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教义观点】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

“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

《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所谓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智者又说:“实相之体只

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圆教从三谛圆融,旨在突出《法华经》的特殊地位,确立以实相为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观。智者由"圆融三谛"所得的结果名之为”一实谛“,这一实谛便是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他说:“圆教但明一实谛。《大经》云:实是一谛,方便说三。今亦例此,实是一谛,方便说。《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耳。”无论是一谛,二谛,还是三谛,归根结底都是方便,只有一实谛,才是究竟。圆融三谛思想产生于止观,同时它又服务于止观。

智者大师的圆融三谛思想把《法华经》这一方便与真实的统一原理,以及对诸法实相的充分肯定。它对中国伎儒家思想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尤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不少的哄动。中国传统思想不但重视现实人生,同时也不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圆融三谛思想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天台宗思想才得以弘扬。

“一念三千”的哲学,在天台宗人中通常又被称为“性具”哲学。

智顗止观的要点在“观心”,心是精神实体,等同于法性。他说:“观念之心,无非法性、实相”。(《摩诃止观》卷七)因此,心就是性。性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外向内观是心,由内向外发为性。所谓一心具三千世界,也就是性具三千,理具三千,体具三千。智顗认为,地论师主张诸法依持法性(真心),摄论师主张诸法依持阿赖耶识(妄心),这两种缘起说都不完备,有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见《摩诃止观》卷五)“性具”学说则认为,诸法无所谓依持、缘起,而是自然存在;一切法都具足法性、表现理体,世界之森罗万象本具于一念心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中。(同上)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它的建立使佛教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佛教传入之始,便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思想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结合,接受加工、改造。天台宗顺应历史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在它的宗教哲学理论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在佛教各宗派的中国化运动中捷足先登,起步较早。性恶学说便是天台宗圆融儒、释的明显例证。由于智顗把佛教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理论结合运用,大谈人性善、恶本具,并以修习善恶来解释人的各种社会表现,这在本质上已接触到了人性论中性与情的关系问题。而这一内容后来一直是天台宗重要的教义,唐代湛然、北宋知礼、遵式等也都阐述性恶思想。遵式认为:“对修研性,意显性常。善、恶二途,不出十界。修恶之极,莫若阐提;修善之穷,岂过诸佛?二人论性,善恶俱存。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摩诃止观义题》,《天竺别集》卷下)智圆则直接把佛性思想改造成儒家的人性论。他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复性”学说:“山也水也,君子好之甚矣,大人好之亦甚矣。好之则同也,所以好之则异乎。夫君子之好也,俾复其性;小人之好也,务悦其情。君子知人之性也本善,由七情而汨之,由五常而复之;五常所以制其情也。由是观山之静似仁,察水之动似知。故好之,则心不忘于仁与知也”。(《闲居编·好山水辨》)这里,智圆不仅巧释《论语》,赋予山水以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而且将性、情之说与君子、小人之别联系到一起。他所要“复”的“性”,已不是佛性,而是封建宗义意义上的人性。所谓七情泪人性,五常制七情而复人性,是一种性善情恶说,源于李翱《复性书》的人性观点;这是把性具善恶之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表述了与当时儒家人性理论完全一致的观点。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由智顗建立“性具”学说到智圆提倡“复性”思想,其间经历了佛学与儒学有关人性问题的两次重大融合。“性具善恶”说是第一次融合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智顗以佛教如来藏性具染净为理论依据,实质对“性三品”、“性善恶混”说的吸收、加工。“性善情恶”说是第二次融合的结果,它表现为李翱对天台人性论的吸收、改造以及智圆进而又对李翱“复性”说的调和、迎合。通过这两次融合,理学家才得以完成传统人性论的最终形态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因此,作为理学核心部分的心性论无疑是佛教与儒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曾起过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