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宗教艺术的对比看宗教和艺术沟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宗教艺术的对比看宗教和艺术沟联
摘要: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而中国文的儒家文化则被称为儒教文化,从本质来讲都属于宗教范畴。

在二者的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各成一派的宗教艺术也大相径庭。

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和内在的深刻渊源,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并且中西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艺术关系中西文化
一、中西宗教起源的艺术特色
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形成,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源于自然崇拜,二是源于祖先崇拜。

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由此产生各不相同宗教艺术特色作品。

在文化领域,中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西方的古代世界,祖宗崇拜从来也没有形成很强的信仰力量,似乎在很早就让位给神灵崇拜。

古代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连法老也要借助于它的光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军人及百姓中灌输自己是太阳神之子的教义,以增强皇帝的威严。

庙中的祭祀也乘机大肆吹捧,称法老为“统治着太阳”、“大神”,借以让人们对其加以崇拜。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和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宗教和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宗教和艺术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但两者又各具特色,宗教情感是对信仰的崇拜,这种情感超越了人对当时生活的感受,这种彼岸的寄托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和对人类绝望心理的麻醉,艺术情感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对人生、生活再次思考,唤起人类最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的欲望。

二、中西宗教对于各自艺术的影响
在我国,宗教文化一直影响着传统的中国戏剧,如古老的观音戏与济公戏以及目连戏等等;还有中国古典小说如著名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等的创作;还有许多宗教背景为题材的古代建筑与雕塑以及壁画等艺术形式。

石雕和壁画艺术如举世闻名的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等都是因为宗教中广泛传播的佛教而产生而成的。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中,如但丁、普希金、拜伦等欧洲的作家,他们都曾借鉴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圣经》提供的素材而撰写出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作为欧洲文学开端的古希腊文学,也是源于古希腊神话。

中世纪的欧洲艺术,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的产物,艺术家们是虔诚的信徒,他们努力的把自己对上帝的敬畏之意,崇敬之情用画、雕塑等手法表现出来,这时期诞生的大多数作品,都跟宗教有关。

宗教绘画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圣经》,或多少与《圣经》
有关,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童贞女的婚礼》等等,许多作品给人以肃然起敬的神圣之感,而且有着一种淡雅的艺术韵致,有些表现人物慈爱、温馨、愉悦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的宗教气质。

拉斐尔的作品多以圣母画为主,他的作品里,把圣母高贵,华美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画中的圣母不在是神化了的女神,而是有人性化的,自然的充满了爱的慈祥的母亲。

可以说,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宗教艺术成就了拉斐尔,没有教皇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他很难获得如此成就
艺术常常被宗教用来宣传和形象地描绘宗教自身的教义,给了艺术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大的支持,使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加广泛的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宗教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同时,宗教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艺术的交流。

如印度的佛教产生后先是通过交流传入了中国,在经过中国经历了许多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改造后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与朝鲜等国传播,从而造成了今天亚洲特别是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艺术都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的一些风格特点。

尤其是在佛教的建筑方面,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一些古老的中国楼阁式建筑,使得大乘佛教建筑的佛塔类造型产生了较大的风格变化,使得今天的日本等国家受到影响。

如今天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和唐昭寺。

三、中西宗教建筑风格和目的性的差异
风格:在基督教看来,彼岸世界才是人类的天堂和幸福的归宿,人在尘世的存在是有限的和有罪性的,人们应该为天堂而不是为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实人生的幸福。

所以,与之相应的,其建筑,尤其是哥特式教堂,表现出了一种超越的永恒的指向天国的期盼的宗教内涵。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都对现实人生持强烈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追求感兴趣。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指人心,就能见性成佛,同时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心幻化,没有我心,主体意识和客观存在便不能存在。

因而,其建筑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中国自古就有的“舍宅为寺”的传统,因而中国的寺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俗建筑颇多的共性。

可以说,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目的:在西方传统城市中,宗教往往成为联络市民精神生活的纽带,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奉着神的神庙和教堂,从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一直延续了两干多年。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主体性的建筑一般为宫殿、官署,佛教的佛寺和道教的道观始终处于城市里坊的规划范围之内,寺庙始终没有突破里坊的限制,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因素。

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各级封建权力的中心,并且其生活是以处理人与人关系中突出的血缘关系、重视人伦道德、注重现实生活为内容,而缺乏超越的宗教意识。

这就使得宗教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和等级上都处于陪衬地位。

加之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风气对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群也从城市慢慢淡出而移向山林。

中国宗教的终极价值与西方基督教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产生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命价值与文化流向。

中国宗教中注意人自身“德”的品性,使中国人的超越性是以个体为出发点,以个体伦理的行为与实践为途径。

其超越表现在,“以自身为出发点,以他人为对象,最后以自己的品行的实现为归宿的超越途径”必然要使他人与自己互相渗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观念,并且具有极强的伦理品格与功利倾向。

尽管中西宗教艺术存在着差异,但都对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以及各种类的艺术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导致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它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宗教和艺术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质的区别。

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