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斑块形成,最终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和血流不畅。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公认的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中药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可导致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炎症反应的激活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进而促进斑块形成。

中药中的一些天然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维生素C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血栓和降血脂等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

2. 抗炎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的激活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斑块稳定性的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例如,中药川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抗炎作用,可通过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3. 调节血脂作用: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例如,中药红曲米中的红曲素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4.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抑制内皮素的释放,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保持血管功能的稳定。

例如,中药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缺血、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病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因素,中药在其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热解毒,消炎抗菌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基本的机制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

中药可以清热解毒,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减少动脉系成分的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例如,柴胡、黄芩、金银花等常用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药的另一个基本机制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长期的心脑血管疾病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氧、营养不良。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增加动脉弹性,调整微循环,改善降低的组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加重。

例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中药,有着优秀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动脉病变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生理状态均发生了改变。

中药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强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例如,黄芪、杜仲、菊花等中药,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强血管弹性的效果,可以发挥力求机制,帮助身体调整发挥平衡。

四、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多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的健康。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人参、黄精等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从而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复杂多样,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凝血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胆固醇沉积和氧化、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二、传统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化瘀软坚的作用降低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2. 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内的斑块溶解,减少血管内的病理改变。

3.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从而减缓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对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减轻动脉硬化斑块负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和失去弹性。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靶点调节疾病过程,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降低脂质水平。

本文将综述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来减少动脉炎症反应。

丹参具有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的作用,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中许多植物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损伤的发生。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3. 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水平是中药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红曲素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重要步骤之一,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和凝集,从而减少血小板斑块的形成。

天麻碱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聚集因子,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功能和结构完整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来改善内皮功能。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内皮功能等。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所致,而中药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中。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

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如川芎、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

其次,中药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一些中药,如山楂、决明子等,具有降脂作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含量,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中药还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如黄芪、枸杞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的损伤,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然而,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虽然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机制和疗效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同时,中药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中药的复方组方和剂量选择也是一个难题。

中药的复方组方和剂量选择涉及到多种因素,如中药的相互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中药复方组方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最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一、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

当归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并通过下调炎症信号通路的活性,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

当归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动脉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中药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中药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血管损伤。

红景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三、中药调节血脂代谢的研究进展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决明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途径,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四、中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进展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药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秦艽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中药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以及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医学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药具有很好的疗效,因为中药可以通过综合调节身体的整体状况,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1. 补益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肝肾阳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

因此,很多中药的治疗作用都是注重于补益肝肾两脏,增加体内阳气。

比如,人参、枸杞子、首乌、淮山等中药,都可以起到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作用,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

2. 清热解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存在炎症反应,这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动脉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因此,一些中药可以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比如,黄芩、地黄、黄连等中药均可以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3. 调节血脂作用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常见症状,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增加体内HDL-C的水平,降低LDL-C和TG的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比如,红曲、枸杞子、茯苓、山楂等中药,均具有较好的调节血脂作用。

4.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中药可以通过果胶、黄酮类抗氧化物、多酚等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受氧化损伤,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比如,甘草、青果、山楂、草莓等中药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总的来说,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因药物而异,但中药综合调节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具有综合治疗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要依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逐渐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副作用。

人们开始通过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式,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和机制。

1. 改善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本质上是动脉壁内皮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大。

而多种中药通过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的恢复和修复,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中,身体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会对血管壁内皮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多种细胞造成损害,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而多种中药通过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多种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过度聚集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重动脉狭窄。

而多种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5. 调节血脂代谢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多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改善血脂的异常,从而减少血管腔的脂质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年迈体 虚 等 。《素问 ·调 经论 》日 :“寒 气 积于胸 中而不 调 ,气 、血 、津液 运 行代 谢 发 生 障碍 ,产 生痰 瘀 、热毒
泻 ,不 泻则 温气 去 ,寒 独 留 ,则血凝 泣 ,凝则 脉不 通 。” 等 内生之 邪 ,痹 阻血 脉 ,胶 结凝 在血 脉 ,根 在脏 腑 ,属 于本 虚标
1.1 中医对 AS病 因的认 识 历 代 医家认 为 本病 病 实 之候 。AS是在 寒 邪 内侵 、饮 食失 调 、情 志 失节 、劳
因 主要 为寒 邪 内侵 、饮食 失 调 、情 志 失节 、劳倦 内伤 、 倦 内伤 、年迈 体虚 等 多种病 因作 用下 .脏 腑功 能失
变 和 钙 化 ,从 而 使 动 脉 壁 增 厚 变 硬 、失 去 弹性 进 而 认 为冠 心病 的中医病 机 主要 为血脉 瘀滞 ,血 瘀贯 穿
管 腔狭 窄 。AS的发生 发展 与 内皮损 伤 、脂质 积 聚 、纤 冠心病 疾病 的始 终圆。吴伟 教授 提 出动脉粥样 硬 化斑
维 粥 样 斑块 的形成 密切 相关 ,是 心脑 血 管 疾 病 重要 块炎 症浸 润 、温 度升 高 是一 种 阳热 表现 ,热壅 血瘀 是
本病 的病 理基 础 。陈 言在 《三 因极 一病 证方 论》中说 : 分 为 3种 证 型 治疗 :① 肝 肾阴虚 、髓 海 不 足证 .治 以
“真心 痛 皆脏 气 不 平 ,喜 怒忧 思 所 致 ,属 内所 因 ”,从 益髓通络、滋肾养肝 ,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②脾虚
情 志发病 的角度进 一步 深化 了对本 病病 因的认识 。 痰 聚 、阻 遏 脉 络 证 ,治 以健 脾 化 痰 、除 湿 降 脂 ,选 用
指 出寒 凝气 滞 ,痹 阻胸 阳而成胸 痹 。《金 匮要 略 ·胸 痹 2 中医药治 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动脉壁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独特疗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炎症状态、调节血脂代谢、促进动脉血管重构等多个途径发挥疗效。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中药对炎症过程的调节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和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轻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在调节血脂代谢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些中药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和外周组织的胆固醇摄取,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调节血脂代谢,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动脉血管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中药在促进血管重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中药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增加胶原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动脉血管的柔韧性和弹性,减少血管壁的厚度和硬化程度,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害。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内环境平衡、抗血小板聚集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氧化应激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内环境平衡的失调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免疫功能、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途径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具有多个靶点的作用,通过多方位的调节,发挥治疗作用。

目前对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制的具体细节和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标准也尚未完善。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氧化作用:中药具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内膜炎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黄芪、丹参等中药能够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能够影响脂质代谢,减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从而减少血管内皮的脂质沉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 改善内皮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加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活性,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管壁的弹性,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5. 抑制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寻找更多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中药的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内壁因胆固醇斑块(即动脉粥样斑块)的堆积而变硬和变厚,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最终会引起心脑血管事件。

传统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和药效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思路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减少血管狭窄和闭塞,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目前,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主要包括:改善血脂代谢、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

一、改善血脂代谢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山楂、陈皮、黄芩、红酒等都有降脂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方剂复方甘油酯低下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二、调节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中药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兔子A型肝炎糖蛋白水平等炎症指标。

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川芎、丹参、桃仁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增加红细胞膜酯化酶活性。

四、扩张血管中药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流阻力,改善心脏及外周组织的供血情况。

夏枯草、三七、天麻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天麻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综上所述,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不同发病环节,具有综合性、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剂量等 aspects,加强临床研究,推广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信号分子网络文献综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50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

其发生机制涉及脂质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迁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至内膜并增殖,泡沫细胞的形成,细胞坏死和脂质沉积等许多过程。

最新研究表明其病变过程主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大量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纤溶减弱、炎症和氧化加强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中药在防治AS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现对其近几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

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1.1作用机理;有研究认为中医证的本质是信号分子网络紊乱,从现代医学研究中可看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本质是化学成分组合,作用机理的核心是信号分子组合。

现在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方式,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是复方中药中众多的有效分子组合对机体生物分子网络进行调节的结果,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

1.2研究现状;有学者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也有人从调脂作用、抗氧化作用、对动脉壁细胞的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对凝血纤溶系统作用、钙拮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中药治疗研究。

2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研究2.1护脉胶囊:护脉胶囊由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等补肾中药组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该疾病既可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左、右冠状动脉等处,也可分布于各个分支血管,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1. 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冠心病具有“痰瘀阻络、气滞血瘀”、“痰郁气滞”、“瘀阻冠脉”等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来看,冠心病的发病与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是通过清理血管、改善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医强调综合调理,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调理心脏功能、清理血管堵塞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 西医方面的研究进展西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

目前,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血管药物、控制血脂药物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心脏搭桥手术则是通过植入人工血管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

在冠心病的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

而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则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西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既可以通过西药治疗来缓解症状,又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来改善患者体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复杂的动脉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方面。

目前,对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如下:一、抗炎作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

许多中药具有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如黄芪、川芎、红参等。

实验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一系列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能力,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二、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有关,中药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山楂、红花、丹参等中药多酚类化合物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酶活性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应激。

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血小板的异常激活和凝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当归、川芎、三七等中药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而且,这些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纤溶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进一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四、调节血脂作用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水平。

葛根、决明子、山楂等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增强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等方式来调节血脂的水平,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

尽管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和不足,但是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以及其整体调节机制,使其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球健康的常见疾病,中药治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在治疗中的应用、对机制的影响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各种中药的不断探索,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未来,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中药在治疗中展现的潜力也将继续得到挖掘和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研究进展、机制、影响、方法、前景、潜力。

1. 引言1.1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重要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也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内膜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等多个环节。

内膜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起始点,各种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可以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使炎症介质和细胞粘附因子增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环节,高浓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中沉积并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激活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发病过程。

炎症反应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导致血管内膜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血管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探讨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探讨

(5)先天赋禀不足,脉络虚弱,遭受致病因
子侵袭后,易受损伤,以致气血津液运行不 利,化湿成痰,气滞血瘀,痰、瘀、外邪与 脉络相搏结,久则成为AS。如在相同或相似 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有部分人动脉粥样硬化 发生较早,进展较迅速,而另一部分可能发 生较晚,进展较缓慢,说明存在着一种易患 因素。
(6)年老体衰,天癸将竭,肾气渐衰。肾阳
从中提出了单体生物碱川芎嗪,并进行了广泛 的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嗪具有阻止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发展、抗血栓形成、调整血脂、增 加纤溶酶的活性等作用[5]。
丹参:经过50多年的研究,已从丹参中分离出
30多种成分,药理实验表明丹参及其某些成分 有抗心肌缺血、抗氧化、调血脂及抑制AS形 成等作用[6]。已广泛用于冠心病、脑缺血中 风、脉管炎等。
心病通络片(丹参、山楂、法夏、薤白、蒲黄、 地龙等17味中药组成)能明显地降低TC、L DL、LPO的作用,降低血浆比黏度,改善血 液流变的作用,还有能保护动脉内膜及血管壁 的作用。
秦氏等[24]探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人巨细胞
病毒感染的关系,应用益气解毒祛瘀法(四妙汤 加味)对感染人巨细胞病毒的大鼠模型进行中 药治疗,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 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易栓倾向及血液 流变学改变,属血瘀证表现。用益气解毒祛瘀 法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防止人巨细 胞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抑制动脉粥样 硬化形成。益气解毒祛瘀法也适于治疗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
(2)喜嗜烟酒,吸烟入肺,阻遏肺气,肺失
宣肃,水湿津液敷布失司,敛聚成痰。烟毒 入血,浸淫脉络,脉络损伤,气血津液运化 不利,成痰成瘀。痰、瘀与脉络相搏结,日 久成啯。酒性辛烈,多饮则伤肝脾,肝血亏 虚,阳亢化火,炼津成痰,灼血成瘀;脾胃 受损,健运失司,水湿津液不能运化,聚而 成痰,痰、瘀与脉络相搏结,终成AS。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

主要研究方面在以下几方面: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

中药还对AS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作用和影响。

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而导致严重后果。

因其并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而死亡者占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故被称为“头号杀手”。

近年来,中医药抗AS研究取得了确切效果,现评述如下。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脂质代谢紊乱,沉积于动脉内膜是导致AS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调整脂质代谢是抗AS的关键。

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①减少外源性脂类吸收,包括轻泻、缓泻、植物固醇竞争脂化酶和多糖类与胆盐结合而减少胆固醇吸收;②抑制脂质合成,尤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细胞内合成;③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清除,影响脂质的肝肠循环,加速其排泄。

不同的中药,可对脂质代谢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

目前已被阐明降脂作用的中药:首乌、决明子、泽泻、虎杖、柴胡、杜仲、金银花等能抑制脂质在肠道的吸收;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在体内合成;泽泻、首乌、黄精、山楂、灵芝等能促使血浆中脂蛋白的转运与脂质的清除;柴胡、茵陈、大黄、决明子等可促进脂质从肠道排泄。

[1]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逆行到内膜异常增殖和集聚在AS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治疗AS的关键。

灯盏花[2]对胎牛血清刺激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快速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因子kB活性来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摘要】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

主要研究方面在以下几方面: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

中药还对AS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作用和影响。

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而导致严重后果。

因其并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而死亡者占疾病死亡率的首位,故被称为“头号杀手”。

近年来,中医药抗AS研究取得了确切效果,现评述如下。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脂质代谢紊乱,沉积于动脉内膜是导致AS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调整脂质代谢是抗AS的关键。

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①减少外源性脂类吸收,包括轻泻、缓泻、植物固醇竞争脂化酶和多糖类与胆盐结合而减少胆固醇吸收;②抑制脂质合成,尤其是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细胞内合成;③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清除,影响脂质的肝肠循环,加速其排泄。

不同的中药,可对脂质代谢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

目前已被阐明降脂作用的中药:首乌、决明子、泽泻、虎杖、柴胡、杜仲、金银花等能抑制脂质在肠道的吸收;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在体内合成;泽泻、首乌、黄精、山楂、灵芝等能促使血浆中脂蛋白的转运与脂质的清除;柴胡、茵陈、大黄、决明子等可促进脂质从肠道排泄。

[1]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逆行到内膜异常增殖和集聚在AS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治疗AS的关键。

灯盏花[2]对胎牛血清刺激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快速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因子kB活性来实现的。

水蛭素[3]能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平滑肌细胞对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蜈蚣[4]2.5g/kg、5g/kg 剂量均可明显降低胆固醇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myc基因的表达,阻止AS病变形成。

其机制是通过下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有效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AS病变形成。

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黄芪、当归[5]的作用机制,证实二者皆通过升高一氧化氮(NO)含量来诱导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及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而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并可通过抑制黏着斑激酶(FAK)表达及由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作用。

气血并治方(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壳)[6]的不同配伍都能有效抑制氧化-LDL诱导血管内皮损伤条件下导致的平滑肌细胞增殖。

该方有理气活血作用,既往研究证明可抑制AS斑块形成,此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防止血栓形成,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及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有关。

该方还可干预AS炎症反应,其中理气药和活血药作用不尽相同,但有协同作用[7]。

抵当汤是《伤寒论》中有名的活血逐瘀方,用其改良方[8](熟大黄、水蛭、肉桂)观察对实验性AS家兔主动脉脂质斑块部泡沫细胞凋亡的影响,证实该方能有效减少主动脉斑块的神经酰胺(可促使细胞凋亡)含量,抑制主动脉脂质斑块部泡沫细胞凋亡。

通脉益智胶囊(丹参、赤芍、女贞子、漏芦等)[9]给予AS兔后,利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结构较为完整,血管平滑肌未见明显增厚,与模型组比较,显示该方有明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AS的始动因素,因此保护和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对治疗AS,消除硬化斑块至关重要。

采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血瘀模型大鼠,血循环内皮细胞量明显增加,全血粘度、血液粘度均增高,红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力增高;芪丹通脉片(黄芪30g,丹参30g,当归15g,红花30g,桂枝10g)[10]可使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可改善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

脑心通(黄芪、水蛭、地龙、全蝎、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桂枝、牛膝等)[11]可降低AS兔腹主动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或减缓AS发生发展。

软脉煎(地黄、黄芪等组成)[12]有补肾益气作用,对氧化-LDL诱导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对照药舒降之(辛伐他汀)相比,二者皆能提高细胞生存率,而软脉煎组细胞生存率高于舒降之组,提示该方对氧化-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舒降之。

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13]6种常用活血药各为一组,另设模型组及对照组(辛伐他汀),观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AS斑块炎症反应及血脂变化。

结果:各中药组均有一定的调脂作用;模型组炎症因子CD68表达最活跃,而丹参组、川芎组、三七组、辛伐他汀组的CD68表达细胞减少;酒大黄组、辛伐他汀组在斑块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明显减少。

提示活血中药能干预小鼠AS成熟斑块的进展,并稳定斑块,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脂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同活血药在常规剂量下的作用环节及强度存在差异。

蒲黄、丹参[14]皆能减轻纤维蛋白凝块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并可抑制高脂血清刺激的平滑肌细胞增殖。

日本学者[14]的研究证实六味丸、八味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等经方或时方能抑制实验AS动物主动脉钙镁含量增高,对钙在主动脉的结合也有抑制作用。

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白蒺藜[15]有效组分能明显减轻粥样斑块病变程度,提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水平。

提示该药是通过调控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水平而干预AS的形成。

调肝导浊方(炙首乌、柴胡、草决明、泽泻、丹参、茺蔚子、姜黄、蒲黄等) [16]可有效降低家兔AS指数,减小斑块面积,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这可能与其活血化瘀作用,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减少PDGF的释放有关。

畅脉舒(黄芪、党参、枸杞、麦冬、丹参、蒲黄、决明子、栝楼仁、黄芩、薤白、首乌、当归、银杏叶、生地、红花)[17]可调节AS家兔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LPO含量,升高SOD活性,减小脂质斑块,在调脂、降低LPO方面优于地奥心血康。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前,中医药从分子基因水平抗AS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探讨中药对AS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揭示中药抗AS的作用机理。

1.对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脂泰胶囊(半夏、陈皮、川芎、水蛭等)对家兔胸主动脉壁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内皮素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提示脂泰胶囊抗A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维持一氧化氮合酶的正常活性及一氧化氮的正常水平有关。

[18]2.对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茵陈、赤芍、三棱、淫羊藿四味药均可不同程度促进AS家兔主动脉及冠状AS病灶的消退,抑制原癌基因C-myc、C-fos、V-sis的表达。

茵陈、赤芍、三棱、淫羊藿因其多成分复合作用与AS发生发展的多机理、多环节吻合,显示出良好的抗AS作用。

[19]3.对LDL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清源调脂胶囊(茵陈、泽泻、穿山龙、首乌、苡仁、荷叶等)可明显提高高脂血症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表达,提示该药这一作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价值。

[20]4.对Ox-LDL及LDL-R基因表达的影响给予白草降脂灵(山楂、丹参)的药物组可使AS兔氧化LDL(Ox-LDL)表达明显降低,兔肝LDL-R基因表达明显增加。

该作用可能是白草降脂灵预防AS形成的机制之一。

[21]5.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家兔主动脉粥样斑块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应用芪丹煎(炙黄芪18g、丹参15g、姜黄10g、降香6g、川芎10g、炙甘草6g)可使病变明显减轻,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及血清LDL含量明显降低,HDL含量升高。

提示芪丹煎抗AS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LDL、升高HDL含量,抑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来实现的。

[22]6.对PDGF-A、MCP-1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将双龙丸(地龙、蜈蚣等)药物血清作用于高脂血清诱导兔AS细胞模型,用RT-PCR方法,观察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

结果:双龙丸药物血清可使高脂血清刺激的细胞表达PDGF-A、MCP-1mRNA水平降低,提示双龙丸抑制细胞自分泌生长因子的功能,是其干预AS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23]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精制血府胶囊(柴胡、赤芍、川芎、枳壳)[24]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45例与47例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75~100mg/d及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等)作对照,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查颈动脉超声。

结果:治疗组血管内膜厚度、平均斑块数目、斑块积分、最大软斑块或混合斑块体积指数和长度,及血管面积狭窄率均减小,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该胶囊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血管内膜斑块。

经超声检测确诊62例有周围AS斑块的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脂质型、纤维脂质型、钙化型和溃疡型4组,均给予祛瘀消斑胶囊(水蛭、山楂、大黄、海藻、莪术、地龙等)[25]治疗,观察对斑块声学密度的影响。

结果:各型斑块声学密度值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变化最大的为脂质型斑块,纤维型次之,钙化型变化率最小,提示该药可减少脂质池,加厚纤维帽,从而稳定斑块,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

调脂胶囊(山楂、泽泻、制首乌、决明子等)[26]治疗经超声检测确诊的颈动脉粥样斑块——软斑块患者57例,治疗组37例给予调脂胶囊,对照组20例给予阿司匹林。

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皆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大面积及斑块数量。

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最大厚度明显变薄,面积缩小,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提示调脂胶囊治疗颈AS软斑块疗效肯定。

评价与展望目前,中医药抗AS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动物实验多,而规范化临床试验则较少。

如大豆、大蒜、葵花子、香菇、莱菔子、沙苑子、牡蛎、桑寄生、荷叶、白僵蚕、海藻及胡萝卜等药食之品进行抗AS实验,可有不同程度作用,但若用于临床AS恐难当大任。

由于人类AS病因复杂,病变进展缓慢,由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增厚,历经数年或数十年演变而形成粥样斑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