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策略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元认知策略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志平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20年第04期

当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时,“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这句话跳入了我的思维,这正与我们最近实践与研究的习作教学相一致。于是,我深入阅读了与元认知相关的章节,前后关联,再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推进了思考进程。

一、问题的提出——对学生习作心理的现实追问

案例: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过一天》磨课

第一次: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语言描写和连续的动作描写,写出自己和神话人物在一起的情景。教学流程是,学生简单交流后,先习作,然后交流习作,再结合点评,依据要求修改。

第二次:教学目标基本没有变。流程加入了学生升级的梯进,加入了对如何使用连续性动作描写的示范。

第三次:将习作目标调整为,确定符合人物情境的故事情境,展开符合故事情境的对话,加入精彩的提示语。教学流程也调整为先讲解,再表演体验,接着以孩子们熟知的故事迁移,最后有个性地选择人物进行表达。

从学生课堂习作的状态和课后习作的观察分析,第二次教学中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以及递进的习作愿景后,学生的习作主动性增强,积极性被调动,他们更愿意活跃自己的思维,并参与表达。第三次再修改之后,学生自己对习作目标更为清晰,并能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了解自己是如何更好学习习作的,同时能在“星级选择”的心理反馈中,向着既定目标迈进。在习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依据评价表中的细则,调整自己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的调整,习作范文针对性的调整,评价表格的相应明确,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在对教与学的流程做了调整后,运用明确的评价愿景引导后,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这样的改变是否与学生的认知及自我调整有关?

二、理论基础——对元认知的理论研究

元认知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是超越的意思,元认知就是超越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在我国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已做了深刻的分析。国内多数学者将元认知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认知系统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如何处理认知系统信息的决策过程。关于元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