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堂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初中美术优质课。
课堂上,老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在我看来,学生们一定会踊跃的回答并参与讨论,可事实出乎意料,只有二、三名同学回答了问题,更多时候是老师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疱。
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
仔细想想,小学教学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低年段为75%-80%,中年段为25%-45%,高年段为11%-20%。
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
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
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何构建幸福高效的初中美术课堂
课程教育研究 文体教育 ·236· 积极锻炼,就会造成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所以体育教师在日常的工作教学中一定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评价,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体育教学的教育效果在将来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体育学习评价改革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
正是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
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1、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技术动作、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评价上。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注重心理方面的评价 健康三维观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加以准确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健康第一”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
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
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课标相一致;而原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分别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艺术美感的培养。
然而,这两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
首先,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字意义,例如通过观赏一幅画作,让学生用文字来描述画中的场景、人物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构图等元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语文写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其次,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通过展示名家画作来介绍文学经典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或者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引导学生创作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深入和全面发展。
此外,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赏析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品味,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引入美术元素,让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相互交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有益的教育资源。
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
艺体教育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李文红[摘要]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美术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更加受到重视。
但我们要看到美术仍是学校教育教学十分薄弱的环节。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作为美术教师,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方向和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美术技能;高效;审美能力美术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其特殊性。
美术课堂需要讲解、体验和反馈等环节,既重视学生外在的技能学习,又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长时间以来,学校的美术教育却处在被人忽视的地位,往往被当作是写其他学科作业、练习或娱乐放松的课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尊敬教师是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要想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能水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课堂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课案例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课案例张三一、课程背景及课题1、课程背景本课程试图解决当前学校语文与美术两科目中学生缺乏视觉、肢体和情感感知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水平,扩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强文学与艺术之间的理解与联系。
2、课题如何将语文与美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视觉、肢体和情感感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将主要围绕语文这一学科,符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综合运用绘画、设计、手工制作等美术学科的教学手段,和诗歌、成语、古诗词等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培养下,更好地理解语文学科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视觉、肢体和情感感知;(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与审美能力;(3)逐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理解能力;(4)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得以拓展;(5)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主动学习法,融合调查、研讨、小组活动、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过程(1)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设计绘画和手工制作,体会古诗词的意境;(2)探究发现:分析吴语汉语差异,学习吴语的书面表达;(3)诠释手工: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把成语融入绘画中;(4)视觉研究:通过观赏画作和手工作品,学习传统文学;(5)实践活动:读诗歌、写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更深入地理解语文学科的内容;(6)体验互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相互分享出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四、课程总结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语文学科的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素养,还能够拓展思维和想象,激发创作力与审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乐趣地学习。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美术的兴趣,增强文学与艺术之间的理解与联系,从而真正做到“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是接受的容器,完全围着教师转,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这种课堂最终泯灭了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成了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局面。
这样灌输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更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的关键是如何把美术课堂还给学生。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进行学习:才会对他们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积极地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
有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各国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
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手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
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子口,沙子剩不了多少。
孩子丝毫不泄气,一点一点儿地做着。
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装满了。
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
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说:“来,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位中国的妈妈就像我们的教师,总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给学生,希望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学生去“走冤枉路”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因为“走冤枉路”后获得的发现记忆更强烈。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器。
这样往往会剥夺了学生从失败中获取经验的机会,也剥夺了让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
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教育的融合途径探究摘要:美术学习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可以体会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艺术中渗透文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获得提升。
本文从美术学习多个领域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意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与文学的熏陶下,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扩散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策略研究引言:语文教育本来就涵盖着提高学生感知技能、培育学生审美兴趣的教育内涵,如果老师把语文课堂和美术教育有机融合,就可以使他们借助美术方式感受语言文字中的美感,特别是当他们在阅读诗文后,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形象,学生会们完全沉浸在文学作者所描绘的画面里,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
另外,老师把语文课堂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动漫紧密联系,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一举两得。
一、渲染背景,在情境中重构历史记忆革命历史题材类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叙述方式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部分学生对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和革命先辈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知之甚少。
因此,教师可利用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辅助教学。
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中蕴含大量的革命历史知识,和此类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互相观照,互为补充,为学生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提供了学习支架。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红色美术经典作品,对必要的历史知识进行铺垫,创设表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身临其境,重现历史画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
在课堂上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老师们根据“勇斗鬼子”这一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们在文中找到描述雨来语言、行为的词语。
并让孩子抓住“抹了一下鼻子”“摇摇头”“咬着牙”的画面进行思考,感受雨来所遭遇的困难和展示出的顽强精神.这是对雨来的正面刻画。
在他们寻找描述人物言论、行为的词语中,呈现出一幅美术作品《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使他们看到图上少年、军民的衣着与动作。
美术学与高中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美术学与高中文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美术学与高中文学课堂教学整合,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创造力。
通过结合美术学的视觉要素和高中文学作品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开篇引言美术学和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联系和共通之处。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本文将探讨具体的整合案例,以启发教师和学生在高中文学课堂中使用美术学的方法和概念。
整合案例一:绘画与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可以通过描述景物、人物等细节来呈现场景和情感。
教师可以在文学课堂上选取一段进行描写丰富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根据这段描写进行绘画。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整合案例二:艺术创作与文学主题选取一部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来呈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者通过摄影来表达故事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整合案例三:视觉分析与文学分析将美术学的视觉分析方法引入高中文学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要素(如色彩、构图、符号等)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这种整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和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结束语将美术学与高中文学课堂教学整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的过程。
这种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美术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打造基于教材研读与学生解读的生命课堂
( ) 读 学 生 潜 在 状 态 , 灵 活 变 通 中主 动 发展 。 课 堂 学 一 解 在 在 习 中 , 生 是 带着 自身 的 全 部 丰 富 性 进 入 到 课 堂 教 学 中的 , 生 学 学 的 已 有 经 验 是 教 学 得 以 开 展 的“ 础 性 资 源 ”这 是 教 师 在 课 堂 基 ,
教 材 时 不 仅 要 考 虑 一 节 课 的 教 学 内 容 环 节 间 的 递 进 与 转 承 关 姿 势 , 对线 条 的轻 重 、 畅 以及 人 物 四肢 动 态 表 现 方 面 困难 还 但 流 系, 还要 将 其 放 在 教 学 单 元 中、 期 中 、 年 中 、 学 学 学段 中乃 至 学 程 比较 大 , 以达 到 学 生 自 己理 想 的 预 期 目标 。 果 一 刻 的 我》 难 如 中 , 体 递 进 地 把 握 教 学 内容 , 决单 元 与 单 元 、 期 与 学 期 、 整 解 学 学 年 与 学年 、 段 与 学 段 之 间 不 相 关 的 割 裂 状 态 , 体 递 进 地 理 解 学 整 教 学 内容 间 的 内在 关 联 性 , 不 能将 教 学 起 点 定 得 过 低 , 不 能 既 也 定 得 过 高 , 放 住 时 间维 度 中考 虑 。 要
往 , 使 学 生 从 心 理 上 远 离 美 术 , 成 喜 欢 画 画 却 不 喜 欢 美 术 课 会 造 的尴尬局面。 ( ) 二 解读 学生 当前 状 态 , 主 动 参 与 中鲜 活 创 造 。学 生 的学 在 习差 异 在任 何 时候 和任 何 情 况下 部不 可 避 免 ,它 既是 教 学要 面 对 的现 实 , 更是 互 动 中不 可缺 少 的“ 动 性资 源 ” 因此 学 生在 学习 中 互 。
@ 吉林教 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都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首先,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同时,美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也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材料,使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文内容。
其次,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对语文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同时,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这对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作品中,学生需要运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元素进行表达,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多种学科知识,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把美术课堂还给学生
方 面 是 教 师 要 教 给 学 生 求 得 知 识 的 方 法 ,使 其 能 逐 渐
了 课 堂 学 习 的 要 求 以 后 ,要 让 学 生 充 当 主 角 ,做 “ 主 演 ” ,让 他 们 通 过 独 立 或 合 作 的方 式 完 成 教 材 中 的 “ 思 考 与 交 流 ” 或 “ 动 建 议 ” ,学 会 自 己管 理 自己 ,使 全 活 体 学 生 都 能 顺 利 地 按 要 求 积 极 开 展 学 习活 动 。 同 时 ,教
要 把 课 堂 真 正 让 给 学 生 ,教 师 还 要 尊 重 学 生 的学 习
需 要 ,维 护 好 学 生 的 自尊 心 , 特 别 是 要 注 意 尊 重 学 困
生 。 当 学 生 因 画 画 效 果 不 佳 , 甚 至 退 步 或 违 反 教 学 纪 律 ,或 因 故 意 制 造 恶 作 剧 受 到 老 师 批 评 时 ,教 师 应 该 懂 得 :中 学 生 正处 在 “ 理 断 乳 期 ” , “ 人 感 ” 明显 增 生 成 强 ,为 了维 护 自 己 的尊 严 ,爱 “ 牛 ” 也 是 难 免 的 。 因 顶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把 “ 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培 力 ”作 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 ,因此 , “ 堂灌 ”已经不再 满
表 演 。 在 表 演 过 程 中 ,有 的 学 生 比较 羞 笑 的 动 作 ,不 仅 解 除 了 学 生 的尴 尬 场 面 ,还 激 发 了 他 们 的 参 与 意 识 ,使 师 生 建 赢 了情 感 纽
摆 脱 教师 的 搀扶 , 自己走 路 ,达 到教 是 为 了不教 的 目 的 ,从 而 真 正 成 为 学 习 的 主 人 。 这 样 ,学 生 才 能 在 已 有
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是要打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的界限,整合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语文、音乐、英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美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语文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在视觉上将美带给了孩子。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也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不仅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还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让学生感觉到美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文字的美和艺术的美融合在了一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
记得有一次听我校刘晓娟老师的课,她讲的是《赶海》这一课,这是一篇写海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赶海的情景。
刘老师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亲自画出了海底的螃蟹、乌龟、大虾、小鱼、珊瑚等,根据授课环节,合理的展示出来,孩子们都十分高兴,并且刘老师还拿着“螃蟹、大虾”等走近学生中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赶海的乐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得很认真,也很开心,文字与画面的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听刘老师的课,我深受启发,既然在语文课堂上,能把美术知识融入,那么美术课堂是不是也一样可以呢?恰巧,第九册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一课,我觉得机会来了,这一课正好是个实验的好机会。
课堂开始时,我就要求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首诗。
看看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我朗诵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然后提问:“在你们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孩子们回答的非常精彩,总结如下:《望天门山》这首诗让我感觉眼前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中间是奔流的河水,一只小船孤零零的在水中飘荡,远处还有美丽的太阳……听着孩子们热情的回答,我趁机问:那你们能不能把这美丽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能!”很快,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我出示了课题——《诗情画意》,与孩子们共同欣赏了课件中的一首首古诗及配画,分析了画面的构图安排、诗的意境美,以及如何把优美的文字用画面表现出来……师生共同上了一节有意义的美术课。
让美术课堂绽放创新之花
个方面进行操作 :
一
色较强的小饰 品, 会使居室增加亮点。总结完 后 , 教 师让学生 自己设计理想 中的客厅 ,大部分学生都用 很稳重的色彩 , 其中有一位学生设计的主色调 为红 、 黄色 , 地面 、 墙 面都是淡黄色 , 沙发大红色 , 窗帘淡黄 色 ,整体感觉 既亮丽又和谐 ,茶 几是用透 明玻璃做 的, 同时还放 了一盆绿色水果 , 边 上还放 了绿色 的植 物, 正好与整体色调形成 对 比, 增加 了客厅 的亮点 , 但美中不足的是 , 他在墙壁上却挂 了一幅黄色的画 , 感觉没起 到任何效果 , 教 师就不失时机地启发他 : 能 在暖调子的客厅 中, 放一盆绿色的水果 , 运用 了色彩 对 比的原理 , 这是这幅作 品的优点所在 , 但你有没有 发现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你这样 去做 。他观察后把 黄色的画改成 了淡蓝色 , 这面墙一下子亮了起来 。 教 师积极地引导 、 及时地启 发 , 让学生豁 然开朗 , 学生 的创新能力有 了长足进步。 在课堂教学 中, 教师要及 时启发 、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欲望和创作 冲 动, 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 品。
0
课 堂 艺 术
让美术课堂绽放创新之花
■ 魏 萍
《 美术课程标 准》 提出: “ 艺术贵在创新 , 美术课 程是陶冶学生高 尚情操 、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性 才能 全 面发展的一 门学科。” 因此 ,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 进, 在作为课 改主阵地 的课堂上 , 美术教师应把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笔者认为可以从 以下 三
小学语文和美术融合创新的策略和技巧
小学语文和美术融合创新的策略和技巧摘要:随着人们对教学教育的不断深入了解,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及结构逐渐深入到课程中。
课堂是教育的本质,让学生不断的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提高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最大的重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也是依照双减背景下的发展规模,能够凸显教育学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内容。
小学你们和美术两个学科之间联系也是比较紧密的。
美术通过描述画面让学生理解,语文则是通过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
本课时针对小学语文和美术融合创新的策略和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融合创新;小学语文;小学美术;综合素养;执教能力;内容融合小学语文和美术学科关系比较相似,并且从学科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方面出发,都有一定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更加清晰,这样对于贝壳有一定的帮助。
借助语文文字叙说情景表达想法,用美术图画讲究图片的科学性,这样相互融合,能够提高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加强学科知识的框架构造,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通过插画和文字的描述,可以加强他们的学习。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所出现的内容,文字和艺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看图说话的内容,通过看图说话这一题目类型,可以做到跨学科联系,让学生触类旁通,能够通过美术学科课堂的理解,给语文学习有一些帮助,也能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在美术学科中,这样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从总体学习方向出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
在跨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融合语文是比较可靠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侧重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表达。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艺术感知。
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动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动起来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美术又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
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情境转换角色课内外结合表扬鼓励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事实上,它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也要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在的美术课与以往的相比,差别是相当大的。
以前的美术课,虽然也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但是大多数知识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提问学生。
而且给学生留的时间和空间也太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导”,应当是导师,而不是讲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学生学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美术又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
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很难动起来,教师仍然占统治地位,因此,让主体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特别是现在的初中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好动,热情开朗,敢想敢做,对动手实践很感兴趣。
那么,如何能够真正让我们的美术课动起来呢?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让美术课堂充满阳光
以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让美术课堂充满王超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生本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基石。
带着这一核心理念,向着这一崇高目标,我便开始了生本的漫漫求索之旅。
今天,回想上课的种种情景,忆起学生充满兴奋和自信的回答,我不由惊喜,万般激动,升本教育竟能令学生的智慧闪光,让学生的生命激扬。
一、三个角色的转化,让我的美术课堂精彩纷呈1.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要变教师单纯的教为教师的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教师安守生命牧者的角色,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静听学生花开的声音。
2、学生角色的转化生本教育认为: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
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为积极吸收知识的探索者。
在生本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四个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3、课本角色的转化新课标”也指出教师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
其实我们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一种纽带,一种桥梁,把学生从“这头”引向“那头”,实现课堂教学的大阅读。
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本教育的结果是心灵与心灵交流1、前置性的作业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有专家说,如果缺乏前置性小研究的学习,就不是生本学习。
这个环节很重要,例如:我在上“标志”这课时,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不同的地方查找标志,在查找这个前置作业中,他们不仅关注着标志,而且还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这样,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还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
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标题: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美术融合语文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表现力。
2.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 通过美术与语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故和元素,并运用美术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美术融合语文的目的,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内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图片等多媒体方式,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重要典故和元素(如“百鸟朝凤”、“四不像”等)。
并结合语文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典故和元素有一定了解。
3. 创作活动(30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个典故或元素作为创作主题。
b. 创作过程:学生利用各种美术材料(如彩绘纸、颜料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绘制与所选择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
c. 教师指导:教师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美术创作中。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创作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美术与语文的融合,以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美术与语文的交叉点。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评估其创作的完成度和水平。
2. 学生展示和分享作品时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和欣赏。
2. 可以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美术元素,如数学中的几何形状绘制等。
3.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校内展览,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2. 彩绘纸、颜料等美术材料。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12月1日上午,我出示了一节美术公开课《画熊猫》。
上课的前5分钟,我播放了课前精心截选的一段有大熊猫玩耍、跑步、爬树、吃东西等活动的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熊猫。
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看得很认真。
接下来,在学习动态熊猫的绘画时,我又示范了两种动态的熊猫的画法,课堂进行得非常顺利。
这时,意料之外地有一名学生问:“老师,你怎么没把熊猫的尾巴画上?”“熊猫有尾巴吗?”我反问。
“有啊!”这名学生紧跟了一句。
一瞬间,所有我见过的熊猫屁股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隐隐约约,印象中熊猫好象是有尾巴,很短小,而且确实没有把熊猫尾巴画上去的。
于是我说:“熊猫的尾巴很小,贴在屁股后面,一般看不到,不用画。
而且给它画上尾巴也不好看啊!”“好看啊。
”不料这名学生又紧跟了一句。
公开课上环节紧凑,不能耽误太长时间。
我不禁有点烦了,就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不画,画熊猫不画尾巴。
”就这样,这名同学没再说话,接下来的课顺利上完了。
课后反思课上的这一幕,我不禁自问:熊猫到底有尾巴吗?坐在电脑前,我再次打开上课时向学生播放的那一段短片。
这次吃惊地看到,这短短几分钟的短片里竟然有好几个镜头清楚地记录了熊猫的尾巴:白色的,象一个倒三角形宽而短地盖在屁股后面。
回想上课前,从网上下载了“熊猫短片”之后,我也粗略地浏览了几遍,但只注意了熊猫的活动与动态变化,并没有过多地观察就截选了这一段视频。
为什么要讲熊猫的画法,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大熊猫的身体结构和形态特点,仅凭着自己一丁点儿的经验,就想当然地上了课。
如果当时我把短片再播放一次,让学生认真找一找熊猫的尾巴,观察熊猫尾巴的特点。
告诉他们:因为熊猫的尾巴很小,贴在屁股后面,又是白色的与身体同色不醒目,大多数情况下又看不到它,所以在绘画时才把尾巴省略不画。
这样学生既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又进一步观察了熊猫,还增长了知识,效果不是更好吗?而不是如此粗率和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掉。
我们一直在说,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相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美术课堂[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就必须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
教师的引导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发言的时间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答疑,严防教师包办代替,避免满堂灌。
另外,教师要不断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形式多样的朗读、质疑、讨论、探究、辩论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的大舞台。
如教《羚羊木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
第一课时: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七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即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和旁白。
告诉学生,
朗读时要把握好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注意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
第二课时:让学生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
把学生分成三个辩论小组,每小组由三位学生组成。
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并叫他们到讲台上来表演。
其他学生扮演亲友团成员,另选出一名主持人。
由主持人组织辩论过程,教师作为参与者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整个课堂完全由学生来主宰。
谁是谁非学生便了然于心了。
二、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权利。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面对全班学生,通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
比如在课堂里,不要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要关注个体差异,切忌齐步走,教师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尽量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是不是给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发表意见、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是不是特别关注有个性的学生,促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对后进生的关照有多少?否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获得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陈旧教学模式。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几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等等。
比如,我教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时,就搞了一个探索月球奥秘的知识竞赛活动。
首先让学生提前两天做好准备。
上课时,我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一位学生来担当主持人、由一位学生来担当记分员、由一位学生来担当纪检员,以6人小组为竞赛单位进行竞赛。
竞赛分为四个环节,分别进行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合作竞答题和风险题的竞赛。
其中必答题和抢答题都是有关月亮方面的科普题;竞答题是有关月亮文化的题目,如月亮的雅称、带月的四字词语和咏月的诗词,在规定时间内以写得最多的小组为胜出;风险
题是唱有关月亮的歌、讲有关月亮的故事,答错者要倒扣分。
学生的荣誉感极强、合作能力极强、自我表现欲极强。
所以,在此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导演,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整个课堂妙趣横生、美不胜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因为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使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加强课后反思与研究
要善于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异彩。
每堂课下来,教师要多反思,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样上好在哪里,学生为什么对这堂课感兴趣。
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教师也只有多反思、多思考、多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才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才能谱写出动人的教学篇章。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