因为他们不具备成佛的“种子”。

“种子”学说精细严密,逻辑理性极强,论证也似乎无懈可击,但无意中却在佛与众生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与佛教广泛宣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论相矛盾。

玄奘大师在印度时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认为会影响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但玄奘的老师戒贤法师却呵斥他,说这是根本义,你们支那人懂什么!玄奘大师回国后囿守师说,因而使这套唯识学难以普及推广——中国人信就信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既然那一套学问不能使我们成佛,又何必去学呢!相比之下,《起信论》就荣幸得多,它那个“一心二门”把佛菩萨真如心和众生的生灭心统一在一起,中间没有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人们只要如法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的。

你看,生灭心与真如心是相通的、一体的。

有念心动,真如门就成了生灭门;无念心息,生灭门就成了真如门,多么方便。

虽然如此,生灭心和真如心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特别是真如心的内涵到底是怎么回事?《起信论》因其结构简略未能明说、细说。

天台藏书目

天台藏书目
法華大意 1巻 荊渓湛然述
■『卍続蔵』第98巻(2-3)■
隨自三昧 1巻 南岳大師撰
■『卍続蔵』第99巻(2-4)■
止觀異義 1巻 道邃述乾淑集
智者發願 1巻 天台大師
普賢發願 1巻 天台大師撰
觀心食法 1巻 天台大師
觀心誦經 1巻 天台大師説湛然注
三觀義_ 2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文句 10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文句記_ 10巻 荊渓湛然撰
觀音玄義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觀音義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36巻■
華嚴骨目 2巻 荊渓湛然撰
■『大正蔵』第37巻■
觀無經疏 1巻 天台大師説
彌陀義記 1巻 天台大師記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正蔵』第38巻■
涅槃玄義 2巻 章安灌顶撰
涅槃經疏 33巻 灌顶撰湛然再治
維摩玄疏 6巻 天台大師撰
維摩略疏 10巻 荊渓湛然略
■『大正蔵』第39巻■
金光玄義 2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金光文句 6巻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請觀音疏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大正蔵』第40巻■
菩薩戒疏 2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安樂行義 1巻 南岳慧思撰
大四教義 12巻 天台大師撰
八教大意 1巻 章安灌顶撰
金剛べイ 1巻 荊渓湛然述
立誓願文 1巻 南岳慧思撰
國清百録 4巻 章安灌顶編
方等三昧 1巻 天台大師説灌顶記
法華三昧 1巻 天台大師撰
法華助儀 1巻 荊渓湛然撰
略法華儀 付巻
禮法華儀 付巻
次第禪門 10巻 天台大師説法慎記

天台宗资料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智者大师』。

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观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

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

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

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

天台宗的代表人物天台宗的代表人物慧文大师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

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

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

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

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

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

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

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

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慧思大师慧思禅师(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

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

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

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

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

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

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

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29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8期在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开游节的第十个年头,我重读《徐霞客游记》,其书的首篇《游天台山日记》,顿时让我心生向往,趁端午节放假,便立刻前往被徐霞客誉为“佛国仙山”的天台山。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在浙东,山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清讲寺。

据史料记载,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这位由尼姑抚养长大的皇帝便大兴佛法,国清寺就是由被陈、隋两帝视为国宝的智者大师提议建造的。

公元598年,隋炀帝杨广根据智者大师的遗愿和设计图样,在天台山麓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公元605年杨广赐额“国清寺”,取义“寺若成,国则清”,元世祖时期更名为“国清讲寺”,并一直沿用至今,虽然隋代仅仅存在了28年,却在天台山诞生了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

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国清寺,在“文革”期间也是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原因是国清寺是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韩国、朝鲜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每年都会有众多僧人前来朝拜。

巍峨的牌坊天台全县的牌坊数不清,国清景区的牌坊中间可以看见“和以致祥”几个大字,意思是和谐相处可以带来祥瑞,表现出天台人民对佛教天台宗的信仰。

千百年来,儒、道、释三教在天台得以和谐发展,这里也是被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寺前的祥云峰西麓矗立着隋塔,又名“报恩塔”,现存残高59.4米,是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年晋王杨广为了报答智者大师帮他授菩萨戒而修建此塔,塔建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10月。

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国清寺被毁,隋塔也受到损坏。

如今的隋塔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的,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现仅存砖砌塔身。

仔细看,发现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3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国清寺内的山门前还有一座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作者:祁生彦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一、天台宗天台宗于上世纪30年代,曾由释心道传播。

心道原籍湖北黄陂,在湖北章化寺出家,依净月方丈。

据闻清光绪年间封为国师。

心道学有所得,曾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

未几,又去广东观宗寺,受净权法师教,以有辩才,遂得法师位,有感于《显密圆通》教法,遂立愿由显入密。

来西宁后,在湟中通海镇、石灰沟、西山堡以及湟源一带,宣扬天台宗教旨。

城镇农村中皈依成风,有受剃度为僧为尼的。

亦有母女、父子同时皈依剃度的,有广修、广闻、融西、融泉、传灯、广化、广增等。

居士中有杨希尧、贾志洁、何礼丞、王兴亚、谭云亭、滕经五等。

在西宁、湟源、大通、湟中相继建立寺院。

西宁的西北佛教居士林,林址在城内隍庙街,理事长杨希尧,常务理事郭璘、祁锡三、彭良臣,理事王鸿轩、何礼臣、刘海山、柴安邦、张燕亭、黄世玉,监事宋锡祯、史桂山、张明山、王广闻、刘世昌。

之后,何礼丞、膝经五、谭云亭等先后担任理事。

每年佛诞,举行法会。

较盛大者为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佛诞及十一月十九日弥陀佛诞辰。

盛况热烈,仪轨庄严,居士佛徒以及观光群众,辄在万人以上。

此外,日常作礼佛功课的亦在百人以上。

若逢有省内外大法师或佛学巨子进行讲经,开示、传戒、传法、灌顶教授等活动,参加人数更多。

广闻,湟源南乡波响人,号尘空,本姓祁。

以二八少女,听法于源湟城的某次法会,遂发愿立志出家,后依心道剃度,游化于湟源、湟中、大通、贵德、后落足西宁,创建法幢寺于西宁市西郊园树庄。

30年代,受具足戒于西安大兴善寺,徒步乞化,先后参加兰州、西安、宁夏、河西法会。

并在张掖等地为师帮戒。

素修天台宗“法华三昧”。

其弟子多持法华经,其寺院为我省尼僧常住地。

广修,号慧空,湟源人,人称“铁和尚”。

建寺于湟源北极山,继承法席者为缔、缔愿。

缔愿后又依塔尔寺黄教喇嘛。

融西、融泉,曾一度在大通城关镇、后子河主持佛殿庙宇。

融西,湖南人,系儒生,从某县令供职大通,落魄后寄籍大通,后从心道出家,终于大通。

论述天台宗判教

论述天台宗判教

论述天台宗判教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立于唐代初年,由道宣大师(又称为智者)创建。

天台宗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在中国与日本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天台宗的起源、主要教义以及其在中国与日本的传承和发展进行论述。

一、天台宗的起源天台宗起源于中国,创立者道宣大师将其命名为“天台山”,寓意为天地万物之上的绝顶之地。

道宣大师是中国佛教历史上重要的宗派创立人物之一,他在创立天台宗期间提出了“判教”这一重要概念。

“判教”是一个重要的天台宗教理概念,即将大乘佛教分为三乘教法,分别是菩萨乘、阿罗汉乘和声闻乘。

道宣大师主张将佛教宗派分为不同的层次,使佛教进化为更适应不同修行者的教法,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台宗的主要教义天台宗的核心教义是以《涅槃经》为根本经典,融合了律、论、密、法四宗教理,形成了宗教体系。

其主要教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教合一:天台宗将律宗、论宗、密宗和法宗四个宗派的教义进行整合,使得修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修行佛教。

2. 六十四种修行法门:天台宗提出了六十四种修行法门,其中包括了冥想、念佛、诵经等修行方法,供修行者选择。

3. 莲花华严观:天台宗非常重视莲花华严观,将其作为修行的中心观想。

通过观想莲花华严,修行者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开启智慧。

三、天台宗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天台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自唐代道宣大师创建天台宗以来,天台宗历经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人物的影响。

首先,在唐代,天台宗迎来了其全盛时期,尤其是在杭州的天台山,成为天台宗的重要寺庙和修行中心。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还产生了多位重要的宗派领袖,如法华宗、级山宗等。

其次,在宋代,天台宗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并且在教义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演变。

南宋时期的天台宗师父真如大师以其创立的“真如一乘”的教义,对天台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至明代,天台宗开始渐渐衰落,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明代的天台宗师父虚云大师,通过其写作的著作《菩提心论》等,为天台宗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教义观点】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

“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

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

所谓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

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

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

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智者又说:“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

”圆教从三谛圆融,旨在突出《法华经》的特殊地位,确立以实相为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观。

智者由"圆融三谛"所得的结果名之为”一实谛“,这一实谛便是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

他说:“圆教但明一实谛。

《大经》云:实是一谛,方便说三。

今亦例此,实是一谛,方便说。

《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耳。

”无论是一谛,二谛,还是三谛,归根结底都是方便,只有一实谛,才是究竟。

圆融三谛思想产生于止观,同时它又服务于止观。

智者大师的圆融三谛思想把《法华经》这一方便与真实的统一原理,以及对诸法实相的充分肯定。

它对中国伎儒家思想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尤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不少的哄动。

中国传统思想不但重视现实人生,同时也不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圆融三谛思想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天台宗思想才得以弘扬。

“一念三千”的哲学,在天台宗人中通常又被称为“性具”哲学。

智顗止观的要点在“观心”,心是精神实体,等同于法性。

他说:“观念之心,无非法性、实相”。

(《摩诃止观》卷七)因此,心就是性。

性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外向内观是心,由内向外发为性。

所谓一心具三千世界,也就是性具三千,理具三千,体具三千。

智顗认为,地论师主张诸法依持法性(真心),摄论师主张诸法依持阿赖耶识(妄心),这两种缘起说都不完备,有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

(见《摩诃止观》卷五)“性具”学说则认为,诸法无所谓依持、缘起,而是自然存在;一切法都具足法性、表现理体,世界之森罗万象本具于一念心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中。

(同上)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

它的建立使佛教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佛教传入之始,便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思想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结合,接受加工、改造。

天台宗顺应历史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在它的宗教哲学理论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在佛教各宗派的中国化运动中捷足先登,起步较早。

性恶学说便是天台宗圆融儒、释的明显例证。

由于智顗把佛教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理论结合运用,大谈人性善、恶本具,并以修习善恶来解释人的各种社会表现,这在本质上已接触到了人性论中性与情的关系问题。

而这一内容后来一直是天台宗重要的教义,唐代湛然、北宋知礼、遵式等也都阐述性恶思想。

遵式认为:“对修研性,意显性常。

善、恶二途,不出十界。

修恶之极,莫若阐提;修善之穷,岂过诸佛?二人论性,善恶俱存。

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

”(《摩诃止观义题》,《天竺别集》卷下)智圆则直接把佛性思想改造成儒家的人性论。

他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复性”学说:“山也水也,君子好之甚矣,大人好之亦甚矣。

好之则同也,所以好之则异乎。

夫君子之好也,俾复其性;小人之好也,务悦其情。

君子知人之性也本善,由七情而汨之,由五常而复之;五常所以制其情也。

由是观山之静似仁,察水之动似知。

故好之,则心不忘于仁与知也”。

(《闲居编·好山水辨》)这里,智圆不仅巧释《论语》,赋予山水以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而且将性、情之说与君子、小人之别联系到一起。

他所要“复”的“性”,已不是佛性,而是封建宗义意义上的人性。

所谓七情泪人性,五常制七情而复人性,是一种性善情恶说,源于李翱《复性书》的人性观点;这是把性具善恶之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表述了与当时儒家人性理论完全一致的观点。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由智顗建立“性具”学说到智圆提倡“复性”思想,其间经历了佛学与儒学有关人性问题的两次重大融合。

“性具善恶”说是第一次融合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智顗以佛教如来藏性具染净为理论依据,实质对“性三品”、“性善恶混”说的吸收、加工。

“性善情恶”说是第二次融合的结果,它表现为李翱对天台人性论的吸收、改造以及智圆进而又对李翱“复性”说的调和、迎合。

通过这两次融合,理学家才得以完成传统人性论的最终形态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

因此,作为理学核心部分的心性论无疑是佛教与儒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曾起过重要作用。

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所谓性具,性,指法性,或称真性、自性、本性、理性、体性;具指具有,具足。

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性具实相”是性具的根本内容。

天台宗认为,宇宙整体存在于各种有情(四圣、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谓“一念三千”说,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

性具实相说的重心是强调一切现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恶,四圣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恶之性,性善,性恶是天然德性,永不丧失,这称为“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性具说的又一重要内容。

以性具学说为起点,天台宗的圆融哲学,借方便之名,突出地展开了在封建伦常领域与儒家思想的圆融统一工作,以与中国社会特点相适应。

智顗在对《法华经》经题的训释中说:“体字训礼。

礼,法也。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樽节;若无礼者,则非法也。

出世法体,亦复如是”。

(《法华玄义》卷一)他用儒家“礼”的观念来训释“体”字,认为佛教出世法也应有君臣父子的礼法。

智顗又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加以圆融一致,说:“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何以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

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

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病。

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

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樽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

(《摩诃止观》卷六)可见智顗是以儒家的伦理规范和五行学说来规定佛教教义的,并且认为“深识世法”才能理解佛法。

这样的圆融思想,建立在智顗对儒家学说下述认识基础上:“若周孔经典、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

若失此法,疆者陵弱,天下焦遑,民无聊生,鸟不暇栖,善不暇伏。

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

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

(《法华玄义》卷八)这就是说,儒家思想具有治世安民的基本功能,这是佛教所未曾具备的。

智顗的这类圆融思想为天台宗后继者们肯定了下来,并在宋代得到全面展开。

智圆以佛教徒的身分公开主张儒、佛共尊,认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

(《闲居编·中庸子传》他又特别重视儒家忠孝观念,并指出,他之所以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忠孝仁义思想,是要归结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由忠孝而仁义、三纲五常,由三纲五常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闲居编·周公挞伯禽论》)这样,智圆一方面立性善情恶说,提倡与儒家人性论一致的“复性”思想,另一方面又主张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前者带有《中庸》思想痕迹,后者则重复《大学》的宗旨。

这两者是宋代理学的基本内容。

智圆按照天台宗传统圆融哲学的既定方针,完成了佛教和儒家的圆融统一。

在天台宗强调与儒家思想圆融统一的同时,还进行了对道教的吸收融合。

早在慧思的《立誓愿文》中,就曾表示“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并“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籍外丹力修内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