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不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立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概念:网络围观指的是民众通过转帖、跟帖、留言等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区别单个社会热点事件,是社会的关注度上升到某个领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腐败问题。而解决则是指相关问题向好的方向产生质变。判断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就要看网络围观对于解决问题产生的作用性质如何,大小如何。我方认为网络围观并没有对方辩友想象的那么美好。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证: 首先,网民非理性的围观并非解决问题的真正态度。我方承认的确有像张参故意杀人案这样引发学术讨论的网络围观,但据《中国青年报》显示,64.8%的民众是抱以看热闹的心态,猎奇心理、娱乐心态让人们对凑热闹乐此不疲。除此之外,正义的宣泄也是激起民众热衷于网络围观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世界里正义难以实现,便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扮演正义使者的角色;看到不公不满的现象,不顾真伪疯狂地转载、评论,就像前段时间那则陈腾学长误入传销组织的消息,事实证明多所高校躺枪啊!这样以非理性的态度来围观真能解决问题吗?

其次,网络围观多集中在个案且不能持续,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冲击力量。《南方周末》的评论专家笑蜀表示:“网络围观多局限于个案,潜藏着巨大的缺陷,单纯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具有可重复性,难以上升为一般性的原则,不能指引整个体制的变革。”网络围观,局长抽天价烟,周久耕落马;可是官员改抽鲁烟,贪污腐败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此外,眼球效应让网络围观难以持续。调查显示,多数围观者对于某一时间注意力往往不超过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沸腾的围观过后,过去发生的热点事件很快被另一个发生的热点事件所吞噬,这样零散的冲击力根本没有办法推动背后的本质问题产生质变。

最后,网络围观难以有效控制,不可控易使得围观的对象发生偏差,引发新问题。争议的对象或许是事件的本身,网络围观经常使争议转移到事件主体上来。留美同学被枪杀,网民围观将重点转移到宝马车上,并开始声讨富二代,大喊其死得好。网络围观的不可控容易导致相关人的隐私被侵犯,名誉受损等各种问题。

网络围观有利有弊,但如果硬要赋予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大任,恐怕有待商榷。

因此我方认为,网络围观不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