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德国电影”运动成功的奥秘,就在于 它善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本民族的 生活,尤其集中体现在对德意志民族的历 史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辨和文化反思
上。
• “新德国电影”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大 多具有德国民族性格或民族文化的特点。
• 这批影片大多都是通过描写希特勒的历史灾难与战后德国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传播 •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 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 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
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
播和电视。
• 从历史发展看,国际广播首先开辟了国际电子传
播的新领域,电视传播受到了广播经验的极大影
响。同时,作为以视觉图像传递的媒介,电视传 播受到了广播经验的极大影响,并在纪录媒介的 交流中,吸取了国际间电影交流的历史经验,形 成了国际间音像特别是影视交流的新领域。
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来剖析本民族的历史悲剧与社会现实,并且进一
步升华为对德意志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历史蜕变过程的思索。 • “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德国电影历来重视哲理性和 心理描写作用,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等电影手法来集中体现某种哲理, 努力发挥内心独白、旁白、字幕等电影手段的心理描写作用,采用间
品的主要标准。
• 90年代“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对中国
影视作品的影响,表现为“政治”因素逐
渐减弱与淡化,而“伦理”因素不断增加 与强化。 • 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世俗化与泛情 化,电视剧平民化与生活化,及其浓郁的
世俗化与人情味。
• 90年代初,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造成
了前所未有、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 本民族独特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 在20世纪90年代的影视创作中,几乎全部 转化为“伦理型文化范式”。
所以,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具有鲜明
的时代印记,体现出艺术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
思考。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 击下,中国影视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大量 涌入,更是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 影视文化的大众化转型成为历史趋势,娱 乐性和观赏性越来越成为衡量影视艺术作
现实的积极方面,又有忽略自身艺术表现潜能和
多元化功能的消极方面。
• 直到新时期,电影理论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摆脱了单一的伦理教化模式和戏剧化框架,吸收
了国外电影理论与创作中各种思潮和流派的优秀
成果,从传统经典电影理论走向现代电影理论。
• 不同时代和不同题材的中国优秀影片,都 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来表现我们民 族的生活与民族的心理。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先驱者们 就已经开始自觉地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美 学思想。
•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主张新闻和信息应当自由流通,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极力主张建立“国际传播
新秩序”。
•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等方面 的优势,因而控制着国际传播与世界影视 市场,使得影视传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国际交流,而是一种单向的跨国传播,使 得国际传播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合理的格局。
• 与国际广播不同的是,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有两
大特色:一是民办先行,官办后上;二是新闻节
目与娱乐性节目并重。
• 当今的电视跨国传播Hale Waihona Puke 文化的渗透是主要的和广泛的。
• 电视的国际传播,主要是通过卫星电视频道播出、
电视节目输出、合作开办频道或栏目,以及域外
摄制电视节目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 由于电视传播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传 播,因而在跨国传播中,文化的流向基本 是单向的,也就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资 金的优势,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 • 电视的国际传播比起其他任何一种大众传 播媒介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即时性、现场
影视美学
第八讲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二)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
(一)影视艺术的民族性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
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 并且注意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 富于民族性并且注重对本民族历史和现实
进行深刻反思的,当首推“新德国电影” 运动。 • “新德国电影”运动开始于1962年春的奥 博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 工作者联名发表宣言,宣告要“运用国际 性的电影语言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
者》等等。
(二)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特色
•总体上讲,在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和半个世
纪的中国电视艺术史上,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历史
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我们民族独特的“伦理—政治
型文化范式”,特别是其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
重视家庭亲情的伦理意识,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而已。
• 电影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之为“装在铁盒子
里的大使”,在电视出现之前长期作为视 觉图像传递的主要媒介,行使着国际文化 交流的社会功用。 • 电影的国际传播,主要是通过电影的商业 性输出和输入、外国电影展映、国际电影 节、合作制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的。
• 电影的国际交流,不但为电影事业带来了 巨大的国际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 文化交流,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 文明迅速为全人类所共享。 •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递信息、表达 情感、运载文化,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
• 近百年来,几代中国电影艺术家们还进行了不懈
的探索和追求,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美学传统
中吸取精华和营养,并且由此而形成了中国电影
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 20年代侯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电影理论体系,更
是提出了“影戏”电影理论,主张电影的戏剧性
和社会功能,使得中国电影理论成为以伦理精神
为核心的实践美学。
• 这个时期对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借鉴, 集中表现为对外在民族形式的追求,主要 是学习和借鉴中国各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 法和技巧。 • 如《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 流》等影片的片名,便是直接来自中国古
典诗词。
•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对民族美 学传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借鉴又有改造。 •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超越了外在民族形式的追求, 不再从戏曲、话本、诗词、国画中直接搬用叙述 方法、结构形式和艺术技巧,而是致力于从审美 意识上来把握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使影片渗透 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神韵。
• 第三,影视艺术作为国际性的现代艺术,影视语
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
艺术技巧也是世界性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
影视作品,不仅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而且属于
全世界人民,为全人类所共享。
• 电影、电视的国际传播也带来了许多复杂的问题。
• 在国际传播的争议中,焦点集中在新闻、信息、
文化是否应该不受国界控制自由地流通。
离效果,从而形成了自己富于民族色彩的艺术风格。
• 印度电影业极富民族特色,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载歌载
舞,几乎达到无片不歌、无片不舞的奇特境地。
• 印度电影大多采用神话、宗教、历史、爱情、家庭等老一
套题材,讲究豪华的场面、艳丽的服饰、漂亮的明星、诗
意的台词和感人的故事,创造一个歌舞升平与充满梦幻的 世界。 • 印度民族电影中,除了绝大多数追求票房价值的商业片外, 也有少量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片,如《两亩地》、《流浪
架起国际文化交往的桥梁的作用。
• 电视的跨国传播一般认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就是1980年6月美国特纳广播公司创立的有
线电视新闻网(CNN)首次通过卫星向邻近国家
的电缆电视系统播送新闻节目。
• 卫星传播为电视提供了节目传送的手段,有线电
视则提供了进入千家万户的途径,使得电视成为
国际传播的首选媒介。
• 中华文化史上,“文以载道”始终是历朝 历代文艺家们追求的目标,向来都把文艺 当做教化社会、教育民众的重要工具,具 有强烈的责任感。
• 中国影视艺术史上,一大批优秀的影视艺术家, 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关注着国家的前途、民族 的命运、人民的甘苦、社会的动向,并且通过自
己的影视作品来思考并回答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
感、习惯性。
• 影视艺术的国际传播主要有如下几点作用: • 第一,可以借助电影、电视这两种现代传 播媒介,为世界各国人民起到展示本国民 族文化、联络各国人民情感、提供相互学 习的机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诸多作用。
• 第二,由于影视艺术是集科技、艺术、商
品、文化于一体的大众艺术,影视艺术的 国际交流不但是影响巨大的国际文化传播, 而且可以通过票房收入与广告收入,取得 巨大的经济效益。
• 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形成了一个以伦理教化为内核、
以蒙太奇手段和戏剧式叙述为工具的结构形态,
并且在事实上长期支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
• 重视影片的故事情节,忽视影片的画面造型,重
视电影的教化功能,轻视电影的娱乐功能,长期
以来成为中国电影的美学原则和美学倾向。
• 传统电影理论既有符合民族审美习惯和关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