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1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结构与代谢

药物化学结构与代谢

质、体内代谢情况以及排泄器官的功能状态等。
03
药物化学结构与代谢的关系
药物的结构决定其代谢特性
01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理化 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其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过程。
02
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的官能团、 空间构型和分子量等特征,决 定了其与酶的结合能力和代谢 速率。
03
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的某些基团 ,如芳香环、羟基、羧基等, 能够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影 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学习和预测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模式,加速药物设计和发现的过程。
05
药物代谢中的酶系统
肝药酶
定义
肝药酶是指主要在肝脏中表达的代谢酶 类,它们参与药物的代谢和转化。
功能
肝药酶能够将药物分子氧化、还原、 水解和结合,从而使其失去活性或改
变其药理作用。
种类
肝药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 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
,反应速率越快。
一级动力学
1
一级动力学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 成正比的动力学过程。
2
一级动力学是描述大多数化学和生物反应的简单 模型,适用于低浓度的反应体系。
3
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反应速率随时间的 变化,以及反应物的消耗或产物的生成情况。
米氏方程和酶促反应动力学
01
02
03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动力学 的重要方程,它是由德国生物化 学家米切尔提出的。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
通过使用酶或细胞模型来研究药 物的代谢过程,可以了解药物与 酶的相互作用和代谢产物的性质。
体内实验
通过动物或人体试验,可以研究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过程,以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和变质反应

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和变质反应
5
氧化酶系
➢氧化酶中的肝微粒体酶系:是以细胞色素 P-450为主体的双功能氧化酶系,是对多种 结构类型的外源性药物进行生物氧化的主 要代谢酶系。
➢非微粒体酶系:参与氧化反应的酶有醇脱 氢酶、醛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和胺氧化 酶等,这些酶类分别专一性地催化醇、醛、 嘌呤和各种胺类等药物的氧化,有结构选 择性。
6
①芳环的氧化
含有芳环的药物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的催化下,在芳环上加入一 个氧原子,先形成环氧化物中间体,单一芳环的环氧化物不稳定,自发地重 排,主要形成酚,这一过程叫做羟化。
举例:如苯巴比妥经代谢氧化,在结构中苯环空间位阻最小的对位形成 一酚羟基,羟化后,镇静催眠作用消失。
CO NH
C
• 主要有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氧化、还原、水 解等以官能团转化为主的生物转化反应和与内源 性物质缩合的结合反应。
1
药物的代谢反应类型
• Ⅰ相反应 (官能团化反应):反应中,引 入极性大的官能团,极性增大
•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中,经 过Ⅰ相反应即水解、氧化和还原等生物转 化后的药物分子,如尚不能排出体外,还 有一些内源性化合物(由糖、脂质或蛋白 质等衍生物的结合剂)与之结合,产物多 失去药理活性,且水溶性大增,易于排泄。 这一过程称为结合反应。
OH CH2COCH3 CH
OO
CH2CH3 CH
OO
华法林 苯丙香豆素
35
• 药物分子结构中卤代化合物还原脱卤
36
• 药物分子结构中偶氮 键还原生成具有芳伯 氨基
• 举例:如百浪多息的 偶氮键,在体内还原 生成具有芳伯氨基的 对氨基苯磺酰胺,进 而抑制细菌感染
NH2
H2N
NN

药物化学期末复习

药物化学期末复习

绪论1、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2、药物是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3、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中药或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

4、化学药物是一类既有药物的功效,同时又有确切的化学结构的物质。

5、药物化学的三个时期:以天然产物为主的发现时期、以合成药物为主的发展时期、药物分子设计时期。

6、1899年,阿司匹林上市,标志着药物化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章:新药研究和开发概论1、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是指在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报道过的新化合物。

而有可能成为药物的新化学实体则需要时能够以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2、通常新药的发现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3、药品质量的主要含义是:A、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B、药物的纯度。

4、药品质量标准中,有两个重要的指征:一是药物的纯度,即有效成分的含量;二是药物的杂质限度。

5、药物的商品名通常是针对药物的最终产品,即剂量和剂型已确定的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物活性成分的药品。

含同样活性成分的同一药品,每个企业应有自己的商品名,不得冒用、顶替别人的药品商品名称。

6、药物的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名称,通常是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产品,因此是药学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使用的共同名称,所以一个药物只有一个药品通用名,比商品名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目前新药设计的靶点集中在受体、酶、核酸、离子通道和基因等上。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和途径:a、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b、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c、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d、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e、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新药;f、从药物合成中间体中发现先导化合物;g、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关系,以及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

其中,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是理解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其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例如,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溶性药物则更容易被肾排出。

药物的化学结构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体内酶系代谢以及代谢产物的性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主要涉及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由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完成。

药物的代谢产物通常比原药具有更低的活性,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药物的代谢转化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路径。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被肝脏中的CYP450酶系氧化,而其他药物则可能被其他酶系进行代谢。

了解药物的代谢转化路径可以更好地预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是理解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代谢转化路径,而代谢转化则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因此,在药物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代谢转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当我们回顾药物发现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天然药物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药物逐渐成为了现代医学的支柱。

本文将探讨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的转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最早的天然药物,如吗啡和阿司匹林,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

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家们开始尝试合成这些天然药物及其类似物。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合成抗生素和抗疟药等。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天然药物转化为化学药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实现药物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药物化学4

药物化学4

N N
O
N(CH3)2
OCH3
COOH
HO
1/2
OH
HOOC
Zolpidem Tartrate 酒石酸唑吡坦
O N Cl
O CN
O
Zopiclone 佐匹克隆
N CH3
咪唑并吡啶衍生物,均为ω1受体亚型激动剂
三、巴比妥类药物 (Barbiturates)
化学结构与分类:取代丙二酸和脲素缩合而成 的环状酰脲
体内代谢
最主要的为C5位取代基的氧化: i. 主要产物醇或酸 ii. 含双键 环氧物 二醇化合物 iii. N-烃基化合物 N-去甲 iv. 含S化合物 脱S反应 v. 开环代谢
O
R1
NH2
O2
1,2
R1
NH 1
O
R2 NH
1,6
O
R2
NH2
O
R1 O O CHCNHCNH2
R2
理化性质及稳定性
OH
H O
HN NH
O 巴比妥酸
O
O
N NH
OH 单内酰亚胺
O
OH
NN
OH 双内酰亚胺
巴比妥酸的互变异构平衡
HO
OH
NN
OH 三内酰亚胺
常见的巴比妥类药物
分类 药物名称 pKa
R1
O
R1 NH X
R2
N
O R3
R2
R3 X
长效
巴比妥 7.8
C2H5-
C2H5-
HO
长效 苯巴比妥 7.4
C2H5-
C6H5
OH
Cl
N
N-去甲 Cl
HO N
N

药物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药物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药物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20世纪新药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新药筛选模型和药物合成技术的发展 B:基础研究发展快 C:生物医学理论发展快 D:药物合成技术水平提高答案:新药筛选模型和药物合成技术的发展2.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下其中之一()。

A:天然、微生物来源的及合成的药物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各种的西药(片剂、针剂) D:中药和西药答案:天然、微生物来源的及合成的药物3.药物的属性包括()。

A:有效性 B:可控性 C:安全性 D:化学稳定性答案:有效性;可控性;安全性4.水杨酸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

()A:错 B:对答案:对5.在药物分子中引入卤素,可影响药物分子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与受体的电性结合作用。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在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P值)时,药物在生物相中的浓度通常用药物在以下哪一种溶剂中的浓度来代替()。

A:异辛醇 B:正辛醇 C:正庚醇 D:异庚醇答案:正辛醇2.为防止药物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应向药物分子中引入()。

A:酯基 B:烃基 C:卤素 D:羟基答案:羟基3.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键类型包括()A:共价键 B:疏水作用 C:氢键 D:离子键 E:范德华力答案:共价键;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4.药物作用的强弱只取决于游离药物的浓度而不是总浓度()A:对 B:错答案:对5.药效的强弱一定与药物与受体间的亲和力大小成正比()A:对 B:错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酸性药物()。

A:在组织中更易解离 B:在血液中更易解离 C:在肠道中不易解离 D:在胃中不易解离答案:在胃中不易解离2.药物动力相主要是研究()。

A:药物从用药部位经随机运行达到最终作用部位的全过程 B:药物的吸收、分布、毒性、代谢和排泄 C:药物从剂型中释放 D:药物-受体在靶组织的相互作用答案:药物从用药部位经随机运行达到最终作用部位的全过程3.药物代谢在药物研究中的意义()A:解释药物作用机理 B:指导设计适当的剂型 C:提高生物利用度 D:寻找和发现新药答案:解释药物作用机理;指导设计适当的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寻找和发现新药4.代谢包含第Ⅰ相生物转化和第Ⅱ相生物转化,而且必须是依次进行的()A:对 B:错答案:错5.代谢使药物/代谢物从极性小的变为极性大的物质,从水溶性小的物质变为水溶性大的物质()A:对 B:错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卡莫司汀属于()A:氮芥类烷化剂 B:亚硝基脲类烷化剂 C:嘌呤类抗代谢物 D:嘧啶类抗代谢物答案:亚硝基脲类烷化剂2.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是()A:拓扑异构酶I B:胸腺嘧啶合成酶 C:拓扑异构酶II D:二氢叶酸还原酶答案:拓扑异构酶I3.临床上抗代谢抗肿瘤药只有2类,即嘧啶类拮抗剂和嘌呤类拮抗剂。

药学导论第四章药物化学

药学导论第四章药物化学
药物的制备、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 饰等
第二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关系
决定药物药效的主要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电子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其他结构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决定药物药效的主要因素
决定药物药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到达作用部位 的浓度,药物与受体作用部位的相互作用
N
N CHCH3
依妥咪酯
C H (C H 3)2
HN
O CH3
氯胺酮
静脉麻醉药
OH
C H (C H 3)2
异丙酚
HO O
HO
N H H
H H
OH
吗啡
N
H
H
喷他佐辛
药物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理化性质及分子结构是药物到达其作用部 位的浓度起关键作用
影响药物活性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脂水 分配系数、解离度、分子极性、表面活性、立 体化学等
第五节 常见有机药物类型
抗肿瘤药物
生物烷化剂(盐酸氮芥、环磷酰胺) 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 抗肿瘤抗生素(盐酸多柔比星、盐酸米
托蒽醌) 抗肿瘤的植物药及其衍生物(羟喜树碱、
紫衫醇)
第五节 常见有机药物类型
化学治疗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吡哌酸、诺氟沙星)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甲氧苄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药效主要受其理化性质和 化学结构的影响。
结构特异性药物的药效与其特定的化学结构关 系密切,其作用与体内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NN
O
F Br
FCCH
F Cl
C 2 H 5 O C 2 H 5

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

药物化学第四章--药物代谢
N-烷基化
烯酮
2.饱和碳原子的氧化
(1)含脂环和非脂环结构药物的氧化: 烷烃类药物经CYP-450酶系氧化后先生成含自由基的中间体,
再经转化生成羟基化合物。 含自由基的中间体也会在CYP-450酶系作用下,发生电子转
移,最后脱氢生成烯烃化合物。 酶在催化时具有区域选择性,取决于被氧化碳原子附近的取
N-脱烷基和氧化脱氨是胺类化合物氧化代谢过程的两个不同 方面,本质上都是碳-氮键的断裂。
在CYP-450酶的作用下,氮原子和碳原子上发生电子转移。 碳-氮键的断裂的条件是与氮原子相连的烷基碳原子上应有氢
原子(即-氢原子),该-氢原子被氧化成羟基,生成的羟基胺是不稳定的中间体,会发生自动裂解。
保泰松
含强吸电子取代基的芳环药物,如可乐定和丙磺 舒则不发生芳环的氧化代谢。
若两个芳环上取代基不同时,一般是电子云较丰 富的芳环易被氧化。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chlorpromazine)易氧化生成7-羟基化合物,而 含氯原子的苯环则不易被氧化。
可乐定
丙磺舒
氯丙嗪
(2)含烯烃和炔烃药物的代谢: 由于烯烃化合物比芳香烃的键活性高,因此烯烃化合物 也会被代谢生成环氧化合物。例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
异戊巴比妥
取代的环己基药物在氧化代谢时,一般是环己基的C3及C4上氧 化生成羟基化合物,并有顺、反式立体异构体。如降血糖药乙酸 己脲(acetohexamide)代谢生成环己基4-羟基化产物。
34
乙酸己脲
(2)和sp2碳原子相邻碳原子的氧化:
当烷基碳原子和sp2碳原子相邻时,如羰基的碳原子、苄位 碳原子及烯丙位的碳原子,由于受到sp2碳原子的作用,使 其活化反应性增强,在CYP-450酶系的催化下,易发生氧化 生成羟基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在肝脏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 排到小肠后被水解酶水解为游 离药物,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 环称为肝肠循环。

胆管 门静脉
肠道 (3) 乳汁排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 品等在乳汁中浓度高。 (4) 其他:肺 (吸入性药物主要排泄途径)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又称为下山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 散。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无需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规律及临床意义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易于扩散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侧 (细胞内pH=7.0)浓度低于碱性 侧(细胞外pH=7.4)
(1) 口服 口服给药最简便、安全和最常用,常用于门诊病人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胃吸收少,以简单扩散方式 吸收 易被胃酸或肠液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如青霉素、 胰岛素等
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和解离度 胃排空和肠蠕动 血流量 首过效应(第一次代谢)
首过效应
特点
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消耗能量 受载体转运药物的最大能力限制,有饱和现象 同一载体同时转运不同药物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主动转运的特点
逆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2) 载体转运
易化扩散
不耗能、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
是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 体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被水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小分子药物可直接通过生物膜的膜孔(水性通道)而扩散。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 结膜、肾小球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存在水性 信道 脑内大部分毛细血管壁无孔隙,水溶性药物难以通过滤 过方式进入脑组织内
(2)器官血流量
药物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血管 脂肪 心 肝

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 药物分布不均匀:有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 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
高亲和力,如碘与甲状腺,钙沉积于骨骼
(3) 组织细胞的亲和力
(4) 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内液(pH=7.0)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侧浓度高于碱性侧
弱酸性药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易在肠吸收
弱酸性药物中毒碱化体液 (碳酸氢钠),弱碱性药 物中毒酸化体液 (氯化铵)
问 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 )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 排至体液,并从尿内排出?
苯巴比妥(弱酸性) 根据10pH–pKa=[A–]/[HA],当体液为碱性时, pH值大于pKa,[A-]增多,即[解离型]多, 所以碱化体液后,可加速弱酸药由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扩 散,有利于解除弱酸药中毒(巴比妥类)。
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型)
动态平衡
药物
吸收
血液
游离药物(游离型)
白蛋白:酸性药物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酸性糖蛋白:碱性药物 β-球蛋白:少数药物
游离型
动态平衡
结合型
(free drug) 疏松,可逆 (bound drug)
发挥药理作用 跨膜转运 代谢排泄 暂时失活,贮库; 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饱和性,竞争性。
弱碱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pH<pKa时:弱酸性药物解离型< 非解离型 弱碱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例:水杨酸的pKa=3.4
胃液pH=1.4 pH=7.4 血液pH=7.4
10pH-pKa= 101.4-3.4= 1 = 100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解离性 :解离度越小,越容易透过膜
药物的pKa及所在环境的pH值
药物的pKa值与药物是弱酸性还是弱碱性无关 弱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小,所以在胃中可被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pH值高的环境中解离度小,所以在肠道易被吸收
药物解离规律
pH=pKa时:解离型=非解离型
pH>pKa时:弱酸性药物解离型>非解离型
代谢
药物
药理活性 改变
灭活
活化(前药)
产生 毒性物质
4. 排泄
药物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 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脏
消化道
肺脏
汗腺
乳汁
药物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1) 肾脏排泄: 绝大多数药物通过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游离药物、代谢产物均可滤过 肾小管分泌:载体转运 (弱酸性、弱碱性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扩散 (未解离药物),脂溶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可被肾小管再吸收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 特点: 不需载体 不消耗能量 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定水平 分为滤过和简单扩散,多数药物按后者进行转运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滤过(水溶性扩散)
(3) 吸入
麻醉药 乙醚 气态药物、容易气化的药物 由肺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循环
(4) 局部给药
经皮肤或黏膜表面局部用药,但 药物经皮肤吸较差,只有脂溶性 较高药物如硝酸甘油、有机磷等 可经皮肤吸收。
(5) 注射
适用于胃肠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如青霉素、 硝酸甘油
静脉注射:直接入血,起效最快(15-20s) ,无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简单扩散、滤过,起效较快 皮下注射:吸收慢
药物产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A:到达作用部位 B:在作用部位有一定的浓度 C:在作用部位维持一定时间
§ 1.药物的体内过程
Process of Drug in the Body
处置过程(disposition)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简称ADME系统
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转 化或称生物转化。 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胃肠道、肺、肾、皮肤等组 织的酶也参与 代谢结果:药物亲脂性 亲水性(极性分子),易于 排出体外 代谢反应(步骤):
Ⅰ相反应 Ⅱ相反应
官能团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
保持原有活性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载体转运 滤过 简单扩散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简单扩散
滤 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2)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药物不依赖膜两侧浓度差的转运,可以由生 物膜的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形成药物在特殊 部位的高浓度聚积。 又称上山转运,即逆浓度梯度转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 侧转运)。
分子量:分子量越小,越容易透过膜 溶解性: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透过膜
药物跨膜转运必须先融入生物膜的脂质双层结构,然后达到膜 的另一侧。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跨膜转运,水溶性强的药物难 以跨膜转运。 离子障(ion trapping) 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离子 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10pHpKa=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离子型] [非离子型]
107.4-3.4= 10000 = 1
胃中: 酸性药物,[A–]少,[HA]多,药物易于从胃向血液转运。 血中:酸性药物,[A–]多,[HA]少,药物不易于从血液向胃中转运,所以吸收多。
二、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
胞吐
与胞吞相反,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 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结合,将大分子 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三、药物的体内过程
1. 吸收 (absorption)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体循环)的过程。 大多数的药物的吸收过程属于被动转运,少数属于主 动转运需要载体 除了血管内给药以外,吸收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先 决条件,只有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才能发挥其应有 的治疗作用。 途径:口服、舌下、直肠、吸入、皮肤、肌注、皮下 注射和静脉注射。 吸收速度: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直肠>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口服>皮肤贴剂。静脉注射直接入血, 不存在吸收过程,临床起效最快,常用于急救。
弱碱性药物:细胞内液浓度>细胞外液(pH=7.4)
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碱化血液和尿液 (5)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血脑屏障
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无间隙 内皮细胞外为一层连续不断的基底膜包围 保护脑组织,使大分子、极性高的药物不能穿透,脂溶性 高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可透过。
转运 transportation 转化 transformat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本质上是药物分子在体内跨过 各部位生物膜的转运(跨膜转运)。 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lipid bilayer),由蛋白质和液态 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组成。
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胃肠、唾液、汗腺、泪腺等。
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将母体与胎儿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