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合集下载

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

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

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编辑:董平内容提要:本文以研究并探讨天台宗与三论宗的历史关系及其在义学上之同异为基本任务。

作为宗派的天台与三论,其成立的时间乃基本同时,二宗之间不仅有过种种交往的历史事实,而且在理论上既有某种共同的渊源,在义学上也共以“中道”为归,然其同中毕竟有异,未可无别而相互混滥。

本文在以历史典籍为依据而论述其相互关系的同时,对其义学上的同异也作了分析;同时,对新出的论著《三论宗源流考》中的有关论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董平,男,1959年出生,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生。

智顗在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乃总以《法华经》为宗骨,故《法华经》“会三归一”之旨,在智顗那里实不仅仅体现为其教判上的某种根本主张,而且也体现为其佛学研究上的某种贯彻始终的根本方法论。

然所谓“会三归一”,无论是在《法华经》还是在天台宗,这一倡导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导向“为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之旨的一条权便之途,故会三乘而统归于一佛乘,毕竟以一切众生所本具佛之知见的终极开显为旨归。

作为一种方法论,“会三归一”本身便是一种圆融的“中道观”,在智顗那里,它即体现为对于不同佛教思想体系之理论成素的兼融与涵摄,并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一根本义旨的基础上将诸家之说熔铸为一种既新颖而又和谐的佛学思想系统,从而翻出新意,终致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中国佛学别开生面。

正由于贯彻了这样一种兼融众说而导流归源的中道精神,智顗之佛学遂少有门户之见而展示出阔大的学术胸襟与气度。

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实相的阐释,实际上即体现了对于空、有二宗之学说的统会;而修行方法上的止观并行、定慧双运,则沉潜与高明并举,积渐与顿达相兼,不仅是南北地之不同学风的统会归一,也是对于南北朝与不同义学相关的修习方法的兼摄涵容。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由智顗所完成的天台佛学系统之整体建构,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汉地流行的诸大乘义学之统摄和会的结晶。

天台宗资料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
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
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
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
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
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
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
》、《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
,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
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
,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
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
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
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

天台宗佛学评议——潘桂明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作者:8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天台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而且就它的理论体系的规模、哲学思辨的水平而言,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它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拟就天台佛学体系的主要方面作出基本评估,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天台佛学的兴趣,并推动天台佛学研究的深化。

一、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经历了形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大约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1、陈、隋两代是天台佛学的酝酿和形成时期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大师,而在智顗之前,北方慧文、慧思两代禅师以禅法递相传承,成为天台宗的先驱者。

天台学说发端于陈、隋之际,成熟于隋初。

慧文的宗教活动大约在北朝魏、齐之际。

据《续高僧传·慧思传》等资料可以推断,慧文是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且有一定影响的禅师。

结合《摩诃止观》卷首灌顶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证明他主要依《大智度论》的大乘空观立说,并以此指导禅修。

慧思早年是一名严守戒律、注重苦行的北方禅僧,他与其他禅者的主要区别,是以《法华经》为所依;通过对该经的持诵,为后来开悟“法华三昧”奠定基础。

在见到慧文之后,他转向对“观”的重视,在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引导下,并通过对“心”的观察思维,获得对“法华三昧”的开悟。

其后,慧思南移至光州大苏山。

他受大众之请,讲说《般若经》和《法华经》,创建了将《般若》的中观学说与《法华》的实相理论相结合的思想体系。

同时,他还严格实修止观,定慧双开,为天台宗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道宣《慧思传》指出,慧思禅学的特点是“昼谈义理,夜便思择”。

所谓“昼谈义理”,是指弘扬佛教理论;“夜便思择”,则指具体的禅定、止观实践。

这表明,慧思在地域转移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风格,又吸取了南方佛教注意玄理研讨的传统。

智顗出家后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

慧思南下衡山隐居前,令他往金陵弘法,并特别教诫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

天台宗

天台宗

Ⅱ 性具善惡說
智顗說:“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 智顗說: 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是因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善性均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阿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5.天臺宗主要理論 5.天臺宗主要理論
(1)止观说 止、觀: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止”,真智通達, 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 一切境与妄念稱 真智通達,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觀照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 假有。 假有。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天台宗的圆融哲学[作者: 潘桂明来自:《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1月19日佛学研究网(资料图)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天台宗圆融哲学的基本内容,认为它在认识论方面是宗教神秘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这种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它的建立是中国佛学根据中国社会实际需要而在思想理论上对印度佛学的创新,其宗旨在于调和现实的阶级矛盾。

第三部分着重强调性具善恶说是天台圆融哲学使佛学适应中国封建伦理观念的尝试。

最后部分评述了这种哲学对后期天台宗、禅宗、宋明理学的影响。

一、天台宗哲学成熟于智顗(538-597)之手,其内容分教、观两个部分。

“教”是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说;“观”是依中道实相理论而建立三谛圆融说,依性具学说而建立一念三千说。

为完成圆融哲学,智顗特别重视止观学说。

止观,原意是止息散心,观想简择,获得般若智慧。

它是佛教一种修持方法。

智顗说止观,则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并由此而发展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哲学。

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顗把止观和定慧一致看待,从而扩大了止观的实际含义。

正如灌顶所说,在智顗那里,止观学说“摄一法佛法,靡所不该”。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智顗关于止观学说有四部专著。

其中《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代表他早期的止观学说,它将以往有关禅法的著述作了系统的整理,是禅学的集大成。

《摩诃止观》标志智顗止观学说的成熟,称为“圆顿止观”。

灌顶介绍智顗的三种止观,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他重点指出,圆顿止观,在发心之初便契入实相,“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它的终了也是实相:“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朝鲜半岛天台宗的传承_以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为中心_徐新啦

朝鲜半岛天台宗的传承_以高丽大觉国师义天为中心_徐新啦

二、 国师义天的入宋之行和他的天台思想
( 一) 国师义天入宋求法的因缘 高丽大觉国师义天 , 并于同年十月在佛日寺戒坛受具足戒 。 他早 1 1 岁出家为灵通寺烂圆的弟子 , 期的教学中心为贤首教观 , 以澄观的华严教学为修学基础来系统学习 华 严 思 想 。 此 外 , 义天也跟诸宗 派学者讲论佛法 , 究 达 到 极 致 的 境 界 , 为 当 世 所 称 赞。此 外, 他对 六经 、 儒、 道等经典的造诣也非常深厚 , 被文宗任命为佑世僧统 。 后来 , 顺宗和宣宗赐义天以“ 弘真” 法 。 号, 肃宗又赐其 “ 广智开宗 ” 法号 , 因此义天被后世尊为 “ 广智开宗弘真佑世僧统 ” 义天入宋之前在佛学 上 已 有 相 当 的 造 诣 , 为 僧 俗 二 界 所 尊 重。但 据 史 料 记 载, 义天夙 由此看来 ,
⑦ 第二 , 被真正的认识和发扬 。 在半岛首传天台的玄光 的 天 台 思 想 体 系 不 成 熟 , 这为后来天台学发展
《 、 、 历代传教表》 法 佛祖统记 》 卷2 卷3 法华安乐行 ” 的事 , 卷 9的《 禅师玄光传》 3的《 7的《 ① 关于玄光师从天台宗慧思学习 “ , 《 , 《 , 《 运通塞志 》 陈新罗国玄光传 》 宋高僧传 》 续高 僧 传 · 灵 辨 传 》 新 修 科 分 六 学 僧 传》 卷1 均 有 记 载。玄 光 少 年 时 即 已 体 悟 8的《 ) , 玄光越沧 溟 到 中 土 求 法。到 中 国 后, 人生 , 产生了弃尘厌俗 、 求师修行的思想 。 百济威德王年间 ( 曾 观 光 陈 国, 然后选 5 4-5 9 8 5 。 岳衡山 , 师从天台宗东土二祖慧思学习 “ 法华安乐行 ” 《 , 《 第2 关于百济玄光的教化行研究 》 韩国佛教学 》 韩] 李起云 : 第2 7集, 2 0 0 0年, 2 4页。 ② [ 《 , 韩] 普正 : 第1 关于义天佛教思想的会通性格研究 》 圆光大学博士论文 , 0 0 7年, 2 0页。 2 ③ [ 第7 大正新修大藏经 》 第4 法宝院 , 0 1 2年, 7 4页。 2 6卷, ④ 《 《 , 第5 天台四教仪 》 9 8 0年, 5 8页。 1 ⑤ 天台宗总务源刊 : 《 , “ 宝云振祖集 》 师所著述并逸而不传 , 然考 诸 四 明 章 记, 则 尝 秉 笔 观 经 疏 记 光 明 玄 赞 释。 若 余 之 法 义 则 法 ⑥ 详见孙宗晓 : 。 智悉面承 , 载之于记钞 ” 《 — —论 义 天 和 知 讷 的 佛 教 思 想 和 历 史 地 位》 , 《 , 第 韩国受容佛教与民族佛教 的 分 水 岭 — 韩国 研 究 论 丛》 0 0 6 年, 2 ⑦ 何劲松 : 2 5 5-2 7 4页。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

天台宗晓的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蔡惠明----宗晓是天台山家知礼系的传人南宋天台宗山家派知礼系广智尚贤的传人,四明宗晓(1151-1214)字达先,号石芝,浙江四明(今宁波)人,他是一个义学高僧,著作等身,内容丰富。

《乐邦文类》与《乐邦遗稿》是他两部净土宗的撰作。

由於入宋以後,净土信仰不仅扎根於民间,而且得到天台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的极力提倡,形成为各宗的“共宗"。

有的主张念佛与止观等持,有的提倡禅净双修,性相圆融,但论及修持实践时大多主张“教弘台贤,行归净土"。

认为时处末法,离佛遥远,仅凭自力,要得解脱,已无把握,只有以一心念佛(自力)为内因,弥陀如来本愿力(他力)为外缘,自他结合,内外相应,临命终时,一心不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宋代天台宗承隋唐宗风的余绪,是与禅宗同样活跃的一个宗派,虽然分为山家、山外两派,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但不论是山家或山外也都提倡“行归净土"。

如山家的知礼、遵式,山外的智圆都以念佛为指归,精进用功,受众尊敬。

天台宗人宗晓编纂的《乐邦文类》记述四明知礼“结社万人,心心系念,日日要期",“唯勤念佛"。

同卷又载称知礼的同门遵式立“晨朝十念法",规定每天清晨,必须专心念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

"并著重指出,坚持十念法,“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渐废"。

这是天台宗二位宗师对净土法门的提倡。

宗晓继承知礼的思想,编纂了宋代净土宗的两部重要文献:《乐邦文类》五卷和《乐邦遗稿》二卷,记录了各宗大德关於提倡念佛法门的言行。

本文主要介绍这两部净土文献的核心内容,供本刊读者参照阅读,共沾法益。

《乐邦文类》的内容简介《乐邦文类》五卷,宗晓编於南宋庆元庚申六年(1200),他在序文中写道:“兹社(指白莲社),属净土宗社团组织形式,初祖东晋慧远曾与慈永、慧持、刘遗民和雷次第等一百二十三人,专修念佛法门,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因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掘池种植白莲,故名`白莲社'。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四:隋唐佛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四:隋唐佛学
一、儒道佛并立的学术格局
隋唐两朝是中国学术格局相对定型的时期。
秦汉两朝综合百家,最终独尊儒术,是儒家学说一统天下的时期,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中稳定的主导地位。汉末,儒家学说衰落,玄学和道家竞起,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大兴,寺庙林立,佛道二教开始与儒家学说一争短长。隋唐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统治者主要实行的是开放的文化政策,儒、道、佛齐头并进,使得隋唐的学术格局呈现出并立且融合的基本态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的长期分裂,儒学经历玄学和道佛二教的不断冲击,日见衰落。至隋朝,统治者意识到儒学在维护一统江山上的重要性,于是致力于统一南北学风,确立以儒为本、儒道佛并举的文化形态。
唐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制,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沿袭并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和经学的复兴与发展。为了统一思想,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修订儒学五经,编成《五经正义》,对前代注家的学说有所取舍,体现了经学统一的时代要求。中晚唐儒学发展主要有两派:一是以啖助、赵匡、陆质等人为代表的春秋学派,他们涤荡家法,以己意解经;另一派以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为代表,发起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与真情实感,主张“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为宋代学术发展取向奠定基调,最终形成著名的古文“唐宋八大家”。
华严宗创立十玄门来说明法界缘起的奥秘,这十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一切事理皆具十门,十十互具则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万,此乃法界缘起。
除十玄门外,天台宗还用“六相圆融”说来解释法界缘起。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中之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是差别门,这六相同时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物各有性而又相互融合。事物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华严宗关于世界缘起的理论体大义精、玄妙异常,但也晦涩繁琐,难为寻常人所理解。法藏的《金狮子章》是为武则天讲解华严宗的演讲汇编,也是了解华严宗教义的入门读物。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123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123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摘要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由智者大师在隋、陈之际的浙江天台山创立。

其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故也称为法华宗。

当时,由于智者看到南方佛教偏重于义理辨析,北方佛教则偏重于禅定修习,因此,他吸收中外各派佛学思想之精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主张禅教结合、教观双美、定慧双修,以此纠正两方的偏失,创造了这一既有崇高的宗教信仰精神又具备深刻的哲学内涵的中国佛教宗派。

该宗不离佛陀“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的出世本怀,经天台宗四众弟子特别是历代祖师的继承和发扬,延续至今,该宗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后来也传到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可以说天台宗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影响意义深远。

越南与中国接壤,各方面很早就受到中国的影响,包括佛教。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密宗等早就传入越南。

由于两国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各宗派很快适应并顺利发展。

天台宗传入越南的时间比较晚,因此,该宗不管在教义理论还是修行方式上都受到其他宗派的影响。

1928年传入时,越南正发生战乱,全国人民包括宗教组织都全力抵抗外邦,该宗因此没有很好地发展。

直到1975年全国解放后,天台宗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生根发芽到今天枝繁叶茂是得以越南政府和佛教教会的领导和支持己自由发展起来。

现在的天台宗己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其各方面深入了解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 天台宗; 显奇; 了禅AbstractThe Tian-tai school is one of the eight Mahayana Buddhism schools in China. Which founded master Chih-i in the Tian-tai Mountain of Chekiang during Sui and Tang句nastier. Its main doctrines is according to the Lotus Sutra, and the school is also called Fa-hua(means Dharmas Lotus) school. In Master Chih-i'r period, Buddhism in south China emphasized on theoretics and north on the practice of dhyana. He combined this two methods and essences from other schools in China and India, advocated both theoretic and practice, both dhyana and dharmas, both cessation and contemplation, both higher mind and higher wisdom. By this way, he corrected the overweight of two sides and then created a Sinitic Buddhism school which consists of spiritual religion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connotations. Its original thought manifested the mercy of Buddha to show all the living beings the Enlightenment of Buddha, and inherited勿patriarchs in history until today. Nowadays, it's not just inChina, but also in Viefiam, Japan, and Korea, Tian-tai schaol is transmitted and developed.Key words:Tian-tai Shool; Xianqi; Liaochan.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 绪论 (4)1.1选题意义 (4)1.2研究现状 (4)1.3研究方法 (5)2 天台宗的创立、流变与发展 (5)2.1天台宗创立时的中国佛教发展 (5)2.2天台宗的创立 (6)2.3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6)2.4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7)3 当代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 (8)3.1南方天台宗第三代僧团的修行与活动 (8)4 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 (8)4.1越南佛教各宗派的交互影响 (8)4.1.1思想上的影响 (9)4.1.2修习行持上的影响 (9)4.2天台宗对越南社会的影响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 绪论1.1选题意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为了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适应中国社会,灵动地变化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佛教,并不断发展,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佛教的开宗立派。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29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

国清寺:天台宗的祖庭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8期在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开游节的第十个年头,我重读《徐霞客游记》,其书的首篇《游天台山日记》,顿时让我心生向往,趁端午节放假,便立刻前往被徐霞客誉为“佛国仙山”的天台山。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在浙东,山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清讲寺。

据史料记载,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这位由尼姑抚养长大的皇帝便大兴佛法,国清寺就是由被陈、隋两帝视为国宝的智者大师提议建造的。

公元598年,隋炀帝杨广根据智者大师的遗愿和设计图样,在天台山麓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公元605年杨广赐额“国清寺”,取义“寺若成,国则清”,元世祖时期更名为“国清讲寺”,并一直沿用至今,虽然隋代仅仅存在了28年,却在天台山诞生了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

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国清寺,在“文革”期间也是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原因是国清寺是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韩国、朝鲜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每年都会有众多僧人前来朝拜。

巍峨的牌坊天台全县的牌坊数不清,国清景区的牌坊中间可以看见“和以致祥”几个大字,意思是和谐相处可以带来祥瑞,表现出天台人民对佛教天台宗的信仰。

千百年来,儒、道、释三教在天台得以和谐发展,这里也是被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寺前的祥云峰西麓矗立着隋塔,又名“报恩塔”,现存残高59.4米,是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年晋王杨广为了报答智者大师帮他授菩萨戒而修建此塔,塔建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10月。

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国清寺被毁,隋塔也受到损坏。

如今的隋塔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的,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现仅存砖砌塔身。

仔细看,发现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3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国清寺内的山门前还有一座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作者:祁生彦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一、天台宗天台宗于上世纪30年代,曾由释心道传播。

心道原籍湖北黄陂,在湖北章化寺出家,依净月方丈。

据闻清光绪年间封为国师。

心道学有所得,曾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

未几,又去广东观宗寺,受净权法师教,以有辩才,遂得法师位,有感于《显密圆通》教法,遂立愿由显入密。

来西宁后,在湟中通海镇、石灰沟、西山堡以及湟源一带,宣扬天台宗教旨。

城镇农村中皈依成风,有受剃度为僧为尼的。

亦有母女、父子同时皈依剃度的,有广修、广闻、融西、融泉、传灯、广化、广增等。

居士中有杨希尧、贾志洁、何礼丞、王兴亚、谭云亭、滕经五等。

在西宁、湟源、大通、湟中相继建立寺院。

西宁的西北佛教居士林,林址在城内隍庙街,理事长杨希尧,常务理事郭璘、祁锡三、彭良臣,理事王鸿轩、何礼臣、刘海山、柴安邦、张燕亭、黄世玉,监事宋锡祯、史桂山、张明山、王广闻、刘世昌。

之后,何礼丞、膝经五、谭云亭等先后担任理事。

每年佛诞,举行法会。

较盛大者为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佛诞及十一月十九日弥陀佛诞辰。

盛况热烈,仪轨庄严,居士佛徒以及观光群众,辄在万人以上。

此外,日常作礼佛功课的亦在百人以上。

若逢有省内外大法师或佛学巨子进行讲经,开示、传戒、传法、灌顶教授等活动,参加人数更多。

广闻,湟源南乡波响人,号尘空,本姓祁。

以二八少女,听法于源湟城的某次法会,遂发愿立志出家,后依心道剃度,游化于湟源、湟中、大通、贵德、后落足西宁,创建法幢寺于西宁市西郊园树庄。

30年代,受具足戒于西安大兴善寺,徒步乞化,先后参加兰州、西安、宁夏、河西法会。

并在张掖等地为师帮戒。

素修天台宗“法华三昧”。

其弟子多持法华经,其寺院为我省尼僧常住地。

广修,号慧空,湟源人,人称“铁和尚”。

建寺于湟源北极山,继承法席者为缔、缔愿。

缔愿后又依塔尔寺黄教喇嘛。

融西、融泉,曾一度在大通城关镇、后子河主持佛殿庙宇。

融西,湖南人,系儒生,从某县令供职大通,落魄后寄籍大通,后从心道出家,终于大通。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天台宗佛教在贵州

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天台宗佛教在贵州

人物事迹
广妙
黔明寺又名干名寺或黔明古寺,位于今贵阳 市阳明路中段,旧称双土地街。寺建于明末,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据道光《贵阳 府志》载:“黔明寺在府城内西南隅双土地街, 明末创建,干降三十六年重修。”此时有行之 显笃样师驻锡于寺,传木陈一系临济禅宗。
人物事迹
广妙
由于广妙法师曾习天台、净土二宗,又任过高峰山 和东山的方史,德高望重,以苦行著称,故黔明法 席极一时之盛,其出家弟子有道慧、道学、道林、 道痴、道智数人,寺内僧众有时多达200余人,在家 皈依弟子竞达2万人。其中有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的夫 人钱氏(法名道慈)、贵州省参议长平刚的夫人陈风飞 (法名道德》等,南周、平等诸宰官又皆为黔明寺之 护法。其后中国佛教会贵州分会会址设于寺内,黔 明寺遂成为贵州佛教的活动中心。
人物事迹
广妙
近代贵州不仅有天台灵峰一系的传人 及北所开辟的天台道场,而且还有先习天 台而后归净土者,这主要是以广妙法师为 代表。
人物事迹
广妙
广妙(1873- -1946), 号宏慈,贵州桐样人,俗姓吴,青年出家,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在遵义西来寺本寿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旋至贵 阳黔灵山弘福寺参学,后朝礼佛教四大名山,云游参学,多年研习 天台宗。后又至苏州灵岩山习净士宗。1917 年返黔,1919 年任平 坝高峰山住持,重修寺字,新塑佛像。1924年贵阳东山栖霞寺住持 崇觉圆寂,贵阳僧众盛邀广妙主利,从1925年至1932年,广妙在东 山重修栖霞寺,发扬灵岩山道风,弘传净上法门,使东山成为阳名 全省的禅净合的佛教道场。 1932年,广妙在平刚、向义等省内著名 居士的支持下,收回、恢复并重建贵阳黔明寺,并在舒家赛、朝阳 洞修建下院各所。
人物事迹
明代百 松真觉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

本文主要就智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天台宗,智顗,中道实相,观心,一念三千,六即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到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00年时间。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长期结合之后,演变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

隋唐时期带有民族特色佛教宗派的相继形成,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在诸宗之中,天台宗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智顗(538-598)1创立的。

智顗不仅继承以印度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说,也直接继承了源自东魏北齐之际慧文、慧思的思想。

由他亲加确认的以龙树为高祖,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的天台宗祖统说,大致反映了天台宗在思想上前后传承关系。

这里想特别强调指出: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创造性的发展。

他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在内容和论证方式上都超越了印度经论和中国以往佛教撰述的模式。

中国天台宗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并以智顗的撰述为主要依据。

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被称为“天台五小部”。

这些著述从不同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以中道实相论、“一心三观”的观心论等为特色的天台宗庞大的教理体系。

本文仅对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作概要论述。

一、中道实相论――天台宗的真理论佛教修行是以达到觉悟为目标。

然而如果进一步问:觉悟什么呢?自然是佛教阐释的教理,中心是关于真理的观点,简言之,就是真理观。

佛教自发源以来经历了悠长的传播发展岁月,跨越了极为广阔辽远的地域,受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信仰,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无论在小乘内部还是在大乘内部都形成了种种派别,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又相继形成很多不同的派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一心三观法门。若追溯天台教史,应推龙树为鼻祖,章安灌顶所记的《摩诃止观》卷首缘
起中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智者大师的《观心颂》亦说:“归命龙
树师。”由此可见,龙树思想是天台立宗的根本。
被尊为中国佛教,大乘八宗共祖的龙树。出生于佛灭后七百年左右的北印度。他性格超
凡,受当代高等教育,诸学博综。早年曾自恃才高,一度耽于欲乐,与三友潜入王宫,戏论
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一.天台宗的起源
天台宗始创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记》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记》说,慧文因
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朗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创
人的学佛观念。一千五百年过去了,继承和发扬教观双美的天台宗,仍是中国佛学研究者的
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
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
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
门》一卷,《次第禅安》一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早佚不传。智者大师(539-597),
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世为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举族南迁寓居於荆州
之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至梁朝时已世居该处两百多年,由客家变成土著。父亲名起祖
,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久为梁湘东王萧绎知遇,引为宾客,入朝领军,乃萧衍称帝,封起
祖为“益阳县开国侯”。母亲徐氏,品性贤惠,温良恭俭,笃信佛教。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智者大师出生于江陵,因出生时有种种灵瑞之兆,故
小名王莲,又叫光道,后取字德安。幼年聪慧,喜到寺院拜佛听经。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
52年)十五岁,家国多难,战乱纷起,父母双亡,家庭破产,遂于江陵城北长沙寺佛像前发愿
,立志出家作沙门。以弘扬佛法为己住。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十八岁,投其母舅湘
州果愿寺沙门法诸大师出家。法诸定其法号智觊。陈高祖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二十岁从慧
旷律师受比丘戒,学习戒律,兼学方等。又诣湖北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三经(即法华经)
》、《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后,由于常坐不卧的修行,使他四肢软弱,不能步行,禅障再起。卷二十一说:“夏竟受岁
,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那么,该怎样对治禅障呢?慧文开示说:
“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尔开悟法华三昧,且得到其师慧文的印证。公元568年,因北
方战乱,慧思禅师转移至河南光州大苏山,后又前往南岳衡山,慨江南佛教注重义理的研习
智者到瓦宫寺的监别之际,慧思告诉他说:“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行其门,甚适
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辑。今以付属汝,汝可乘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他。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五卷第一册156页)。
慧思禅师的著作(存在的有)记载不一。《大唐内典
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
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
没燎之以松。”当他向
)卷二.《智觊传》)因教修法华三昧,演说《法华》四安乐行。持诵《法华经》。由于精
勤心切,一日育《法华经.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时,
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光焕发。“若高辉之临幽谷。”智者将所悟之境告诉慧思时,深得慧
思之赞许。慧思赞叹说:“非尔弗证,非我莫识。……纵令文字之饰千群万象,寻汝之辨不
天台宗概略 前言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天台宗,无疑的,它是中国佛教最先完备的一个宗派。自智者大
师大成此宗以来,就以教观相承,行解并进,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完整的体系,而影响著中国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
,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
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

慧文的思想,通过慧思传给智觊,始正式建立并集天台宗之大成。智觊于陈宣帝建德七

(575年)栖止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
,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 二.天台宗的传承
卷,《十住毗婆娑论》十七卷。此外还有:《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
、《菩提资粮论》等。他由破邪显正,确立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础,尤其中论,无所不破、无
所不空、无所不真、无所不中。因此当慧文禅师,看到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
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达一心三观之妙旨,智者大师亦由此而建立他三谛圆融的妙说
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
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
瓦宫寺。智者大师在金陵弘法年,其间金陵之高僧大德,名师宿学贵人居士,对他的演讲
辩论,无不心悦诚服。当他在瓦宫寺开讲《法华经》时,“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这
录》卷五说,有八部十卷,《续高
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都有七部九卷。《佛祖统记》卷云载有九部十一卷。
现存的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另有《大乘止观法门》和
《玄誓愿文》二书,学术界有疑;还有《三智观门》一卷,《四十二字门》二卷,《释论玄
陈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陈宣帝闻智者大师在天台安贫修禅,即下诏:“割始丰
县(即天台县)调(税赋),并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对陈朝的特殊供养,智者
大师并不欢欣,保持其心境如常。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
,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
成,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玄句》。
),俗姓李,十五岁出家,专诵《法华经》。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嵩山从慧文学习,得受
观心之法。《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对他从慧文学禅,始三七日,在静观中,所见一生善恶
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
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己,颠倒想灭。心情清净,所苦消除”。之
宫女,后三友终因乱行而被杀,仅龙树一人幸免,由是自觉欲乐之患,悟欲为苦本而发心出
家。志求于道,入于山中,於九十日间便能通达小乘三藏。但龙树并不以此为满意,更进追
求,深入雪山于一塔中得老比丘授摩诃衍经,后更于龙宫得《华严经》,彻通佛教之玄妙。
龙树之一生著述繁多,最为著名的是《中观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大智度论》百
千百,专述大乘,独步河滩,时无竞化”。由此反映了他弘法最胜时期的情形;以及化对大
乘佛学造诣的高深。南山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没有为慧文立传,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什么
遗著,所以在佛教史中是个藉藉无名的人物。可他在天台宗发展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
慧思禅师(515-577)是元魏时期,&127;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人(今河南上蔡县境内
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
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
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维摩经仁王经》等为坤上,引佛性论,宝性
论答以助成,组成他的学术系统。
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他在金陵光空寺开讲《法华经》,时章安灌顶预听,笔录
说明智者大师在陈朝受到特殊的待遇。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三十八岁的智者大师,闻天台幽胜,宜于静修,遂决定
至天台山潜心诵经修禅,完成自己的愿行。是年秋,尽管民宣帝有敕旨挽留,仆射徐陵三立
诤求住,但智者大师仍然起程而去。于天台北峰立造伽蓝,陈宣帝命名为“修禅寺”。他在
此一住十年,天台教学之基础也由此而建立了。
慧文禅师俗姓高,他的生卒年代及出生地点都不明。&127;在天台史上被尊称为“二祖
北齐尊者”。他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尤其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法门为他首
创。他大弘禅法的时期,灌顶称之为“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滩”。《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
传说:“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佛祖统记》卷六又说:“聚徒
,而轻视禅法。为随机施教,他改变弘法方法,倡导定慧双修,昼则谈佛法理论,研究义理
,夜里专修禅法,对白天所学的义理,进行抉择思维,教法因之大振。公元577年6月12日,
六十三岁的慧思大师安祥而逝。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故世称南岳大师。
慧思禅师的弟子很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有智觊一人。智觊慧思学习法华三昧共八载,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