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课件
需要进一步研究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详细过程和机制 。
需要进一步评估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资源 和开发潜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 变形特征和变形时期存在明显 差异。
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 变形机制和变形模式也存在明 显差异。
研究展望
需要深入研究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和 变形时期,揭示其变形机制和变形模式。
需要进一步研究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 的影响,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03
第四纪运动对渤海湾盆地的构 造形态和分布有着局部的影响 ,形成了该地区最新的坳陷和 隆起。
03
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 用
早古生代油气生成与聚集
早古生代是渤海湾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 的初始阶段,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较为 频繁,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 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褶皱构造,为油气的运 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圈闭。
技术挑战
随着勘探深入和技术发展,未来勘探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需要 不断更新勘探理念和技术方法。
经济因素
油气市场价格波动和经济环境变化也会对未来勘探前景产生影响,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决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受控于板 块边界、盆地边界和盆内次级 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
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华 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 用密切相关。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环境
01
渤海湾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经历了多 期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02
盆地形成与演化受板块构造、区域断裂和岩浆活动等多种因素
渤海湾盆地(华北地区)-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及远景初探
渤海湾盆地(华北地区)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远景初探摘要:在燕山台褶带冀北坳陷的震旦亚代地层中,已发现多处原生油苗和沥青,辽西坳陷也发现有雾迷山组的原生液态油苗。
本文据对古地温及演化情况的研究,说明震旦亚界中原生油苗存在的可能性。
并进一步探讨了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可能形成条件以及有利的分布地区。
初步认为,洪水庄-铁岭-下马岭组合及雾迷山-洪水庄组合是两个比较理想的生储盖组合。
这两个组合的生油层系在石炭-二叠纪末期仍未达到生油门限值,只在三叠纪以后才开始生油并逐渐达到高潮,这与印支运动形成的圈闭完全配合。
沧县隆起北部可能是勘探震旦亚界原生油气藏的理想地区。
近年来,燕山台褶带的震旦亚界中发现了大量油苗及沥青,其中冀北坳陷共发现40余处,其产层与产出部位比较集中,如发现油苗最多的铁岭组及雾迷山组中,油苗主要分布在与上覆地层相接触部位。
在辽西坳陷朝阳地区,也发现雾七段泥质白云岩中有液态油苗,经鉴定亦属原生显示。
下列情况可进一步论证震旦亚界石油的原生性。
①震旦亚界油苗具低硫特点,与同层生油岩抽提物近似。
②震旦亚界油苗具相似的碳同位素δ13值(-27.5‰-29.2‰),与同层位或相邻层生油岩抽提物的δ13值相近,但与石炭系、侏罗系暗色岩的相比,两者相差很多。
③震旦亚界油苗与生油岩抽提物芳香烃结构指数均大于0.8。
而石炭系及侏罗系的芳香烃结构指数小于0.80④震旦亚界油苗的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多为nC l7-nC19,表明其生油物质以海相为主及(或)成熟度高。
这与沉积环境和发展历史比较符合。
⑤震旦亚界油苗族组分亲缘于震旦亚界生油岩抽提物,但不亲缘于其他时代层系。
⑥根据荧光显微镜观察震旦亚界藻云岩,见有原生沥青分布在岩石原生基质中,并向次生缝洞浸染,沥青组分愈远离生油母质则愈轻。
可以认为,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条件,是震旦亚界能否存在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条件。
一、生储盖合(一)生油层冀北坳陷洪水庄组的深灰色及灰黑色页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75%,氯仿沥青“A”含量230μg/g;杨庄组的泥云岩有机碳含量为0.33%,氯仿沥青“A”含量为130μg/g,皆具生油条件。
渤海湾盆地
大 吉 辽 华 大 新 长 玉 青 四 延 冀 塔 吐 胜 中 河 江 江 滇 新 庆 林 河 北 港 疆 庆 门 海 川 长 东 里 哈 利 原 南 汉 苏 黔 星 木 桂
渤海湾盆地原油产量已经超过了松辽盆地。
2009年中国盆地油气产量
8000 7000
7435.32
油气当量(万吨)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续5年增加。
2006年中国主要油田石油产量(万吨)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大 庆 油 田 胜 利 油 田 长 庆 油 田 中 海 油 天 津 塔 里 木 油 田 拉 玛 依 油 田 辽 河 油 田 吉 林 油 田 大 港 油 田 青 海 油 田
4341 3000 1700 1600 1533
以上断裂使盆地呈现出 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中新生代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多断、多阶, 垒、堑相间的面貌。
燕山
埕宁
褶皱带
冀中拗陷
沧县隆起
黄骅拗陷
隆起
济阳拗陷
鲁西隆起
东临胶辽隆起,西以山西台 背斜为邻,南靠东濮坳陷 南缘,北接燕山褶皱带, 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 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 生代断陷盆地。
3. 勘探概况
石油普查始于1956年,1964年全面石油勘探,1966年开始在渤海海域进行石油勘探。 经历了20多年的陆地和海域石油勘探,共钻探井7000多口, 发现了近100个油气田。第三系及其 不整合下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油层。
1089
1214 186
柴达木盆地
16.7
四川盆地
胜利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 截至2008年底,共发现75个油气田,累 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29亿吨,累计生
渤海湾石油地质构造
小组成员:组长:任务分工:资料收集:全组成员资料筛选:报告最后审核:一、区域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分区 (2)二、渤海湾地层、构造特征 (2)2.1渤海湾地层特征 (2)2.1.1晚元古代—准地槽发育时期 (2)2.1.2早古生代(Є-O2)—地台发育时期 (2)2.1.3晚古生代(C2-P)—地台含煤建造时期 (2)2.1.4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 (2)2.2渤海区域构造 (2)2.3济阳凹陷地层、构造 (4)三、济阳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5)3.1 沉积相类型 (5)3.1.1 碳酸盐台地相 (5)3.1.2 泻湖相 (7)3.1.3 潮坪相 (8)3.1.4 障壁岛相 (8).3.1.5 三角洲相 (9)3.1.6 河流相 (10)3.1.7 湖泊相 (10)3.2 沉积体系及其发育特征 (11)3.2.1 台地-泻湖沉积体系 (11)3.2.2 障壁岛-泻湖-潮坪复合沉积体系 (11)3.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12)3.3 岩相古地理特征 (14)四、济阳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 (14)4.1济阳坳陷烃源岩特征 (14)4.2源岩的排烃门限 (15)4.3源岩的排烃率 (15)4.4济阳凹陷储层特征 (18)4.4.1储层发育与几何特征 (18)4.5储层的沉积控制 (21)4.6沉积相与砂岩储层物性 (22)4.7 济阳凹陷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 (22)4.7.1.1逆断层圈闭 (23)4.7.2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24)4.7.3生储盖组合的分级及主要生储盖组合 (25)五、研究区油气运移特征及油气成藏特征 (27)5.1济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27)5.2济阳坳陷油气运移特征 (28)六、济阳凹陷油气分布及油气有利的富集带 (31)一、区域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分区渤海湾盆地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三东、河南、辽宁四省的一部份及渤海海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渤海湾盆地
郯 庐 断 裂 带 晚 侏 罗 世 区 域 挤 压 应 力 场
郯庐 断裂 带及 邻区 晚白 垩世 王氏 期与 古近 纪拉 伸应 力状 态图
渤 海 湾 盆 地 及 其 周 缘 构 造 体 系 分 布 示 意 图
北京—塘沽—蓬莱走滑断裂带,
济源—黄口走滑断裂带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 新生代是 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期,渤海湾 盆地的沉降带是按一定规律变迁。 在整个大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沉降带 表现为由早到晚从周边向中心迁移,由 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最后集中到渤 海海域 • 烃源岩表现为西南老,东北新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烃源岩类型
烃源岩西南老东北新 根据湖盆古气候、水介质条件及沉积环境等条件,可将渤 海湾盆地的生油凹陷分为: • 以富腐泥型为主的生油凹陷,如辽河西部凹陷; • 含腐殖质的腐泥型的生油凹陷,如东营、饶阳、歧口、 沾化凹陷; • 含腐泥质的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廊固、板桥、南堡凹 陷; • 富腐殖型的生油凹陷,如东濮凹陷。
大港油田
辽河油田
• 辽河油田。在辽宁省辽河下游的大型油气 田。面积174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油田, 1995年年产原油1552万吨,天然气17.51亿 立方米。供应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工业区
中原油田
(赵文智,2000年)
•泥质岩层:泥岩、页岩。渤海湾盆地的主力产油层沙 二-沙四段Es2-4,盖层为Es1中部和Es3上部的暗色泥岩、 页岩(自上而下,依次是Es1→Es4)。
渤海湾盆地各坳陷的盖层与气层分布示意图
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有3 种类型: 潜 山型火山岩油气藏、断块型火山岩油气藏、 地层- 岩性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
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
黄河口东洼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油田,以其高硫重质原油而闻名。
为了深入了解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过程和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对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样品分析,确定了黄河口东洼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研究表明,黄河口东洼沉积环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沿海等,沉积相以泥质沉积相为主。
这种复杂的沉积环境为高硫重质原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我们对黄河口东洼的沉积岩石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黄河口东洼的原油属于高硫重质原油,硫含量较高,达到了2.5%左右。
同时,该地区的原油具有较高的密度和黏度,属于典型的重质原油。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该地区原油的烃类组成复杂,主要由藿烷、萜烯和苯系化合物等组成。
最后,我们结合地质构造和热演化模拟,对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该地区原油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热演化过程的影响。
在古近纪时期,黄河口东洼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演化,形成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和适宜的成藏条件。
随后,地壳运动和热演化过程使得原油在地下逐渐成熟、聚集。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黄河口东洼高硫重质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成藏过程与地质背景的关系。
这对于深入了解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摘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埋藏较浅、普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岩矿特征及储集性能、含油气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页岩油成藏条件分布特征<b> 1 概况</b>渤海湾盆地总面积19.5×104km2(包括陆、海),划分为“六坳三隆”。
是以新生代为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古近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主要的储油层。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主要成油组合是下第三系。
截至2010年底,渤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8.4×108t,天然气储量2763×108m3,2010年产油量4934.59×104t,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
渤海湾盆地济阳、辽河、临清、黄骅、冀中、渤中六个坳陷具有优越的陆上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古近系沙三、沙四段湖相泥页岩是页岩油气发育的最有利层系,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储集条件和资源潜力。
古近系存在页岩油、页岩气两个领域,具“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
4500m以浅以页岩油评价为主。
<b> 2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主要为深湖-半深湖-三角洲相沉积,强裂陷期,湖水较深,沙河街组沉积多套厚度较大的泥页岩,泥页岩分布广,受物源、沉积相影响,各坳陷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时空展布上存在差异。
始新世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湖平面上升,形成了最大湖泛期的孔二段、沙四段上部和沙三段、沙一段为主力的生烃层位。
其中沙三段沉积时水域面积最大、烃源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渤海湾盆地最好的生油层系;沙四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济阳坳陷、下辽河坳陷和临清东濮凹陷。
<b> 3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及储集性能</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孔、微孔隙与裂缝,纳米孔隙发育。
3.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总]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共有四类八种型式(图13)
1.构造圈闭油气藏
①穹隆型圈闭。位于二级构造带轴部。有时呈披覆构造,有 时呈挤压背斜。
油气层在构造顶部厚、边部薄,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如王徐庄 油田和濮城油田等。
②逆牵引型圈闭(滚动背斜)。位于凹陷或二级构造带主断层 下降盘。圈闭由同生断层下降时的重力塌扭作用所形成。常沿 着主断层下降盘成串分布。油气藏受构造高点控制,深部高点 依次向断层面下倾方向偏移。上下油藏各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如胜坨油田和港东油田等。 ③断块型圈闭。构造被一系列断层所复杂化。油藏分布在断 层两侧,靠断层愈近,油藏厚度愈大。油水界面比较复杂。各 断块之间,含油层位不同,油层厚度不等,油水界面不一致, 甚至原油性质也有差异。如东辛油田和临盘油田等。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由三条大断裂呈羽状排列, 走向北北东,构成渤海湾盆地 区的西部边界。 7.黄河深断裂带,走向北西西,延伸200km,为内黄 隆起与开封拗陷的分界断层,是盆地的南界,
上述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边界及盆地内大型沉 积拗陷区和隆区,使盆地内构造呈 现东西分带 南北成块的格局.
1.郯庐断裂带
2.齐河_广绕深断裂带 3.聊兰_埕西深断裂带 4.沧东深断裂带 5.宝坻_昌黎深断裂带 6.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 7.黄河深断裂带
凹陷是拗陷内次一级的负向构造单元,接受了较厚的 下第三系沉积。全区共划分了50 多个凹陷。这些凹陷在 拗陷内多呈雁行排列。如冀中拗陷内就有四排呈北北东 雁行排列的 凹陷, 下第三纪凹陷的基本型式有两种,即单断型凹陷和双断 型凹型(图3—5)。 1.单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一侧产生主断裂,形成一侧 下掉另一侧台升的箕状凹陷. 它们一般分布在拗陷腰部。 单断式凹陷是常见的凹陷形式。 2.双断型凹陷:块体张裂时在两侧产生断裂,其中一侧 断裂发育稍晚。两侧断裂之间,块体下掉形成地堑式凹 陷,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如辽河东部凹陷。 上第三纪形成的凹陷,断裂活动一般较弱,在凹陷中 心部位沉积厚度最大,如渤中凹 陷。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西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一个以深水淤泥为主的古生代盆地,目前已发现大量的油气资源。
为了探究南堡凹陷原油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本文对南堡凹陷内不同井位的原油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经过分析,南堡凹陷的原油都属于低成熟型油,以烷基芳香族为主,胶体组分较高,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质。
而在沉积学特征方面,南堡凹陷的原油主要产自于下古生界的页岩和泥岩中,在源岩类型上以湖相黑色泥岩和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
具体来说,南堡凹陷的原油与邻区类似,都是以海相烃源岩为主,而在南堡凹陷内,由于受到大量的深埋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烃源岩形成了良好的热演化条件,因此原油的成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含沥青质和稠度。
同时,在油源对比分析方面,本文以北部盆地、东部盆地和南堡凹陷三个区域的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各自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化学地球化学参数等不同特征,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南堡凹陷的原油与北部盆地的原油有明显的差异,其烃源岩中以孢粉类为主导,而北部盆地则以藻类为主导。
此外,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井位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也有不同,这可能与烃源岩的类型、深度以及保存条件等因素有关。
其次,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南堡凹陷和东部盆地的原油具有相似的成因和演化历史,但两者的相似性并不显著。
由于南堡凹陷内的烃源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热演化作用,因此原油中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相对来说更加稳定,正比值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
最后,化学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表明,南堡凹陷的原油与北部盆地的原油在总有机碳含量、总硫含量和萘系化合物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变化中较大的是总硫量。
这可能表明南堡凹陷的烃源岩受到了较强的还原作用影响,导致了总硫含量的降低。
综上所述,南堡凹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古生界的湖相黑色泥岩和灰色粉砂质泥岩中,与邻区的原油相似,但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化学地球化学参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3-1渤海湾盆地[分]—典型油气区-学生拷贝
辽河坳陷油气区冀中坳陷油气区黄骅坳陷油气区渤海海域油气区 (中海油探区)东濮坳陷油气区济阳坳陷油气区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一、辽河坳陷油气区 二、黄骅坳陷油气区 三、冀中坳陷油气区 四、济阳坳陷油气区 五、东濮坳陷油气区 六、渤海海域油气区一、辽河坳陷油气区包括陆上辽河下游平 原。
陆上面积12400 (km2)。
划分出 3个凹陷,1个 中央凸起。
辽河油区位于辽宁省及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起 内蒙的阿鲁科尔沁旗,南 临辽东湾,西起赤峰市, 东至新宾县。
勘 探 领 域:辽河坳陷陆上、滩海、外围和南海海域 地 域 范 围:辽宁省、内蒙古、中国南海 探矿权面积: 20.4×104 km2辽 河 陆 上:6779 km2 辽 河 滩 海:3391 km2 辽 河 外 围:24159 km2 南 海 地 区:169264 km2一个具有多油品性质、 多油气藏类型、多套含油 层系、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的大型复式油气区。
勘探总面积84566km2; 陆上面积12400km2(6660) 滩海面积3506km2(3506) 外围面积68660km2(8460)三套含油层系:孔店组顶部的中一基性火 山岩油层;沙一段油层;沙 三段。
三种类型油藏组成:上部(沙一段下部一沙三段 上部)为断块油藏,分布局 限; 中部(沙三段下部-沙四) 为地层-岩性油藏,它是西坡 主要油藏类型,油田西部边 界被氧化带稠油封闭; 下部有中生界潜山油藏。
潜山边界(一)辽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沙四段岩性油气藏沈299砂体 沈267砂体 沈267缘 前沈278沈225砂体洲 角沈225沈257砂体沈268三沈281砂体扇沈257 沈281 沈640沈232胜21沈288沈235沈9前32浊积扇西部沙四段:先后发现沈225等5个LST扇三沈179角洲前缘砂体、沈232等3个TST浊积扇砂 体,总面积136km2。
岩性圈闭EdES1ES31ES32LINE 5600 ES1、ES31、ES32、ES33与基底均为上超接触ES33发育岩性圈闭过铁25井波阻抗反演纵线5421铁25井II砂组 I砂组(二)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地质特征潜山边界大洼—新开潜山成藏模式图兴隆台潜山油层之下找油层1.241.171.141.051.051.06辽河断陷勘探成果图兴古7曙古158曙古1冷1201.8km23.8km22.8km2双226双100双106双台子地区沙一、二段底界构造图有利面积18.1km 2砂体面积29.0km 226双台子地区沙一、二段砂体顶面构造图曙1-28-44(Es4)杜84-38-172(Ng)曙1-041-043(潜山))曙1-32-58C(Es4)杜32杜84-兴H254(兴)曙1-7-03(Es4杜)杜84-58-136(Ng)杜84-37-73(Es1-2兴)A’盖层:沥青壳具有封堵作用D(m)100020003000400037833齐50齐古16齐2-22-14齐62双深双海43海海19Es Ng+QNg+QNg+QEdEs 1+2Es 1+2EdEdEs 3Es 3Es 4Es 3Es 4Ar3Es 1+2Es 1+2EdNg+QArAr5km比例尺油藏埋深一般<3000mN E 千15千11千5锦17锦2-21-35锦2-8-08锦2-9-12锦13锦2-10-24锦2-8-9锦2-8-307深度(m )10001500200025003000g s 233N E E 32E 13E s 33E s 1E s 3E s 33E s 33E s 33E d E s 1+S 2E dgE d d E d d E d E d E s 32E s 32E s 12E s 13+S 2E s 13+S 2E s 12E s 13+S 2E s 31E s 3E s 13+S 2E s 32E s 3E s 32E s 31E s 1+S 2E s 1E s 12E s 1E s 32E s 13+S 2E s 12s 13+S 2E s 12E s 32N g气油层水层断层层A A’锦州-欢喜岭油田油气分布A A’BB’C C’AA’BB’CC’主干断层控制油气运聚:¾控制圈闭的形成¾油气运移的通道¾控制油气的分布¾沙四段-沙一段多含油层锦州-欢喜岭油田早期油藏形成后保存条件较差,原油降解稠化,稠油封堵——重要富集因素二、黄骅坳陷油气区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为一第三纪发育的裂谷盆地;探区面积18744km2,探区面积是渤海湾盆地面积的4.7%。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
该区域主要含油气地层为志留系长maxian组和奥陶系川沙组等,其中的断层控制是形成油气运聚并储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堡凹陷断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断层类型、构造特征、油气运聚等方面阐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南堡凹陷位于北华东地区的中心,是由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而成,具有古海拔高低波动、湖盆复合的地质背景。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南堡凹陷经历过早期弱破坏、中期强破坏和晚期弱破坏三个阶段,形成了众多次级断裂,形成了多类多期次级断层,其中大部分是斜断层和盘状断层,还有少量的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
南堡凹陷断层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走向,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宽度,发育程度和特征也不尽相同。
主要的控制断层有底部断层、顶部断层和中部断层。
底部断层主要控制下古生界油气运聚,顶部断层主要控制古近系油气运聚,而中部断层则对上、中、下古生界油气运聚均有一定控制作用。
通过研究断层的走向、倾向、间距等参数,可以确定出南堡凹陷断层的构造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气在地质体中的运聚特性决定了油气的富集形成。
断层作为地质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油气的运聚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南堡凹陷断层具有活动性和封存性,能够形成复杂的流体运移通道和油气储集空间。
同时,断层的活动还能够改变地下渗透系数,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影响油气的分布及其富集形成。
综上所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显著。
根据其构造特征和油气运聚特性,可以精细预测油气富集区带、优化钻井布置和调整决策方案,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序号:时间: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引言: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
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
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
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
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_图文
古近系: 始新统孔店组(E2k)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 渐新统东营组(E3d)
新近系: 中新统馆陶组(N1g) 上新统明化镇组(N2g)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始新统孔店组(E2k):岩性特征自上而下以红黑红和粗细粗的特点划分为 三个段。孔三段和孔一段为红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孔二段为深灰 、黑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以火山碎屑含量低微为特征。
,2012)。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盖层中也还发育了 大量的呈左雁列行的近东西的次级正断 层组合与之共生。
均说明渤海湾盆地在新生代受到右行 (旋)剪切的作用。
中生代:郯庐断裂为左行走滑
新生代:整个渤海湾盆地受到右行剪 切作用,郯庐断裂对渤海湾的构造作用 表现为右行走滑
4 盆地成因机制
4.2 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构造演化
4.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海西运动,使华北陆台继续向上升起。印支运动使陆台上沉积 层(自中、上元古界至三叠系)全部褶皱形成一系列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此华北克拉通破坏地 区断裂及火山活动都很强烈,盆地周边和内部的大断裂开始发育,渤海湾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石油地质综合分析
摘要翻译、文献收集(XXX)引言(XXX)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XXX)第二章、成藏条件(XXX)第三章、油气成藏年代、时空配置(XXX)第四章、典型油气藏解剖(XXX)第五章、成藏主控因素(XXX)第六章、成藏模式及油气藏分布规律(XXX)第七章、结论及参考文献(XXX)水平有限,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老师!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摘要综合运用石油地质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前人己有的研究成果,以大民屯凹陷、西部凹陷和东部凹陷的油气差异富集为主线,通过对凹陷地质结构、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和主要成藏要素的对比,明确了辽河坳陷内三大凹陷油气差异富集的主要原因。
同一凹陷内生油洼陷的分布、发育特点控制了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
油气藏受生淮洼陷的控制较为明显,油气大多围绕生汕洼陷呈环状展布。
另外,断层的类型对油气的富集层系和样式具有重要影响。
大民屯凹陷的早期断层较为发育,晚期断层较少,从而使油气集中分桁于潜山和沙三段地层:东部凹陷的早期断层较少, 继承性和晚期断层较多,导致汕气主要分布于沙三段以上层系,而潜山油气藏较少;西部凹陷各时期的断层都较为发育,从而造成了油气具有从潜山到东营组多层系富集的特点。
由于三个凹陷断层大多没有断至新近系,因而新近系油气藏富集程度转低。
关键词辽河坳陷,地质结构,成藏要素,成藏模式,主控因素翻译(刘书灿)Abstract Based on the petioleum geology means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rougli the compar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tectonic evolution, stmctiire styles, elements of pool fonning aii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a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ference richness in the depression(DamintimDepression.Depression and Eastern Depression) of Liaohe Subbasin were discussed.In a depres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ivoir emichinen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generating sag. Most oil and ga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oil generating sag as a ling, hi addition, faults1fonning phases and activity intensity mak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il-bearing series and reservoiFs type. In Damintun Depression, the early faults1 activity were very stiong but the late faults1 activity were very weak, so the oil and gas mainly gathered in the buried hill and Es3・In Eastern Depression, the early faults* activity were veiy weak, but the iiilierited faults1activity were veiy strong, so the hydiocaibon mainly gathered in Es3 and the upper stiata. Ill Western Depression, there are lots of faults in all of the stage, so the oil and gas stored in vaiious strata・ Because there are few faults in Neogene strata, theNeogene oil and gas is veiy less.Key words Liaohe Subbasin; geological structure; elements of pool fonning; acciunulatio model; main controlling・辽河油田开发范围主要包括辽河盆地陆上、滩海和外围盆地,三大领域共发育35个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构造:
东临胶辽隆起; 南靠东濮凹陷南缘; 西以山西台向斜为邻; 北接燕山褶皱带。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渤中坳陷也钻遇。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1、油气显示 2、生油岩
3、储集层
4、盖层 5、生储盖组合方式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三)区域地质构造
3) 背斜带:成因很多。E沉积后形成,生储盖组合完整。A 构造的垂 直差异活动、膏泥岩塑性流动等引起地层变形。在E沉积期或后产生, 生储盖组合发育完整。
辽 河 双 台 子 复 式 油 气 聚 集 带 成 藏 模 式 图
(三)区域地质构造
4) 逆牵引背斜带:渤海湾广泛发育,与同生断层相伴生。断层受张力 作用拉开,下盘地层因重力塌落,形成逆牵引背斜。如:胜利、杨二庄 和海四井等。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三)区域地质构造
1、构造分布 2、地质构造运动 3、二级构造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1、构造分布
渤海湾盆地位于中朝 准地台东部,辽冀台 向斜内。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 揭示:是以裂陷活动 为主的断块构造区。 Mz 和Kz裂陷活动特 别明显,形成多断、 多阶,垒、堑相间的 面貌。 坳陷是大面积接受较 厚的E沉积的地区。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2、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
其一,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属于弧后(裂谷)盆地类型,盆地形成原因是新生 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沉降作用。
其二,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是大陆板块内部的主动裂谷盆地(或裂陷盆地)类
型。 其三,认为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原因是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碰 撞引起的“中国板块分体东移”,也就是说盆地属于被动裂谷盆地类型, 与特提斯构造体系演化过程中引起的区域应力场作用有关。 其四,认为断陷盆地中的正断层是“水平挤压力和地壳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 的”,平面上和垂向上同时呈“X”型的压剪性断裂与拉张作用无关。
氯仿沥青“A”低;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奥陶系,有机碳含量、生烃潜力
以峰峰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为最高,是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的主力烃源
岩,平面上以东濮、临清为最有利区块,其次为冀中、黄骅坳陷,再次为济阳坳 陷。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3)上古生界
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暗色泥岩及灰岩,层位主要分布在本溪 组、太原组和山西组,其中煤主要发育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冀中坳陷东部和黄骅坳陷西南部、渤中坳陷、济阳坳陷、 临清坳陷和东濮坳陷。
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和同生断层底劈隆起油气藏类 型
(三)区域地质构造
5) 断鼻带:构造向盆地内倾末,沉积盖层向构造顶部减薄,以致超覆、尖灭。如:纯化镇、塘
沽等。
(三)区域地质构造
6) 断阶带:发育在主断层的伴生断裂内,主断层与基底断裂有关。 断层逐级下掉,形成台阶。落差大,水活动,容易造成油气的差异分布。
(三)区域地质构造
1)凸起潜山构造:
顶部 Pz 或AnPz 隆起高,部分缺失 E 。形成披覆构造, E 各组段超覆于翼部。与断裂活动和 差异压实有关。港西、石臼坨、孤岛等凸起潜山构造带。
(三)区域地质构造
2)潜山背斜构造带:潜山背景上继承性发展的E背斜构造带,顶厚翼薄, 翼部为超覆-不整合关系。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4、烃源岩类型
盆地中前第三系的烃源岩主要包括五套:
1)中-上元古界页岩和碳酸盐岩 2)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泥岩 3)上古生界煤系源岩 4)下-中侏罗统煤系源岩 5)上侏罗-下白垩统暗色泥页岩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1)中-上元古界
主要有五套烃源岩层:长城系高于庄组碳酸盐岩、蓟县系雾迷山组 碳酸盐岩、洪水庄组页岩、铁岭组页岩、铁岭组碳酸盐岩、青白口系下 马岭组页岩 主要分布在保定以北的冀中坳陷北部以及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的部 分地区。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2.演化
华北地台基础上经多期构造运动,最后形成一系列下第三系箕状凹陷组成 的断陷盆地。
盆地基底由At、Pt1、Pt2等三套变质岩组成;
Pt2-Pz(印支运动前 ):为华北地台一部分,发育Pt2-3和Pz1碳酸盐岩建造, Pz2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J: 海区全部退出,全区成为大陆。从J3 起,断块活动为特征阶段; E始:区域性沉降为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于中生代断块体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系列分割的下第三系箕状断陷,形成了一个多凸多凹相间的构造格局。 由47个箕状断块组成,各自形成一独立沉积体系和成油单元。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1、地层 2、演化 3、沉积特征 4、烃源岩类型(四Fra bibliotek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1、地层
基底: 太古界—中下元古界; 沉积盖层: Pt3-Pz准地槽和地台 型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 积; Mz-Kz陆相湖泊碎屑 岩沉积,累积沉积厚度 33000米。
渤 海 湾 地 层 综 合 表
(三)区域地质构造
7) 斜坡带:发育于坳陷周边斜坡上,地层向上倾方向减薄、尖灭,超 覆或推覆现象频繁。如:曙光、大王庄等斜坡构造带。
曙光油田(辽河
油气区-地层、断
层)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有机质丰度而言,页岩中下马岭组、铁岭组、
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页岩 为主要的烃源岩层,在渤海湾
洪水庄组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氯仿沥青“A”
和总烃含量也很高,为较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中 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碳酸盐岩达到了好的生油岩标准, 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大多为较差烃源岩或非烃源岩。
盆地内分布较局限,主要分布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主要烃源岩有三套:下第三系烃源岩、中生界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 几乎每一个坳陷内都有多个凹陷。 根据湖盆古气候、水介质条件及沉积环境等条件,可将渤海湾盆地的生油 凹陷分为:
4)下-中侏罗统
主要为河流、沼泽、平原相沉积,煤层和以碳质泥岩为主的暗色泥 岩,主要以生气为主, 主要分布于济阳坳陷、冀中坳陷的杨村、武清地区,临清坳陷等地 区。黄骅坳陷枣园以南地区是可能的生油区。
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母质类型大多为腐殖型,主要以生气为主; 济阳坳陷、冀中坳陷的杨村、武清地区,临清坳陷等地区是值得 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区域;
1、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2、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
3、渤海湾盆地的类型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1、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一种观点认为: 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拉张,即盆 地属于伸展或张性盆地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 盆地形成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地壳或岩石圈的扭动剪切作 用或扭张作用,即盆地属于扭动盆地或大型拉分盆地性质,其 中特别强调郯庐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3、渤海湾 盆地的类
型
右行滑移拉分盆地
(二)渤海湾盆地类型的划分
1)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以构造层(亚层)的划分为突破口,对渤海湾盆地各构造单元的中生界进行了
划分与对比,进而对中生界各构造亚层的发育及横向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1、渤海湾地区是一个在古生代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2、中生界在不同的地区保存条件差别较大,地层出露、揭示不完整,以往对中 生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划分不清晰、对比不系统等问题 3、渤海湾盆地是多种力源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结果,是多期构造 运动叠合的
1.油气显示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油岩特征特征
2.生油岩
近海内陆湖盆是油气生成的重要地区。本区由一系列近海内陆湖盆组成,它是陆 源生物汇集和水生生物繁殖的有利场所。 湖盆边缘:一般富集陆生植物、孢子花粉和轮藻等;
湖盆中心:水生生物明显增多,尤以藻类为主。
每个凹陷都有一个沉积中心(生油气中心)。在持续稳定沉积条件下有利于有机 质向油气转化。 控制油气的分布:凹陷内部及其周围地区是油气分布的有利场所。
西安石油大学
渤海湾盆地地质分析
小组成员:
杨弼鼎 张应鑫 周天宇
郭 陈 张
伟 凯 舵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二)盆地类型的划分 (三)区域地质构造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五)油气显示和主要的生储油岩特征
(六)油气田形成特点
(一)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概况
1、盆地的地理位置 2、区域构造位置
3、盆地基本特征
生烃潜力上太原组要优于山西组和本溪组。 冀中坳陷东部和黄骅坳陷西南部烃源岩厚度最大,达300m,煤层累厚 超过 30m;渤中坳陷厚度也较大,多在100m以上,煤层累厚10-20m;在济 阳坳陷、临清坳陷和东濮坳陷,烃源岩厚度一般在50-100m,部分地区可 达 150m以上,煤层累厚多大于20m。
(四)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三)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渤海湾盆地古近系 的纵向和横向分布,通常 把渤海湾盆地划分为冀 中、黄骅、临清、济阳、
2、地质构造运动
渤中、昌潍和下辽河)辽
东湾7个坳陷,沧县、邢 (台-)衡(水)、埕宁和内 黄4个隆起,共11个次级
构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