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方法-常用进针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常用针法
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法。
(2)复式补泻手法 ,
①烧山火: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多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
2.常规消毒。
3.进针。
4. 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将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5.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当达到预定时间后,先将输出电位器退至“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将针取出。
5. 血肿
处理: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针刺注意事项]
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3.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1) 单式补泻手法
①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手用力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手用力为主。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要点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
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毫针刺法
对于不容易配合针刺操作的婴幼儿以及肢体痉挛性患者,不 适合留针,可略施行针手法后旋即出针。但对于一些机型疼 痛(如:阑尾炎、急性胆绞痛)则需长久留针,少则1-2小 时,多则10小时以上。
基本操作方法
(四)留针与出针 出针:出针时用左手按压针孔区域,右手持针作轻 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干 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中经络
上肢不遂加肩禹、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 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加绝骨、丘墟透照海; 足外翻加中封、太溪; 足下垂加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加中级、曲骨、关元。
中风病
(二)中脏腑 治则:醒脑开窍,闭症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进针法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 及皮肤向两边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 松张部位的腧穴。
注:此法用于腹部穴位。
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 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侧面或上端将针刺入。 注: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 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 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尖刺入 腧穴。 注:此法适用于较长针的进针。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5.血肿 由于针刺破血管造成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 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 疼痛剧烈,可马上采用冷敷,48小时后热敷。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6.气胸 若针刺胸部,背部或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易刺穿 胸腔和肺组织,气体集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 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 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因恐 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少量者,可自行吸收,对 于严重病例需及时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缓慢 输氧等。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方法
进针方法是指针灸中将针头插入皮肤以刺激穴位的方式。
常见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刺法:将针头直接垂直插入皮肤并到达穴位,适用于表浅穴位。
2. 斜刺法:将针头以一定角度斜向插入皮肤,适用于深层穴位。
3. 转刺法:在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转动针柄,使针在皮下旋转,产生刺激。
4. 穿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从一个穴位插入,然后穿过皮下组织到达另一个穴位。
5. 勾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手指与针柄搭配进行旋转、提拉、扳动等操作。
6. 扎刺法:将针头插入皮肤后,利用手指或者其他器械轻扎针柄,产生震动刺激穴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进针方法,针对不同的治疗需要和患者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进行操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进针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和穴位解剖知识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如果没有相关
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建议自行尝试进针操作,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上述学习了体表位置进针法。正确 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但临床上,亦常见 体表取穴一致,而治疗作用有较大差异, 为何?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有密 切关联。我们说腧穴是立体。在这三方 面可以体现出来。因而正确灵活运用三 者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重要环节。
(一)针刺的角度
四 行针手法 重点
毫针针刺入穴后,要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不 断调整针感强弱,或导向针感(向某一方向扩 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手法,称行针或运针。 即行针手法,其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可说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临床主要指提插 法和捻转法 当针尖穿透表皮,针芒在皮下或肌肉内行上下,进 退的行针动作为。为一种纵向行针手法,针由浅向深 谓之插,由深上退至浅谓之提,如此反复 进行即为 提插法。 要求:其法是在针刺达一定深度后施行,运用指力要 均匀,使提插呈直线形进出,如针身不能控制一定的 方向而呈曲线形时,则可发生局部痛感或扭伤局部组 织致出针后,遗留针感等。 注意提插幅度大小,层次变化,频率快慢及时间的长 短等,根据患者特异性及治疗目的灵活变通。 结合一定的轻重,快慢规律,可起不同补泻作用。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
有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 习掌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 持针、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灸学-毫针刺法针刺准备消毒针刺前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和治疗室内消毒。
针具消毒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擦干后使用。
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
③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加温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医生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方可持针操作。
持针施术时,如操作需要触及针身时,应注意接触手指的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在穴位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
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体位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刺方法常用进针法ppt课件
2020/9/22
.
7
夹持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2020/9/22
.
8
谢谢
2020/9/22
.
9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020/9/22
.
4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20/9/22
.
5
提捏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2020/9/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6
舒张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课程:传统康复技术
第四章第二节针刺方法
二、常用进针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
2020/9/22
.
教学要求
●掌握毫针常用进针刺法的操作, ●理解各种进针法的适用部位
2020/9/22
.
2
常用进针手法
常用进针手法
常用的进针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刺拨法:手法轻柔,主要用于治疗浅表疾病,针刺深度较浅。
2. 提捻法:将针尖沿皮肤均匀提起,然后再缓慢放下,适用于皮肤较滑的部位。
3. 摩擦法:针尖在刺入皮肤之前先进行旋转摩擦,可以增加刺激效果。
4. 穿刺法:直接将针刺入穴位深处,适用于肌肉层深部的治疗。
5. 转动法:针尖在刺入皮肤之后进行旋转,以增加刺激效果。
6. 旋转退针法:在刺入针后保持一定时间后,再慢慢旋转退针。
7. 深刺浅取法:针尖刺入较深,但不进一步刺入,适用于对局部表浅病变进行刺激。
8. 虚实综合法:在按揉到手麻感时,用一手指触及活络及经脉穴位,同时划圆刺按刺激即可。
9. 点压法:将针尖直接按压在穴位上,轻柔而均匀。
需要注意的是,进针手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疾病和穴位的不同进行调整,遵循针刺的原则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25
5
提捏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2020/2/25
6
舒张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2/25
7
夹持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020/2/25
4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
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课程:传统康复技术
第四章第二节针刺方法
二、常用进针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
2020/2/25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康复技术系 陈丽超
●掌握毫针常用进针刺法的操作, ●理解各种进针法的适用部位
2020/2/25
2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针刺方法
2020/2/25
3
单手进针法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2020/2/25
8
谢谢
2020/2/2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