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姣林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的】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思想)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1、说说:⑴ 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⑵ 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⑴ 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
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
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
第 1 课时
主备人
上课人
上课时间 2023 年 9 月 日星期 第 节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词,理清词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3.赏析词的语言;品味词中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学习词中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教学重点 掌握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并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 二、思
cǎo
在甲骨文中,“青”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屮”,表示草
的形状,另一个是“丹”,指代青矿石,代表一种蓝色或深绿 色的颜色。具体分析来看,青字取草木生长于地的意思,类比 为矿物像草一般茂盛,且被采掘出来后有洁白、颜色鲜美等品 质。甲骨文的“春”字形是由三个“木”字和一个“日”字(日 字中夹有“屯”字)组成的。三个“木”字代表草木,而“日” 字代表太阳。组合在一起表示春天阳光照射下,万物苏醒、生 长茂盛的景象。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呢? 1.温故知新,知人论世:掌握词的相关基础知识,了解作者生 平及其写作背景。 2.观看视频并模仿朗读,概括词的上、下阙内容。 3.默读圈点: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二次备课
三、议 四、展
4.讨论想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5.阅读知识链接,讨论词选取了哪些意象?什么特点? 6. 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
1.词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 与长调。词牌决定词的字数、句数与平仄。 2.上阕写景色,描绘湘江深秋图;下阙忆往事抒豪情。 3.上阕:立、看、怅、问;下阙:忆、记。 4.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6)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教案一:《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
教案一:《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湘江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湘江的美丽景色。
(2)介绍毛泽东与湘江的渊源,引出课题《沁园春·长沙》。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介绍词牌名和题目。
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3)全班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整体感知(1)提问: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湘江秋景、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概括。
赏析诗歌(1)赏析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篇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2)赏析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写一篇赏析《沁园春·长沙》的短文。
必修一01《沁园春_长沙》教案
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20 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 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
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
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
播放视频《沁园春·长沙》朗诵
3
(6)请前面朗诵的同学再次朗诵词作,其他同学评价,学生自评。 提问:欣赏朗诵视频与听朗诵录音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自由答 教师点拨:视频中有与词内容相配合的画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词作,那
么朗诵起来就更有感情,因而如此说朗诵有什么技巧最重要的话,那应该是对作品感 情的正确把握。如果你充分了解了作者在文中传达的情感,将你变成作者,用你的声 音把心中的情感传达出来,那么你的朗诵就已经成功 80%了。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激情背诵诗词,掌握诗中“舸”“遏”“遒”等词语。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 革命情怀,学习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追求完满人生。 重点与难点:
斗争的青年人形象。
(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解。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
1957 年 1 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
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
例如:如: ①比较“万山红遍”与“万山红艳” 分析:“艳”只写出了颜色的热烈,与“红”字意思上重复了,而“遍”写还 写出出了红之广。 ②比较“层林尽染”与“层林尽燃” 学生思考: 分析:“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层林由绿变红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也 可以暗指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燃”字只写出了层林红得像火 的动态。 分组讨论其它词语,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写出所替代的字,并作解说: 屏显: ③“漫”字,而不用“满”,写出了江水溢满波动之状。 ④“争”字,而不用“逐”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⑤“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飞”字则没 有这种气势。 ⑥“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游” 字则很常见 。 ⑦ “竞”字,而不用“都”,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 “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3)词作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根据你理解的意象将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用流利 的文字描述一番。 屏显: 这是一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秋景图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 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搏击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 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总结意境:这是一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秋景图。 板书: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4)质疑:历代写秋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是悲秋之作,同样是写秋,为什么在毛 泽东的笔下却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 ——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和心境有关。 (5)提问:作者在面对如此多娇江山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怅”是否是“惆怅” 失意伤感,为什么会发出“怅”的情绪?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明确:(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 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人教版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 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2)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3)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沁园春·长沙》在毛泽东诗词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汇;(2)解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阐述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2)让学生结合诗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3. 结合诗文,谈谈自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教学上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
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
1.2.2 诗歌逐句解析: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词语释义。
1.2.3 诗歌主题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
1.2.4 诗歌创作实践:仿写、创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主题探讨。
2.1.2 互动法:提问、讨论、回答。
2.1.3 实践法:诗歌创作实践。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
2.2.2 网络资源:查找诗歌背景资料、相关评论。
2.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分钟)3.1.2 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
(15分钟)3.1.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0分钟)3.1.4 诗歌创作实践:学生仿写、创作。
(10分钟)(5分钟)3.2 时间安排3.2.1 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4.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艺术特色。
5.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5.3 文化活动:组织诗歌朗诵、文学社团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生活。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6.1.1 网络资源:利用教育平台,分享相关诗歌教学资源。
6.1.2 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诗歌、文学评论书籍。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肤浅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力量。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观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观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预备:1、PPT2、范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学校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脚印,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识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识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仆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抱负,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缘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的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欣赏诗歌,感受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中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的编写及优化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课时编写及优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词意,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词的情感认识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教学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认识和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内涵;2. 培养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一文化遗产的敬重和继承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2. 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 “沁园春·长沙”的词意解读;4. 作为文化遗产的“沁园春·长沙”。
五、教学方法1. 解说讲解;2. 听课、体验;3. 课堂互动、合作;4. 课外拓展。
六、课前准备1. 整理教案,准备教案ppt;2. 准备课前调研资料,了解学生的背景及文化素养。
七、教学过程Ⅰ. 导入1. 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背景和文化素养。
2. 教师解释本次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
Ⅱ. 教学内容1.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1)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唐代大文豪王之涣的词,同时也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2)介绍作者:王之涣(约665年—约719年),唐代诗人、丞相之孙,出自易州琅邪王氏。
生活在唐高宗开元年间,曾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后因献诗《凉州词》而被封为昭化县令。
王之涣擅长作诗、词,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通过多媒体展示王之涣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之涣。
2. 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讲解词的定义和分类;(2)讲解词的体裁和结构;(3)通过多媒体展示词的原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沁园春·长沙”的词意解读(1)让学生听一次原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更深入的词意解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 能够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1. 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2. 讲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沁园春-长沙》。
2. 对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
2.3 诗文分析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长沙的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对诗中景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作,为新课做铺垫。
3.2 朗读与翻译1. 学生自主朗读《沁园春-长沙》。
2. 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3.3 分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4 创意写作1. 教师给出一个与诗中景象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的表现。
4.2 知识掌握情况1. 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检查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3 创意写作评估1. 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分享:《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
精品教案分享:《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明确其对革命事业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领略其试图艺术与现实相融合的探索;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爱国、革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意义和历史背景,领会“旧雨新知”和“革命”的意义;2.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领悟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3.认真品读诗歌,透彻解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引入课题,播放《沁园春·长沙》的现代演绎版视频。
并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核心教学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意义和历史背景(1)背景介绍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说明其在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重点阐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融合的艺术表现。
(3)意义阐释从“旧雨新知”、“革命”的角度出发,用生动的语言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2.分析毛泽东的革命思想(1)诗歌情感分析分析《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探究毛泽东的思想情感和革命精神。
(2)诗歌艺术表现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艺术分析,探讨毛泽东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追求和创新。
3.品读诗歌(1)诗歌朗诵学生朗诵一遍,老师点评朗诵的情感和语调。
(2)诗歌分析结合上述所学知识,学生自行思考分析诗歌。
四、课堂小结回顾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五、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诗歌,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四、课后作业仿写《沁园春·长沙》诗歌。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重点难点把握本词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10年的样子,有一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拒绝了父亲要他去做生意经商的主意,而是选择走出大山,到新式学校去读书。
经过少年的努力和少年亲友、老师们的一直劝说,父亲最终答应了少年的请求。
在离家求学前夕,少年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题了首诗,这位少年就是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诗*小雅*小牟》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改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的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1910年,毛泽东16岁时,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
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的辅助者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教材信息教材名称: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思想;2.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主题;3.能够运用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析和评价其中表现的情感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毛泽东的红色情怀;3.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点。
教学难点1.理解毛泽东“生命力”的涵义;2.理解“长沙居士”所代表的精神力量;3.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点。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预习导引1.请先背诵本首诗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沙故人,何处寻?•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阅读本首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歌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第二部分:教学展开1.课文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诗歌最开始,作者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欢迎远方的朋友的感受,表现出了他的亲和力和热情。
•长沙故人,何处寻?这一句是诗歌的中心句,暗示着作者在追寻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寻找一种价值,并带着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一句描述了长沙的景色,汉阳树和鹦鹉洲是长沙的地标景点。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爱国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对离别的感慨,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慨,对未来的担忧。
2.词语解释•晴川历历:明亮清晰的意思;•鹦鹉洲: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区东南部湖岸的一处渡口。
3.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沁园春·长沙》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文化、历史思想。
4.中国传统文化《沁园春·长沙》一诗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认识和珍惜。
第三部分:反思总结1.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课时的收获和体会;2.课后自我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单元必修一第 1 单元课题《沁园春·长沙》主备人危姣林学习课时 2 时间执教人
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分析词中意象,把握意象特点。
3.说出词人表达的情感或志向。
学习重点分析词中意象,把握意象特点。
学习难点说出词人表达的情感或志向。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第一学时
一、课题导入——图片导入
这个暑期同学们有出去旅游吗?有没有同学去过这儿呢?这是湖南长沙的橘子洲,橘子
洲是长沙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什么有名呢?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是橘
子洲名声大噪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名篇。
二、目标引领
1.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分析词中意象,把握意象特点。
3.说出词人表达的情感或志向。
三、独立自学
1.自由大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
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引导探究
(一)独立寒秋图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二)湘江秋景图
1.描绘了哪些意象?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
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2.一怅一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联想到天地万物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宰。
这一怅
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三)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两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2.下阕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刻画这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五、目标升华
(一)上、下阕分别写了些什么?
明确: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二)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六、当堂诊学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2.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 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七、强化补清
思考: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瑟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
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时间、地点、环境、游者湘江秋景图——山、林、江、船、鹰、鱼峥嵘岁月图——往昔、革命青年
中流击水图——伟大抱负
教
学
反
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