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教学研究综述

鲁华夏

新诗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千年的诗歌文化。为了充分显现新诗的独特地位和展现新诗的艺术价值,新诗被选编人中学语文教材。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新诗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甚至还岌岌可危,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可谓任重道远。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我们必须重视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因此,重新定位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问题,探讨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对策,帮助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摆脱窘境,是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阅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关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文章可谓卷峡浩繁,大部分是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法的探究,从局部来表达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注意,但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全面地关注和整体反思的文章比较少,反映了对新诗教学现状了解不多、把握不足、关注不够。笔者对这些浩如烟海的论文进行翻阅之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高屋建银式地关注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

首都师大学博士林喜杰在她的博士论文《群体性解读与想象—新诗教育研究》中,以历史性的笔触反思新诗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从历史梳理的角度,理清二者的关系,思考当下新诗教育的出路和可借鉴之处。作者首先从新诗进人教材这一历史变革人手,对语文教材的新诗选篇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接下来从新诗教育的读写依据人手,探讨语文教育中的诗歌阐释系统,以及新诗教育中新诗文体认识的缺失和读解方式的缺陷。然后把新诗在教育的视阑下立体展开,探究新诗如何使“诗教回归”成为可能。最后,以具体篇章为例,论述语文教育与形成新

诗“经典”的作用。这一论题涉及新诗理论研究和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从两个学科的互动关系入手进行研究,阐释新诗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主要从“新诗”教材和教学方式上,对新诗教育史进行梳理,从总结历史的角度,思索对当下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诗理论界与语文教育界先后有了两次对话。一些关注诗歌教育的诗论家参与了中学新诗课外读本的选篇和解读工作。首都师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昊思敬教授先后于2004年4月16日和2005年3月27日主办过两次“新诗和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综述发表在2004年第5一6期的《诗潮》和2005年第6期的《诗刊》上,主要从新诗与教材、新诗与教学、教师在新诗教学中的情况以及新诗教学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与会学者发表了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新诗教学必须重视起来,从不同角度反思诗歌教学,以此为开端推进新诗教学。2005年第4期《扬子江诗刊》刊发了题为《新诗与语文教学》的研讨会实录,诗歌研究专家、教育专家和新诗媒体三方面结合起来对话,对新诗教材的选篇、新诗的审美教育以及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希望以对话的形式,引起社会各界对新诗教学的注意和思考。

新诗教学引起我们的关注,不仅仅以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很多教学和诗歌刊物还开辟专栏进行研讨,为新诗的教学指点迷津。《天津教育》自2003年第11期开始开辟专栏“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连续4期,直到2仪碎年第2期为止,每期发一篇专题文章,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进行探讨。林霆主从文学史的角度展开中学语文的新诗教学,郭玲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中言语的鉴赏阐明了自己的见解,还提出诵读是新诗教学基础的主。朱兆林就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开大学文学院学者润霞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读不懂、

讲不好”的问题,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我们新诗教学的某些理念,为新诗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2007年8月的(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中也以“关于新诗教育”为专题进行了讨论。它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新诗能否承担与古诗一样的诗教功能?新诗教育如何塑造了新诗的形象?如何赋予诗歌读者趣味、方式和能力?邀请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真福、对大陆和台港新诗教育状况比较有研究的林喜杰博士和霍俊明博士等,就新诗教育的现状进行一番讨论。一方面希望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另一方面探索新诗教育的新出路。真福以《建国以来中学教材新诗教育的发展·选篇论》为题,对50年以来的新诗教育历史进行大致的分期,分析各个时期新诗教材选篇的特征。林喜杰在《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中阐释了新诗教材的选篇与新诗经典形成的关系,开掘出新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新诗理论角度对新诗教育进行了关注。霍俊明、岳志华在《展开的起点:新诗教育问题与反思》中首先分析了令人堪优的中国新诗教育的状况,对当代母语教育中的新诗教育进行了深人的反思,同时指出中国新诗教育在优虑中出现了转机,对这一转机进行了详述。然后指明现阶段新诗教育的理念函须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新诗阅读方式也要转换,为新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仅新诗媒体、新诗研究者关注新诗教育,一些关心基础教育语文改革的学者在著述中也谈及新诗教育的容,如:2003年广西师大学出版钱理群的《语文教育门外谈》,2004年长江文艺《文学教育》创刊,2005年6月人民出版的钱理群、绍振著的《对话语文》。一些著名学者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新诗教育的问题。譬如:2003年第9期的《语文世界》上刊发了《诗的世界与语文世界

—著名学者吴思敬答<语文世界>问》的访谈录,吴思敬教授就高考作文对新诗的限制、高考作文与诗的关系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高考作文不应该对新诗这种文体进行特殊限制,还对新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和目前的教学状况阐发了自己的观点。2004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博导新观察”栏目刊发了《语文教学的文学史意识—程光炜教授访谈录》,程教授在强调语文教学要有文学史意识时,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特意指出新诗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重作品、轻文学史的现象。2004年第12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了《关于诗歌的赏析与教学—玉石教授访谈录》,教授提出希望通过新诗教学使得诗歌这种精英文化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而且提出在新诗教学中,研究者需要承担起阐释的责任,教师应承担起解读的工作,做搭桥的工作,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和读者可能接受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中学生因为知识修养和生活阅历的不足,很难把诗人通过想象创作作品、然后隐藏自身所拆掉的理解的桥梁给重新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并很好地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中不难看出知名学者对新诗教育的关注。

新诗教育不单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教育界开始呼唤诗教的回归,大众也发出了他们的呼声。《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刊发了题为《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特级教师钱梦龙等就诗歌教学的方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提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淡化的问题,呼吁当代人读当代诗,引发学生欣赏的热情,呼唤“诗教”的回归。1999年《读书》第12期上发表了谭德晶的《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诗教育”》,从现代诗爱好者的角度呼唤“适当”的现代诗教育,造就现代诗的读者。

二、新诗教育现状的优思和出现原因的探究对新诗整体教学现状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