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中图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2.1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非标准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全部热带雨林生物 B.青藏高原上的全部高山苔原生物 C.海南岛清澜港爱护区的全部红树林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群落是指肯定区域全部生物的集合,D 项仅指红松一种生物,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
答案:D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四周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养分关系图中与右图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 )解析:题曲线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只有D 项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D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精确 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
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B4.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争辩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育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天数 开头时 第一天 其次天 第三天 第四天A.对比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育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解析: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育,则对比组应当是异湾藻单独培育。
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力量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
人教生物教材《群落的结构》PPT精讲课件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属于生命系统,具有物种组
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成、种间关
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 系、空间结构等特征,群落可以发
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 生演替(生命观念)
种类型
2.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 并用数学模型表示(科学思维)
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制订并实施方案:用取样器取样
和分布特点
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实验: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科学探究)
01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知识·能力·素养 考法·考技·考能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提示:生物群落包含所有的生物种群。
(×)
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
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
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
4.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土壤盐碱度、光照强度及
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
6.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
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人 教生物 教材《 群落的 结构》 PPT精讲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人 教生物 教材《 群落的 结构》 PPT精讲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 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演替到树林阶段后,其群落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B.湖泊沿岸、近岸区和湖心分布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结构的存在利于减少生物间生存斗争,优化利用环境资源 D.森林中生物群落有垂直结构,而玉米田生物群落无垂直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群落的结构(2019精品课件)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我国南北群落水平结构差异取决于:温度 我国东西群落水平结构差异取决于:水分
落叶阔叶林
苔原
针叶林
高山草甸
高
针叶林
高
落叶阔叶林 海拔
山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低
低 温度
高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 物呈水平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
三 、 空 间 结 构 (
空空间间 结结构构
垂直 特 结构 点
分层 植物分层 阳光 分布 的原因
动物分层
的原因 栖息
镶嵌 分布
空间 食物
概
特点
条件
念
水平
地形、土壤湿度
图 )
结构 影响因素 和盐碱度、光照 强度等
捕食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种内关系(同种) :
1 种内互助 2 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不同种) :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
概念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物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 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体内或体表,摄取养分营生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动物: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 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水平结构
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例:地表因降雨量、温度等生态因子
的影响,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热带雨林、 温带森林、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2、水平结构
原因: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等因素的影响
特点:呈镶嵌分布
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3-4.3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 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 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两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 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动物的分层现象(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
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常常呈现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 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 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种内互助
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在群体生活中分工合作,互 相帮助的现象。
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采集方法: 取样器取样
例题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丰富度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丰富度调查的结果分析
例题2:(09江苏多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 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 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 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 述,正确的有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针叶林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 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 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 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 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位置不能构成垂直结构 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 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3 新人教版必修3

当堂检测
1、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 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D)
A. 有效避免竞争 C. 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D. 以上都正确
2、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光照 强度
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 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 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 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 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 的苔鲜和昆虫。
?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原因: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等因素的影响
复习: 种群: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的总和。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植食性鱼、浮游动物、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 食性鱼大量减少,池 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 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植食性鱼、浮游动物、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 食性鱼大量减少,池 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 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捕食
1、特点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1)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响尾蛇与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解析】蛇、鸟都是一类生物的总称,如蛇包括眼镜蛇、蝮蛇、响尾蛇等,鸟包括喜鹊、麻雀等。
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构成群落,未包括森林中的其他生物,如动物、微生物等。
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为同一种鱼,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答案】 A2.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种群种类的多少B.种群密度的大小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解析】A、C、D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 B3.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物种的相对数量C.优势种D.生长型【解析】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在研究群落时,首先应当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答案】 A4.(2013·江门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答案】 D5.(2012·上海高考)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解析】A和B中皆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是4个物种,D中4个物种分布较均匀。
物种数一定的总体中,物种数量分布越均匀物种多样性越高,所以D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板书设计:
一、群落概念
二、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结构
1、水平结构
2、垂直结构
四、教学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通过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
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可以有两种教学策略:一是先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然后再回到正文学习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二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将探究活动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从贯穿、突出科学方法教学的角度,我们提倡运用前一种教学策略。
探究的教学策略见下文。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资料1比较直观,大多数学生能够解释实验结果。
但要提醒学生的是,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稗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等。
资料2比较复杂,大多数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看懂图中的意思,教师应作必要的说明。
此外,还应指出,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是很少的,
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和不利遗传因素的延续。
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教学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的分布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
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
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
此外,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例如,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匀性,对林下植物的分布就有密切影响。
光照强的地方,生长着较多阳生植物,而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生长着耐阴植物。
3.种间关系的其他实例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类。
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
例如,两种达尔文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之间的竞争。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小岛上,20世纪70年代晚期有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两种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了下来,但食物改变了,勇地雀集中去采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选择较大的种子。
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
例如,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
(2)捕食
对捕食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捕食包括以下几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吃斑马,猫吃老鼠(狭义的捕食就是指这一类);食草,指食草动物采食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不一定全部被吃掉;寄生,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
(3)偏利共生
两个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对一方有利的现象称为偏利共生。
例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
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
几种高度特化的鱼类,其头顶的前背鳍转化为卵形吸盘,借以牢固地吸附在鲨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的身上,随之移动并获取食物,也是偏利共生的典型例子。
4.群落空间结构的实例
(1)群落的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
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
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
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
大多数温带森林至少有3~4层,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在地面以下,由于各种植物根系所穿越的土壤深度不同,形成了与地上层相应的地下层。
热带雨林的种类成分十分复杂,群落的层数最多。
多数农田植物群落仅有一个层次。
正如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一样,各种动物也因生态位不同而占据着不同的层。
例如,鸟类经常只在一定高度的林层做巢和取食。
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白翅拟腊嘴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最上层活动,吃食大量的滇藏方枝柏的种子;而血雉和棕尾虹雉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食地面的苔藓和昆虫;煤山雀、黄腰柳莺则喜欢在森林中层做巢。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
藻类总是分布在阳光能够照射或透过的水体上层;浮游动物生活在植物能延伸到的地区,而且能够在较深的水域活动;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蟹类则生活在水体的底层。
不同鱼类也常
分布在不同层次上,这些动物的垂直分布都与水体的物理条件(温度、盐度和氧气含量等)和生物条件(食物、天敌等)有密切关系。
群落成层现象的出现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
农业生产中的间作、套种和“多层楼”等,就是人们模拟天然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应用。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个群落的一小部分。
例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
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就是小群落。
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嵌群落的典型例子。
在这些群落中往往形成1~5 m左右的锦鸡儿灌丛,呈圆形或半圆形的丘阜。
这些锦鸡儿小群落内部由于聚集细土、枯枝落叶,具有良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形成一个局部优越的小环境。
小群落内部的植物较周围环境中的返青早,生长发育好,有时还可以遇到一些越带分布的植物。
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人为的干扰,诸如过度放牧、粗放开垦等能破坏地表的植被,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快土壤盐分向地表聚积的速度,导致地表土壤的含盐量逐渐增加,使一些耐盐碱植物生活良好,而其他植物逐渐死亡,形成碱斑裸地,在景观上体现镶嵌性或植物的斑块分布。
由于存在不大的低地和高地而发生环境的改变形成镶嵌,这是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引起镶嵌性的例子。
由于土壤中动物的活动,像因田鼠活动而在田鼠穴附近经常形成不同于周围植被的斑块,这是动物影响镶嵌性的例子。
五、教后感: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
教师要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