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3:教育高成本VS就业低工资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力”调查-3:教育高成本VS就业低工资
大学扩招之初的冲动与欣喜在几年后的今天已化为夹杂几分酸涩的无奈。来自市场的拒绝声使得许多大学生为求生存,不得不一再地降低身价,零工资就业潮的出现正是一个极端的例证。多少年来通过教育途径来跻身社会精英阶层的平民梦想,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正在加速向世俗化迈进,就业的无奈与困惑,让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0年工作才能挣回教育成本?
“找工作始终是我大学四年里的一个梦魇。”
坐在记者面前的于秋秋(化名)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她就读的是省内一所颇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她参加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南方城市的十几场招聘会,投出的简历已记不清有多少份了,然而现在,她对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困惑。
“我学的是公关文秘专业,这个领域的就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大学四年里,只要一想到毕业后的出路,我就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自己出身农村,不能和那些来自城市的有门路的同学比,这几年,促使我拼命学习的动力就是能在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于的想法朴素而简单,但她和同龄的许多人却需要面对一个有点残酷的现实,继2003年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后,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职场可提供岗位的增幅,这意味着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找工作之余,于秋秋曾暗地里算过一笔教育成本账,结果让她
大吃一惊,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几年下来的花费为5万元,大学四年学费在1.5万元左右,另外加上大学四年支付的住宿费、书本费、基本伙食费、置衣费、洗理费、通信费等相对固定的基本费用,还有培训费、休闲娱乐费等业余生活费用,念四年大学,家里得掏6万元左右。如此算下来,她的“教育成本”超过10万元。如果按毕业后月工资1000元来算,需要工作10年才能挣回自己的教育成本。
尽管许多人并不认同她的算法,但有一点却不容否认,即教育成本的高企和就业后的低薪之间反差是巨大的。最近,于秋秋和一家实力不俗的外贸企业达成意向,在未来一年的实习期间,她必须接受每月600元的薪金待遇,“这比我原先预想的月薪1500元左右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了,但我还是接受了,因为我不愿意失去这个机会。”
一份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如今大学本科生求职,40%以上月薪在800元左右;本科生实习期的报酬为月薪700元左右,成为正式人员后工资也就是1200-1500元。而一个农民工在成为熟练建筑工后,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林老师正在为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找工作犯愁,每当回忆起当年自己找工作的经历,她就有无限感慨。“那时候,我被分配到一个中专学校,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2元。”在当时,这是相当高的了,许多工人干了一辈子,到退休时的工资也未必能达到这一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生包分配被看作是一项国家政策,而大学期间的教育成本对个人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在整个80年代里,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不用交一分钱的学费,而且每月国家还会发给一笔足以维持生活的补助金。这使得高考的竞争在当时达到了“万人争挤独木桥”的局面。
当市场化的大潮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席卷中国的时候,教育行业
也开始向市场化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仅仅10余年时间,大学本科学生的学费从象征性的200元一路上涨到了5000-6000元。高等教育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匆忙而又急切。
近五年来,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再到今年的413万,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找工作一年比一年困难。自从2003年大学生就业难首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每年都会有数十万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
这种从精英向世俗化的蜕变,发生在转型期的中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更多的源自心理上的。“为什么砸锅卖铁供孩子上了大学,毕业后还不如一个建筑工人挣钱多呢?”这是许多人的疑问。
“零工资”之惑
小说家余华曾在他的笔下形容中国20余年来的社会变革呈现的是一幅“众生万相”的时代图景,社会的加速裂变使得各种疯狂而非理性行为出现在这个时期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而大学生零工资就业这一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肖云(化名)就是一个“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他在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之后,最后终于得到了用人单位领导的青睐,而他面临的最后一关就是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零工资试用”,在考虑再三之后,为了这份心仪已久的工作,他选择了接受。他解释说,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一些实际工作的锻炼,另一方面他也对自己最终留在这个单位有信心。
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学生对零工资就业持反对态度,河北师大的一位大四毕业生告诉记者,“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如今,这种价值最好的体现就是一份合理的薪酬,就算薪水低一些,我觉得只要工作开心,还是能接受的。”
一些高校老师则对这种零工资就业现象表示忧虑,认为这一现象违背了国家法律和政策,它实际上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歧视,从长远来看,对大学生就业会带来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零工资就业的出现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有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2005年降低22%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扩招之后带来的压力,同时,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一般而言,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的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使得这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大学毕业”并不是拿高工资的理由,工资高低取决于市场选择。大学生现在并不算“稀缺”,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是完全可以被其他劳动力所取代的。再加上大学生择业要求高,而知识结构、能力、经验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
批评人士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作为教育部门是难辞其咎的,正是大学扩招之后没有适应社会现实,主动改善大学生培养的结构与模式,无法向学生提供相对应的教育服务,才会在客观上造成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
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和低起薪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但并非是大学生自身不值钱造成,从长远看,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对其他人群来说,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必将拥有比过去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的起薪差距是很悬殊的,这说明随着用工制度的完善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零工资就业终将成为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相关链接:一个大学生的数字成本
国家培养一名本科生需要投资多少呢?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说过:“专业不同,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医科、艺术、工科的培养成本高,文科相对低一些。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更大。清华大学一名本科生一年的培养成本大约为5.2万元,而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培养费用可能只需两万元左右。”一般而言,一名理科大学生每年需要1.2万元左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