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动经济学.ppt

合集下载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弹性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L(人.时)
工资从8元将至6元,下降了25%而企业的雇工数量从20人升至40人, 上升了100%,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为:
E=100%÷25%=4 如果工资的初始水平是3元并由3元降至1元,下降了67%,企业的雇 佣数量相应的70人升至90人,上升了28.6%,则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密集性行业 (2)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将增加,产品需求减少。产品需求的价格弹 性越大,产品需求减少越多,就业减少量越大。对农村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越多。
产品差异小的行业
替代效应:甲种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它的 相对价格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一种用乙种劳动力来替 代甲种劳动力的动力,结果,企业对甲种劳动力的需求 量下降,对乙种劳动力的需求量上升。
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
对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估计
规模效应:保持生产技术(资金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 既定百分比的工资率变化所导致的雇佣量变化百分比。 短期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仅仅包含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指保持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既定的工资率变化 百分比所导致的雇佣数量变化百分比
与技术工人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相比,非技术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在 生产过程中更有可能是相互替代的。
传统的微观分析告诉我们,联邦政府强制最低 工资法将会导致失业增加
自从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会导致超额供给 的员工,那是失业。
剩余劳动力
S
wm
w0
D
L1
L0 L2
• 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劳动力的需求? • 确定最低工资的大幅度增加会降低雇佣水平,但是最低工资
小幅度上升会对雇佣水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劳动力需求对于工资变化的响应,一般用弹性来测量。

劳动经济学说课ppt

劳动经济学说课ppt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 2 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
3 4
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5
4
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性质
– 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的理论认识,是劳 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
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
注:此表由小组长填写
教学组织设计---考核评价
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期末考核
10%
10% 20%
60%
0%
20%
40%
60%
80%
100%
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对案例反映的问 题进行相关引导
事实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任务分析
给出主题
教学组织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教学组织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姓名 小组角色 具体任务
按6人左右分组,每 组选取一名组长,每位 组 员轮流当组长。 由小组长组织成员上 台对案例所分析的过程 进 行展示,要求有理 有据,运用所提知识点, 小组成员默契配合。
的发展密不可分。本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 程之一。
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定位
学习和了解劳动经 济学原理 运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分 析解释现实现象
分析工 具课
专业基 础课
高职高专 层次
为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及毕业从事相 关人力资源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
①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范畴、数学模型,能够运 用各种图形工具进行分析。 专业能力 ②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目标 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展中出现 的一些经济现象。 ①使得学生对劳动力市 场的运行有一个比较全 面的了解,建立起劳动 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方法能力 ②强化学生理性思考的 目标 能力。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1997年,我国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撤消劳动经济专 业,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成为该专业的 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改革开放后,劳动经济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根据时代
特点,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关注重点。
整理ppt
15
1.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 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费用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劳动
整理ppt
6
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整理ppt
3
第1章 导论
整理ppt
4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整理ppt
5
1.1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 古老,是因为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研 究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时, 已经触及到了劳动经济问题并作了很多精辟地 论述;说它年轻,如果以世界上第一本真正以 《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正式出版作为现 代劳动经济学的标志,今年也不过才80年。
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率的科学
整理ppt
16
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 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 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 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 他生产资市场参与者的决 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 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13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O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 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 表示。
• 人口密度越大越穷(人均GDP)?人口密度越小越富 (人均GDP) ?
1 人口的相关概念
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比
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根据国际上的 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
LF participation rates of females in the US over 16 years of age, 1900-95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88 1995
22.2 23.2
22.9 20.0
20.5 20.8
17.9 18.1
16.7 18.9
17.4 17.7
16.5 17.2
14.9 15.1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
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第一阶段:由于高出生率,少年儿童抚养比高。 • 第二阶段:出生率降低之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龄化社 会”(Ageing society),达到14%时称为“老龄社 会”(Aged society),如果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时,则 称为“超高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 。
•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第 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 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

(MRPL 、w)
d
L
➢ 在竞争性市场中,名义工资率下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 线即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
➢ 名义工资条件下的短期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不是企业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简单横向加总,但w与L之间还是反 向变化关系。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 在长期,厂商调整产量的决策可以通过改变劳动力
❖ 在长期,工资率上升,带来厂商雇佣量的下降
K
A’
当工资率从w上升到w’时,
替代效应使雇佣量从L减少到
A
L’ ,产出效应使雇佣量从L’
K’
E’
K”
E” E
K
减少到L”,总的价格效应为 雇佣量从L减少到L”。
Q1 Q2
L” L’ L
C B’
B
L
➢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的图形分析说明: 竞争性市场中,长期的企业劳动力需求也存在工资率 与雇佣量的反向变化关系。当然,长期的市场劳动力 需求曲线也是从左上往右下倾斜的。
与资本的投入组合来实现。
❖ 长期,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MRPL= MEL 及 MRPK= MEK
即 MPL* MR= MEL 及 MPK* MR= MEK
竞争性市场
MPL* P = w 及 MPK* P = r
w /MPL = r /MPK = P
所以,为保证利润最大,应当使最后一单位产品的 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成本与资本成本相等,并且 等于产品的售价;否则,增加成本较低的那种生产要素 的投入,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将会带来利润的增加。
第二节 完全竞争(产品、劳动力)市场 中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 在短期,厂商调整产量的决策只能通过改变劳动力的雇 佣量来实现。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一)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与劳动力 需求函数
⒈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工资率的变化
产品需求和价格的变化
资本价格的变化
⒉劳动力需求函数
劳动力需求函数:
把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 劳动力需求作为因变量。用函数关系表示影响劳动 力的因素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
D=f(X1,X2,…,Xn)
D——劳动力需求;Xi ——影响因素
Q=f(K,L)
依据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方法,企业在生 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资本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这种由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 线就是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如图3-6 所示:
K
Ka
a
b
Kb
Q
0
L
La
Lb
图3-6等产量线及其特点
等产量曲线表示 劳动和资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够生产出同 等数量的产品Q。 从a点到b点表示劳动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本 投入量不断减少,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存 在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
本行业企业劳动 力需求之和
劳动力市场上所有行 业的劳动力需求之和




据 要

需 求
素动
投 入

量需
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 下,资本投入量不变、 劳动投资量可变时, 对劳动力的需求
能 否







在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都


可以改变,技术水平也可以变

化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劳动力需求的表达方式
表3—1 劳动力需求表
工资率W(元/小时) 劳动力需求量L(人) 组合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ppt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ppt

(1)低估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程度
• 其二是失业者定义的难界定
(要求劳动者一定是积极寻找工作)事实上很多失业者 寻不到工作后失去信心,不再找工作。在统计上,这 类人被列入不在劳动力人口。而实际上,他们只是长 期处于失业的状态。属于一种被掩盖了的失业现象。 还有人找不到工作宁愿选择参加各种各种职业培训或 提前退休,从而成为非劳动力人口,也掩盖了失业, 并降低了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内退和息工人员) 目前各国长期失业者丧失信心不再找工作的问题已经 成为一大顽症。(啃老族的问题,可以讨论)(美国 在调查周内工作15小时,法国20小时,低于此标准属 于失业。我国缺乏劳动时间界定失业的明确标准,失 业者多是长期没有工作的人)
• (3) 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体制是 统一的,即不同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体 制环境,即使国营企业也不会在工资和 就业的决策方面受到特殊管制。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UR
劳动力市场出现“四抢一” 株洲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 本报讯高级技术人才一直是我市劳动力市场上稀缺的资源,去年第4季度劳 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表明,这种状况在去年年底加剧,甚至出现4家 单位争抢1个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的局面。

去年第4季度,共有2322个企业向劳动力市场发布需求信息,其中逾
案例分析与提示:
• 由于传统一次性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终身教 育的思想还未被人们正确理解和接受。人们的思 想观念与终身教育的理念还相差甚远。因此,很 多家长和学生仍把传统的学校教育看做是成材的 唯一途径,对职业教育等其他学习途径有着歧视 和偏见。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起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传统的学校教育 并不是学习、成材的唯一途径。学习主体必须改 变重文凭证书、轻素质水平的传统观念,将“学 习”视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将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变为扎扎实实的国民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mp to first page
2-3
Assumptions
▪ Individuals choose between work and leisure.
▪ Work is time spent on a paying job. ▪ Leisure includes activities where one
▪ For Wage Decreases
▪ If substitution effect > income effect, then hours of work fall.
▪ If income effect > substitution effect, then hours of work rise.
• At a wage rate of $5, a worker could get a maximum income of $120 per day ($5/hour * 24 ).
• At a wage rate of $10, a worker could get a maximum income of $240 per day.
Jump to first page
2-15 Income and Substitution
• At a wage rate of $10/hour, the optimal hours of leisure is 16 (8 hours of work) at point U1.
Effects
Income/day
McGraw-Hill/Irwin
Chapter 2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Labor
Supply
Next page
Copyright © 2008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2-2
1. The Work-Leisure Decision: Basic Model
Jump to first page
2-13
Substitution Effect
▪ Substitution Effect
▪ The change in desired hours of work resulting from a change in the wage rate, holding income constant.
• At A, the MRS is less than the wage rate. The individual values leisure less than the wage rate.
Income/day
$240 B
$80
0
U I3
A I1I2
16
24 Leisure
Jump to first page
I1 I2
0
24 Leisure
Jump to first page
2-9
Budget Constraint
• The budget constraint shows the combinations of income and leisure that a worker could get given a wage rate.
• At U, the MRS (slope of the indifference curve) is the equal to the wage rate (slope of the budget constraint)
• At B, the MRS is greater than the wage rate. The individual values leisure more than the wage rate.
is not paid.
▪ Education ▪ Rest ▪ Work within the household
Jump to first page
2-4
Indifference Curve
Income/day
• The indifference curve shows
work and leisure combinations that yield the same amount of total utility.
2-11 Backward Bending Labor Supply Curve
• For a given person, hours of
Wage Rate
work may increase as the wage
SL
rate rises.
• If the wage rate rises from $10 to
▪ Leisure is a normal good, so higher income implies a desire for more leisure (fewer hours of work).
▪ For a wage increase, income is raised and so the income effect lowers desired work hours.
4
leisure.
• At 3 hours of leisure (21 hours
of work), one must give up 4
units of income to compensate
for 1more hour of leisure.
1
• At 8 hours of leisure (16 hours
▪ A higher wage rate raises the relative price of leisure.
▪ For a wage increase,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raises desired work hours.
Jump to first page
2-14
of work), one must give up 1
unit of income to compensate
for 1 more hour of leisure.
• The MRS falls as one moves
southeast along an indifference curve.
0 34
IB
increase in leisure.
IA
• “Workaholics” place a low value on leisure. The have a flat indifference curve. They must be given a large increase in leisure to compensate for a small decrease in income.
0
8 10
24 Hours of
Work
Jump to first page
2-12
Income Effect
▪ Income Effect
▪ The change in desired hours of work resulting from a change in income, holding the wage constant.
leisure.
Y2
• A person will maximize utility Y1 by getting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indifference curve.
I2 I3 I1
0
L1 L2
Jump to first page
24 Leisure
2-8
Work-Leisure Preferences
Net Effect
▪ For Wage Increases
▪ If substitution effect > income effect, then hours of work rise.
▪ If income effect > substitution effect, then hours of work fall.
• At a wage rate of $15, a worker could get a maximum income of $360 per day.
• The slope of the budget constraint is–wage rate.
Income/day $360 $240 $120
Jump to first page
2-6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The marginal rate of
Income/day
substitution (MRS) is the amount
of income one must give up to
compensate for 1 more hour if
0
Jump to first page
24 Leisure
2-10
Utility Maximization
• The optimal or utility maximizing point is where the budget constraint is tangen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indifference curve (U).
• “Leisure lovers” place a high Income/day
value on leisure. The have a
steep indifference curve. The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