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龙纹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古玉龙纹的发展与演变
龙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吉兆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等神奇功能。
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
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龙的形象实际上是古人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想象而成的一种神物。
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描绘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叫,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各个时代对龙纹的理解不同,囚而龙形玉器各有差异。
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
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史前时期到汉代的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萌芽期(史前时代)
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
红山文化玉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代表了早期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的玉龙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得最为栩栩如生(图1)。
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高26厘米,身体呈“C”形,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眼尾细长上翘,额上及颚底均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
龙须及脊背上雕刻有长鬃,长21厘米,占龙体1/3以上。
龙背钻有一个圆孔,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件大型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平雕、浅浮雕手法表现,通体琢磨光滑圆润,龙体曲伸刚劲有力,长鬃高扬飘举,显得极有生气。
而玉猪龙则是最常见的龙形玉器(图2),它的身体作环体,首部似龙又似猪,有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吻上和眼周围还有表现颜面皮皱的线纹多道,有的玉猪龙还有露在嘴外的獠牙。
有些学者指出这种形象主要来源于猪首,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大型玉龙也是从玉猪龙演变来的。
发展期(商至西周时期)
商代玉龙的数量较史前时期为多,无论质量、图
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但是商代玉龙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史前玉龙的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时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其共性特征为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块形、环形和扁平形三类,其中以蜷曲成块形者居多。
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头部长有蘑菇形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器表多以双钩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面貌的纹饰,浮雕感较强。
商代玉龙常呈片状,最常见的是被称作“蟠龙”的龙形玉佩,它细致、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较为精美。
商代玉龙大多作盘曲状,头尾衔接,眼珠外凸,有钝角,有爪或无爪,遍体装饰鳞纹和卷云纹。
龙的头部刻划
往往以夸张手法表现,这一点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为圆雕,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浅褐色沁。
玉龙张口露齿,“臣”字形目,头顶有一对柱形角粘于颈上,双爪足,背有扉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于身侧,呈伏卧状。
玉龙下颏正中有一对钻的小孔,可供系挂用。
此器为所见商代玉龙中唯一的圆雕作品,且制作精致,身形五官清晰可见,对于了解玉龙和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商代玉龙的具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
西周玉龙基本延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钩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采用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钩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西周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的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
西
周的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自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而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
西周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纹较少。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1本可分为三种:?i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块形龙,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较之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龙身较商代的更为细长,龙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者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
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
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块形龙相似。
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高2.9厘米,长41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玉雕,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
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麟(xi)等。
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钩技法杠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
划,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士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其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
繁荣期(东周至汉代)
战国时期的玉龙是直接在春秋晚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期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
战国时期,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玉龙的出土地点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又以河北、湖北、河南、山西境内出土数量最多。
常为两件形制相同的玉龙成对出土。
大多出自王侯、贵族等的较高规格墓葬,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中出土达144件。
此外祭祀、盟誓遗址之中也有发现。
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征集的战国玉龙的造型和形态,可将之分为两个类型,即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
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
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
交缠式,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件,长6.6厘米,龙身细长弓曲,于体中部斜交尾呈“X”形。
并体式,如山东淄博临淄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一件,长11.1厘米,双首龙形,两端透雕龙首,尖卷唇,水滴眼,独角利齿,饰勾连云纹,中部有穿孔。
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
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
战国玉龙的龙身很长,蜿蜒曲折,造型呈“S”形,一般成对出现;龙身上的装饰最初以云纹、谷纹、变形“S”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有的光素无纹。
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
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
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
还出现了一条阴刻线横穿在两三个小圆圈中间的极为特殊的纹饰。
战国中晚期的玉龙或玉虎,口形相似,均为大张口,形象凶猛,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龙身躯为“S”形,头部近似马头;龙眼多琢雕成圆形带梢、菱形、腰圆形等几
种。
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谷纹,制作运用了新的减地突雕法工艺,即先将谷纹形状大致突现,再将四周地子减低,然后把谷纹出芽弯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条尾巴均无痕迹,达到完美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玉器在抛光技术的运用上也非常独特,边角处理锋润,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抛光均匀,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至今表面光亮度极高,被后世赞誉为玻璃光。
根据战国玉龙的出土情况,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断战国玉龙除作为随葬品外。
还是祭祀的礼器。
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遗址出土玉龙30余件,侯马盟书遗址、侯马祭祀遗址和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也都有玉龙出土。
这些出于祭祀、盟誓遗址中的玉龙,显然与祭祀、礼仪有关。
战国时期,农业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旱涝灾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农业的丰收,于是,先民们经常性地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地亩丰产。
传说中龙是雨神的化身,能呼风唤雨,自然成为崇拜和祈祷的对象。
战国玉龙的身上通常饰有谷纹、云纹,二者是
丰收和降雨的代表性符号。
且《说文》载:“珑,祷旱玉也,为龙纹。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说文》的描述,可见祭祀遗址中出土的饰有谷纹、云纹的玉龙当属珑类,是祈雨的礼器。
除祈雨外,玉龙在当时还具有玉币的功能。
玉币是古代用于朝聘或祭祀的瑞玉。
《周礼?天官-大宰》载:“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郑玄注:
“玉币,诸侯享币也。
”东周时期的盟誓活动上,常将盟书、牺牲与玉币一起埋入坎中,以期得到神灵的监督。
河南温县盟誓遗址中除发现大量书有盟辞的圭形石片外,还在一些坎中发现玉龙、玉璧、玉兽等,这些玉器在此当属玉币。
秦汉时,龙被封建帝王用作自身及其家族的象征。
秦始皇被司马迁称为祖龙,而汉高祖刘邦,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身世与龙相联系的皇帝。
从此以后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把自己的儿孙称为“龙子龙孙”。
汉代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玉器为皇室专用,其赏玩佩戴的主流群体是上层统治阶级,它所体现的首先是王者之气韵,“王者无敌,莫敢当
也”(《公羊传成公元年》)。
王者之气是威严、狞厉可
畏、唯我独尊的霸气,是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雄心,以及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
整体上看,汉代龙纹玉器在构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构造模式,更多的是寻求生动变化的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对称平衡,而追求一种内在的呼应。
经常看到一龙仰天长吟、一凤回首相和的造型;或一大螭龙穿云而出,一小螭龙环绕凝视的造型(图12)。
这样的构成,区别于原有传统造型中左右几乎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也就是古人称谓的“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种有内涵的平衡。
玉龙的躯体塑造多呈“S”形弯曲。
“S”形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躯体粗细有变化,错落有致,转弯处流畅而无丝毫阻塞感,也显得富于张力和弹性。
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汉代玉龙躯体上少了很多的装饰纹样,更加简洁、洗练。
汉代玉器摈弃了战国玉器中龙的躯体多以卧蚕纹、勾连云纹、网纹为主要装饰风格的样式;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突出躯体的立体感、肌肉感,用很少的游丝毛雕线来装饰躯体,强调关节转折的力度和动感。
局部点缀流云纹或卷云纹,既避免大块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行天下、翱翔云际的主题。
在龙的四肢表现上,古代玉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