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d9cb30e04afe04a1b071de91.png)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汪清县第三中学冯宪春教材是老师教学的根本和载体,一节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以教材为基准,不能偏离教材的主线。
要提高教学效率,认真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合理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觉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和教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以下从如何增加材料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素材新的课程标准把思想品的课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初中学生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理论性过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理论的内容,也应该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且不能加深、加难。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知识性逻辑思维,追求时尚、热点,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学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踪。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部分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术语,教师再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尺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增加难度,即便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有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呢,学生依然掌握的不好,事后,她大发感概。
分析其原因,就是材料过多,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再现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和促进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唤醒学生内心的感知,在基于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其他的途径对某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感受,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集锦3篇)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集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83e2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1.png)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集锦3篇)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篇1) 案例选择本次教学案例选择了小学英语课程中“水果”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水果单词,如apple、banana、orange等。
然而,教师并不满足于教材中的传统教学方式,认为可以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趣。
案例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种水果作为主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介绍这种水果。
这些方式包括制作水果模型、绘画、唱歌等。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
其次,教师还准备了一些关于水果的谜语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单词,增强记忆。
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水果拼盘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案例总结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应用本案例可以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借鉴和应用。
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简单、枯燥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
案例评价本案例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们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英语更加有趣和生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家长们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保持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保持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https://img.taocdn.com/s3/m/2fd9891d59eef8c75fbfb3b9.png)
新课程倡导我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放手让学生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对美术学科来讲,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教材的编排努力体现出最大限度地适用于不同地区,但受不同地区的条件影响使得教材中的一部分课程在教学实际中无法按编排者设计的那样理想地进行,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如何去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五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欢乐陶吧》一课离本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手工材料又一时无法准备齐全,因而,教学中我进行了手工与绘画同时进行的尝试性的教学。
或许不够恰当,但给我感觉只要孩子们能够真正地参与、体验,这就足够了。
《欢乐陶吧》是湘版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第四课,这节课的大体思路是通过对古今陶文化的欣赏、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陶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再通过动手制作陶艺作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这节课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乡村寄宿制小学来说,上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学生的信息量比较匮乏,对“陶艺”这个词比较陌生,从来没听说过。
其次,因条件有限,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欣赏更多的陶艺作品和陶艺品的制作过程。
再就是,泥工的工具材料比较短缺、准备不齐,最大限度只能准备橡皮泥,而且数量还比较少。
面对这些问题,在备该课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现有的工具材料和前几天看过的南山外国语学校大海老师的关于“一节美术课《家乡美》的思考”的一篇文章,使我眼前一亮,何不把《欢乐陶吧》进行一次改动尝试。
于是,对于该课我进行了以下改动:1,课题、欣赏目标不变动。
对于欣赏目标,我觉得能够通过图片及文字介绍可以解决,起码让学生能够认识什么是“陶艺”,它的制作过程及其历史,唤醒孩子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于是,在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陶艺制作和发展过程的资料下发给孩子们,结合我校正在实施的“5+1”连环教学模式,鼓励大家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预习,对陶艺有个粗线条的了解。
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b8327a9ed630b1c59eeb5e9.png)
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以《走向自立》一课为例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中的“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授课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这决定了我们的现行教材必定是滞后的,需要老师关注社会现实,调整教材内容与结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那么,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本文以《走向自立》一课为例,以教学过程为线索,阐述笔者的一些相关思考。
一、创造性地导入,有效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导入精彩,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会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游戏导入、活动导入、视频导入、情境导入、时事导入等,而这些形式大多要求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走向自立》一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这节课的导入比较容易。
我在讲授本课时,采用了“时事导入”的方式。
当时正值“禽流感”在南方地区较多出现并有向北方发展的趋势,北京出现了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的确诊病例。
我的导入从“禽流感”开始,问学生最近大家都很关注的影响到我们身体健康的一种现象,学生很自然地说出“禽流感”。
面对“禽流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预防工作,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而引出课题“走向自立”。
时效性如此强的内容,教材上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鲜资料。
二、创造性地讲授新课,落实目标讲授新课是一节课中的重中之重,从篇幅、内容和时间来讲都是比重最大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有切实收获,落实三维目标,教师只是使用教材上的内容、观点和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进行内容上的整合、观点上的深化和完善、素材上的丰富。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53cc8bf453610661ed9f4b5.png)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
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
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f2a65272af90242a895e52a.png)
标 ” 的 有 机 整 合 叨.新 课 程 研 究 ,
2 0. 8 : 7 2 01 1 2 2 — 9.
庭 背 景及 其 思 维 状况 。对 教材 进 行 加 工 整合 。力 求 使 原 有教 材 适 应 实 际 教 学需 要 。我 们 应该 从 促 进 学 生
发 展 出 发 . 树 立 “ 教 材 教 ” 的 理 用
学习方式 。 3配 套 进 行 评 价 改 革 。 教 育 . 评 价 对 教 育 目标 的 实 现 和 教 育 方 针 的 贯 彻 具 有 明 显 的 制 约 和 保 障
【 键词 】理 解 教 材 挖 掘 活 关
化 拓展 以生 为 本
【】 5 黄伟 . 学 三 维 目标 的 落 实 . 教 教育研 究,0 7(0:6 5 . 2 0 , ) — 7 1 5 [] 6余文森 .三维 目标 ” “ 就像一个 立 方 体 的 “ 、 、 ”N. 国教 育 报 , 长 宽 高 [】中
又 不 能 拘 泥 于 教 材 .要 合 理 灵 活 地
处理 教 材 ,善 于对教 材 进 行加 工整 合 。在 准确 理 解教 材 设 计 意 图 的前
【】 向 阳. 1 杨 超越 的悖论一 再谈如何 看待 “ 过程 ” 三维 目标 ” ] 史教学 及“ [. J历
( 学 版 ) 0 9(2:— . 中 , 0 , ) 8 2 1 5 f] 淑 显 . 三 维 教 学 目标 的 实 现 2张 论
注 意 以下几 方 面 :一 是评 价 主体
注 重 多 元 化 。加 强 自评 与 互 评 , 倡 导 评 价 过 程 中 主 体 间 的 交 流 与
20 , ( : 8 10 0 8 0 ) 1-2. 1 31
浅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浅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bb586cfbcd126fff6050b22.png)
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理解不一,其处理也就不同:一种理解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教科书;另一种理解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
能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
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二、依据学生情况而定。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珠活生生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待开发地区等都不同。
他们**有**的特色。
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一样。
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
我国幅员那么辽阔,西部差距那么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
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
有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时针对学生情况,发现拼音教学过于集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就把后面的以识字为主的内容提上来,拼音与识字互为交替,分散处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愉快。
三、根据教学情境而定。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
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
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属传统式教学.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062a272af90242a895e516.png)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要研读教材,读懂教材,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放开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研读教材设置情境放开手脚一、研读教材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
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
研读教材的步骤:1.要无遗漏地读出每页教材呈现的所有信息,即我们要回答书上有什么?2.揣摩编者安排这些信息的意图,也就是我们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3.要弄清楚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做?我在研读北师版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看书上有什么: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生活中的数)、(小兔子数铅笔)、(一个书柜、柜上有花盆、花伸出了11个枝芽、一个书桌、书桌右上角排着几本书、居中有个笔筒、左上角有一盏台灯、右下角有一本书,书的旁边有笔和橡皮、书桌下有把椅子,在另一张桌子上散落了一桌子的铅笔,有四个孩子正要数铅笔)、(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铅笔?)、(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一个学生说:我是一枝一枝地数:1、2、3、4……)(另一个学生问:还有别的数法吗?)(一个学生说:我把十枝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10、20、30……)、(一只小老虎:10个10是100),(圈一圈、数一数)、(横有10个孩子笑脸,有五排,第五排只有3个孩子的笑脸)(有33个排列不规则的圆点)。
接着,我是这样揣摩编排意图的:数数问题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小兔子和小老虎是针对一年级小同学对卡通小动物的喜爱,调动孩子简单的学习积极性;桌子上杂乱无章的铅笔能激起小学生想要知道总数的欲望,即问题的情境设置;数数的方法有多种,一枝一枝地数和10个一捆一捆地数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孩子了解常用的方法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思考,还可以怎样数;10个为一捆,10个十是100渗透了十进制的原理,为后续详解和整十数加减法作铺垫;圈一圈,数一数是对数数方法策略的巩固练习。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3cc3b70e3186bceb19e8bbdb.png)
110报警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电影动画片
学生创想:
你希望计算机还能为我们的 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帮助呢?
在介绍电脑的组成时,除了让孩子 们认识日常使用的机器包括哪些硬件部 分以外,还有其它外围设备,如:扫描 仪、耳机、手写板、打印机、麦克风、 摄像头等。
扫描仪
耳机
手写板
麦克风
实例一: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轻轻松松做 屏保》
实例二:第七册第九课《收集素材》
如何能够新颖、自然的导入新课, 让学生懂得做事之前准备得越充分,作 品越精彩的道理呢?我设计了“搭积木” 的互动游戏,用两堆数目不同的积木, 比赛谁搭的漂亮。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我们要用 它处理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 题,必须掌握软件的共性,能够举一反三。 假如教师能够花费一点教学时间,给学生 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使认知逐步转化为能力。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1年4 月上午3 时15分 21.4.10 3:15April 1, 2021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1年4 月1日星 期四3 时15分3 2秒03: 15:321 April 2021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3时15 分32秒 上午3时 15分03 :15:322 1.4.1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Thursday, April 01, 20211-Ap
r-2121.4.1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1.4.103:15:321 April 202103:15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6c88dbfa32d7375a5178077.png)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
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课文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发展。
比如在教完《草船借箭》后,我随机向学生们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教完《蟋蟀的住宅》时向学生提供《昆虫记》这本书。
总之与课文有联系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撩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上完童话课文后我把《安徒生童话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熟练后我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
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都纷纷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又比如在教完《武松打虎》一文后,我又向学生们推荐了《水浒传》一书,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兴趣浓厚,还出现了好几个“水浒”迷。
这样根据课堂上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外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抓住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我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抓住课文最后一句“电文下是一张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开发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评《教材设计原理:从内容到形式》
![开发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评《教材设计原理:从内容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ca720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d.png)
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呼吁高质量的教材体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王海燕教授的著作《教材设计原理:从内容到形式》(以下简称《原理》)出版了。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必须准确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育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建设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
同时,教材建设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需要有厚实的学养积淀和很高的研究水平。
此外,教材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服务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编好一本教材非常不容易,而撰写关于教材设计原理的著作更不容易。
面对诸多的要求和深刻的挑战,王海燕老师将教材设计的方向性、学术性与实践性融通起来,既落实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基本要求,又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牵引教学改革,难能可贵。
第一,《原理》清晰地阐释了教材设计的主要遵循和价值立意。
从本质上看,教材的宗旨是育人。
为此,王海燕老师将“教材服从教育目的,以培养目标为主要遵循”作为教材设计的根本性原理。
她说,“讨论教材的目标系统必须回到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去”。
她将教育目的的主题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 “要对‘全面发展’ 的价值和内涵进行客观、 理性、 准确的把握”。
《原理》指出,教材设计一定要以素养为导向,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在教材的设计和今后的使用中,让教材充分发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价值与功能。
这一根本性原理鲜明、坚定地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材的设计,必将照耀教师今后的教学实践。
第二,《原理》明确了教材设计要基于理解。
理解是教材设计的前提,设计的过程是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
王海燕老师厘清了一系列问题,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教材设计的理解。
比如,关于“学科价值”,她认为,“从学科价值的角度挑选课程目标,就是从该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考虑知识的价值,或者说,从对人们探索和发现新问题、新知识的价值角度比较知识价值”。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c071649fe4733687e21aa1a.png)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陈福光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它,才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
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教材。
其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5aad2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72.png)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它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完全有权利对它做出适当的“剪裁”,创造性的使用它。
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只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是教材的普遍性与本班教学实际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非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师,如何依据新理念,活教旧教材,变得尤为突出和十分重要。
下面就数学教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是我们创造性的使用现有教材的指导思想,只有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简单的数据处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八册)所呈现的例子是某地区四年级同学的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数出各巷有多少同学,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因为教材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教材的意图也是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统计上导致学生不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也就不会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此节课时,大胆地改变了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要办特长班的实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姓名上涂上规定的颜色(如特长音乐的就涂上红色)。
然后让学生数出参加特长的人数,引导学生在这些数据上加上“特长名称”、“人数”等词,制成统计表。
再观察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掌握了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表的制法后,再让他们利用这些知识调查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制成统计表。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045d0a0b90c69ec3d5bb75ea.png)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键词】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重要蓝本,而不应只是教师简单地用来讲解的文本。
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一、让教材内容富有生活韵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从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一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4节“有理数的加法”,课本上安排了如下的随堂练习:计算(-25)+(-7),(-13)+5.(-23)+0,45+(-45)。
教学时,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或生活实际说明这些式子的意义,如有的学生介绍(-25)+(-7)可以表示自己欠甲同学25元,同时欠乙同学7元,一共欠了他们多少元钱……45+(-45)可以表示爸爸给自己45元钱买课外书,妈妈又给了爸爸45元钱,这样爸爸身上的钱有什么变化。
这样做体现了数学问题与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联系,比单纯去背诵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更能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学生由此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从而增强喜欢数学的情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逐渐懂得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二、让教材资源动态生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看似对当前的教学并无多大意义,但是有了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放过,否则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可能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41b86c8ec5da50e2534d7f7b.png)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是全文理解上的难点,怎样使学生明明白白地理解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的意思,接着,老师可举具体例子说明战争或恐怖活动对和平的威胁,然后让学生模仿举例,用大量的感性认识帮助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老师不能"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课标教材四法
![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课标教材四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5370116bd97f192279e960.png)
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补充, 使
!!!!!!!!!!!!!!!!!!!!!!!!!!!!!!!!!!!!!!!!!
列繁琐的方 法: 101×78- 78= (100+ 1)×78- 78= 100× 78+ 78- 78= 7878- 78= 780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看,听、查找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我学到很多东西。
特别是魔盒版的《用字母表示数》更是让我感觉受益匪浅。
前两版的《用字母表示数》由于没有定准核心思想,没有挖掘到对于关系的符号表述才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其实是强加给学生的,以至于学生在练习数青蛙时就把问题暴露出来了。
说明学生根本不理解青蛙只数,嘴的张数眼的只数和条数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魔盒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赵老师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真的进行观察与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两种数中抓住永远不变的规律为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
而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
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
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
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使用教材,创新教材。
找准核心思想才能抓住教学的根。
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以往我都是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这学期在教学时我在网上搜出有关教学设计和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问: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接着出示演示过程,问: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
就这样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当时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因为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思想,而只是模仿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利用了别人的课件。
其实这节课正是抓住了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可见,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也解圆的特征。
可以这样教;学一个正方形,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总之“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
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努力的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方面,找出一条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方法。
教师应该树立活的课程意识,对教材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多向激活,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师生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成为可能。
邵刚中心小学马艳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
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把教师禁锢在死框子里,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以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具体依据如下:1、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
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
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
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特色,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
所以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3、根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
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
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
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
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
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
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以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例如,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讲解的是10的认识。
下课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10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各有千秋,有的说出了10的组成,有的用稚嫩的语言解释着10与1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在问老师,10和100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正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培养中不断树立起来的。
接下来我将谈一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如何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是从钻研教材开始的。
只有深刻理解教材,准备充分,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只有对教材的钻研达到一定深度、广度,才能在课堂上轻松面对教学中的任何问题。
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理清知识脉络把好教材。
俗话说:“一节好的数学课,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我们很难谈教学。
所以,钻研教材要把数学知识作重点分析。
而且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表明,数学知识必须深入钻研,因为它系统性强,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横向与纵向都有深刻的联系。
只有通过钻研教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教师,首先要尽可能了解课程的全貌。
你教这个年级有什么新知识传授,需要哪些旧知识铺垫都要有大概地了解。
通过对几册书的大概了解,做到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心中有数,并设计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传授程序,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应明确每册书,每个内容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只有把握好教学要求,才能把握好教学尺度。
(二)领会编写意图,精心设计。
对待数学课本,首先要尊重教材。
因为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
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
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好这些编写意图,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增删和调整。
例如,平均数教学,以前是放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学的,而现在则放在统计中教学,这样编排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概念。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思路就要与以前有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地理解。
在深入领会编写意图以后,就要精心设计。
再如有位教师在演示“射线”时,用手电筒演示手电筒所射出的光线,并让学生画一画所看到的光线。
结果许多学生都画成了圆台形。
本来这位老师的创意是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手电筒所发出的光线来理解无限延长的,但学生无法理解怎样无限延长,因为光线总要被别东西挡住的。
再说,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并不是一束光线,它是千万束光线的集合,学生没有线的视觉感受,只有体的视觉感受。
这里,尽管老师选取的素材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因为没有精心设计,反而弄巧成拙。
(三)研究思想方法,呈现新理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
而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
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
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
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只有摸清了这条暗线,教师的设计就不用特意想怎样去体现新理念,就会自然地体现新理念。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一位老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
(1)这个月节余多少元?(2)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7-36=21,29-21=8。
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7-36=21(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8(元)。
”这位老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初步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更是各显神通。
这一问题原本可以直接列式计算:50÷8,但学生们只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题呢?教师鼓励启发学生能不能借助于原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寻找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1) 画图法:(2)运用加法:8+8+8+8+8+8=48(元);(3)运用减法:50-8-8-8-8-8-8=2(元);(4)运用乘法:8×6=48(元)。
这些算法计算的结果都是6个月攒48元还差2元,所以要攒7个月。
就这样学生们把这个已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转化成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