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洛阳诗韵》创新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洛阳诗韵》创新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6 月出版的中职语文(共用基础平台)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话题是“爱的呼唤”,《洛阳诗韵》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是意味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描摹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 1300 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感情。

文本确实优美的展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味,可是单纯依本而读,又太单调枯燥且单薄、抽象,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学,更别说深刻体验洛阳的诗韵。而带学生去实地观赏又不太现实。于是我想何不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同学们去网上搜索资料,领略洛阳的古美奇绝,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呢!

[ 学生分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对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如果利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但是职业中学的实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职校生源素质低,基础知识薄弱。我们曾对职业中学不同年段的 300 名学生就是否喜欢语文课作过一个随机抽样调查,有 37% 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喜欢;有 33% 的学生认为只是为完成任务,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还有近 30% 的学生却根本就不喜欢语文课。如此重要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居然有这么多的学生不喜欢,实在值得我们关注。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讲课方式过于陈旧,大部分语文课都是在教室进行,以教师讲为主,课外实践活动却很少;二是学生认为自己来职校是学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语文无所谓,所以学生对语文提不起精神,更不感兴趣。

由此,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学习语文的问题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改变传统的过于陈旧的讲课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许是最好的方案。

[ 设计理念 ]

语文学习要有一种大语文理念。所谓大语文,即视野、知识、能力和境界的最大化。语文课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应具有人文性,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所以,教师要把“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起来,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就具体的课文而言,要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联系天文、地理、哲学、科技、新闻热点等,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品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化的过程。它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把重点放在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上。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得到培养。所以,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上激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质疑;在实践中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哲理、观点、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是打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掌握也是语文能力的一部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尤其是网络来查阅资料,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来源于课外。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 教学设计 ]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学习《洛阳诗韵》。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中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所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取活动过程评价和活动成果评价两部分。活动过程评价包括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的作品等具体项目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自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同学互评由活动小组的组长为组员作活动表现的评价,而组长则由其他组员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督促完成工作,又可以树立起组长的威信,同时形成团体意识。教师评价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除了评定学生活动态度、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还应撰写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评语,评语要具有正面性、鼓励性和指导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设置了小组活动情况记录表(由组长填写)、个体活动过程记录评价表(每位同学一张。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和活动展示评分表(有评委填写)。

一、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表现手法。

( 二 )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搜索信息、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能力和介绍洛阳的表达能力,总结评价能力。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目标:通过活动,学生深刻感悟并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课前准备:

(一)分组:全班分为 4 组,并选出组长和准备上台介绍洛阳的代表。

(二)选评委: 5 — 6 位。

(三)布置任务:

1 、主题:你说我说 , 走进洛阳

2 、要求:《洛阳诗韵》中提到白马寺、牡丹花会、唐三彩、龙门石窟四项,每组负责一个项目另加其它有关洛阳的有价值的内容,以文本为第一手材料,上网搜索资料,写介绍洛阳的文字,制作洛阳风光图片,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洛阳。

(四)小组活动情况记录表 4 (附后面);个体活动过程评价表(每位同学一张);活动展示评分表 16 份(附后面);练习(每位同学一份)。

(五)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包括文字与图片),每位学生写介绍洛阳的文字,并录入电脑,写上姓名,通过 QQ 或邮箱发送到组长处,由组长汇总,与本组上台发言者整理介绍洛阳的文字,交给老师批改,然后学生制作相应的洛阳风光图片,填写小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上交。

(六)多媒体教室(有大屏幕)。

(七)课堂展示时间约 1 节课。

三、课堂展示(评委打分):

(一)各组派已选好的代表上台介绍洛阳,配合多媒体——本组所制作的洛阳风光图片。

(二)抢答题(有关《洛阳诗韵》的内容)。每组组员进行抢答,以站起来为标准,每抢答对一题,在你所在组家 5 分。

(三)总结评价,深化提高。由学生来谈感想或写体会。(学生谈感想,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写体会,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还有老师的评价,以正面性、鼓励性和指导性为主。

四、回归文本。

(一)品味( 1 — 5 )段语言。

(二)梳理写作思路。

(三)小结“诗韵”内涵。

五、作业:完成老师发给同学的练习。

[ 创新点 ]

(一)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语文课是以本为本,重视双基的落实,是单纯的语文课,是单一的学习语文,是小语文教学。而本设计跳出了这一束缚,走向大语文教学,让学生走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走进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相依的网络,上网搜索信息,加工信息,制作多媒体,再上台介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大语文教学使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贴近生活,变得更有趣,变得丰富多彩;同时语文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是大部分课都是在课堂进行,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课外的实践活动较少。虽然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往往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本设计完全打破了以前的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变为实践活动课,以活动的形式来学习语文,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真正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已退居幕后,只作牵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