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培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13e10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9.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熟悉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从土壤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利用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培养基的嗜好性,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无菌涂棒、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称取土壤样品10g,加入90mL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2. 土壤悬液稀释:取土壤悬液适量,按照10^-1、10^-2、10^-3、10^-4、10^-5的梯度进行稀释。
3. 接种:取稀释后的土壤悬液,用无菌涂棒涂布于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平板上。
4.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5. 挑取单菌落:在平板上挑选典型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新的平板上,重复培养,直至获得纯培养。
6. 菌落观察:观察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如菌落大小、颜色、质地、边缘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培养:在细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黄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大小不一,质地较松散。
2. 放线菌培养:在放线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放射状、链状生长,质地较坚硬。
3. 真菌培养:在真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绒毛状、絮状生长,质地较疏松。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分离出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纯培养。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059e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4.png)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如营养需求、代谢途径、酶活性等。
微生物纯化
在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反复划 线培养或平板克隆培养,获得纯培养 的微生物。
熟悉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实验操作流程
土壤样本采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 采集时要避免污染,并记录采
样点的环境信息。
微生物的纯化
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或平板克隆培养 ,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 特征。
微生物的保存与鉴定
菌种保存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冷冻干燥或甘油保 藏,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微生物鉴定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或分子生 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 。
04
CATALOGUE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结果观察
微生物分离
通过划线分离法,成功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分离到了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形态 各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 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
将土壤稀释液涂布或滴加 在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 养箱中培养。
观察与记录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 小等特征。
微生物的纯化
挑选单菌落
从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采用划 线法或稀释涂布法进行纯化。
纯化培养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多次划线培养或 传代培养,确保获得纯培养物。
01
微生物纯化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单一特性进行分离,使同一种微生物在培养 基上形成单一菌落。
02
常用的微生物纯化方法包括划线分离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操作法等。这 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使用,以获得纯培养。
03
土壤中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a4b6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3.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4. 培养无菌操作和实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噬菌体、病毒和线虫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土壤肥力的维持、植物生长的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一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琼脂、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注意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b. 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1:1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c. 将混合液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d.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e.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菌株。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a. 将纯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后进行显微镜观察;b. 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
4.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a. 对纯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染色特性;b. 进行糖发酵试验,观察菌株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的分解能力;c. 进行氧化酶试验,观察菌株的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微生物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估算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成功分离和纯化出多种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观察到的菌体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c1cb4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1.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筛选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试管、接种环、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2)涂布分离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布,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记录下来。
(2)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出的疑似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以确定菌株的属种。
4.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生理功能菌株的筛选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圆形、卵圆形、长条形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
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1)革兰氏染色: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2)氧化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氧化酶,部分菌株不产生氧化酶。
(3)过氧化氢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过氧化氢酶,部分菌株不产生过氧化氢酶。
3.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以下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1)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76816bc77da26924c5b083.png)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周五第二组05级生科基地班刘蕾孙飞卢永峰鲁薪安齐永闪波【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鉴定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通过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照种属特征最终判断所分离纯化的细菌所属的属。
【abstract】By several methods and technique, we got the pure cultures of two kinds of bacteria which were separated from soi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lony observing, staining, and experiments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we referred to the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and finally decided their genus.【关键词】革兰氏阳性、芽孢、片球菌属、芽孢杆菌属【Key Words】Gram Positive 、Spore、Pediococcus、Bacillus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实验原理: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2、平板分离法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原理包括两方面: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e77fb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2.png)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2.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原理:
微生物分离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得某些微生物得到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从土壤中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材料和培养基。
2.在实验室制备土壤样品。
3.将土壤样品加入稀释液中稀释,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4.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微生物,根据选择的培养基和条件处理
土壤样品,如气氛,温度,pH值等,使其生长繁殖并形成纯
培养物。
5.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选取多种常用的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菌落计数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差异较大,而在同一培养基中,不同的土壤样品菌落计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离培养法,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了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并通过特定的鉴定方法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结论: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并且能够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为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微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609db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1.png)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2cf78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e.png)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然可以。
以下是一篇关于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的示例文章,按照清晰的标题和不同级别的小节编写: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406b0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f.png)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b15077bed5b9f3f80f1c27.png)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细菌在选择培养基的存活情况,确定该菌种的固氮解磷解钾属性。
【关键词】细菌芽孢杆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
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
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
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选择培养、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存活状况来判断未知菌的属性。
实验原理:菌种来源:选择无机磷农药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化工厂旁边的土壤和排污口区的污水.培养基的选取:五组选择培养基,分别以辛硫磷、甲胺磷、敌敌畏、草甘膦及五种有机磷农药混合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氮源磷源。
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平板划线分离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30ed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a.png)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实验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提高分离技术的实践能力。
实验步骤:
1. 采集土壤样品,从不同深度、不同地点取样,放入消毒过的容器中,避免污染。
2. 准备好细菌培养基,如Luria-Bertani(LB)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取少量土样,加入LB培养基中,振荡混合,放入4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24小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生长菌落,若有,则取一部分菌落接种到新的LB培养基上再次培养。
5.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单个菌种菌落。
用无菌线圈挑取单一菌落,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果:从土壤样品中获得多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微生物。
通过分离和纯化,最终得到单一微生物菌落。
实验结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能够获得纯净的菌落,为进一步鉴定和研究微生物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也证明了分离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3647977ea417866fb84a8e73.png)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摘要:本实验是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项目包含了微生物学实验使用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类群的主要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制片染色技术等。
[1]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不仅对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生理生化,1前言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 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
一般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多。
本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为了分离和确保获得某种微生物的单菌落,首先要考虑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
各类菌的稀释度因菌源、采集样品的季节、气温条件而异。
其次,应考虑各类微生物的不同特性,避免样品种各类微生物相互干扰。
细菌或放线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较多,但细菌比放线菌生长快,分离放线菌时,一般在制备土壤稀释液时添加10%酚或在分离培养基中加相应的抗生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
培养基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将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各种营养物质混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菌种保藏等方面。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26d311227916888586d70d.png)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a111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5.png)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植物生长促进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二、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土壤样品,分别来自农田、森林和草地。
使用无菌勺子将土壤样品采集到无菌离心管中,并尽量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
2. 稀释与涂布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加入无菌的盐水中进行稀释,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
然后,将这些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3. 培养与分离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待菌落形成后,使用无菌勺子将单个菌落分离到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管中,形成单菌株。
4. 鉴定与保存对于分离得到的单菌株,我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以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鉴定工作。
同时,我们将这些单菌株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以备后续的实验研究。
三、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成功分离出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
经过鉴定和分类,我们发现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不同类群。
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据了总菌落数的70%以上。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细菌形成了光滑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粗糙的表面。
此外,它们对不同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也有所差异,表明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代谢特性。
四、讨论与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实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发现了它们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差异。
这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初步的分离与鉴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实验十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实验十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https://img.taocdn.com/s3/m/6d3f28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3.png)
(三)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
将待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过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一般选择每个平板上长有50-200个菌落的稀释度计算每毫升的含菌量较为合适)。
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平板上形成的每个菌落不一定是单个细胞生长繁殖而成,有的可能来自两个或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记数的结果往往比样品中实际细胞数低,这就是现在使用菌落形成单位取代以前用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活菌含量的原因。
实验十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及纯化 (设计性实验)
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三大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一、目的要求
二、基本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大本营,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人们可与从中分离、纯化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等综合考虑。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产酸产气情况、染色情况、营养要求、氧气需求、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鉴定方能得到。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分离细菌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细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d31f64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0.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 学习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3. 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其中含有丰富的细菌。
细菌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通过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并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纯化。
通过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观察和描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镊子、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器、电子天平、接种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在实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注意避免污染。
2. 土壤样品的稀释: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平板: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稀释度涂布3个平板。
4. 培养与观察:将涂布好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挑取单菌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挑选生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纯化。
6. 纯化:将挑取的单菌落划线接种在伊红美蓝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与描述:观察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8.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稀释:通过系列稀释,将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浓度降低,便于分离和纯化。
2. 涂布平板:涂布平板是分离细菌的重要步骤,保证菌落单一生长。
3. 培养与观察:经过24小时的培养,观察到的菌落为细菌。
4. 挑取单菌落:通过挑取单菌落,实现细菌的纯化。
5. 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黑色或紫色菌落。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分离得到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土壤细菌的检测实验报告
![土壤细菌的检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662fc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f.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2. 学习并掌握土壤细菌总数的检测方法;3. 了解土壤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土壤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土壤细菌,检测土壤细菌总数,了解土壤细菌的生长状况。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用品: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滤纸、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恒温培养箱等;2. 试剂:0.1%苯酚红指示剂、1.0%氯化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实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将样品置于无菌容器中,带回实验室。
2. 土壤细菌的分离和纯化(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比例溶解于无菌水中,调节pH值至7.2-7.4,分装于培养皿中,待凝固。
(2)接种:取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
(3)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纯化: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培养。
3. 土壤细菌总数的检测(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比例溶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于无菌水中,调节pH值至7.2-7.4,分装于培养皿中,待凝固。
(2)接种:取纯化后的土壤细菌,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
(3)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计数: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统计菌落数,计算土壤细菌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细菌的分离和纯化经过分离和纯化,成功获得纯培养的土壤细菌,菌落形态良好。
2. 土壤细菌总数的检测根据实验结果,土壤细菌总数为2.5×10^7 CFU/g。
六、实验结论1. 成功分离和纯化了土壤细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2. 通过检测土壤细菌总数,了解了土壤细菌的生长状况;3. 为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50c0c5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1.png)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矿物质转化等。
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3.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摇匀后过滤;
2.将过滤液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3.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4.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挑选单一菌落进行分离和纯化;
5.将单一菌落接种在新的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种菌株。
三、实验结果
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多种土壤微生物,如放线菌、链霉菌、芽孢杆菌等。
其中,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线条;链霉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链条;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白色,表面有光滑的质地,形似细长的杆状物质。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掌握了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观察了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提供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其研究和保护。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995d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6.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倒平板、涂布平板等微生物接种技术。
3. 学习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4.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和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划线分离法等。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皿、酒精灯、酒精棉球、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处理- 称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
- 以无菌操作,取1ml土壤悬液,加入9ml无菌水中,制成10^-1稀释液。
- 重复上述步骤,制成10^-2、10^-3等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
2. 倒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镊子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分别滴加到培养皿中。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涂布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土壤悬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 划线分离-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接种针取适量土壤悬液,在培养皿表面进行划线分离。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菌落观察与鉴定- 观察不同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的颜色、大小、形状、边缘等特征。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b6af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5.png)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土壤结构形成等。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对于评估土壤质量、生态平衡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包括农田、森林、草地等。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细菌培养)、马丁氏培养基(用于真菌培养)、高氏一号培养基(用于放线菌培养)。
3、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移液器、灭菌锅等。
(二)实验方法1、土壤样本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使用无菌采样工具采集表层(0 20 厘米)土壤,每个地点采集多个重复样本。
将采集的土壤样本放入无菌袋中,标记好采样地点和时间,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
2、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加入无菌水制成土壤悬液。
通过系列稀释法将土壤悬液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悬液涂布于相应的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度设置多个重复。
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菌培养温度为 37℃,培养时间为 1 2 天;真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3 5 天;放线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5 7 天。
3、微生物的计数与鉴定培养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选取典型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四、实验结果(一)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农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相对较少。
在森林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相对较多,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介于农田和森林土壤之间。
(二)微生物的种类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出了多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果胶被果胶分解菌分泌的果胶酶分解后,刚果红-果胶的复合物就将无法形成,从而在培养基中形成以果胶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果胶分解菌。
4、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几丁质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几丁质酶的菌株。
因为几丁质不能溶解于培养基,故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表现为浑浊,若菌株能够产生几丁质酶,则在培养基中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几丁质酶产生菌株。
为筛选到真菌,采用加入链霉素来抑制细菌生长。
5、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将含菌材料现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台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6、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7、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
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8、革兰氏染色:G+、G-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
G+的细胞壁主要有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在染色过程中,当用95%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蓝紫色。
G-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容易被乙醇抽提出来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剂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9、载玻片培养法(小室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10、细菌芽孢染色:某些细菌在其发育的一定阶段可以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即为芽孢。
芽孢形成后并不脱离原细菌菌体,它的形状、大小和在菌体的位置都是一定的。
成熟的芽孢可自菌体中脱落出来。
芽孢结构上的特点是壁厚和细胞质浓厚,所以不易着色,通常多采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和用加热等手段促使芽孢着色,并利用复染的方法对比原细菌菌体和芽孢,才易于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
但是,若用简单染色法使菌体着色而芽孢无色也可以衬托出芽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细菌的芽孢含水量少,脂肪含量高,芽孢壁较厚,对染料的透性差,不易着色,但是一旦着色又难以脱色。
通常,芽孢染色采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染色完毕,用蒸馏水冲洗。
因孔雀绿是弱碱性染料,与菌体结合力较差,因此易被水冲洗掉,而进入芽孢的孔雀绿却难于溶出。
水洗后,再用一种呈红色的碱性染料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
11、细菌穿刺实验:将细菌穿刺培养于半固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无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穿刺线模糊不清。
12、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原理: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
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
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催化细胞外的化学反应。
各种细菌由于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致使它们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虽然可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细菌。
大分子水解:微生物对大分子的淀粉、油脂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后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的胞外酶(如淀粉酶、脂肪酶等)主要为水解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的过程可以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
①淀粉水解实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
若该细菌能分泌胞外淀粉酶,则能利用其周围淀粉。
在碘液染色后,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
②油脂水解试验:在固体油脂培养基上接种4种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单胞菌),培养两天以后,若菌落表面出现红色斑点,说明脂肪水解,为阳性反应。
反之则为阴性。
13、所分菌种能力检测1)将菌种点种在选择培养基上,记录透明圈直径,以区分菌种的能力。
2)液体酶活检测:DNS法酶活力单位定义为:A.产果胶酶的菌株:规定每ml果胶酶液降解果胶底物每分钟产生1 μg还原糖为1个酶活单位。
B.产几丁质酶的真菌:在选定反应条件下, 每分钟释放相当于1mol N-乙酰氨基葡萄糖( NAG)NAG 所需酶量为1 个酶活力单位(U).甘露聚糖酶能将甘露聚糖降解成寡糖和单糖。
具有还原性末端的寡糖和有还原基团的单糖在沸水浴条件下可以与DNS试剂发生显色反应。
反应液颜色的强度与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成正比,而还原糖的生成量又与反应液中甘露聚糖酶的活力成正比。
因此,通过分光比色测定反应液颜色的强度,可以计算反应液中甘露聚糖酶的活力。
【实验器材】1、材料:各处取得的土壤(15号)2、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3、培养基: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液体PDA培养基,固体PDA斜面培养基,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液体种子、发酵产酶培养基,固体斜面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4、溶液试剂:香柏油、酒精、甘油、0.85%生理盐水、结晶紫、弗氏碘液、95%乙醇、番红、孔雀绿、蒸馏水5、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纱布、牛皮纸、漏斗、玻璃珠、试管、三角瓶、烧杯、擦镜纸、双层瓶、光学显微镜、平皿、镊子、滴管、pH试纸、U型管、量筒、称量纸、电子天平、纱布、移液管、玻璃棒、链霉素【实验步骤】一、土样分离:1.准备工作A.分别于500ml锥形瓶(2个)中配制200ml果胶酶筛选培养基、200ml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加塞包扎。
B.配制200ml 0.85%的生理盐水。
用移液管分别量取9ml生理盐水分装到4只试管中,与另一只空试管一起加塞包扎。
另移取90ml生理盐水于300ml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洗净的玻璃珠,加塞包扎。
C.将14个空平皿用牛皮纸包扎。
3个1ml移液管用牛皮纸包扎,刮刀一支用牛皮纸包扎。
D.将上述物品,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10度灭菌20-30分钟。
2.平板制备A.待培养基冷却到不烫手后,在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中用1ml无菌移液管无菌操作加入0.2ml链霉素。
B.取果胶酶筛选培养基,无菌操作倒7套平板,其中3套标上10(稀释度),另取3套标上1000,最后一套标上104。
取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无菌操作倒7套平板,其中3套标上0(稀释度),另取3套标上100,最后一套标上1000。
3.土样处理及稀释A.称取土样(15号土样)10g,无菌操作加入到90ml无菌0.85%生理盐水中,震荡均匀,置于30度摇床中摇30min后静置15min。
B.在已灭菌的空试管中用记号笔标上0(稀释度),其他4支已灭菌装有生理盐水试管分别标上10,100,1000,104(稀释度)。
C.无菌操作移取土样锥形瓶上清液5mL于标有0字样的试管中,震荡摇匀;再用1ml无菌移液管无菌操作移取标有0试管中的1ml液体,加入标有10字样的试管中,震荡摇匀,此为10倍稀释。
D.用1ml移液管无菌操作移取1ml 10倍稀释液体于标有100字样试管中,震荡摇匀,此为100倍稀释。
以此类推,进行1000倍稀释和104倍稀释。
4.涂布A.另取1ml无菌移液管,从104倍稀释液中无菌操作移取0.2ml加入到标有104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平皿中,用刮刀无菌操作将菌液均匀涂在培养基表面。
以此类推,分别从1000倍稀释液和10倍稀释液中移取0.2ml菌液加入到对应稀释度的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平皿中,并用刮刀涂抹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