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发展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 实际状况:
•
20世纪30年代, 90初级小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初级
小学,是不能继续升入中等学校
• 学校设施、教师、经费 1929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斯宾斯报告》
1934 斯宾斯
(Sir Will Spens,1882~1962)
•
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
•
剑桥大学副校长(1931-1933)
•
中等教育改革 技术人才
• (4)中等学校课程应包括具有职业价值的训练;
• (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Multilateral School),
•
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之特点。
《斯宾斯报告》的影响——《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
• (1)确立了中学类型
•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
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s)
•
1938年 《斯宾斯报告》(Spens Report)
《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报告》
《斯宾斯报告》的主要内容:
• (1)确立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原则,建议保 留初等技术学校;
• (2)建立以中下阶层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现代中学; • (3)各类中等学校享有平等地位,以智力水平为依
据决定11岁后进入何种类型学校;
管理初等和中等教育 监督权力;分配教育补助金 总干事 莫兰特 提案起草
(Robert Morant,1863~1920)
保守党 首相 巴尔福
(Arthur James Balfour,1848~1930)
1902 提交英国国会 获得通过
Robert Morant Arthur James Balfour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最新教育文档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最新教育文档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低收入家庭子女承担学费负担过重等。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从教育规模与质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三方面阐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精英教育的复苏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低迷萎缩状态。
1944年二战进入尾声,英国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
该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从而为英国高等教育战后的恢复与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战后,英国政府面临恢复经济、国际竞争和广大青年要求升学的压力,要求高等教育要尽快恢复到战前水平,并有所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
50年代,英国政府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示,并建立了10所高级技术学院,另有5所大学学院升格为大学,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见表1)。
(二)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1963年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1961-1963年首相委任的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委员会报告》,简称《罗宾斯报告》(the Robbins Report)。
这个报告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建议大力扩充高等教育。
《罗宾斯报告》成为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其实施以后,不同性别、阶层、种族的学生以及成人学生、非全日制学生、残疾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高等教育人学率快速增长(见表2)。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发展
137
238
344
558
596
697
(4)关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以大学为主
建立新大学;
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影响:
首相霍姆接受报告建议 《高等教育白皮书》(35亿英镑10年规划) 公众情绪高涨 “通常需要几年解决的事情,现在不论好 歹立即就能决定。报刊、公众和政党对高等 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教育热情似火。大力金 钱源源不断涌来。”
内容:
(1)关于高等教育扩展可能性的问题
对 “有限智力库”的否定; “如果人群中只有5%高智商的人进入大学学习, 我们将损失一半以上真正有才能的学生。”
“昨天只有少数人能做的事今天很多人能做”
(2)关于高等教育的原则 * 课程向所有合格并希望学的人开放; * 同等成绩同等报酬的原则; * 同类高校不应存在差异; * 学生有转学的机会; * 高校有创造性地发展的自由; * 重视数量,但也强调成绩和标准。
2.中等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压力 “各种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和教育组 织的关于扩展高等教育机会的论据潮水 般涌进罗宾斯委员会办公室。”
3.当时,美、苏等国高等教育提供远高 于英国。 (美 1962年入学率 23.7%) (英国1960年入学率 4% )
成立罗宾斯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 1963年提交《罗宾斯报告》 (主体335页,2000页附页,178条建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双边和 多边中 学
综合 中学
其他
719682
1,268, 531
1956年 1340591 1964年 1640549
54099 47903
27315 199245 124474
2056870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今200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立。
(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3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3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其二,是下议院教师培训特别委员会发表《师资培训练调查报告》。
英国教育的发展
更多教育学资料,尽在教育学统考网英国教育的发展▇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
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
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
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
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章英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但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资产阶级在利用英国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础上,于1640—168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20世纪末英国义务后教育的发展
20世纪末英国义务后教育的发展
汪利兵;吴华清
【期刊名称】《外国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2(29)2
【摘要】本文主要对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英国工党政府的义务后教育政策的背景。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英国;义务后教育;20世纪末期;教育政策;教育发展
【作者】汪利兵;吴华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56.1
【相关文献】
1.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 [J], 汪霞
2.20世纪末英国教育制度变革探微 [J], 赵浩华
3.20世纪末英国与瑞典高等教育改革比较探析 [J], 王艳玲
4.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贸易保护思想的发展和形成 [J], 孙莹
5.依法治教确保我省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省教育学会、江西教育社联合举办省市教育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外国教育史
对我国私立学校的借鉴意义 一、从政府的态度方面
二、从公学自身方面
外国教育史
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其很高的教学质 量为英国中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但却因其积重难返的古典主 义和经院主义而未能适应英国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英国许多有 识之士,如科学家培根、波耳和文学家 弥尔顿等人的激烈批评,他们要求重视 自然科学的教学。
外国教育史
英国的双轨制
英国的文法学校、公学等中等学校与初等学 校是互不衔接、互不相干的两种体系。处于社会 下层的子弟只能进入初等学校而无法进入上述两 类中学学习,他们从初等学校毕业后,直接就业 。而进入公学与文法学校的社会上层的子弟,也 根本不进那样的初等学校。他们从文法学校或公 学毕业后,往往进入大学深造或担任政府部门的 要职。这就是英国的“双轨”学制。 不是英国独有的,在20世纪初叶以前的相当长 的时期里,法、德、俄等国普遍存在类似的“双 外国教育史 轨”学制。它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在外国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地提
出了“教育预备说”。他指出,怎样生活 是我们的主要问题。
因此,怎样去过完满生活?
为我们的完满 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 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 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二十世纪英国的教育改革
一、《1944年教育法》的实施
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
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
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
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外国教育史
洛克像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三、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二)英国20世纪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取消11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 (3)在高等教育方面,60年代的改革宣布实
行双重制。
29
80年后的英国教育改革
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
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和 学位结构,加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它为英国的 高等教育设计了未来发展蓝图。 “幼儿凭证计划” ——1995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波 德公布了一套数目为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 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愿进学前教育结构的4 岁儿童接受3个月高质量教育的费用。
• 1858年,他创立的“兰学塾”(1868年改 为庆应义塾)强调独立精神的培养,重视 数理之学研究,为明治维新培养了许多 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劝学篇》等。
23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的发展
• 1872年8月,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 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 体制和学校制度。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行中央集 权制,规定开办初级和高级两段各4年的小学校, 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20
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 (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概况 明治维新以前,对日本政治、思想文化 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 想主要有:儒学、国学和兰学。
• 幕府时期,日本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幕府 直辖学校、藩学和民众教育所三种类型。 藩学一般设在地方封建主“大名”的领 地上,以培养武士为目的。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外国教育史讲授纲要(近现代部分)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
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
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
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
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
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
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
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
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
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
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
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第二十章 20世纪前期英国教育发展
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 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的形 成 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 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 的形成
(一)中央教育行政职能的强化 • 颁布法令:1918年,1944年 颁布法令: 年 年 • 改组机构:中央教育委员会——教育部 改组机构:中央教育委员会 教育部 • 完善制度:定期视导 完善制度: • 政府拨款:大学改革反映政府意见 政府拨款:
(二)地方教育当局直接尔福法》
地方教育委员会___地方教育当局; 地方教育当局; 地方教育委员会 地方教育当局 具有否决校长、教师的权力; 具有否决校长、教师的权力; 资助私立学校、教会学校。 资助私立学校、教会学校。
二、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 1907年,《中等学校规则》 年 中等学校规则》 • 1918年,《费舍法》 年 费舍法》 • (二)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1926年,《哈多报告》 年 哈多报告》 • 1938年,《斯宾斯报告》 年 斯宾斯报告》
大学改革反映政府意见二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1907年中等学校规则1918年费舍法二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26年哈多报告1938年斯宾斯报告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的形成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二地方教育当局直接管理权确立1902年巴尔福法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
第二十章 20世纪前期英国 世纪前期英国 教育发展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第一篇: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教育更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英国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政策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政策按其解决问题的重心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教育政策主要围绕普及初等教育展开;在20世纪初英国儿童普遍接受了初等教育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末代政府把着力于制定教育政策普及中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英国教育政策的重心主要围绕普及高等教育。
英国教育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事物的发展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也与英国人自身信奉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初等教育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大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无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直接管理教育,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转到国家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都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缺乏实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拨款2万英镑资助两个志愿机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会来建造学校,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对基础教育进行资助,被视为英国政府干预公共教育的开始。
在这个法案颁布后的几十年随着议会的改革,国家干预逐步进入正轨,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然而此时的初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产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这是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870年英国教育署署长福斯特向议会递交了《初等教育法案》,该法案于同年获得议会批准通过。
世纪的英国教育PPT参考课件
1899年,成立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 管理初等及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1/3/10
授课:XXX
6
初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状况:
一、19世纪上半期,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 善机构办理,教育质量低下,学校数量与入学人数均严 重不足,发展初等教育的师资也极为欠缺,为此,还盛 行导生制的教学方法。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2021/3/10
授课:XXX
1
目录
教育发展概况 斯宾塞论教育 赫胥黎论教育
2021/3/10
授课:XXX
2
教育发展概况
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初等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的发展
2021/3/10
授课:XXX3Fra bibliotek社会背景
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及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 问题,而教育又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 极影响和作用。
《工厂法》规定:9-13岁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 2个小时的义务教育,工厂主雇佣的童工必须持有厂医 开具的年龄证明和教师出具的入学证明,否则要受到惩 罚。
优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2021/3/10
授课:XXX
8
为适应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及与其他国家开展经 济竞争的需要,1851年,宪章运动者代表大会通过一项 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决议。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在 1870年颁布了《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享有补 助权与监督权,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 岁儿童实施强迫性初等教育。
影响:加速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初等国 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1870年,英国民办学校招生数不 足125万,到1900年,双重制初等学校招生数超过425 万,英国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三)高等教育
– 这一时期,英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多大的起色,仍以牛 津和剑桥为典型。在教育内容上尽管吸收了一些新的 学科如自然科学等进入教育领域,但仍以古典学科为 其特点。
– 总体上讲,这一时期英国的教育仍然沿袭旧制,如国 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教育、首先双轨制、通行 初等慈善教育等。当然,也有一些时代的新变化的出 现,但这种变化的力度却是十分的微小。
17~20世纪初英国的 教育发展概况
第九小组
主讲人:张原敏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初等教育
– 由于英国不注重教育的发展,整个教育的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这一时期主要以慈善学校为主, 称为免费学校、贫尔学校、乞儿学校、和流动 学校等。 – 洛克所创办的工作学校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 也有一些私立的收费学校。多为新兴资产阶级 贵族子弟所设,目的是升学。
– 英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所 以,教育对象以富家子弟为主。
在学校形式上,主要是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 采取寄宿制。 – 公学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一种首倡。公学并非公立学校 的简称。英国的公学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而言 的。 – 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 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在整个英 国教育史上,公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而闻名。曾为英 国社会培养了许多社会精英。因此,公学教育总以天 才教育相标榜,被誉为绅士的摇篮。
高等教育 创 始 于 牛 津 大 学 , 各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类大学的创建,重视 动 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19世纪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培根:归纳说,科 斯宾塞:教育的目 学教育,知识就是 的是为完备生活做 力量 准备,按人类生活 分化课程,提出教 学原则和方法
现代第一节_英国教育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意义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 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它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 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 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该法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 起论述,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提 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870年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即《福斯特法 案》: 意义:《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 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 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 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 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 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 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中等教育四种学校类型: 以学术性为主的文法学校 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代中学 职业中学性质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初级中学后的公立高级中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 应当在 11 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同时规 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哈多报告》的意义 《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 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 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 层人们的需要。 但报告把中等教育分为两种轨道,即传 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 这又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的影响。
现代教育第一节
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导学:
教育史上英国政府一向不重视国家
干预和管理教育,教育都是由教会 控制和开办。进入20世纪后,英国 开始了教育世俗化和国家化改革, 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案,推进教育 改革进程,确立了英国的现代教育 制度。
学习重点:
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及学校教育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
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
《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
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
1945年,教育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
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
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
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
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
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
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
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
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
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
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日期:2009-05-31来源:点击:108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瑞海黄晓玲赵薇英国的教育结构复杂。
其义务教育年限5-16岁共11年。
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或是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除了公共教育制度外,还有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一、学制和学校英国的教育管理高度分权。
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和预备学校教育,小学的第一阶段在幼儿部学习,第二阶段在初级部学习(学制4年),初等教育从5岁开始至11岁,属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
公立初等教育又成两个阶段: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幼儿学校或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收5-7岁的儿童,学制2年;初级学校招收7-11岁儿童,学制4年。
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除小学上述的2个阶段外,还包括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学校。
预备学校是一种私立的贵族学校,招收8-13岁儿童,学制5年。
预备学校下接私立幼儿园,上接公学。
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一般社会阶层的儿童不能进入这种学校。
其教学目的完全是为了升学做准备。
学生毕业后需参加普通自学考试,才可升入公学。
英国中等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变化很复杂。
中学包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两类,学校的种类之多,在其它国家是难以见到的。
经过多次变革英国现行的中等教育主要有:公立中学的文法中学、综合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其中最后两年称为第六学级,有大学预科性质。
中学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是公学。
英国的中小学体制比较复杂。
首先,在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立学校和国家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是六年制小学,学生5岁入学,11岁毕业。
六年分为两个基本学段;第一、第二年为小学的第一基本学段,第三至第六年为小学的第二基本学段。
学生毕业后,或升入综合中学再读5年,完成义务教育;或升入七年制的现代中小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等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
综合中学也有五年制与七年制两种学制,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也可续读两年,以便将来升入大学。
20世纪英国高等教育
八、其它
1. 地方性大学(provincial universities)也得到国家的支持,获得 资助 2. 大学的文化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3. 面临战争,英国大学也开始做战争准备 组织一批研究队伍,建立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研究中心,还成立了招募 委员会(recruiting boards),预留了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 究生,加强了医学课程的指导等。
政府出资在伦敦中心地区靠近大学学院和大英博物馆附近买了一块地作为伦敦大学中心校址及设备建设成立了一批新的人文学科研究和教学机构增强了伦敦大学的学术地位30年代末伦敦大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规模伦敦大学拥有大量的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校园位置大学和城市融为一体大学功能高层次的研究功能增强八其它地方性大学provincialuniversities也得到国家的支持获得资助面临战争英国大学也开始做战争准备组织一批研究队伍建立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研究中心还成立了招募委员会recruitingboards预留了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强了医学课程的指导等
女生数量迅速增长。
六、牛桥(Oxbridge)大学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原因:
一是因为牛桥具有传统的学术和社会地位
从学术角度看,高居教学质量和科研领域的榜首地位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阶层。 当时英格兰1/3大学生是在牛桥读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来自伦敦和英格兰东南
部等发达地区。学生家庭多数为中上层社会成员。
二是一次大战凸显了牛桥的价值
古典大学的特征:学院制(collegiate system)启蒙学生民主意识
在战争中,正是这种追求民主的道德观、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体现了
牛桥学生的最大价值,防止科学研究者蜕变为没有头脑的机械。
七、伦敦大学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伦敦大学进一步发展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5)技术大学:20世纪60年代根据《罗宾斯报告》的建 议,由原来的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6)原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大学:根据1992年《继续教 育与高等教育法》,原30多所本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7)开放大学:1971年建立了开放大学。
(8)白金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英国 唯一一所私立大学。主要开设商业和管理课程。
英国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时期, 第一阶段的标志性政策文件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 规划了英国60年代到8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的预测和规划
培养目标:改变培养传教士、法官、律师和医生的传统, 为人们提供在社会生活竞争中需要的技术和才能服务。
提出高等教育目的: 1、传授适当的工作技能 2、增进学生的一般心智能力 3、增进学问知识 4、传递共同文化和共同公民标准
在2010年英国《The Guardian》的单科专业排名中,
白金汉大学的商科为第2位,英文专业第6位,法学第24位。
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
高等教育扩张的原因
(1)法西斯主义的倒行逆施和倒台,英国国内民主意 识觉醒,要求教育民主化(2)高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是 人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经济得 到了发展,为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物质基础, (4)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盛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价 值观
强调学院应该办法一定的学术证书(学位或文凭),并由 新成立的全国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此事项。
巴罗报告
1945年成立特别委员会,研究今后十年内用来指导科学人 力和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政策,发表了《枢密院议长为人 的“科学人力“委员会报告》,统称《巴罗报告》。发展 高等科技教育只是其中强调的一个方面。指出英国应该扩 大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数量应该增加,并且提 议最好在有大学的城市创办一些技术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得到了英政府和教育界的一致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1)关于高等教育扩展可能性的问题
对 “有限智力库”的否定; “如果人群中只有5%高智商的人进入大学学习, 我们将损失一半以上真正有才能的学生。”
“昨天只有少数人能做的事今天很多人能做”
(2)关于高等教育的原则 * 课程向所有合格并希望学的人开放; * 同等成绩同等报酬的原则; * 同类高校不应存在差异; * 学生有转学的机会; * 高校有创造性地发展的自由; * 重视数量,但也强调成绩和标准。
二、中等教育“三轨制”的确立
1945年,应该教育部《国家学校》,确 立三轨制。 现代中学占70%,文法中学和占20%,技 术中学占4%。
阶级性明显。
英格兰和威尔士各类中学学生数(1946-1964年)
现代 中学
1946年
文法 中学 488931 544119 726075
技术 中学 59918 90746 88501
• (二)高等教育双重制 1965年,克罗斯兰宣布实施 “一个基本正确的选择” “一个令人吃惊的错 误” 大学 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性质 层次 管理 学位授予 资助 自治部门 上层 高度自治 有学位授予权 大学拨款 委员会资助 公共部门 下层 地方管理 无权授予学位 地方政府资助
系科 侧重点
综合,系科 齐全 面向全国,教 学和科研并重
2.中等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压力 “各种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和教育组 织的关于扩展高等教育机会的论据潮水 般涌进罗宾斯委员会办公室。”
3.当时,美、苏等国高等教育提供远高 于英国。 (美 1962年入学率 23.7%) (英国1960年入学率 4% )
成立罗宾斯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 1963年提交《罗宾斯报告》 (主体335页,2000页附页,178条建议)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发展
1944年《巴特勒法》的实施
60-70年代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80年代至世纪末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
1944年《巴特勒法》的实施
一、初等教育 主要做法: 11岁考试(5-7,7-11) 按能力分组(高、中、低) 后果: 学生学业负担加重;过早分化儿童; 忽视非考试学科教学内容等。
137
238
344
558
596
697
(4)关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以大学为主
建立新大学;
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影响:
首相霍姆接受报告建议 《高等教育白皮书》(35亿英镑10年规划) 公众情绪高涨 “通常需要几年解决的事情,现在不论好 歹立即就能决定。报刊、公众和政党对高等 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教育热情似火。大力金 钱源源不断涌来。”
双边和 多边中 学
综合 中学
其他
719682
1,26864年 1640549
54099 47903
27315 199245 124474
2056870
2826747
第二节 60-70年代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一、综合中学运动
11岁考试的弊端产生改革的结果 1967年,11岁考试取消。 1980年,综合中学学生数占88%。 (形式上的平等)
二、高等教育发展
(一)《罗宾斯报告》
出台该报告的背景:
1.世界教育改革的压力
“教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40年代末以来, 从中国到秘鲁,新生入学潮水的涌现,教育期 望值的上扬,教师需求的增长,形成了一个主 流的社会现象—也许是当代所有社会的主流社 会现象。”
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
“60年代初,各种形势的发展使个人、 团体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价值。教育领 域正在跨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技术、师资培训为主; 重职业培训 面向本地,以教学 为主
(三)开放大学破土而出
* 1969年批准成立 * 1971年招生2.4万,70年代中期5万; * 2002年在校生20多万 (英国最大的大学) 其中,本科生14万,研究生4.5万, 非学历生3.6万。 * 招生无严格限制 年龄17岁—94岁。
2.“国家课程”及评定制度确定了各地 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准; 3.借助准市场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战后英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征:
1.政治体制影响教育决策;
2.人口与经济发展是教育政策调整的重 要依据; 3.专家和各种咨询委员会对教育决策起 重要作用; 4.经历了渐进式的演变历程。
(
第三节 80年代至世纪末的教育改革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内容: 1.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2.设全国性的成绩考试和评定制度; 3.中小学实行“开放入学”和“自由选择”政策 4.废除“双重制”,加强中央管理
意义:
1.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权限,强化了中 央政府控制;
(3)关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 对1924—1963年高等教育规模进行统计; 给出1964—198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对1981—1985年高等教育发展进行预测。
英国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含留学生)
1924年 1938 1956 1963
1970
1980
1981 1985
61 (千人)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