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多层次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 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 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 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特点: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 会中去,因为社会使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验 室。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根据上述理解,对课程建设这一概念可 作如下界定: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主体对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着手进行。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 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 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 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 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课程类型
二.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
第八讲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张娇 黄小芳 陆运花 甘家法
主要内容
1
课程及课程建设
2
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的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的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二、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 1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 2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
展的整 体目标。 • 3 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
生活。 • 4 过于注重“教程”,忽视了“学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理论流派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 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 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 要来决定。
课程理论流派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分析和 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 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 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2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
3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 1.广义的课程目标 •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
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 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 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 2.狭义的课程目标 •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 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 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 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 和“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对外显的,以专业课程方 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形 式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 映起作用的显性课程建设,也包括对内隐的以 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 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无特定的心理 反映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建设。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 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 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课程类型
三.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 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理念
传
授 知
新 课
识
知识与
程
过程与
技能
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三、新课改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 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 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课程类型
五.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六.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七.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 程
八.其他的课程划分(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 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教育 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 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 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 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 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课程类型
四.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 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 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的课程。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 的,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 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程理论流派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
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的本质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基本的文 化成果、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组成的规定学 校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体, 是培 养未来人才的具体蓝图。
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 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 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特点: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 会中去,因为社会使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验 室。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根据上述理解,对课程建设这一概念可 作如下界定: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主体对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着手进行。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 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 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 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 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课程类型
二.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
第八讲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张娇 黄小芳 陆运花 甘家法
主要内容
1
课程及课程建设
2
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的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的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二、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 1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 2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
展的整 体目标。 • 3 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
生活。 • 4 过于注重“教程”,忽视了“学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理论流派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 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 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 要来决定。
课程理论流派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分析和 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 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 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2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
3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 1.广义的课程目标 •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
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 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 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 2.狭义的课程目标 •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 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 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 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 和“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对外显的,以专业课程方 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形 式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 映起作用的显性课程建设,也包括对内隐的以 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 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无特定的心理 反映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建设。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 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 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课程类型
三.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 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理念
传
授 知
新 课
识
知识与
程
过程与
技能
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三、新课改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 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 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课程类型
五.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六.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七.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 程
八.其他的课程划分(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 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教育 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 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 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 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 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课程类型
四.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 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 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的课程。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 的,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 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程理论流派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
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的本质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基本的文 化成果、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组成的规定学 校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体, 是培 养未来人才的具体蓝图。
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