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

一、行为

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

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

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

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

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1.行为不足:说话少

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

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

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五、行为矫正的特点

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

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

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

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

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

最先出现1962 华生

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

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

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

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

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

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

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

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

空白阶段1949-1978

准备阶段1978-1985

开展阶段1986-1995

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

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

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

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

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

扩展到普通场合

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1.教育

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

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

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

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

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

6.运动心理方面

三、应用原则

1.防止滥用

2.避免误用

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

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

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

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

斯金纳的实验:动物

富勒:人(智力障碍)

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

毕吉武和贝尔

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

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概要: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论的治疗方法。

ABC理论诱发事件信念后果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概要: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患者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想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实验

观察学习:替代性应答制约学习;替代性操作制约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环境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重视过程动机过程

替代性强化的效果;环境的辨别诱因动机效果榜样对行为奖惩二出现的情绪反应

五、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论

人类的行为时功能性的

人类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选择目标行为

一、基本概念

1.目标行为:计划去改变的某种特定行为

可以是儿童已有的行为也可以是儿童不具有的行为

定义目标行为:客观的明确的具体的行为类别不能定义行为

2.终点行为:行为改变实施前所拟定的目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目标行为的确定

1.了解基本情况

2.确定目标行为

3.分析目标行为的特征:行为发生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类型、改变的方向、可

观察性、可测量性

4.拟定终点行为:用语明确、清晰评价标准具体、可测量

第二节收集和纪录行为基数

一、基数

1.定义:在行为改变计划未实施前目标行为的发生状况

2.种类:次数、频率、每一次发生所持续的时间

二、记录的准备工作

观察者:专业人员(教师、心理学工作者)、家长、自己

记录的时间

记录的地点

三、收集行为基数的方法

连续记录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

成果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半间隔:是否在间隔内发生

全间隔:一直出现

时间取样法:时间间隔内部分时间记录

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的时间间隔中(有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