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低年级学生提问题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却逐年下降。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解,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接受器。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即使有了问题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提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提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会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不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或小、对或错,教师都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让他下次还愿意问。课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交上朋友,和他们谈心,游戏,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二、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的故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奇怪的问题,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观察到当水烧开时茶盖会被冲开,他问婆婆为什么,后来经过几百次失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其次,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卡片,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2、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因为学生之间比较熟悉、亲近,他们的表现会更加自然、放松,提问往往不拘形式,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3、如果是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当小老师的学生,为了上好课,必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而其他同学为了难住这位小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也可能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刁难小老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往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
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知识的掌握,心灵和精神上获得的感受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2、引导学生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教师出示句子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个气球是谁放上去的?他为什么放气球?科里亚看到气球后会有什么反应?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有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学生问:望洋兴叹为什么要加引号?这一问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们对海洋的敬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以及强烈的环保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语文,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潜能,养成学生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