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张横渠及二程)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一、玄学家与孔子1.玄学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

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1.何晏(1)简介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1)简介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

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1.阮籍(1)简介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1.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1.概念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

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

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1.背景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25-28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25-28章)【圣才出品】

第25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一、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朱熹及其程朱理学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常被称为朱子。

他留下了大量著作,仅语录就有140卷之多。

程颐开创的理学到朱熹而完成。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之前,程朱的理学始终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2.朱熹的《四书集注》新的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

后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成为科考读书人解释“四书”的依据。

二、“理”或原理1.概念“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一物是它的理的实例,若没有某个理,便不可能有某个物。

2.特点(1)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人为的,都自有其理。

(2)事物分门别类,并非每一类都有“心”,即有“隋”,但各类事物都有其特性,就是它们的“理”。

(3)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这就是说,理是永恒的。

三、太极1.太极的含义每类事物都有它的“理”,整个宇宙也必定有一个终极标准,它是至高的,又是无所不包的。

它包括了万有的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因此称为“太极”。

2.“太极”与柏拉图“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神”的观念的比较(1)太极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神”的观念。

(2)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有一点使得他的思想体系中的“太极”比柏拉图的“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的“神”的观念,更具有神秘性。

①太极不仅是宇宙万有之理,同时还内在于每类事物的每个个体之中。

②每个事物继承了它这类事物的理,在这个个别的理之中,又有太极整体之理。

但太极并没失去它的统一性。

四、“气”1.“气”与理的模式(1)如果存在于外界的只是“理”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形而上”的世界。

但是,我们的外部世界还有物质世界,这是由于在“气”之上还加上有“理”的模式。

(2)任何个别事物都是气的凝聚,但作为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它不仅是气的一般性的凝聚,而是按照这类事物的理的模式而凝聚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的墨家一、概述1.《墨经》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

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知识“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

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

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①从逻辑上的分类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1)含义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1.“辩”的目的与作用(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第8章隋唐之佛学(上)一、吉藏之二谛义1.吉藏隋、唐时僧人,俗姓安,本安息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

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

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

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制疏,对三宗论贡献巨大。

2.二谛义(1)有为世谛、无为真谛;(2)有无二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3)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4)释名中,明二种二谛,即教二谛和于二谛,以随名释、因缘释、显道释、无方释四种解之。

3.评述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谛皆须废,此为大乘空宗之说。

此宗之形上学虽与道家异,然其所说实相一切皆非之意,颇与老子言道常无名,庄子主张不知无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处。

故亦为中国一部分人所喜。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1.玄奘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

年十三岁出家。

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岁,至贞观十九年归长安。

回国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是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唯识教双离空有(1)教义①众生皆有我法二执。

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

②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

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2)目的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

二空者,我空法空。

3.识之四分(1)漏者烦恼之异名。

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

“识谓了别。

”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

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

因有能缘,故有所缘。

所缘亦识所变。

(2)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

自证分即识之自觉。

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

(3)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二分即相分、见分。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

(4)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第3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一、纬与谶1.纬(1)概念“纬”是相对于“经”来讲的。

“纬”是“经”的支流,衍及到“经”的旁义。

(2)出现时间西汉中叶以后,就有纬书开始出现。

2.谶“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神秘的隐语,古人借此用以预决吉凶祸福。

3.谶与纬的异同(1)相同点①纬书中一些荒诞的部分,实际和“谶”很类似。

②两者都是在相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2)不同点①“纬”是经的支流,它是从经里面产生出来的。

经学家以阴阳家的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称为“纬”。

②“谶”是隐语,用来预判吉凶祸福,具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

二、象数之学1.象数(1)概念象数之学是指纬书如《易》纬中的《易》理的学问,注重于对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出有系统的解释。

尤其注重“数”“象”。

宋代儒者称之为象数之学。

(2)发展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3)争论①先秦两汉:认为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②宋代以后:以为先有数,后有象,最后有物。

2.毕达哥拉斯学派(1)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又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

(2)各派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的认识a.以数目为第一原理,为生存的物之质因,且为其改变与永久形状之形式。

b.数目之原质即奇偶:奇为有限,偶为无限。

他们以为“一”自此二者出,从一生出一切数目,全宇宙都是数目。

②亚历山大的认识a.一为一切物之始。

自一生不定的二,二属于一。

b.一为二之原因。

自一及不定的二生数。

c.自数生象。

自象生构成面积之线。

自线生立体。

自立体生可见之物。

d.可见之物中有四原质:水、火、风、地。

e.认为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常以小石排为各种形式的程序,与以数入象者同。

3.象数之学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相通之处(1)《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毕氏学派,亦以为一生二。

(2)毕氏学派所说有限无限等之十项分对,则可见有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阳,无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圣才出品】

第7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中国佛学南北朝时,佛教思想有系统地输入中国,引起了思想界的大变动。

自此以后,以至宋初,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

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

2.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2)“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是佛教中之三法印。

涅槃译为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

中国人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

佛之净心,亦“繁心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

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3)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

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佛,但中国人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

二、佛家与道家南北朝时期,道学极盛。

当时谈玄之士多觉老庄及佛学本无二致,故当时多有以庄学讲佛学者。

当时多用外典中之义理,比附佛经中之义理。

而“外典”中所可引以比附佛经者,当以老庄之书为最,讲佛经时,亦常以当时所谓“三玄”中之言比附之。

三、“六家七宗”1.空有问题有无,空有,是老庄及佛学所共有之问题,也是南北朝以后佛学家所讨论最多的为题。

当时人对于此问题的讨论,主要有六家七宗。

2.六家七宗梁释宝唱作《续法论》云:宋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

一本无宗,二本无异宗,三即色宗,四心无宗,五识含宗,六幻化宗,七缘会宗。

今此言六家者,于七宗中除本无异宗也。

(1)无异宗①道安道安为晋代一大佛教领袖。

本在襄阳,为秦军所获,后居长安。

秦主苻坚,极尊礼之。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译出众经百余万言。

”晋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

②《性空论》元康谓道安作《性空论》。

本文今不传。

据吉藏所说,道安之《性空论》,即“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之义。

此本无宗也。

(2)本无异宗僧肇《不真空论》所破本无义,元康《肇论疏》以为即法汰之说,即本无异宗。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圣才出品】

第9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1.老子老子姓李,名聃,楚国人(今河南南部),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2.《老子》《老子》一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这部书是后人依托之作,《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

这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不少关于“无名”的讨论,这只能是在人们对“名”的观念有了发展之后。

二、道,无名1.“形而下”与“形而上”(1)老子指出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

(2)形而上的事物并非都无法命名,但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

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

2.“有名”和“无名”天地万物都是可以赋予名字的,有天地万物,就有天地万物之名。

因此老子说:“始制有名。

”“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又都是由道而来,这便是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名可名,非常名。

”(1)“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或用中国哲学惯用的词语,称它是“无名之名”。

(2)道这个指称从来自在,它是一切起源的起源,“道”这个名字既然从来自在,因此它长存;而这在现实之中根本不是一个名字。

4.“无名,天地之始”(1)“道”不是一个名字。

它对万物所由来的这个“由来”,并没有作任何描述。

(2)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因此,“道常无名,朴”。

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任何事物,自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存在物,万有便是由此而来。

万有意味着首先必须有存在。

这里所用的“首先”,并不是指时间中的某一点,而是指逻辑上的先后。

(2)从逻辑说,若没有“无”,便没有“有”和“万有”。

这里所说的是本体论,不是宇宙论,它与时间和现实没有关系。

(3)存在着的事物有千千万万,但只是一个“有”。

“有”生于“无”。

有是一,二和三则是“多”的开始。

三、自然的不变规律1.“太一”和“无有为常”老子的学说以“太一”和“无有为常”作为主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第11章周濂溪、邵康节一、周濂溪1.简介周濂溪,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年五十七。

著有《太极图》等。

2.《太极图说》(1)思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来源①此图并非全根据于《易》。

②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与周濂溪的太极图略同。

③周濂溪太极图中第二图取《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参同契》三五至精图。

3.《太极图说》与《通书》(1)太极阴阳五行①《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

《通书》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②《太极图说》认为五行是“五气”,《通书》认为阴阳是“二气”。

(2)人性本善①《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

②《通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

(3)圣人之道①《太极图说》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②《通书》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二、邵康节1.简介邵雍,字尧夫,范阳人。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之上,遂为河南人。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

熙宁时年卒,年六十七。

元祐中,赐谥康节。

2.太极与八卦(1)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

(2)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3)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

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3.先天图与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1)先天图①将经世衍易图横排之八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此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先天八卦方位图,或名先天图。

②所以名为先天图者,因此图所表之八卦方位,与《说卦》所说不同。

故康节以此为伏羲之先天八卦,而以《说卦》所说之八卦方位,为文王之后天八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圣才出品】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六种术数1.⽅术先秦的阴阳家源⾃古代的⽅术,⾏⽅术的即是术⼠。

《汉书·艺⽂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术分为六类。

2.术数的分类(1)天⽂“天⽂者,序⼆⼗⼋宿,步五星⽇⽉,以纪吉凶之象。

”(2)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之节,会⽇⽉五星之⾠,以考寒暑杀⽣之实。

”(3)五⾏“其法亦起五德(⾦⽊⽔⽕⼟,谓之五德)终始,推其极则⽆不⾄。

”(4)蓍龟①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份,最后所剩,⾮奇数即偶数。

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②在龟甲或平⾻上钻⼀洞,放在⽕上烤,⼩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

管占⼘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

称作“⼘”。

(5)杂占(6)形法包括相⾯术和后来所称的“风⽔”。

3.“⽅⼠”的由来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

贵族有任何重要⾏动之前,必先问⼘。

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术为⽣。

这是“⽅⼠”的由来。

4.术数或法术的作⽤(1)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

(2)⽅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然现象,使⼈得以征服⾃然,使⾃然为⼈所⽤。

(3)⽅术对超⾃然⼒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然现象,从⽽向科学转变。

⼈类最初对⾃然⼒量的观念尽管⼗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5.理解宇宙的两种思想路线(1)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

(2)由⼀些佚名的儒家,以“易传”(注释)的⽅式,写在《易经》正⽂的后⾯。

(3)这两种思想似乎各⾃独⽴地发展。

《洪范》和《⽉令》,注重五⾏,⽽不曾提及阴阳;在“易传”⾥则谈及阴阳的地⽅很多,⽽不提五⾏。

后来,这两条思想路线渐渐融会在⼀起。

⼆、《洪范》所描述的五⾏1.五⾏的含义五⾏的本义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下))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下)) 【圣才出品】

第9章隋唐之佛学(下)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1.天台宗智顗为陈隋间佛学之大师,世称智者大师。

智顗居天台山,故此派世称为天台宗。

此宗以《法华经》为本经,故世又称为法华宗。

此宗以慧文为第一祖,慧思为第二祖,智顗为第三祖。

2.真如、如来藏(1)名称宇宙之全体,即是一心,此心名为真如,又称为如来藏。

(2)教义①此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能生世间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凡所有者,其性皆“藏”于此心中,故此心有“藏”之名。

②此心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所藏虽多,而却能“无所妨碍”。

③每一法性,即是如来藏全体。

每一部分即是整个的全体。

3.三性(1)三性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

(2)内涵①真心中含有染性。

染性为染事。

染事即具体的事物。

②明三性即明染业之所由起。

三性即真实性、依他性及分别性。

③染浊依他性,及染浊分别性,即现象世界所由起。

④现象世界之本身为依他性。

然推其根本,则即心之真实性所现。

4.共相识与不共相识(1)区别:众生同业所现之事物,均能见之,受用之。

其别业所现,则只其自己能用之,他人不能用之。

(2)原因:一种之行为,能引其同类之性,使现为事。

故一种之行为愈多,则其所引起同类之性亦愈多。

故“一一凡圣,造业不同”,所得之报亦异。

5.万法互摄(1)现象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者,虽万有不同,而皆可圆融互摄。

(2)事以性为体,每一性皆如来藏全体,故每一事亦是如来藏全体所现也。

(3)就空间言,大小可以体融相摄;就时间言,长短可以体融相摄。

(4)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与外道真心遍一切处之说不同。

6.止观(1)欲脱离苦海,须修行。

(2)所谓除“真实性”者,即不以依他分别二性之无为真如性。

(3)涅槃境界。

然诸佛为利他起见,亦可复起现象世界,复人生死以化度众生。

前者为止门作用,后者为观门作用。

7.诸佛染性(1)一一诸佛,心体依熏,作涅槃时,而不妨体有染性之用。

(2)净染二性俱是不改之性,非习成者。

故众生虽依染性现染事,而其净性完全不坏。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圣才出品】

第24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一、概述进入北宋到公元11世纪下半叶,更新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他们被称为“二程”。

1.程颐程颐(1033~1108年)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1130~1200年)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

2.程颢程颢(1032~1085年),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他创了另一个学派,由陆象山(1139~1193年)和王守仁(号阳明,1472~1528年)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

二、程颢对“仁”的认识1.程颢哲学的中心程颢十分称许张载的《西铭》,因为它所揭示的“万物一体”这个主题也是程颢的哲学中心。

(1)“仁”的主要特性是人达到视自己与万物一体。

(2)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并且真诚用心去做,不矫揉造作。

2.程颢的“仁”程颢对“仁”的诠释带有更多形而上学的意味,即“天地之大德曰生”。

(1)这里的“生”字,可以理解为“产生”,也可以理解为“赋予生命”。

(2)在程颢和其他新的儒家的思想里,“生”的含义主要是“生命”或“赋予生命”。

他们认为,万物本性天然是向着生命,这便是天地之仁。

3.程颢的哲学主张(1)在程颢看来,万物之间有一种形而上的内在联系。

孟子所称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正是表现出人和万物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2)人们的“不忍人之心”往往被私心或欲望所蔽,使人丢失了原有的与万物一体的意识。

(3)人所需要的是记起自己与万物原是一体,真诚用心地照着去做,这将使人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

三、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程朱“理”的观念直接来自“易传”。

1.道家、“易传”所讲的“道”(1)道家所讲的“道”是宇宙万物所由出的“太一”。

(2)“易传”所讲的“道”是宇宙万物中每一类事物内含的原理。

程颐和朱熹正是从“易传”所讲的“道”,发展出他们所讲的“理”。

2.直接启发(1)张载“气”的观念对程朱的启发①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门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圣才出品】

第4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一、“古学”与刘歆1.“古学”(1)在西汉之时,即有一部分人不满于以阴阳家学说说经之经学家,遂另立一种经学。

(2)“古学”是指古文家的经学。

其说经不用纬书谶书及其他阴阳家之言,一扫当时“非常可怪之论”,使孔子反于其“师”的地位。

2.刘歆对“古学”的发展(1)刘歆是提倡“古学”最显著的一人。

“古学”初起时,只在民间。

而刘歆以其当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地位,出死力为“古学”奋斗,是“古学”的领袖。

(2)刘歆所作的《七略》,综论上古学术的源流派别,不杂“非常可怪”之论,依据古文经学家的见解进行的阐述,在当时实为一部革命的著作。

二、扬雄从哲学史上看,扬雄、王充的思想可见两汉、魏晋两时代间思想转变的轨迹。

1.扬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2.《太玄》(1)“以三起”《太玄》认为玄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万物的发生运动,与其间的秩序,都是玄作用的结果。

玄分为三方,三方又分为九州,九州又分为二十七部,二十七部又分为八十一家。

此所谓“方州部家,三位疏成”也,所谓“以三起”也。

(2)“八十一首,岁事咸贞”扬雄《太玄》亦以其八十一首分配于一岁之四时中,以见“八十一首,岁事咸贞”之盛。

就人之行事言之,一事亦可分为九段。

(3)评价这些都是“老易”的学说,扬雄只是把它以书的形式著述立说。

最终未能完全摆脱阴阳家的见解。

3.《法言》(1)对各家学说的见解扬雄的学说以儒家为主,以孔子为宗。

《法言》中论及了《老子》,儒家外别家之学圣人之书等。

他认为,圣人留存下来的《易》《书》《礼》《诗》《春秋》诸经,应该成为后人立言的标准。

而阴阳家之说,扬雄以为不合于圣人。

阴阳家的言论都是“巫鼓”之说。

当时迷信盛行,扬雄的言论起到了摧陷廓清的作用。

(2)对人性的见解扬雄对人性有独到的见解,“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与孟子不同,但是他很推崇孟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圣才出品】

第19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一、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1.新道家公元3、4世纪盛行的思潮,历来称为“玄学”。

“玄”字原出《老子》形容“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指它深远神秘,变化莫测。

“玄学”的名字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因此,称其为“新道家”。

2.“辨名析理”(1)新道家在“玄学”中提出“辨名析理”观念。

郭象在《庄子注》的《天下篇注》里,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结合起来。

(2)魏文帝曹丕通过使用“九品中正之法”选举人才,做到“综核名实”,即令人才的称号与他的行为相符,令政府中的官职与担任官职的人相符,令一个名的外延必须合乎这个名的内涵。

如果只对名的内涵进行分析,不管它的外延,就是后来玄学家所说的“辨名析理”。

3.“指不至”(1)名家公孙龙的分析一个名词的内涵就是概念,是不变的;名词的外延与其内涵是两回事,它是可以转化的。

人指向一个事物时,不等于就已到达那里,这便是“指不至”所要争论之点,也就是“名”与“实”的道理。

(2)乐广的分析名词的概念内涵是不能变的,“至”不能转化为“去”。

但名词的外延是能转化的,一个具体的、“至”的东西,又可以转化为“去”。

乐广的一系列表示,是辨“至”之名,析“至”之实,这就是“辨名析理”。

二、对孔子的重新诠释1.新道家仍以孔子为圣人的原因(1)到魏晋时,以孔子为国家崇奉的先师,这思想已经确立。

(2)新道家对儒家经书中的重要部分也趋于接受,只是在接受中又按老庄的精神予以重新诠释。

2.新道家对孔子的看法(1)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比老子、庄子更高明。

(2)他们认为,孔子不讲坐忘,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坐忘”这桩事。

孔子也不讲“无欲”,因为他已经修养到这地步,已经没有了“无欲”的欲望。

三、向秀和郭象1.向秀和郭象据《晋书》记载,向秀(约221~300年)和郭象(死于约公元312年)都是河南人,都擅玄学,以清谈著称。

都著有《庄子注》。

2.《庄子注》现在流传的《庄子注》,虽然署名是郭象注,其实多半是向秀和郭象两人合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下))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下)) 【圣才出品】

第6章南北朝之玄学(下)一、向秀与郭象1.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

雅好老庄之学。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2.郭象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3.《庄子注》郭象之《庄子注》,为一极有价值之著作。

此注不但能引申发挥《庄子》书中之思想,且亦自有若干新见解。

故此注实乃一独立的著作,道家哲学中一重要典籍也。

二、“独化”1.“无”(1)《庄子注》则直谓“无”即是数学上之零。

万物之所以如此如此,正因其自然即是这般,即“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2)《庄子注》之所以主张“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者,因无论吾人之知识若何扩大,吾人若尽问所以生物之原因,吾人最后总须立一“块然而自生”者,名之或为上帝、或为道、或为原子、或为电子。

2.独化事物终究是“无故而自尔”,所以《庄子注》说“物之自尔”。

他认为物皆自然而然,更无所待。

此名为“独化”。

“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即“独化之理”也。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庄子注》,事物之间有关系而且有必要的关系。

1.宇宙间之关系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间之他任何事物有关系。

《庄子注》:“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2.人事中之关系在人事中,“治”“乱”之代谢,是自然的、必然的;“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在此种整个的情形之下,必有某情形、某事物发生,此是必然。

但吾人不能指某情形、某事物,是某情形、某事物的原因,此是独化。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庄子注》以为宇宙间各事物是常变的。

《庄子注》言有只是有,是就宇宙之全体言;言万物是常变的,是就宇宙间之各个事物而言。

1.社会常变社会亦常在变迁之中。

社会中之制度,皆所以为一时之用,时过即有弊而成为废物。

社会因必然之势而变,变则旧办法、旧制度即为“丑”、为“妖”。

若时变而仍执持“丑”“妖”,则即是不能顺自然,即是“矫效”,即是“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
1.简介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是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其中《正蒙》是横渠一生思想之结晶。

2.气
(1)横渠之学是从《易》推衍而来,主张“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2)气有阴阳二性。

气聚即物成,气散及物毁,“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3.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气之“聚散攻取”,皆遵循一定的规律。

物之生有一定的次序,一物之成,有一定的结构组织。

此所谓“天序”,即“理”。

气之聚散攻取,皆顺是理而不妄。

气之外,尚需有理。

4.宇宙间几种普遍规律
(1)物必有相反之物以对之,相反之物,亦能相成。

物相反相仇,则有恶之情;相和相成,则有爱之情。

物欲,出于太虚,复归太虚。

(2)物不孤立。

(3)气散则复聚,聚则复散。

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毁。

5.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1)天文学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

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包乎地者。

(2)物理学
声者形气相轧而成。

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

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

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

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

(3)生物学
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

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

6.性说
(1)主张“气质之性”说。

气有其性,天性即气之性。

(2)“攻取之性”就是气质之性。

7.天人合一
注重消除我与非我之界限,使个体与宇宙合一。

(1)诚是指天人合一之境界,明是指人在此境界中所有之知识。

(2)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

吾人应视宇宙为父母,亦应以事父母之道事之;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之物,皆如同类,亦应以待兄弟、待同类之道待之。

8.对于“二氏”之批评
(1)生死只是气聚与气散的形态,佛教求无生,道教求长生,都不可取。

(2)道学家虽受佛道影响,但仍排斥佛道,自命为儒家。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1.二程
(1)程颢,宇伯淳,世称明道先生。

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年五十四。

(2)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卒于徽宗大观二年,年七十五。

2.天理
(1)伊川之天理
①理者,永久为有,不增不减,不变不动。

②理又称天理,一切不“待人安排”。

(2)明道之天理
①理是指一种自然趋势。

②天理也是指一种自然趋势,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3)评价
明道先生是心学之先驱,伊川先生是理学之先驱。

3.对于佛氏之批评
(1)既知天理,则应顺之而行。

佛氏即不顺天理而别有私意造作者也。

(2)伊川先生认为生死对立,不能轮回。

(3)释氏不明“理”,其教亦不合“理”。

4.形上、形下
(1)明道不以理为离物而有,对形上、形下之分并不注重。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亦器,器亦道”。

(2)伊川对形上、形下之分,极为注重。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

5.气
(1)伊川认为物之始有都来自于气化。

物之成毁,气之聚散。

已散即归无有,再聚之气,乃新生者。

(2)真元是气。

人居天地气中,所呼吸之气,乃外气也。

人呼出之气,乃真元所新生者。

6.性
(1)明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

继之者善也。

出道则有用,元者善之长也。

成之者却只是性,各正性命者也。


(2)伊川云:“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7.阴阳、善恶之消长
(1)明道认为事有善恶,物不相同是因为物有情。

(2)伊川认为天地万物相反相成,有善就有恶。

8.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1)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多执个体以为我,将我与世界分开。

人的修养目的在于破除此界限回复万物一体之境界。

(2)人有仁之德者,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就是修养方法。

(3)一切行事,诚敬存之,久而久之,可以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

不必防检,不必穷索。

9.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1)注重穷理,“知之事”。

(2)注重格物,使吾人见事物之实理。

(3)穷物之理,就是穷吾人心中之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