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陈官营~东岗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环评证甲字第3611号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陈官营~东岗段)
环境影响报告
(简本)
建设单位: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
评价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二月西安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与类别
工程名称: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工程类别:城市轨道交通
工程性质:新建
1.2 线路走向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东西横贯中心城区,全长约26.798km,全部为地下线,线路西起西固区的陈官营站,与中川城际换乘后,向东经过崔家大滩、迎门滩、马滩三滩地区,在西客站与2号线形成换乘,线路出西客站后继续沿西津路向东行进,途经小西湖公园、文化宫,在西关什字与3号线形成换乘,之后线路继续向东沿张掖路至中央广场,而后线路南转至庆阳路、沿庆阳路向东经东方红广场,在东方红广场与2号线形成换乘后,线路再向东途经盘旋路、五里铺,至兰钢主厂区与3号线形成换乘。
线路基本沿既有主客流走廊布设,串联了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主要功能区块以及铁路西客站、小西湖、西关什字、东方红广场、东部市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直接沟通了城市第二中心和城市核心区。
1.3主要技术标准
1、正线数目:双线,采用右侧行车制。
2、设计最高行车速度:80km/h。
3、线路
(1)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正线一般R≥350m,困难时R≦300m;辅助线R≥250m,困难时R≦150m。
(2)最大坡度:正线i≤30‰;辅助线i≤40‰;道岔段i≤10‰。
(3)竖曲线半径:正线区间5000m,困难情况3000m;车站端部3000m,困难情况2000m;辅助线、车场线2000m。
4、轨道
正线应全部铺设无缝线路。
轨距:1435mm。
钢轨:正线、辅助线、试车线均为60kg/m;车场线50kg/m。
1.4车站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共设车站20座,全部为地下站;设换乘站5座,分别为西客站、西关什字站、东方红广场站、五里铺站及东岗站。
最大站间距2332m,为奥体中心站至世纪大道站区间;最小站间距842m,位于西关什字站至省政府站区间,平均站间距1344m。
1.5车辆段与停车场
工程设车辆段与综合基地1处,该位置位于鱼儿沟以东、东岗东路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的地块内,现状为废弃的兰钢主厂区和甘肃省储运公司,并零星分布有汽车销售公司;在线路起点陈官营设停车场,地处深沟桥以西、西固东路以南、既有兰新铁路北侧,现状主要为陶瓷市场、甘肃省盐业公司仓库的二、三层楼房,以及惠安堡的低矮普通民宅。
1.6工程投资及工期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投资估算总额198.2亿元,技术经济指标73962.22万元/正线公里。
总工期60个月。
2.工程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
2.1振动环境
1、环境振动现状
本次工程沿线环境振动敏感目标112处,其中住宅(含商住)90处,学校及科研院所12处,医院10处。
根据监测,位于居民、文教区共25处敏感点昼间的振动监测值为54.1~61.2dB,夜间监测值为51.0~58.2dB,位于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共87处敏感点昼间的振动监测值为53.6~61.2dB,夜间监测值为50.8~57.1dB,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现状未出现超标情况。
2、环境振动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位于居民、文教区共25处敏感点运营期列车运行振动VL Z10在62.2~74.0dB之间,对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居民、文教区的振动标准值,昼间5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3~4.0dB,超标率20.0%;夜间15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2~7.0dB,超标率60.0%。
VL Zmax预测值在65.2~77.0dB之间,对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居民、文教区的振动标准值,昼间共有15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2~7.0dB,超标率60.0%;夜间19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1.3~10.0dB,超标率76.0%。
位于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共87处敏感点运营期列车运行振动VL Z10在58.5~77.7dB之间,对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振动标准值,昼间2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9~
2.7dB,超标率2.3%;夜间15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1~5.7dB,超标率17.2%。
VL Zmax预测值在61.5~80.7dB之间,对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振动标准值,昼间共有15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1~5.7dB,超标率17.2%;夜间36处环境保护目标超标,超标量为0.9~8.7dB,超标率41.4%。
3、二次结构噪声预测
全线11个敏感点中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值为36.5~42.1dB。
其中2处敏感点列车通过时振动引起二次结构噪声超标,超标率为18.2%,超标量为0.1~0.3dB。
4、环境振动防治措施
对于振动超标的环境敏感点采取轨道减振等措施。
初步建议对超标的55处振动敏感点采取轨道减振措施路段共14040单延米,在采取措施后,各敏感点的环境振动均可达到相应标准。
2.2声环境
1、声环境现状
本次工程沿线环境噪声敏感目标19处,全部为风亭噪声敏感点,其中住宅16处,学校2处,医院1处。
其中2处学校、1处医院位于2类区,其余16处敏感点2处位于1类区,14处位于4a类区。
根据监测,4类区各监测点噪声值昼间为56.5~72.3dB(A),夜间为47.1~63.1dB(A),昼夜1处监测点超标,超标量为 2.3dB(A),夜间10处监测点超标,超标量为1.3~8.1dB(A);2类区各监测点噪声值昼间为62.8~71.2dB(A),夜间为55.9~63.7dB(A),所有监测点昼夜均超标,超标量为昼间2.8~11.2dB(A),
夜间为5.9~13.7dB(A);1类区各监测点噪声值昼间为54.1~54.6dB(A),夜间为47.2~48.9dB(A),所有监测点昼间不超标,夜间全部超标,超标量为2.2~3.9dB(A)。
2、声环境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4类区各预测点噪声值昼间为57.5~72.5dB(A),夜间为52.6~69.0dB(A),昼夜3处预测点超标,超标量为0.8~2.5dB(A),夜间13处预测点超标,超标量为 1.1~14.0dB(A);2类区各预测点噪声值昼间为64.5~71.3dB(A),夜间为61.2~64.3dB(A),所有预测点昼夜均超标,超标量为昼间4.5~11.3dB(A),夜间为11.2~14.3dB(A);1类区各预测点噪声值昼间为60.2~60.5dB(A),夜间为59.5~59.7dB(A),所有预测点昼夜间均超标,超标量为昼间5.2~5.5dB(A),夜间为14.5~14.7dB(A)。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18处超标敏感点中,将15处敏感点中的14处风亭加长风道内的消声器;2处敏感点建议拆迁保证敏感建筑物与风亭距离不小于15m;10处敏感点中的10处风亭建议调整其位置及布局,保证敏感建筑物与风亭距离不小于15m,通过以上措施,可使敏感点处环境噪声维持现状。
2.3电磁环境
本工程均为地下线,在东岗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出入线有有线电视覆盖,入网率达100%,居民收看电视信号良好,电视信号基本不受电力机车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干扰。
工程设置2处主变电所,其中西部主变电所设置在西客站附近,东部主变电所设置在五里铺站附近, 30m范围内均没有居民住宅、学校、医院
等敏感点。
根据类比上海地铁一号线灵石路主变电所监测资料分析可知,本工程建成后主变电所的电磁辐射不会危害附近居民的健康。
为消除居民的心理顾虑,在变电所布局时,主变电器等尽量布置在远离周围敏感建筑物的一侧。
2.4生态环境
1、影响分析
(1)征地影响分析
兰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线路正线全长26.798km,项目占地分为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占地共计116.53hm2,其中永久征收用地65.8hm2,临时用地50.73hm2。
本项目占地类型均为城市建设用地,其中工程永久征地占总用地的56.5%,临时用地占总用地的43.5%。
征收永久用地主要分布在两端的车辆段及其出入线、停车场及其出入线、车站出入口和风亭、主变电站范围内;临时用地有施工场地临时占地和临时堆土场,施工临时占地主要分布在既有道路上,弃土场尽量利用城市已有的弃渣土场地。
(2)动植物影响分析
根据一号线征用地情况及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工程占用的均为城市建设用地。
工程部分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将占用城市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内的绿地,由于数量较少,对城市绿地系统不会造成影响。
经过现场充分调查,工程用地范围内未发现古树名木。
由于一号线沿线野生动物主要为常见的鸟类及啮齿类动物,适应性较强,且区域内有许多动物的替代生境,动物比较容易找到栖息场所。
再者
项目地面施工范围小,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影响有限,运营期地铁列车运行不会对动物造成影响。
(3)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经分析预测,本项目原地貌水土流失量为3495.50t,在建设期内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16664.52t,可能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3169.02t,项目建设在不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的开挖土方将会产生严重的流失,遇到暴雨,有产生沉陷、滑塌的潜在危险,将有可能延误工期,给工程本身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并且由于工程对地表的大面积开挖与扰动,破坏了原有的城市景观。
本项目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附属设施区、施工营地及便道、临时堆土场区域的流失量占流失总量的96.69%,这些区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植物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及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
2、缓解及保护措施
(1)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本工程用地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为尽量减小工程占地对兰州市用地规划的影响,建议通过政府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规划和调整,加大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尽量减少工程占地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区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动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占地应尽量缩小对植被的破坏范围,临时施工场地应避免占用
城市绿地,尽量选择在硬化地面设置;加强道路两侧及绿化林木的保护,对于有成活能力的树木、苗木尽可能采取移栽措施,以减少对既有植被的破坏。
2)项目用地范围内植物防护措施除考虑主体工程防护和水土保持功能外,还应考虑具有景观及环保作用,使水保、绿化、美化、环保有机结合为一体。
3)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所有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
4)施工期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施工机械和车辆噪声及夜间灯光对野生鸟类的惊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5)对于穿越黄河地段施工作业,做好机械保养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并精心组织施工作业,禁止向黄河河流中直接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最大限度保护水体不受到污染。
(3)水土保持措施
1)对于施工期间的施工场地、临时生活区、机械停放场等临时施工设施周边设排水沟,施工结束及临时设施拆除后,改造其被占压、破坏的地表,恢复原使用功能。
2)在施工期间施工区域两侧采用挡板与外界隔离,对临时堆渣采用防雨布遮盖。
工程排水需经沉砂池沉降后方可排放,防止泥沙直接进入城市下水道或水体;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弃土、弃渣要及时清运,避免随意排放,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中注意原料的合理利用,避免原料沿途洒落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3)工程弃土应根据设计的要求,及时清运至指定的弃土、弃渣场,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平整;建筑垃圾及时清运至定点的弃渣场地,以减少水土流失。
4)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确保地面工程和土石方工程避开汛期,并同时备好临时防护材料和加强临时防护措施。
严禁施工机械和施工车辆违规行使,减小车辆运输中扬尘及抛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5工程对文物影响分析
根据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委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工程沿线共涉及白衣寺塔(包括多子塔、菩萨殿及铁柱宫)、金天观及兰州府城隍庙三处古建筑(群),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经过该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获文物部门批复。
1、施工期文物影响分析
(1)白衣寺影响分析
根据《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中分析:轨道交通一号线线路经过兰州市博物馆地段,从市博物馆大门(即铁柱宫)前以地下隧道形式穿过白衣寺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其中,左线线路穿越白衣寺文物保护范围长度40米,穿越建设控制地带长度30米;右线线路未穿越白衣寺文物保护范围,穿越建设控制地带长度为30米。
工程地下线通过该段采取盾构法施工,工程在白衣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内南侧隧道顶部距地面为16.8米,盾构施工对既有建筑物将会产生一定的沉降影响,针对工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设计中采取了隔离桩
加固等防护方案。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在采取隔离桩加固防护后,盾构施工引起构筑物基础最大沉降显著减小,满足“最大沉降量不超过+5~-15mm,局部倾斜不超过0.001”安全评估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
(2)金天观影响分析
根据《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中分析:本工程线路和文化宫站位部分区段设置于金天观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车站及一号线区间工程未涉及金天观文物保护范围。
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金天观建设控制地带,穿越建设控制地带长度为290米。
受影响的单体建筑为老子殿、三公祠、雷祖殿,分别距车站水平距离为72m,104m,112m。
结合文化宫站的实际情况,工程采用明挖顺做施工。
考虑到线路与文物建筑的位置关系,金天观建筑群在水平距离上具有代表型的为老子殿,经计算可知,老子殿基础沉降量最大为0.596mm,四个监测角点的不均匀沉降最大差值为0.274mm,最大局部倾斜0.00002,远低于标准“最大沉降量不超过+5~-10 mm,局部倾斜不超过0.0005”安全评估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
(3)府城隍庙影响分析
根据《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中分析: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从兰州市府城隍庙地下南侧的建设控制地带边缘穿过。
工程避开了城隍庙主体,距城隍庙保护范围约62米,工程线路从兰州府城隍庙建设控制地带以南约12米处通过,穿越城隍庙建设控制地带160米。
为了减少隧道施工对古建筑的影响,降低区间隧道通过古建筑保护区时的风险,施工选择以盾构掘进通过。
兰州府城隍庙典型保护单体文物为牌坊、享殿,分别距车站水平距离为75.68m,136.43 m。
经计算可知,地表最大
沉降为28.341mm隧道中轴线20m范围内地表沉降最小为4.662mm,牌坊基础沉降量最大为0.535mm,四个检测角点的不均匀沉降最大差值为0.034mm,最大局部倾斜0.000003,远低于标准“最大沉降量不超过+5~-15 mm,局部倾斜不超过0.001”安全评估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
2、运营期振动对文物影响分析
根据《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中预测结果,在运营期不采取减振措施的情况下,列车运行时金天观及兰州府城隍庙的振动速度小于规范要求容许振动速度,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但白衣寺塔(包括多子塔、菩萨殿及铁柱宫)振动速度大于规范要求容许振动速度。
3、文物保护措施
根据《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环评提出以下文物保护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遵循在基本建设工程中“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工程建设前文物考古部门对工程沿线进行详细的文物勘探调查工作。
特别是对于车站、进出口、风亭等地面建筑拟建区域应加强考古探勘,摸清工程沿线地下文化遗存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并提取文物和考古资料。
若遇到重要发现,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并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进一步保护方案设计和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2)优化线路方案,尽量绕避价值巨大的遗址和遗迹分布密集区,最大限度远离白衣寺、金天观及兰州府城隍庙等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工程涉及的文物,线路纵断面应加大线路埋深,避免对其造成破坏。
(3)为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安全,选择先进成熟的盾构施工方法,并采取隔离桩加固和袖阀管跟踪补偿注浆加固方案,加强基坑支护及钻孔桩施工工艺,以减少施工引起沉降对文物的影响。
(4)加固保护措施设计应达到文物保护部门相关规定和要求,既满足文物古建筑保护要求,又确保文物古建筑安全;通过加固设计,使得隧道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隆起均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以内。
(5)文物段施工前,制定详尽的动态监测方案和应急反应预案,切实做到信息化施工,施工中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危及文物安全,及时启动应急反应预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安全。
(6)线路在通过白衣寺塔(包括多子塔、菩萨殿及铁柱宫)时将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进行减振,设置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共340m。
虽然列车运行时金天观及兰州府城隍庙的振动速度小于规范要求容许振动速度,但考虑到文物的重要性,线路在通过金天观及兰州府城隍庙时将采用III型轨道减振器进行减振,设置III型轨道减振器共1820m。
2.6 水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现状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沿线涉及的主要河流为黄河干流(西柳沟至青白石段),根据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黄河干流西柳沟至青白石段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的要求。
根据《甘肃省兰州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年报》,兰州市区域地下水质可分为Ⅱ级水、Ⅲ级、Ⅳ级水和Ⅴ级水,其中Ⅱ级水主要分布于黄河近河岸地
带及南部山区地段,Ⅲ级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Ⅳ级水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和五泉山西龙口和西北民院附近地段,Ⅴ级水广泛分布于西固、城关区及断陷盆地局部污染严重的地段。
根据工程钻孔的水质监测分析资料,工程在迎门滩站至西站区间范围内地下水质取样基本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限值,其它位于西固及城关区地段,由于两个区域的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极差,水中的总硬度、氯化物、硫化物等离子严重超标,地下水质已不具开采利用价值。
2、主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停车场生产、生活污水和车站生活污水经相应工艺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纳入既有城市污水处理厂。
(2)本工程区间隧道盾构段和浅埋暗挖法施工段由于不需要大量降水,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沿线各明挖车站施工降水的影响半径在183.50~1294.13mm之间,主要是由于部分车站和区间位于渗透能力较好的砂、卵石层;工程总体上不会对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产生影响;最大地面沉降量可控制在30mm内,全部满足基坑沉降的一级控制标准。
(3)本工程以区间隧道的形式通过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自备水源,对于距离较远的水源井区间隧道不影响黄河水对其的补给,对于距离较近的水源井区间隧道的阻挡使其过水断面减少,但相对整个过水断面比例较小,因此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会对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自备水源的供水产生较大的影响。
2.7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工程所经地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
根据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项目区PM10现状浓度超标,SO
2、NO2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2、本工程建成后,将替代大量的地面道路机动车交通,缓减交通拥挤程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经预测,在轨道交通替代地面公交车的情况下,CO、HC和NOx在营运初期的削减量即可达到1259.70t/a、171.21t/a和176.97t/a,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3、本工程部分车站风亭距周围敏感点较近,在夏季可能对敏感点有轻微的异味影响。
建议对离敏感点较近的风亭位置进行适当调整或对部分敏感点拆迁,使排风亭距最近敏感点的距离大于15m。
2.8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沿线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生活、生产垃圾、调机机车废蓄电池等。
根据预测,生活垃圾排放量不大,约992.8t/a。
生活垃圾通过集中收集,由环卫系统运往垃圾填埋厂进行无公害处理;调机机车更换的废蓄电池由厂家回收,妥善处理。
本工程拆迁建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49万m3,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全部运至兰州市建筑垃圾消纳场填埋,因此,本项目在施工及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甚小。
3 工程的环境可行性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符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线路全部采用地下形式,减少了拆迁和占地数量,体现了环保原则。
轨道交通是一种运量大、效率高、污染小的运输方式,能大量替代地面交通,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现象,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工程建设具有环境合理性,工程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工程在施工和营运过程中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并产生噪声、振动、电磁、废水等环境污染,但相对于地面交通,本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且通过落实设计和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