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方案研究

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方案研究

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方案研究摘要: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语言翻译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障碍,本文全面分析了中西文化的障碍表现,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有效解决英语语言翻译工作中存在的文化障碍问题。

关键词:英语;语言翻译;文化障碍;应对方案英语作为重要的国际语言,具有交流的作用和价值,它体现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在国际语言交流过程当中,语言翻译工作中,要关注各个领域的文化作用,形成社会的发展共同方向。

想要深层次地开展英语语言翻译工作,就需要对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经济全球一体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扩大了市场的份额,丰富了市场的类型,但因为语种的差异,必然存在文化的不同形态,翻译过程当中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

就当前来讲,翻译障碍形成的原因相对较多,例如发音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很难全面改变;还有因为语法的错误等个人原因,造成语言传递失真的现象。

虽然以上问题能够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解决,却不能忽略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差异,在个人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的过程当中,形成的文化习惯有一定的区别,很难开展无障碍的语言交流活动。

1.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因为各地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习惯相对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则能体现出文化的不同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全面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历史和思想习惯,而发展历史和思想习惯因为区域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形式有所差异,使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英语语言翻译过程当中,其形成的差异形成了交流的阻碍,而这种阻碍对于国与国之间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差别影响。

根据以上条件,要全面了解英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解决,从而避免出现文化阻碍的现象。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常见的英语翻译障碍,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改进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跨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语境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这些障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引言:英语翻译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递,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然而,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还包括文化、社会和语境等多方面因素。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障碍,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一、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2.1 语言差异语言之间的差异是最明显的翻译障碍之一。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意义的损失或误解。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可能无法完全传达,需要寻找等效的表达方式。

2.2 文化隐喻和象征文化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隐喻和象征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传达这些文化元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社会障碍3.1 社会礼仪和习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礼仪和习惯,这些差异在英语翻译中可能引发误解或冲突。

例如,某些行为在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

3.2 社会政治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也可以影响翻译的结果。

例如,某些政治术语在不同文化和国家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处理,以避免政治敏感性问题。

语境障碍4.1 文本语境文本的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至关重要。

有时,文本的背景信息可能在翻译中丢失或被误解,导致不准确的翻译。

4.2 语音和语调除了文字外,语音和语调也是跨文化翻译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中的语音和语调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可能导致翻译的歧义。

二、优化策略5.1 文化敏感性培训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文化敏感性培训,这一培训旨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目标文化的习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作者:李国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翻译症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从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讨论了翻译症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译症语境树杈句波浪句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一、翻译症的定义翻译症(translationese, translation syndrome)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其定义为“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形式上忠实,而结果却是对原文内容和效果不忠实)”,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译文语言生硬牵强,行文不自然、不流畅,晦涩费解,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云,谓之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

其主要成因是不了解双语的词汇、句子结构、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照搬字典释义,把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

二、词翻译症的主要表现翻译症的各种表现可以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词语层面上的表现1.照搬字典词条释义(1)My idyll would have been perfect had it not been for a persistent bee that began buzzing around me. The bee was of the common variety that plagues picnickers.译文1:要是没有一只蜜蜂围着我不停地嗡嗡地飞,我的田园诗一定会一直都是完美无暇的。

这只蜜蜂是传染瘟疫给野餐者的普通种类。

译文2: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

那是个常见的蜜蜂,喜欢骚扰野餐者。

“idyll”和“plague”字典释义分别为“田园诗”和“传染瘟疫”,在该语境中均需转义处理,才能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

翻译困境原因剖析与解决之策

翻译困境原因剖析与解决之策

翻译困境原因剖析与解决之策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是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活动,也是不同国家间实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文学翻译在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翻译的重要形式,文学翻译不但是一种语言转化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但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更给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境。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译者的语言转换活动,客观、真实地把原文所承载的内容重新表达、反映出来。

不过,因为文化差异因素等的影响,对文学翻译造成了一定水准的防碍和影响。

破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翻译作品,从而达到文学传播与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文学翻译是将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品内容、风格、精神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文化的“移植”和“传真”。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翻译已经不但仅单纯地指语言艺术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的交流与转换。

文化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宽的系统概念,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因为具有传承的特点而富有相对的稳定性。

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土壤,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外在形态表现。

翻译表现出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翻译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学作品时,文学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为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过来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翻译症概述 • 翻译症的病因 • 克服翻译症的方法 • 翻译症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翻译症概述
定义与特征
翻译症的定义
翻译症是指在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转换时,源语言的意义在目标语言中无法准 确、流畅地传达,导致出现语义不清、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翻译症的特征
案例三:口译中的翻译症
总结词
语言障碍、沟通障碍
详细描述
口译过程中,翻译症常常表现为语言障碍或沟通障碍。由于口译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翻译过程中需要快速准确地理解并传达原文的意思,而这往往在翻译过程 中难以实现。
克服方法
加强语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注重对口语的理解和把握,适当运用笔记等辅助工具,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学习目标文化
了解目标语言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习俗,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
采用适当的翻译工具和技术
使用电子词典
使用电子词典可以帮助译者快速查找生词和短语 ,提高翻译效率。
使用翻译软件
使用翻译软件可以自动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 ,但需要注意软件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使用在线翻译平台
案例四:翻译学术论文中的翻译症
总结词
学术不规范、语义不准确
详细描述
在翻译学术论文时,翻译症常常 表现为学术不规范或语义不准确 。由于学术论文的专业性和严谨 性,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学术规范,同时遵循 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克服方法
加强对学术论文的了解和认识, 注重对专业术语和学术规范的把 握,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语气 ,适当运用学术语境的常用表达 方式。
05
总结与展望

英汉翻译中翻译症

英汉翻译中翻译症

研究展望
加强系统性研究
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 英汉翻译中翻译症的系 统性研究,形成一个完 整的理论体系,以便更 好地指导实践。
开展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开展实 证研究,通过数据客观 地评估英汉翻译中翻译 症的影响,并探讨有效 的应对策略。
加强对比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英汉 翻译中的翻译症与其他 语言之间的翻译进行对 比研究,以确定其独特 性和共性。
影响翻译行业声誉
03
翻译症的存在会损害翻译行业的声誉和形象,使得人们对翻译
行业的信任度降低。
02
翻译症的主要表现
语言层面
词汇错译
由于对目标语言词汇理解不准确或缺乏,导致词汇错译。
语法错误
在翻译过程中,语法结构不正确或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
语义理解偏差
对原文语义理解不准确,导致翻译结果偏离原意。
案例二:语法错误
总结词
翻译语法错误是指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语法的错误理解或表达,导致目标语言 句子结构不正确或不符合规范。
详细描述
语法错误通常是由于对源语言语法的理解不足或疏忽导致的。例如,英语中的 “The book is written by him.”在翻译成汉语时被错误地表达为“这本书被 他写的。”
增强语言能力
提高语言水平
通过学习语法、词汇、短语等语 言知识,提高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和表达能力。
掌握语言文化
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 习惯、表达方式等,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和表达原文。
学习和熟悉两种文化
学习文化背景
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和 表达译文。
04
翻译症案例分析
案例一:词汇不对应

7-9克服翻译症+文体与翻译+文化与翻译

7-9克服翻译症+文体与翻译+文化与翻译

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当当作响(when) 的的不休(定语) 和和不停(and) 它它不绝(pronoun) 被被层叠(passive voice)
Helen was relieved when she went back home and saw the diamond still locked in the safe 原译:当海伦回到家和看到那颗钻石仍然 锁在保险柜的时候,她放了心。 改译:海伦回到家里,看见那颗钻石仍然 缩在保险柜里,就放心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Americans have a great range of customs and habits that at first may seem puzzling to a visitor. 9. Parents love their children and the love is perfect.
如果认为出典十分重要不可取而代之那只能加注解释一番但如果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借用则加注反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消弱译文的效果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2009级英语专业本科1班
主讲:臧红宝 Dec. 15 ,2011 zanghb1911@
翻译技巧
翻译的常用技巧(4)抽象与具体
练习:运用具体抽象相互转换的方法翻译下列句子。
1.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有十二把,五颜六色, 大小不一。 2.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3. She is very busy at home. She has to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and to do the kitchen work. 她在家很忙,又要看好孩子,有要下厨。 (合)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

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1.英译汉——“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The letter B.”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什么使得马路变宽?”——“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

请看下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僧”字,人弗合为“佛”字,女卑合为“婢”字,女又合为“奴”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

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1.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

1)文字上的不同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特点
翻译症的主要特点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不准确、不流畅,使得目标 语言的读者或听众难以理解或接受。这种不准确和不流畅可能表现在词汇、语 法、修辞、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翻译症的分类
语言型翻译症
语言型翻译症主要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障碍,如将英语翻 译成中文时出现的不准确和不流畅。这种翻译症通常是由于 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
总结词
风格失真、语义模糊、文化意象缺失
详细描述
文学翻译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风格、修辞、文化背 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出现。例如,将 源语言的修辞手法和独特风格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可 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
案例二:商务谈判中的翻译症
总结词
沟通障碍、误解、信任受损
详细描述
商务谈判中,翻译者可能因为对双方的文化、商业惯 例、语言表达等方面了解不足,而导致翻译出现偏差 ,进而影响双方的沟通和信任。
文化型翻译症
文化型翻译症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翻译障碍, 如将带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英语短语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不准 确和不流畅。这种翻译症通常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 。
翻译症的影响
01 02
沟通障碍
翻译症会导致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目标语言的读者 或听众难以理解或接受源语言的信息。这种沟通障碍可能导致误解、困 惑甚至冲突。
接受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
要点一
专业训练
参加翻译专业课程、工作坊或培训,接受专业的翻译 训练和指导,提高翻译技能和水平。
要点二
经验积累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逐渐提高翻译 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改 进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

翻译症既然有这么大的害处,为什么还屡见不 鲜呢?我们以前谈论了异化译法,翻译症绝不是合 理的异化译法的产物。而是极端的异化译法的结果, 或者说, 是 “流于表象的 ‘伪异化’翻译”的 结果。所谓的 “伪异化”翻译,是只顾在形式上 逐字逐词地追步原文, 忽略了译语的遣词造句特征, 从而做出了生硬拗口、“貌似神离”的翻译。 这种翻译症,大致有以下儿种病因: 一 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 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 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英汉词典里查 找 “对等词”。生搬硬套,导致了翻译症。 例如:
8.
At Eton the boys stand in a cluster and lift their hats when their names are called. (W.Churchill: “Harrow”) 在伊顿,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 时候,就举举帽子.(S) “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以“当”字开头, 中间再夹一个“被”字,照汉语的行文习惯,两 者纯属多余。这句话完全可以简化成: 9. … once again, the idea worked so well that word got around … (C.Quinn: “ The Jeaning of America”) „„ 这个主意如此管用, 以至于消息又一次传开 了„„(S) “如此管用,以至于„„” 是 “英文式的中文”, 在此颇有画蛇添足之感,不如简单译成:
克服翻译症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有一个词条: translationese,其 释义为: “(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估屈聋牙 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 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 比如说 “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 这里只想选择“翻译症”一词,意指那种实在生硬拗口、估屈 聋牙、实难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译文,需要认真加以克服。 鲁迅主张,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谰,就是所谓洋气。”(陈 福康,1992:301)据我们理解,这“洋气”主要指原作的异域 文化特色,在语言上虽然也要力求带有一点“洋气”,但却不 宜沾染上浓重的“洋腔”。“洋腔”过重的译文,虽然是用中 文写成的,但译者往往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追步原文,忽 略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因而翻译出来的东西既像中文又像 英文。可谓“英文式的中文”。

浅析翻译症的病因及克服方法

浅析翻译症的病因及克服方法

我认识 往往还不 全面 ,对 事物的观 察和思考 容易理想 涯规划有很 大影 响 ,因此 ,对于大 学生个 人而言 ,应 化 ,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 积极采取 以下改进 措施 :
3 、实践能 力缺乏 。虽然大学生对 职业生 涯规划有 1 、有效提高 自我认知水平 ,增 强环境分 析能力。
问题 不仅仅存在于 高校 ,学 生的素 质欠缺 也是原因
之一 。
2 、加 强生涯指导 课程建设 .改进指导教育体 系。 3 、加 强职业指导 专业建 设 使得 指导机构 的专业
1 、规划 意识淡薄 。当前 ,我 国大学 生普遍缺 乏职 化以及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 业 生涯规划 意识 ,没有 针对个人 的具体情 况制定科 学 4 、完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 合理 的职业规 划 ,在就 业过程 中也缺乏对 个人职业生 ( )大学生 自身的改进措施 二
所 了解 ,也有 了初步制定职 业生涯规 划的意识 ,许 多 人也制定 了 自己的职业生涯 规划 ,但 没有把 自己的行 动与规 划统一起 来。
五、大学生职 业生涯规划的改进措 施
2 、不断提高 自 身综合素 质,增 强职业竞 争能力。 3 自觉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 、 4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 ,发挥主观能动性 。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业 生涯规 划是一 个系统 作 者单位 :大庆油 田技 术培 训中心
3 、职业指导投 入不足 。当前 虽然 高校 已经普 遍设 置 了就业指导 机构 ,但 在就业指 导的人 员配备 、设施
工程 ,需要各方面 的共 同努力。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一)社会 和高校的改进措施 大 学阶 段是 大学 生 由一个 “ 校人 ”变 为 “ 学 社会

大学生翻译中的常见翻译症及策略研究

大学生翻译中的常见翻译症及策略研究

节 , 对 大 学 生 英 语 综 合 运 用 能 力 的 检 验 。 文 作 者 在 长 是 本 期 的 英 语 教 学 实践 中 发 现 , 大 学 生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存 在 不 少 问 题 , “ 译 症 ” 并 针 对 这 些 翻 译 症 , 析 了其 产 生 即 翻 , 分 的原 因 , 探 索 了提 高 大 学生 翻译 水 平 的有 效 途径 。 并
角度 看 , 生 基 本 可 以把 原 文 意 思 表达 清 楚 。但 是 。 于 学 由
词 汇 单 一 、 词 的意 思 和 固定 搭 配 把握 不 准 确 . 生 翻译 对 学 出来 的 句 子不 符 合 英 语 的表 达 习 惯 。例 如 : ( ) 想 让 他 去 买票 。 1我
I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yt e t k t t m u c e . l h h i ( a kh m t u h i k t) I s i ob yt et e . c
通 常 , 们对 译文 的要 求是 文 从 句顺 , 畅易 懂 。 实 我 流 “
际 上我 们 见 到 的译文 ,常常 存 在着 许 多 不 合乎 语 言 习惯 的表 达 方 式 . 是 翻 译 的 一 种 常 见 通 病 , 妨 称 之 为 ‘ 这 不 翻 译 症 ’ 尤 金 ・ 达 专 f  ̄ 造 了 一 个 词 ,qit n lt n s ” 。 奈 q, J P 4 r sai e e  ̄ a o
( h r e e f a u g e to s) S et n dad a e roo rs g si n . u t u
“ 文 不 自然 、 流 畅 , 能 看 懂 , 起 来 感 觉 别 扭 , 译 不 但 读
( ) 育场 上 , 众 人 山人海 。 3体 观

论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翻译困难与解决方法

论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翻译困难与解决方法

论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翻译困难与解决方法外语学习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性。

然而,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翻译问题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难之一。

本文将探讨外语学习中常见的翻译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法。

一、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者会遭遇到相似语言结构和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挑战。

例如,英语中的定冠词"a"和"an"在中文中无直接对应,学习者常常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此外,外语中的习语、口语和俚语也会给学习者带来翻译困难。

解决方法:1. 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注重语言练习和句型运用。

2. 注重目标语言的实际应用,培养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3. 经常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词汇的准确翻译词汇的准确翻译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有时候,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给学习者带来理解和翻译的困难。

解决方法:1. 学习者应注意单词的具体语境,在句子中理解和使用单词的含义。

2. 积累词汇并进行分类,学习其不同的用法和词性变化。

3. 使用各种在线词典和翻译工具,对不确定的词汇进行查询和比较。

三、语法和句子结构外语学习中的语法和句子结构也是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学习者需要逐渐适应和掌握新的规则。

解决方法:1. 学习者应系统地学习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并加强语法练习。

2. 阅读目标语为母语的书籍和文章,熟悉目标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参加语言交流活动,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进行对话,提高口语和语法应用能力。

四、文化背景和习惯文化背景和习惯的差异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翻译困难之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学习者需要理解这些差异并将其应用到翻译中。

解决方法:1. 学习者应加强学习和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包括习俗、礼仪和价值观等方面。

2. 通过阅读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拓宽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

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

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一、引言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

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1.照搬词典的释义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

例如:(1)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

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

又如:(2)Her manner were pronounced to be very bad indeed,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she had no conversation,no style,no taste,no beauty.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翻译症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从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讨论了翻译症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标签:翻译症语境树杈句波浪句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一、翻译症的定义翻译症(translationese,translation syndrome)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其定义为“formal fidelity,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形式上忠实,而结果却是对原文内容和效果不忠实)”,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译文语言生硬牵强,行文不自然、不流畅,晦涩费解,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云,谓之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

其主要成因是不了解双语的词汇、句子结构、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照搬字典释义,把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

二、词翻译症的主要表现翻译症的各种表现可以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词语层面上的表现1.照搬字典词条释义(1)My idyll would have been perfect had it not been for a persistent bee that began buzzing around me. The bee was of the common variety that plagues picnickers.译文1:要是没有一只蜜蜂围着我不停地嗡嗡地飞,我的田园诗一定会一直都是完美无暇的。

这只蜜蜂是传染瘟疫给野餐者的普通种类。

译文2: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

那是个常见的蜜蜂,喜欢骚扰野餐者。

“idyll”和“plague”字典释义分别为“田园诗”和“传染瘟疫”,在该语境中均需转义处理,才能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一:翻译症的定义及其危害“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

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移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

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可读性差。

在《翻译学词典》中,Mark Shuttleworth 和Moira Cowie将其定义为:a generally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Translationese is typically caused by an excessively LITE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an imperfect knowledge of TL. 早在1932年,林语堂就在其长篇论文《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若是译者心中非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

”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往往佶屈聱牙,使译文读者不知译者所云。

可读性差,甚至误导读者。

二:翻译腔产生的原因(一)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腔。

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腔。

①.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

翻译问题分析论文

翻译问题分析论文

翻译问题分析论文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翻译课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些英译汉译例,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总感觉其中的一些中文虽然语法上算不上错,但句子读起来不像中文,或者说不像我们平时使用的中文。

但是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自己不免感到疑惑,到底是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问题,还是与教材的质量有关。

于是自己一直没有深究其中之原因,就那样放下。

但是研究生一学期下来,通过在课堂上中的学习和启发,我认识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频繁地使用“的”字。

一看见形容词,就机械地翻译成“……的”。

我在这本教材上就找到了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说:1.TherecordhasbeenconsideredsofteversinceitwassetlastMay.自从五月份创造了这个纪录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2.Itserveslittlepurposetohavecontinuedpublicdiscussionofthisissue.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3.Thedecisiontoattackwasnottakenlightly.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曹明伦在他《英汉翻译实践与评论》这本书中也引用了出自此教材几个滥用“的”字的例子),并且谈到“恐怕‘的’字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翻译”。

上面的例子也为曹明伦的说法提供了证据。

他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余光中先生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

我认为学习翻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

”除此之外,以上某些译例中的地名翻译存在问题。

于是我就尝试着对以上这些例句进行了修改,只求有所进步。

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上面的例子:1.人们一直认为去年五月创造的纪录很容易打破。

2.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益处。

3.进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二、“尽量使用普通话”曹明伦在书中还提出,现在我们翻译要尽量使用普通话。

他强调,“初习翻译者应坚持使用普通话(规范的现代汉语),至于英语原文的古今雅俗之别,可适当选用一些在今天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已经融入普通话并被各方言区读者普遍接受的方言俚语加以表达,但要格外慎重”。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英汉民族在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新闻翻译中因应文化障碍的策略。

传统观念之别与新闻翻译障碍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词、动物词、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中国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英语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种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词,并没有以上的隐含意义。

汉语中的“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和短语也都是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类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与其有关的短语含有积极的意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职、胜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会新东西)”等,这些表达无不体现出英美人对狗的爱怜和喜爱。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娇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运、红娘。

因此,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爱情、喜悦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贵、幸运等概念隐喻。

然而,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与恐怖、血腥等联系在一起的,如《简·爱》(Jane Eyre)里的“红屋”象征着恐怖、死亡,而《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红”色则象征“通奸、罪恶”等。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一:翻译症的定义及其危害“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移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

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可读性差。

在《翻译学词典》中,Mark Shuttleworth 和Moira Cowie 将其定义为:a generally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Translationese is typically caused by an excessively LITE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an imperfect knowledge of TL. 早在1932年,林语堂就在其长篇论文《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若是译者心中非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

”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往往佶屈聱牙,使译文读者不知译者所云。

可读性差,甚至误导读者。

二:翻译腔产生的原因(一)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腔。

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腔。

①. 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症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

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

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

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

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

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

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

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

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

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

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

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

例如:
inohurryingtoardshishousefeltasurgeof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

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

又如:
Herannererepronouncedtobeverybadindeed,aixtureofprideandipertinence;shehadnoconversation,nostyle,notaste,no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既傲慢,又不懂事,连句话也说不好,没有风度,毫无风趣,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ixtureofprideandi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实际上,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忠实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表达译文。

.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

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在因形害义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形式不放,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例如:
Hespoesoellthateverybodyasconvincedofhis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照汉语的行文习惯,纯属多余,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

试看下例:
etoooffandfleoverthecityandslolygained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之间都有连接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

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
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

3.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原文的表达方式,包括特有的措辞,特有的比喻等,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否则会造成翻译症。

例如:“It’’saglooything,hoevertotalaboutone’’sonpast,iththedaybreaing.TurneinsoeotherdirectionbeforeIgo.”
原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

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

在我走之前,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sbinsoeotherdirection”,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TheGeraninvaders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
ecitytoaan.Suchatrocitiesereblaedthroughoutthe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只剩下一个人。

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

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theinnocentciviliansofthecitytoa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

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三、翻译症的克服方法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

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戒除重信轻顺的思想,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

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
很大。

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其次,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

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

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

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

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认真做好审核。

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限制,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XX.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XX.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