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较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

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比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

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

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3.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
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

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表直接比较法
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

读懂插图中的内容,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潜力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向斜与背斜图、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等等。

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景观图,如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与青藏高原的放牧业两幅图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

通过看图分析得出,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主要种植小麦;青藏
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草场广布,人们从事粗放的放牧业。

可见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类比
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基础,与新讲的地理知识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或共性。

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面与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同样,运用比较法也可以对两个地理区域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

即讲授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学生已学过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共同特征,也具有相异的特征。

如日本与英国气候的比较,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二者同为300N左右,为什么气候与景观完全不同?再如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形的比较,二者都具有北宽南窄的轮廓特点,西部都是高山区,南美洲的东部则平原与高原交错分析。

3.自比
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因为这种比较是从时间跨度上进行的纵向比较,所以也称纵比。

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我比较,可以提示其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各个异同点,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现在和过去,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

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950-1960年速度快,1960-1980年速度减慢,1980年至今速度加快。

进一步结合其间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主要形成原因。

又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采用讲授法,按教材
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就很难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

这时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专题比较
就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虽然都分为三个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

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大洲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启发他们总结归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5.综合比较
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一般用在复习课。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讲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等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气候、地形、主要畜种或作物、典型案例等。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认识千千万万个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时,更需要进行比较。

比较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

通过它可使观察得到深入,思维得到发展。

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

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

一、类比法
就是教师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同类异型比较法。

1.同类同型比较法
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例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比出相同点:科迪勒拉山系及分布,面积广大的平原和高原,北宽南窄的轮廓特点。

又如,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

这种作为比较对象既是同类地理事物,而且对比各点的特征又相同,对比结果会得出两种地理事物具有共同的地理特征,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同类异型比较法
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比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比较,这种作为比较对象虽属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但对比各点却具有相异的特点。

比较的结果会得出两种地理事物具有相异的地理特征,常常可以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二、借比法
有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想像的,而它往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常常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借比法了。

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像、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这样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这种方法也具有启发性和直观价值。

例如学习地震时,
有些学生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容易混淆。

当讲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后,用炸弹作比喻,炸弹的爆炸力比做震级,炸弹的杀伤力比做烈度。

一颗炸弹的爆炸力是固定的,但炸弹的杀伤力除了受炸弹的爆炸力直接影响外,还要受离炸弹的远近、预防性的措施等因素影响。

利用这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震级和烈度的异同与联系,便于加深记忆。

三、自身纵比法
就是单一事物从时间上,或从发展过程中“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

1.从时间上比较
地理学不仅让人们了解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更必须让人们清楚某一时间段落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通过分时间段落对地理事物自身纵向比较,才能认清它的真面目。

例如恒星在短时间内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它的运动,但通过北斗七星十万年以前、现在、十万年之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图形进行比较,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认清了“恒星不恒”。

2.从发展过程中比较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纵比法,可以把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消亡表述得极其清楚。

例如,可利用“奇峰异洞”电影片演示喀斯特地形发展全过程:“含有碳酸的雨水落到石灰岩层的表面,从产生溶纹开始发展到溶沟、石林、峰林,到进一步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

”通过喀斯特地形自身纵向比较,就可以了解喀斯特地形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四、图表直观比较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
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1)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20℃,广州1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2)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

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爬犁
,说明冬季严寒。

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

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象理解。

五、并列比较法
这是一种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并列进行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目的,一方面肯定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更重要的是找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突出个性,特征。

如把我国长江、黄河、海河、珠江和塔里木河几条河流并列起来进行发源地、长度、流量、上中下游主要特征、水利开发利用及治理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了它们的共性,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很好。

六、中心对象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突出中心对象而分别同周围若干对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但这些对象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和相互的,而是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其余所有比较对象彼此之间并不进行比较,只和中心比较对象发生比较关系。

例如在讲亚马孙河时,常常这样比较:按长度它不如尼罗河长,论流域面积和流量又大于尼罗河,居世界首位;若比水力资源它又不如刚果河……
教材中也常用百分比图来作比较,这种图不仅可以两项对比,更方便以一项为主进行环比。

现以《世界七大石油区探明储量比较图》为例,如中东与其他地区的总量比,可说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如分别与各地区相比,还可得出中东石油储量是拉美石油储量的约5.4倍,是前苏联石油储量的11.2倍等结论。

同理,当然也可以其他某一地区为中心,与另外一些地区进行环比。

七、联系比较法
就是把两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进行比较的方法。

如对地势高低对气温分布的影响这个概念,可以把位于北纬30°附近的杭州和拉萨的夏季平均气温值联系起来做比较,在海拔高度仅10米的杭州7月平均气温28.6℃,而拉萨只有13℃,原因是拉萨的海拔高度比杭州高达2600米以上。

通过比较,可以形成“一般说来,平均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气温分布规律。

如果在复习时,把非洲轮廓与欧洲轮廓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使它们的个性更突出,印象更深刻。

八、综合比较法
这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比较复杂的比较方法。

它要求把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地理综合体的各个要素,全面地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这种比较法能使学生获得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各个地理要素,各个生产部门及其整体的完整概念。

综合比较法多用于复习课,因为这种方法最好是对综合的内容都学过之后,才便于做全面的综合性比较。

例如,在讲完中国地理总论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复习,把秦岭—淮河线以南和以北的气候、农业生产等各个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的比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

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地理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等,学生往往易混淆或感到抽象难以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一、比较法的作用
1.有利于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

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

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3.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
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

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表直接比较法
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

读懂插图中的内容,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暖锋和冷锋图、向斜与背斜图、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图等等。

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景观图,如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两幅图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

通过分析图中显示的信息,湄南河平原气候湿热、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机械化程度低,主要种植水稻;澳大利亚地势平坦,
草类茂盛,发展畜牧业。

可见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劳动力、机械、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类比法
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类比法不仅经常应用于表象的形成过程,也常在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用。

现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为例: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显而易见,相同点是大陆西岸,不同点是纬度位置不同。

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联想各自所处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必将大大有利于基本概念的形成。

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反方向的分析方法,即比较气候特征的差异,再分析形成原因。

又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用类比法分析区域的差异,能使学生对整个区域地理知识了然于胸,而不是割裂成每一个单独的区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相似的区域加以比较,分析区域之间的异同点,既能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又能为某一区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以中国东北地区和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二者区域差异: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二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引导学生列出上述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尤其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矿产资源,悠久的开发历史,重工业发达,但近年来有衰落的趋势,这一点和鲁尔区发展历程十分相似。

③.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从鲁尔区的成功转型中寻找东北未来的发展方向: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③整治污染,美化环境。

④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

3.纵比法:
将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去和现状,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

如对其自然地理方面的比较,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地形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形态,河流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状况,气候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特点,而对人文地理方面的比较,可显示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如:迫于人口压力,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但是湖泊面积变小,水灾频繁,反复的洪水劫难,使人们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防灾兴利之本,开始退田还湖。

4.专题比较:
就是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同样发展畜牧业,将西欧诸国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乳畜业;美国高度地域专门化的乳畜带;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利用草原辽阔开展的大牧场放牧业进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总结归纳。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再如:对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进行比较,就可看出:它们都位于北方,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短,含沙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冬
季封冻等共同特点。

对这些特点加以概括,便可形成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概念。

5.综合比较法:
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一般用在复习课。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讲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问题或解决措施等。

又如讲完中国地理后,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进行综合比较,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被比较的内容应该是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否则,将适得其反。

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物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由此使地理事物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