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治疗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行为界定与概念化 2.1 行为界定
(一)操作性定义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指可以引起行为人之间体液交换的性行为。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指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安全套,经常不使用或从不 采用其他避孕方法,有多个性伴侣,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二)识别标准 1.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安全套; 2.经常不使用或不采用其他避孕方法; 3.有多个性伴侣; 4.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5.因性行为致女生怀孕的男生;曾怀孕过或目前正在怀孕的女生(排除被逼 发生性行为而怀孕的)。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要增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或具体行为的实 施,需要通过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增强, 强化参与行为的意向,达到修正或改变的目的。由于计划行为 理论所提出的知觉行为控制概念一直受到质疑,且对青少年无 保护性行为开展的干预研究并不多,因而相关研究及其结果需 要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强调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相互的 作用,即个体在执行某种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 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安全 套使用的解释和预测方面。虽然相关研究指出个体的自我效能 总水平与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缺乏对自我 效能的不同层面与无保护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有关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预防干预研究,影响较大的是基于 积极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综合干预模式,包括健康信念模式、 合理行动理论模式、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模式等。健康 信念模式的理论模型建立的比较早,在性健康促进,尤其是安全性行 为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该理论强调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体的心 理过程,如期望、思维、推理、态度、信念等因素解释和预测各种健 康行为。但由于青少年性行为意向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受到自尊、情感、 需要被接纳或是表达自己具有成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关 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或是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合理行动理论强调行 为意向是决定行为发生的根本要素,并且个体的行为意向受到个体对 行为所持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但由于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以及安 全套的使用与否并非是在理性的状态下发生,因而该理论在安全性行 为干预的实施中有—定的局限性。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具有较高的性行为比例分
布在城镇、父母均不在身边、独生子女、流动、校外以及西部地区 的青少年中。在校外青少年中,家庭收入越高,性行为比例越高。
大多数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其次是缺少来自
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具体帮助,尤其是全社会未形成系统、科 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方面, 约有60%的咨询需要与超过50%治疗需求未能实现,“问题不严 重”、“害怕被嘲笑”以及“不知道向谁咨询或向哪些机构获取治 疗服务”,是青少年无法实现咨询与治疗需求的三项主要原因。调 查中,在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无保护性行为应对措施以及艾滋
目 录
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认知治疗方案
1 理论基础 2 行为界定与概念化 3 治疗目标和策略 4 评估 5 设置与注意事项
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认知治疗方案
1 理论基础
1.1 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简况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指可以引起行为人之间体液交换的性行为。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指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避孕套,经常不使用或从不采 用其他避孕方法,有多个性伴侣,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2010年5月4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合作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在京发布。调查 共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40个县(市、区),数据展示了2009年全国1.64亿 15至24岁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利用和可及性状况。报告指出,随着中 国的飞速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加上性成熟年龄的提前与初婚年龄的推 迟,中国未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生殖健康问题,如不安全性行为、非意愿妊 娠和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等。
• 3 纠正自动性想法
• • • • • • 验证支持和发对的证据 用另一种解释来替代 确定每一种解释的现实可能性 收集资料 使用重新确立的术语 重新归因
• 4 纠正不良的信念或认知图式
• • • • • 列出每一想法的优缺点 检验支持和反对的证据 练习“步步紧逼”技术来拮抗争议 自我控制或监察 反应预防,真实性检验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青少年的无保护性行为:
1、无保护性行为与青少年特殊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是个体由儿 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一个独特的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受到神经内分泌变化 的影响,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形体、生理、心理均发生急剧的变化,性 心理变化更明显。青少年好奇心强,对于性,总是有许多幻想,加上勇于 尝试新的事物的特点,常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中实践对 性的幻想。 2、无保护性行为与青少年的性知识缺乏。大部分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性知 识,也缺乏能得到正确性知识的相关渠道。很多青少年不懂得或轻信自己 可以避免由无保护性行为可能带来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非意愿妊娠和 不安全的人工流产等严重后果。因此要使其充分了解关于性的知识,认识 到无保护性行为的危害,认识到暂时的愉快可能带来长期的危害,从而拒 绝无保护性行为。
病相关知识3方面的考察中,仅有4.4%的未婚青少年完全答对问题,
仅有14.4%的未婚青少年具有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
也有调查显示,未婚先孕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有过儿童期不
良经历,发生率位于前三位的为“父母分居或离婚”,“家庭
物质滥用(主要指酗酒)”和“丧父或丧母”。青少年的父母 教养方式主要存在缺少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惩罚过于严厉、
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理论,包括1、自我指导策略(即利用语言 的力量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分为受他人的语言指示、本人的外显语 言指导、本人内在的语言或想法指导三个阶段);2、自我监控、自 我评价、自我强化策略。干预的重点在于通过训练个体对刺激与反 应之间关系的认识,来教会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和强 化(Mahoney,1974)。在实施过程中,还可结合行为契约、公开 承诺、环境调整、干预伙伴等其他策略。 对于青少年来说,性行为往往代表了其生理的发育和成人的体 验。但是,在青少年的认知图式中,性行为不仅仅只是发育和成人 感,还与各种认知模式有关。比如“我是不是一个成年人;有没有 人爱我。”不安全的性行为也就因此而产生。治疗的关键在于识别 与不安全性行为有关联的认知模式,建立适应性的认知图式。其困 难点在于如何帮助青少年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很多不安全的性行为 往往是比较冲动的。此外,需要进行性教育以及告知自我保护的方 法。
们正面临非意愿妊娠、流产和性病传播或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1.2 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原因
青少年是个体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一个独特的
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受到神经内分泌变化的影响,其生
长速度明显加快,形体、生理、心理均发生急剧的变化, 性心理变化更明显。青少年普遍具有认为不会受伤害的 感觉(尤其是对于男性青少年),具有尝试各种新体验 的需求和冒险的意愿,但又缺少防范知识。青少年性行 为具有性活动开始早、性伴多、性活动频繁、性知识相 对缺乏以及不常用避孕套或者使用避孕套失败等特征, 致使无保护性行为的次数增加。
认知性错误的类型 (Beck的认知歪曲)
• 1 任意的推断
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做出结论。
• 2 选择性概括
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 3 过度引申
在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即从 一个具体事件出发引申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 4 夸大或缩小
2.2 概念化
认知治疗认为,青少年是主动的、有思想的、能 自我调节的人,将认知作为行为的中介。因此调节个体 的认知,可有效改变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在认同强化 和惩罚对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的基础上,认知行为矫正通 过帮助建立青少年性健康和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价值观念, 正确评估性传播疾病的敏感性和严重性,并建立改变自 己行为的自信心等内隐思想过程的控制来对个体的外显 行为(无保护性行为)进行矫正,以增进个体的性健康 信念和期望,并要求个体承担责任,以及对行为改变的 个体起更主动的作用。
过多的拒绝承认、过度干涉保护等缺陷。研究显示,青少年初
次妊娠的年龄还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初次妊娠的 年龄越大,反之自我保护的意识就越差。根据国外的研究,普
遍认为青少年是否采用安全套与其自身对性生活的态度、其性
伴侣的意向、对避孕的责任感和对意外怀孕的关注程度相关。
1.3 青少年无保护性行为的临床干预
调查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 容的态度,22.4%曾有性行为。在被访青少年中,首次性行为的最小 年龄为12岁,中位年龄为20岁。男性青少年中多个性伴侣的比例高于
女性,15—19岁的青少年中多个性伴侣比例高于20—24岁的青少年。
由此牵涉的避孕情况更令人担忧:青少年对避孕工具和措施的不使用 或低使用率。有超过半数者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调 查显示,有性行为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人有过多次怀 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校外青少年的 怀孕率与多次怀孕率均高于在校青少年。有关专家指出,这些情况反 映出绝大多数青少年缺乏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负责意识,他
SWAP——S (stop)停下来
常用的认知矫正技术
• 1 引出自动性想法
• • • • • • • 直接提问 循循善诱或启发式提问 心理想象 角色扮演 在患者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提问 记录负性想法 记录心境的变化及自动想法
• 2 确定逻辑错误
• • • • • • 从特殊的事件中得出一般性规律 注意口头禅 挑出患者在交谈中所讲的“我应该。。。” 注意患者言谈中的言外之意 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认知心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
认知治疗
• A. Lazarus认为心理治疗的大部分努力可以 说以矫正观念或想法错误为中心。 • 埃利斯(Ellis) (1)认为B是A和C的中介。 • (2)合理情绪疗法(A-B-C-D-E)
• 诱发事件-信念-后果-诘难-治疗效应
认知的特性
• • • • • • 1 认知的多维性 2 认知的相对性 3 认知的联想性 4 认知的发展性 5 认知的先占性 6 认知的整合性
• 对客观事件的意义做出歪曲的评价。
• 5 “全或无”的思维 • 要么全对,要么全错;非黑即白。
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 • • • • 1 识别自动性想法 2 识别认知性错误 3 真实性检验 4 去注意 5认知自控法
W (wait)等一下 A (absorb)专心注意周围环境 P (proceed)向前继续(感到比较舒服后再慢慢
3、无保护性行为与青少年不合理的信念。人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 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 糕至极(awfulizing)是不合理信念的三方面特征。青少年既有保护自我、 快乐以及成长、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自责以及逃避成长 的倾向。青少年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的、不 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们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当青少年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就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并影 响其性行为的方式和态度。 4、无保护性行为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青少年很容易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 研究显示:同伴和家庭是两个主要影响青少年性行为和性态度的因素,社 会流行的价值观也会对青少年的性观念产生影响。大量研究已经很清楚地 证实,同伴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会影响青少年自己的性行为和性态度。同伴 有性经验的青少年,其婚前性行为与态度也愈开放。也有研究显示,青少 年对自己的性行为做出决定时,其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父母。同时,家庭 的影响力还可以弱化其他因素(如同伴)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建立了安全 依恋的亲子关系中,亲子间性话题的沟通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的无保护性 行为和形成保守的性态度、减少青少年生活中的性伙伴的数量、增加使用 安全套的次数,进而促进安全性行为。
1.4 认知疗法应用于无保护性行为的临床干预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人不是机械地进行学习的,认知因素在行为的习 得和改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主要的论点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主 要原因是个体错误的认知观点。因此。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改变 个体的不良认知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该理论有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以 认知观点为中介的认知矫正理论,以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1962)、贝克的 认知理论(1976)为代表,另一个是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的方法。 艾里斯提出了ABC理论,认为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 所形成的信念(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 (consequence)三者的关系中,诱发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情绪与行为后果产生 的直接原因,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对C产生直接作用的是B。艾里斯认为,治 疗的重点应该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 的信念。贝克用自动化思想和认知错误的概念来解释人的情绪困扰。在临床中 要特别强调对个体的错误认知进行辨认,调整、改变个体的错误的自动化思想 和认知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