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共82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
多维文化视角观照
◇历史、政治学视角:作品在对封建王朝分合 循环更替规律的形象描述中,总结揭示了三 国兴亡的经验教训;
◇军事学视角:三国纷争相互攻伐、用兵设谋 取胜的战例,可说是古代兵书计策、战法等 具体形象的演绎。
◇人才学视角 :蕴含有丰富的人才学思想。
◇伦理学视角:在艺术再现各色历史人物形象 时,歌颂了作者心目中的“忠义”英雄,表 现了对理想道德的推崇;也揭示了理想道德 的内在局限性。
◆孙权得将士之心
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肉”,“祸 福共之”。如赤壁打败曹操,鲁肃从前线回, 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吕蒙病重, 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 监护;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 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 于道。”由于孙权与部属休戚与共,甚得人 心,终其在位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三国演义》
即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和道德观念 对汉末动乱分裂到晋统一这近百年 历史进行选择加工或重塑,形象表 现作者对这一特定时期历史的理解 或诠释,有着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
《三国演义》
解读的多维文化视角
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观照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可以更好 地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在文学 与文化之间,古代文学的潜在内涵 和现代意义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掘; 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容易变得 深刻、深邃和深沉;在文学与文化 之间,我们可以找到古典文学与当 代生活的很多话题。
——荀彧之谏
◆曹魏决策
曹操听取荀彧建议,制定“深根固本以制天 下”从吕布手中夺回兖州巩固为根据地(12 回);“奉天子以从众望”,控制汉献帝, 迁都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奉命讨贼”的政治主动权(14回);“坚 守官渡以待变”(30回)三大战略,在官渡 与袁绍的对峙中,抓住袁绍内部分裂、许攸 来投的战机,夜袭乌巢烧粮,用“十里埋伏” 之计,诱敌深入,背水而战,一举灭掉袁绍, 平定统一了北方。
◇孙吴决策
鲁肃的“榻上策”,即“汉 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 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 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 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 业也。”(第29回)
◆重视人心向背,争取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宽厚爱民得人心
“临难仁心存百姓”——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 何弃之?”(第四十一回)
◇刘备以人文为本、宽厚爱民。
◇曹操 “奉天子以从众望”,扯起 “尊汉”的旗帜,乃是考虑人心向背 的决策,因而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孙权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 肉”,“祸福共之”。
袁术不懂争取民心
袁术既无刘备宽厚爱民的仁德,也无曹操“奉天子 以从众望”的策略,更无孙权与部属“祸福共之” 的真诚。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 苦之。”他从孙坚手中得到玉玺,便急于做皇帝, 以为自家“四世三公”,当皇帝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当皇帝后,“荒侈滋甚”,以致人 心离散,雷薄、陈兰等部将离他而去。后在徐州被 刘备打败,狼狈逃到江亭,只剩老弱残兵一千多人, 最后因粮食尽绝,病重“吐血斗余而死”
后土,实鉴此心。背 义忘恩,天人共戮!”
关羽之义
千里走单骑 护嫂寻兄
故事背景
曹操征徐州,刘备兵败投袁绍,张 飞逃往芒砀山,关羽被围于下邳。
张辽说降
“三罪”——
“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 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 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 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 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 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 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 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三罪,弟不 得不告。”
夺人地盘时先考虑如何得人心—— 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三辞; 入川时不采纳庞统“杀其主而夺其国” 建议,而是乘驻守葭萌关之机,广施 恩惠,收拾民心。
◆曹操争取人心
“奉天子以从众望” 不纳荀彧杀刘备之议
“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 ; “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 天下之心。” 烧信宽恕暗通袁绍的将士 “当绍之强,孤也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三国演义》
意蕴解读
历史演义
演义,本是推演、详述道理的意 思,李渔说:“依史以演义”,即 对史实进行选择加工,根据作者的 主观审美评价去褒贬人物,重塑历 史。换言之,是用通俗语言,将前 代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主干的 历史题材,进行组织、敷衍成完整 故事,借以表明政治理想、道德观 念和审美理想的长篇小说。
三国兴亡 蜀





兴衰
(分)

(合)
吴wk.baidu.com
“分合论”
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分合 交替、朝代循环历史规律
开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
必合,合久必分:周末 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 又并入于汉;汉朝之高 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 天下,后光武中兴,传 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篇末
自此三国归于晋 帝司马炎,为一 统之基矣。此所 谓“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 必合”者也。
——(第二十一回)。
◆举贤任能,重用人才
伦理学视角
桃园三结义
◇关羽之义 ◇刘备之义
“桃园三结义”
“念刘备、关羽、张飞,
没有血缘关系的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
人为一定目的而 弟,则同心协力,救
缔约结成的小团 困扶危;上报国家,
体,彼此以兄弟 相称称 “结义”。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 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年同月同日死。皇天
三国之兴的历史经验
◆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决 策
◆“隆中决策”
◇联吴抗曹 ◇占据荆、益为根
据地 ◇待天下有变,北
定中原。
——第38回
治蜀的文治武功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 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 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楹联
◆曹操决策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十二回)
◇“奉天子以从众望” (十四回) ◇“坚守官渡以待变” (三十回)
从多种文化视角去观照,可有不同 的阐释和新的“发现”, 并将有助
于还原出这部小说独特的历史文化 维度和文化品格,从而推进这部小 说的传播。
◇历史、政治学视角
《三国演义》以史诗般的笔墨,真实而典 型地描摹了不仅是三国时代的特殊历史, 而且是封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普遍真 实,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多方位认识封建 社会、封建政治、封建文化的万花筒镜, 其认识价值丰富而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