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doc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doc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doc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陆爱民(本文写于2002年10月)早在1998年,针对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冷漠态度,笔者曾在当时执教的高一年级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教学实验——在H版教材第三单元(“思路的探究”,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采用“自读为主、适当点拨;质疑问难,讨论解决”的方法,在大约一周多一点的时间里,要求学生通过“单元导向”与“学生自读”结合、“适当点拨”与“挑起冲突”结合、“置疑提问”与“心得交流”结合等形式,自读课文,完成相关习题。整个教学过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大大增强。在与学生深入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这种方法更感兴趣的是:有较大的学习主动权。程度较高的,不必陪听;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把握课文;程度略差的,也能在老师指导或同学帮助下,通过“抄”“思”等有所得。按照现在的认识,这个实验,从整体来看。学生依然是按照教师指定的“跑道”前进,学生依然没有离开教材、练习册的范围,但是,它却受到了欢迎。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本次实验核心——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体现了“把学习语文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实际上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提前尝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尽管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2000年8月,学校决定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试点。从学校的实

际出发,这次试点的定位是:在“让学生有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的基础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试点采用“课题研究模式”进行,并没有要求在学科教育中实施。可能就是因为有1998年那次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很自觉地开展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做法之外,集中做的“大事”有以下五件——⑴ 2001年5月,《〈药〉的研究性阅读》。这实际上是1998年那次实验的模仿和深化。我们印发了“学习导引”。内容包括“课文背景的简略介绍”、“推荐参考阅读的书目”、“推荐网站资源目录”等三部分。依然给学生一周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写一份“读书报告”,进行交流。这里,方法是过去用过的,但学生是新的,他们依然有新鲜感,实践获得了成功。⑵ 2001年6月,《基于网络的〈史记〉研究性学习》。受“英特尔未来教育”和“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影响,我们试图运用“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史记〉电子辅助学习包》。提出“基于网络学《史记》、立足课堂读例文、虚实结合达目标”的整体设计,用“学习任务书”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指定任务的形式开展学习。这次实践,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没有能够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是,却为“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应用积累了经验,开拓了视野。⑶ 2001年9月,《〈荷花淀〉的研究性阅读》。与《药》不同,我们印发的是作者孙犁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作品所做的多次修改,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追寻作者的修改理由,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作出分析、判断,写出一篇“读书报告”。

这次,我们深入到文章的语言和表达的分析这样一个层面的研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但仍有不少学生较好的完成了任务。⑷ 2001年月,《与〈记念刘和珍君〉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这次实践的最初“动因”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我们了解到周作人、林语堂的作品在中学生很有“市场”,而鲁迅,则由于种种原因却正在逐步远离他们。为了提高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在初步理解鲁迅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印发了林语堂、周作人关于“3.18惨案”的同题材的文章各一篇,要求学生从语言风格、思想深度、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自己确定一个比较角度,进行分析。在比较中,大部分学生体会到了鲁迅作品在思想深度、浓烈感情和表达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对鲁迅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回想起来,如果说《荷花淀》是从作品文本变化本身提供研读的信息刺激,促使学生“研究”的话,那么,这次就是从作品的外部提供了“参照物”,作为信息刺激,促使学生深入的“研究”。⑸ 2001年月—2002年1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作为整个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第三轮实践的主导项目,我们采用“长作业”“课题化”的方式,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为主题,要求学生自己确定题目、自己寻找线索和资料、自己翻译整合,最终写出一篇介绍某一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的研究报告。显而易见,这次实践在规模、时间跨度、涉及内容综合程度等方面与前几次大不相同,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真的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概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在信息能力、文言能力等方面也获得训练和提高。以上这五项“大动作”,并不是都很顺利,但是,收获是不少的。一、从语文学科研究性

学习的实施来看,大体形成了“单篇研读”“多篇比较”“综合主题”三种基本操作模式以《药》《荷花淀》的实践为代表的“单篇研读”。这一形式以某一篇课文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角度去捕捉课文表情达意的特点、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比较阅读”为代表的“多篇比较”。这一形式以课文为基点,引入若干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要求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这里用做“比较”对象,可以是老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关键是“学生自己选择比较角度”。以《〈史记〉常识》和《中国古代科技》为代表的“综合主题”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课题研究模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移植。学生可以在“综合主题”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细化选题,有一定的“自由度”。选题的范围往往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有一定的“学科综合”特点,更加“生活化”。这里,关键是要有“语文”的特点。无论采取上述哪一种形式,学生的选择余地都比较大,教师的作用,一是提供“资源导向”和“咨询服务”;二是组织好“研读”成果的交流。当然,这一切都应该以“启迪但不代替学生思考”为前提。二、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来看。突破原来以教材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两方面作了探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意加强了“信息刺激”和“信息整合”的力度,力图把学生从“教材”引向更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变课文教学中的‘喂食法’(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文)为‘觅食法’(提出挑战性的要求由学生自读为主),从而让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养成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逐步摆脱在对老师、对‘教

参’‘范文’的依赖。激活其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上,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出发,在强调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写作来学习”的途径,探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在强调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探索对学习内容“广度”和“深度”双丰收的新形式。三、从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来看,在前面提到的1998年那次尝试基础上,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在总结1998年实践的时候,笔者曾经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前提是让学生‘活’起来”。根据这一认识,提出了“三大原则和四项策略”。它们是“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和“放开手脚、不设禁区”的原则;“釜底抽薪、放开手脚”、“导向点拨,不露声色”、“ 抓住矛盾,激化冲突”、“确保时间,强化反馈”策略。不难看出,这些“原则”“策略”是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而提出的。根据我们的认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强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发,在调整“传授性教育、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大力提倡、发展"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如果这个认识基本成立,那么,研究性学习最终应该,而且也能够进入课堂。既然这样,那么,这些“原则”和“策略”,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因为它们本身就表现了“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要求。不过,从我们这一段时间的实

践来看,还应该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作出必要的补充:⑴“因题聚焦、因人定策、因境制宜”的原则;⑵在教学组织中“提供丰富的信息刺激”和“预设与生成的指导相结合”的策略。四、在理论认识上收获——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语文基本学习方式。在笔者看来,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1、从学生学习起点看,每个学生的起点是有明显不同的。即使有大纲作为标准、有统一的入学考作参照,但意外不断,“参差不齐”的现象层出不穷。2、语文学习个性差异,是所有学科中最为明显的。这些“差异”,不仅是在学习习惯、个人爱好等,更表现在语文积累、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可以这样说,要实现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须“量体度衣”到每一个个人。3、从教材看,“课文”依然是主要的形式。课文是多种语文要素的“聚焦点”。要能够读懂课文,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综合”努力的结果。笔者以为,这些特点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个性化”“综合性”等等,实际上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许多特征有相近之处。我们要寻找的正是能适应这种需要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固然有它进一步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但是仅仅靠这一方面是不行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头脑比喻成一个仓库,那么,当这个"仓库"还是空空如野,或者这个仓库的管理员刚上任时,我们需要"传授"的方式。以便尽快在"仓库"里建立起基本的"货架",能够有效的存放最基本的"货物"。但是,在仓库里的基本货架已经建立以后,还一直追求"仓库"里的"货物的种类"和"货物的堆法"的"一致性",试图不让这个"管理员"有独立去进行"研究"怎样处理这些"货物",甚至完全忽视"管理员"的存在。那么,这个仓库管理员的思想和行为,他

的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就被剥夺了。课题聚焦、目标多元、着眼发展、自主进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也是从学习方式角度应对时代挑战的努力。从上述语文特点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困绕语文教育界的这些难题,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把课堂还给学生13

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记得一位数学教育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我深有同感。学生的“参与”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 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的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呢? 1)问题的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过渡的节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处理好“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延长“第一等待时”的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等待时”的时长则需灵活多变,要长短不一,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第二等待时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在第二等待时过去后,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对因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形成正确结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落实五个环节 我们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 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我们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我们还“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生进行幼小生命活动的观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小生命的活动过程;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用问家长、查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动乱”“文革”“极左思潮”“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词的含义,直接感知此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理想与人生的故事。学生查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主旨;学习第三单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6-10-28T16:46:51.1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作者:钱虎王满槐[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甘肃省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33100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理念,转变角色,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学习,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主动权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我还给学生主动权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语文老师首先要“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唯一的选择就是老师要痛下决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想方设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储备。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语文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地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不能只为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能只为眼前的考试,不能只为迎合父母和老师的欢心。要树立终生需要语文的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进而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学生渴望萌生,需求产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十分必要。 三、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兴趣问题。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课外读书是社会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样,久而久之,便积淀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渠道不宽泛、阅读面不广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获得的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搜集同学们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主动挤出时间去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并坚持不懈地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日记、周记等。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定期抽查定期总结,并且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并做点评。欣赏课不流于形式,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每个同学都准备美文。期中期末班上做两次成果展示,集中展示大家的读书笔记、报刊剪贴、周记等,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者适当的物质奖励,获得老师的一本书或一份刊物。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注社会、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信任学生,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往往循规蹈矩,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只能按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去思考问题,不越“雷池”半步。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阻止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开放语言课堂就是要淡化老师面面俱到的切香肠似的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质疑解难解读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可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中资料、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真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重要。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在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法指导不可缺少,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记忆力。当然,我们不能迷信某些方法,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和谐发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必须具有长期的学习意识。只有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首先要有意识,慢慢就会有行动,只要想事情总会有办法的。相信只要你和我都有这样的意识,不久我们将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

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雨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雨后,为什么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摔跤了,为什么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

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学写诗。真没想到,学生还真有点像小诗人的样子呢。学生1:水珠在树叶上晃动,地面上变得更滑了。雨后灿烂的太阳出来了,彩虹也出来了。学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网上,像一条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真美丽。小朋友都出来玩,不是玩衣服湿了,就是头发湿了。学生3:一棵树上挂着一条项链,啊,好美丽!小弟弟看见了,急忙跑过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脸却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见原来项链是水珠落在蜘蛛网上。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真、求实中快乐地学习。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只是背诵传承知识为学会并能创造知识,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自学”、“议论”和“引导”这三个基本环节。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 地“看”、“问”、“记”、“议”。“议论”是指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共同的学习要求,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充分交流个体之间的信息。“引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等,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提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三结合”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学、议论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出差错时,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补充完整,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可以举手再问,存在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争论和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为;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把讲清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要改变把教学过程看作执行教学过程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真正确立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的教学观念。 三、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应该变教案为学案,使教师成为一位教学顾问、参加者。为了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做到: 1、要有活的教案。首先要备整体,从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处理好本节课的位置。其次是备学生,基本把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能满足好、中、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再次要备可能。对学生可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

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怎样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在努力去探索的教学艺术。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一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普遍存在课堂空间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和记,甚至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学得不如忘得快,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的教与学的: 1、多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引经据典或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 2、多运用比较法,排比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法,欣赏法等等有效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实物或是图例范画,多种方法有比较的学习可以加深印象,有效提高理解力接受力。 3、多运用绘图的方式,演示或练习直观教学,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氛围不够灵活生动,多数教师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讲台上,即便走到学生中间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在教室这个活动空间里,学生仍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空间。我的课堂是这样来做的: 1、课堂期间,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必要时可下位组成圆桌会

议形式共同设计构思。 2、小组推荐亦可自我推荐,在黑板上展示个人设计构思思想。这样多是外向和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 3、为避免以上2的问题,老师点名让同学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见解或是创意构思。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不同性格学生的应场,解题能力。 (三)当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老师讲完课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举一反三的考察学生对本次课的把握: 1、教师在和学生互动学习和巡视辅导时要做到全面掌握,掌握全体学生是否大多数对已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掌握? 2、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程度怎样? 3、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本课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本次课应具有的技法、技巧? 4、本次课大多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做好以上几点,以便做到真正的全盘掌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创新创意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的创新拓展。鉴于如此我的教学是这样的: 1、提出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构思,老师适当引导绝不固郅思想,天马行空任遨游。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将课堂还给学生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将课堂还给学生 苏版第十册《郑和远航》一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文第四自然节,介绍了郑和远航所到的国家,写了郑和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友好交往。课文对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较少。我尝试以问题切入,从引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丰富交往的细节。如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双方对话的内容;当地老百姓惊叹不已,会些什么话等。课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朝的国势,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时代、文化的隔阂,学生对这些文字的空白处要作深入的个性解读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上课发言举手的很少,课堂发言我只能无奈地采用点将式或开火车式等,讨论时前后左右,交流时,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而且复制、粘贴同学语言的情况较多。 1 / 6

如何才能让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得到实施呢?如何才能刷新学生的语言,展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呢? 新课标提倡更多地关心学生学习时的情意状态。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的艺术来影响学生的,因此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给每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满足个体的需要。 怎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巧妙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不仅训练学生的大脑和双手,更让每个学生的情感细胞也兴奋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智慧? 才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有好几个同学还是学校艺术团的台柱子。基于这个特点,我决定发挥学生所长,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在表演中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架设书本走向学生的桥梁。于是我安排学生自由组合,把这段中有关郑和觐见各国国王的情节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准备阶段,由于是自由组合,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表演准备阶段,我出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7-01-10T15:05:29.6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作者:官平 [导读] 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新的课程标准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常州路小学266700 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或弱化,不是个别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包办、代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模仿、记忆,满足于听懂老师的讲解,没有机会或没有兴趣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现状,素质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新的课程标准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得最好。如果我们不先去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良好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分数单位时,讲了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说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有一次化回来一个西瓜,孙悟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1/9、1/7、1/5和1/3四份,四个人每人一份,怎么分?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最大,吃得多,所以我吃1/9,师父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3吧。听八戒说完,三个人都笑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一个小小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学生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迅速进入“角色”。 再如教学用“尝试与列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的:师:同学们,喜欢吃巧克力吗?生:喜欢。师:你为什么喜欢吃巧克力呢?生1:巧克力口感好。生2:吃巧克力可以补充能量。……师:老师也喜欢吃巧克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买巧克力中的数学问题。生:一种巧克力有4块装和6块装两种不同的包装,王阿姨要买50块巧克力,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以与学生讨论是否爱吃巧克力引出题目,虽然简单,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要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尤其是第一学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往往从动作思维开始、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既顺应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天性,使学生真正回到主体地位上,又能丰富他们的感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如教学“7的加减法”时,我让每一个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7颗小石子,每4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把准备的一个小盒子放在课桌上。然后:由一个同学当主持人,把自己的7颗小石子放到盒子里几颗,剩下的放到盒子外面。其他同学,根据盒子外的数目,算出盒子里的数目,记录下算式,并且用加法验证。大家轮流做主持人,要主持的跟别人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减法的实际意义、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有些同学甚至课后自动玩起了“8的加减法、9的加减法”。 再如:在教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先准备用硬纸壳剪出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再分给每组同学,然后让同学想办法算出圆的周长,要求每个小组同学都动脑想办法、动手合作。这时,有的小组用线绳沿圆周长绕一周后,再放在直尺上,量出圆周长。有的小组在直尺上将圆滚动一周量出周长。这时我又引导学生量一下圆的直径,看看圆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发现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我便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从而得出求圆周长的公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会把被动变为主动,也会探究更多的新知识。 三、合作探究,多向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重视自主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也使他们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四、激疑启思,自主探索 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先传完“道”授完“业”后,再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教师在进行解答。这种教学实际上剥夺了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的权力,学生没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从疑问出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既获取知识,又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一定会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中学吴雪华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教师放不开手脚,仍然扮演着课堂的主角,没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及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就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权威“统治者”的形象,自觉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其次,教师要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这种意识,及时转变角色,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再次,老师在课堂中要勇于将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要大胆放开手脚,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 二、转变教学模式 由于多年来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短时间内跳不出旧有模式的束缚。孰不知,这种陈旧的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教师必须大胆放手、大胆创新,彻底转变教学模式。时下,很多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个学校许多老师也在轰轰烈烈地探讨适合自己的模式教学。我认为用三

环六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接受点拨——反思提升——运用自检的 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中,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及合作交流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思想。这样,老师就将课堂的主体角色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真正做到高效。 三、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以前的教学课堂,教师在45分钟全是主角,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存在弊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少讲精练。我认为,自主学习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留足感悟的时间;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留足质疑探讨的时间。 四、搭建展示平台,释放学生情感。 首先,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展示消除顾虑和紧张感,让学生敢说。其次,教师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训练,让学生有话说,使展示异样纷呈。可以让学生展示朗读、背诵、讲解、小品、辩论、话剧、演讲、画画、书法等,不拘一格……这样,文本中个性解读在展示中生成了,质疑习惯在展示中养成了。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9 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

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