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详细过程

合集下载

gis课程设计步骤

gis课程设计步骤

gis课程设计步骤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操作,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GIS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掌握GIS数据的基本类型、获取方法和管理技巧;理解GIS的空间分析原理和常用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GIS软件进行地图制作、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够独立完成GIS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GIS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

2.GIS数据:数据类型、数据获取方法、数据管理技巧等。

3.GIS的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原理、常用空间分析方法等。

4.GIS软件操作:地图制作、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操作步骤。

5.GIS应用案例:实际案例分析,学会运用GIS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GIS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上机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主要教学资源有: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GIS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主要功能。

2、使学生掌握 GIS 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 GIS 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GIS 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GIS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GIS 在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GIS 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将 GIS 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GIS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展示 GIS 的应用和效果。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GI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地图、卫星影像等,引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

讲解 GIS 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计算机、服务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GIS 专业软件、操作系统等)、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人员(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和方法(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

阐述 GIS 的主要功能: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等。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展示城市规划中的GIS 应用案例,如利用GIS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分析 GIS 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优势。

介绍环境保护中的 GIS 应用,如利用 GIS 监测环境污染、评估生态环境等,让学生了解 GIS 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gis课程设计案例

gis课程设计案例

gis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GIS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掌握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查询和分析;能够制作简单的GIS地图和图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GIS的基本概念:介绍GIS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基本组成。

2.GIS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空间数据的来源、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和清洗技巧。

3.GIS的空间分析:介绍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空间查询、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等。

4.GIS可视化与制图:学习GIS地图的类型、制图方法以及图表的编制技巧。

5.GIS软件操作与应用:以某款常用GIS软件为例,讲解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演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GIS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GIS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GIS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计算机、GIS软件、投影仪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操作。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功能;2. 掌握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本方法;3. 理解地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数据查询和分析;2.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3.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探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2. 增进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提高其国情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懂得分享和交流,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课程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2.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理信息数据的类型、采集方法、处理流程,以及数据质量控制。

3. 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与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空间分析、属性分析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地理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教授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SuperMap等,进行地理信息数据查询、分析和展示。

5. 地理信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3版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3版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3版课程设计1. 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成了地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工具体系,广泛应用于地理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设计一门《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的课程,主要涉及GIS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以帮助学生了解GIS的功能、特点、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GIS思维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 课程目标•了解GIS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掌握GIS的基本原理、组成模块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的GIS软件、数据库和地图制图方法;•培养GIS思维和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相关研究。

3. 课程内容3.1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概念和功能;•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和数据类型;•数据源、采集和处理方法。

3.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方法;•GIS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旅游、文化遗产和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评估。

4. 课程组织4.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面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般采取1:1的授课模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和作业演练等。

4.2 作业安排本课程的作业主要包括: - GIS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 - 地图制图和可视化分析; - 研究论文的撰写和报告。

4.3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根据以下几项指标: - 出勤率和参与度(20%); - 作业质量和提交情况(40%); - 期末考试(40%)。

5. 参考资料•薛严飞.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3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周生路.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第2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赵立平.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第3版)[M]. 科学出版社,2020年。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21

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设计报告21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二是在学完GIS原理后,按照教学大纲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实习。

围绕有关GIS的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在教师指导下,按照GIS的原理完成实习内容。

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对GIS基本原理的掌握,锻炼对GIS基本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 熟练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编辑处理,结合数据的类型、数量与质量,建立空间数据库。

2. 掌握GIS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的方法,运用GIS软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与操作步骤,并运用GIS软件输出设计成果。

3. 掌握GIS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专题图制作方法,运用GIS软件设计一幅专题地图,并进行排版输出。

4. 掌握地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方法,运用GIS软件实现三维景观图的制作。

与专题图的制作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方法;5. 任选任务进行GIS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并提交电子版成果资料。

二、课程设计任务(一).专题图制作1. 总体设计:明确制图目标,搜集专题图制作相关资料与数据,制定专题图技术路线与流程,要求技术路线完整,实施性强;2. 详细设计:1)专题图制作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要求数据的现势性好,精度高;2)地理地图的制作,要求符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内容完整、符合制图规范;3)专题属性信息的整理与编辑,要求信息丰富,现势性好,数据完整准确;4)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制图设计方案合理,颜色协调、符号分级明确;5)专题图的布局与整饰,要求布局合理,要素完善,配置协调。

3. 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完整,图表清晰、编号一致,心得体会较深。

(二).空间分析的应用1. 分析问题,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设计解决方案;2. 收集必要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编辑与重分类;3. 依据空间分析模型进行数据的各项空间分析,包括数据查询与分类、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分级分析等。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培养其在地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2.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展示与可视化空间查询与分析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监测资源管理与规划交通运输规划4.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数据文件的创建、打开与保存数据视图的调整与控制空间数据的编辑与修改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5.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介绍ArcGISQGISGoogle Earth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应用领域和基本操作。

2. 演示法:通过软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实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际应用经验。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教程2. 软件:ArcGIS、QGIS、Google Earth3. 网络资源:相关学习资料、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实践成绩:学生实际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能力和成果。

3. 期末考试: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应用领域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课程安排:第1-8课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第9-16课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操作第17-24课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第25-32课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实践和综合应用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趣。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四版课程设计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四版课程设计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四版课程设计概述本文档主要为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四版的课程设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实现方法。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ArcGIS软件的功能和操作,能够完成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等基本操作。

同时,还将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认知和实际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1.地图制作–利用ArcMap制作一幅基础地图–利用ArcScene制作一个三维地图2.空间分析–空间查询:对某个区域内的物体或属性进行查询–缓冲区分析:定义一个区域并确定此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地物之间的关系–空间交叉分析:确定多个图层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叠置、联合、差异等3.属性表管理–数据导入和导出–筛选、排序和分组操作4.地图设计与制图–利用ArcMap进行地图设计和制图–利用Python语言编写ArcGIS脚本实现批量地图制作课程设计实施步骤1.使用ArcMap制作一幅基础地图1.1 在ArcMap中选择创建一个新的地图1.2 新建一个数据框,将需要使用的图层数据添加进来1.3 设计地图主题和颜色样式1.4 保存地图,输出为pdf或img文件2.利用ArcScene制作一个三维地图2.1 在ArcScene中选择创建一个新的地图2.2 新建一个场景,将需要使用的图层数据添加进来2.3 设计地图主题和颜色样式2.4 调整场景视角,添加照明等效果2.5 保存场景,输出为pdf或img文件3.空间分析3.1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确定需要进行的空间分析操作3.2 在ArcMap中打开需要分析的图层数据,并选择需要使用的分析工具3.3 运行分析工具,生成分析结果,并将结果输出为shp文件4.属性表管理4.1 在ArcMap中打开需要进行管理的图层4.2 点击“打开属性表”按钮,进入属性表页面4.3 进行所需属性操作,如筛选、排序和分组4.4 导出属性表,输出为csv或excel文件5.地图设计与制图5.1 根据需要制图的主题和需求,在ArcMap中打开相关图层文件5.2 设计地图主题、色彩搭配和地图标注等5.3 添加图例、比例尺、北向等元素5.4 在布局视图中设置地图输出范围和比例尺,调整地图尺寸和边框5.5 输出地图,保存为pdf或img文件6.利用Python语言编写ArcGIS脚本实现批量地图制作6.1 利用Python语言编写脚本程序,实现批量地图制作功能6.2 设置程序输入参数和输出路径6.3 调用ArcGIS相关工具包,实现地图制作过程6.4 运行程序,得到批量地图输出总结本文档主要介绍了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四版的课程设计内容和实施步骤,包括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属性表管理、地图设计和Python脚本编写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基本原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能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规划;•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实际问题和应用于实践中。

二、教学内容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2.1 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2.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输出2.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空间分析•空间规划•实际问题处理•应用于实践中三、教学方法本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采用以下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规划。

3.3 实践操作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实践操作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步骤4.1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安排适宜的教学环境。

4.2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4.3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在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后,教授数据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等技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

4.4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包括空间分析、空间规划和实际问题处理等。

4.5 教学总结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教学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五、教学评估本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评估:•回答教师提供的测试题目;•参与综合实践任务的完成,并提交相应的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活跃程度和提问问题等行为。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1. 简介本文是关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系统,其中包括了硬件、软件、数据、方法和人员等多个方面。

GIS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的GIS系统进行调研和学习,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改进,实践并提高GIS技能。

2. 选题背景当前,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但在某些领域,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和发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和掌握GIS技术,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GIS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城市规划GIS系统为研究对象。

3. 研究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规划GIS系统的调查和学习,实践和提高GIS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GIS应用需求。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GIS基础知识,包括GIS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基本操作;2.熟悉城市规划GIS系统的结构及其各个功能模块;3.对城市规划GIS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效率和工作效果;4.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规划GIS系统,应用于相关实际工作场景中。

4. 研究内容4.1 GIS基础知识学习首先,我们需要学习GIS基础知识,了解GIS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基本操作。

这部分内容可以学习相关教程和参考书籍,也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等方式获取。

4.2 城市规划GIS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城市规划GIS系统的结构及其各个功能模块。

通过分析每个模块的作用和功能,理解系统的整体构造和运行方式,为下一步进行分析和优化打下基础。

4.3 城市规划GIS系统分析和优化在了解城市规划GIS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如:1.优化数据存储方式,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2.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3.优化系统界面和操作方式,提高用户体验等。

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

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

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本文是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map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地图数据制作、查询、分析和构建数据模型等技能。

一、实验一:地图制作1. 实验目的:学生将学会借助mapgis软件捕捉地图数据和创建自己的地图。

学生会习得地图标注、图例、比例尺等地图元素的添加和调整。

2. 实验步骤:(1)准备地图数据;(2)进入mapgis软件,创建新的地图项目;(3)将之前准备好的地图数据添加到地图项目中;(4)根据需要添加地图标注、图例、比例尺等元素;(5)保存并导出地图。

3. 实验要求:要求在mapgis软件上创建一个地图,并添加地图元素。

二、实验二:地图查询1. 实验目的:学生将学会通过mapgis软件对地图数据进行查询,包括空间范围的查询以及属性信息的查询。

2. 实验步骤:(1)准备地图数据;(2)进入mapgis软件,创建新的地图项目;(3)将之前准备好的地图数据添加到地图项目中;(4)打开查询窗口,选择空间查询或属性查询;(5)根据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并显示查询结果。

3. 实验要求:要求能够通过mapgis软件进行地图数据的空间和属性查询。

三、实验三:空间分析1. 实验目的:学生将学会通过mapgis软件进行地图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邻域分析。

2. 实验步骤:(1)准备地图数据;(2)进入mapgis软件,创建新的地图项目;(3)将之前准备好的地图数据添加到地图项目中;(4)打开分析窗口,选择要进行的分析类型;(5)根据需要设置参数,运行分析并保存结果。

3. 实验要求:能够通过mapgis软件进行地图数据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和邻域分析。

四、实验四:数据模型构建1. 实验目的:学生将学会通过mapgis软件构建数据模型,包括建立数据表、关系表和约束的添加。

2. 实验步骤:(1)打开mapgis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工具;(2)创建新的数据库和数据表;(3)添加数据表的各个字段;(4)创建关系表,并添加关系;(5)添加约束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掌握 GIS 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方法。

学会使用常见的 GIS 软件进行简单的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 GIS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其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GIS 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GIS 数据的类型和特点。

常用 GIS 软件的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GIS 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如何将 GIS 技术应用于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GIS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让学生了解 GIS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在计算机教室进行 GIS 软件的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展示一些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卫星地图、导航系统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方式。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技术或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2、知识讲解(30 分钟)介绍 GIS 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 GIS 有初步的认识。

讲解 GIS 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通过举例说明每个部分的作用。

重点讲解 GIS 数据的类型(如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特点和获取方法,让学生了解数据在 GIS 中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20 分钟)展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的 GIS 应用案例,分析 GIS 在这些领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课程设计1. 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以及利用的一种技术系统。

GIS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

学习GIS技术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GIS技术,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GIS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操作。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GIS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熟悉GIS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GIS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学习如何将GIS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课程内容3.1 GIS技术基础1.GIS概述及其作用;2.空间数据和地图投影;3.GIS数据类型;4.空间分析基础。

3.2 GIS软件操作1.ArcGIS软件入门;2.ArcGIS基础数据绘制;3.ArcGIS数据采集和编辑;4.ArcGIS符号化和标注;5.ArcGIS空间分析。

3.3 场景应用1.基于ArcGIS软件的地图制作;2.城市规划场景应用;3.资源管理场景应用。

4. 课程设计方式本课程以“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其中理论课主要讲解GIS 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实践课则通过软件操作和场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实现实际应用。

5. 评分方式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6. 参考教材1.《GIS原理与技术》(第四版),作者:吴光亚;2.《ArcGIS 10.x入门与实践》,作者:高碧波。

7. 计划进度本课程共计16周,具体计划如下:课程内容计划学时理论课1 2理论课2 2理论课3 2理论课4 2实践课1 2实践课2 2实践课3 2实践课4 2理论课5 2理论课6 2理论课7 2理论课8 2实践课5 2实践课6 2课程内容计划学时实践课7 2实践课8 28. 结论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GIS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操作。

地信专业课程设计

地信专业课程设计

地信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原理及应用领域。

2. 学生能了解地理信息数据的基本类型、结构及其处理方法。

3. 学生能掌握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简单的地图制作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GIS软件采集、编辑、管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的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GIS课程,培养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科素养。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地理信息观念。

3. 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地信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GIS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2. 地理信息数据:数据类型、数据结构、数据采集与处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理信息数据基础3. GIS软件操作:GIS软件介绍、基本功能、操作界面及常用工具。

教材章节:第三章 GIS软件操作基础4. 地图制作与分析: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地图制作流程、空间分析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图制作与空间分析5. 实践项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GIS软件操作、地图制作和分析的实践。

教材章节:第五章 GIS应用实例6. GIS项目设计与实施:项目选题、需求分析、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GIS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安排。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安装和基本操作3.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4.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应用5.实践案例分析2.1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本部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地理数据类型、地图投影、数据存储和管理、地理函数、空间分析及应用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2.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安装和基本操作本部分主要介绍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软件的安装及基本操作。

包括软件界面、图层管理、数据浏览、数据查询、数据编辑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2.3 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本部分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包括GPS数据采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矢量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内容。

2.4 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应用本部分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和应用。

包括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网络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5 实践案例分析本部分通过系统实践案例进行讲解,结合ArcGIS软件和地理数据的实际操作,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应用更加富有经验。

三、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可以自选或由教师安排实践案例,完成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

2.学生需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3.要求学生逐步掌握ArcGIS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进一步掌握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

4.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实践案例报告内容完整、规范、清晰、具体,分析深入,技术操作熟练,得分占比30%。

2.课堂汇报表达清晰,实践案例演示精彩,得分占比20%。

大三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大三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案

大三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大三学生,我们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以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数据模型、空间分析和应用案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教案内容1.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300字)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400字)2.1 矢量数据模型的概念和特点2.2 栅格数据模型的概念和特点2.3 地理数据库模型的概念和应用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400字)3.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和数据格式3.2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技术3.3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质量控制4.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400字)4.1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操作4.2 空间分析的概念和作用4.3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5.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300字)5.1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500字)通过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和应用案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 实践操作(500字)安排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际感受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3. 小组讨论(200字)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案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练习测试(300字)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测试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和应用案例等内容的掌握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来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和工具。

它通过将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整合在一起,以图形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呈现,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空间数据。

本教学设计旨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流程;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景和案例;4.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第一节课:地理信息系统概述(30分钟)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空间现象,引发他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好奇心。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要点包括地理信息、地理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科学。

3.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信息与空间分析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第二节课: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45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基本概念,并询问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地理数据库、空间分析工具和地图展示。

让学生了解地理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和空间数据的分类。

第三节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4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如城市道路规划、野生动物保护、灾害风险评估等。

通过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景。

3.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应用场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节课: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操作(40分钟)1. 介绍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工具,如ArcGIS、QGIS等。

3.分组实践:学生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完成一个小型实践项目。

地理信息原理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原理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流程。

2. 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中的应用。

3. 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如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分析、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等。

2. 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运用地理信息原理共同探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科技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视野,认识到地理信息科技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信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地理信息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介绍GIS的定义、功能、发展历程,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的特点。

2.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理信息数据的来源、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涉及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

3. 遥感技术与应用:介绍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传感器、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探讨其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

4. 全球定位系统(GPS):阐述GPS的原理、组成、信号传播过程,以及GPS 在地理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5.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讲解GIS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

6. 地理信息原理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GIS软件操作、遥感图像处理和GPS数据采集等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地图编绘与GIS 课程设计)I / 19年月曰II /19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课程设计题目:基于Arcgis的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年月日地图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题目基于Arcgis 的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设计是在完成地图学的课堂教学后进行的,旨在加深学生对专题地图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专题地图的概念、特征、类型、编辑设计、表现方法以及图例的设计和图面配置,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Mapgis 是中地数码集团推出的专业矢量绘图软件,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全球唯一的搭建式GIS 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遥感处理与GIS 完全融合,支持空中、地上、地表、地下全空间真三维一体化的GIS 开发平台。

在绘图、设计制作、编辑合成、输入输出和网页制作等方面功能强大,包括海量无缝图库管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工具、网络分析功能、多源图像分析与处理等。

学生应了解Mapgis 绘图环境,熟练掌握Mapgis 矢量成图步骤方法,会用Mapgis 进行符号设计。

Arcgis 是Esri 开发,本次设计主要应用GIS 信息编辑与分析功能,利用Arcgis 的桌面功能来完成设计,完成矢量数据的属性字段添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编辑。

ArcGIS Desk top 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 应用的软件套件,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 ws 桌面应用(例如,ArcMap, ArcCatalogTM , ArcTooboxTM 以及ArcGIobe )。

ArcGIS Desktop 具有三种功能级别―― ArcReader, ArcView ,ArcEditorTM 和ArcInfoTM )。

三、课程设计要求通过上机操作,要求学生在Mapgis 和Arcgis 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底图进行矢量化、地理数据的输入、编辑、存储和输出方法。

具体要求学生做到:1 专题地图的编制按照专题地图的表现方法进行,利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各种自然或人文现象;专题地图的相关基础资料见附件;2 编辑的图件将就美观、大方,可以适度张扬个性;3 学会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格式规范,图文并茂, 5000 字左右;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2)专题地图的背景资料(包括自然地理、地质、社会经济等);(3)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4)专题地图的设计与优化过程;(5)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6)课程设计的总结与学习体会。

课程设计报告采用统一的格式: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三级标题:小四,黑体,顶格;二级标题:四号,黑体,顶格;正文:小四,1.5倍行距;所有图、表,按照规范模式排版,参考文献要规范书写,用A4纸正反面打印。

4不符号要求者,不予以考核。

四、课程设计内容1根据底图(数据扫描输入)进行矢量化,包括市、区和乡镇边界,得一张完整的区域(如淮南市)行政区划图。

2制图数据与处理,包括点、线、面的设计参数(大小、形状、颜色、线宽等)。

3图例设计,创建自定义填充图案(根据不同的制图内容选择不同的符号库或自建)4专题地图各种自然、人文现象补充标注输入。

5输出成果图。

6认真填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项参数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7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封面从教务处网站下载统一封面格式,并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成绩评定表单面打印,附在报告后面装订成册。

五、成绩评定1专题地图(淮南市政区图电子版和输出打印版),占60%2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版和打印版),占40%六、参考文献1祝国瑞地图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2祝国瑞伊贡白徐永利郭礼珍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3 Mapgis和Arcgis软件操作手册或帮助文件附件:一、设计内容1、制作**行政区域行政区划图;2、制作该区域专题地图。

二、设计目的1、掌握有关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编制方法、过程、制图综合的理论与技术;2、熟悉使用Mapgis、Arcgis、Coreldraw等制图软件以及结合遥感及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地图的编制,学习各软件在制图中的功能和应用。

巩固课堂所学的地图编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设计要求1、根据行政区域等级、面积大小与制图比例尺等要求,完成制图综合,设计各级居民点要素;2、线要素包括各等级行政边界线,河、湖、海等边界线,主要公路、铁路和重要水系等;3、面状要素包括行政区域、湖泊、水库等;4、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和分级要符合地区实际和地图相关理论。

四、设计思路与步骤(一)设计思路学习任务指导书,明确任务旦熟悉软件环境资料分析制图综合与图层显示注记设计与配置地图整饰质量检查、修改及定稿地图输岀、测试考核地图输出如图,为此次课程设计的总体设计流程图。

不同设计内容设计思路略有区别(二)详细设计 1、材料收集地图设计所需资料。

如设计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图内包括水系图),仍需安徽省交通地图,安徽省各年份统计年鉴, Mapgis 、Arcgis 、coreldraw 等制图软件及其的相关操 作步骤指导书等。

以下以 淮南市和福建省 行政区划图、专题地图为例进行介绍。

另可通过对googleearth 数据源,采用5.0版本,完成地图及其注记信息的抓取、 拼接、配准、信息提取与地图综合,完成地图的制作。

具体步骤为:系统安装 googleearth软件,打开googleearth 软件定位到地图设计区域范围,打开googleearth 地图截图软件GEtScreen 或其它相关软件,完成地图或遥感影像地图的抓取、拼接、配准、投影变换 等步骤(配准参考mapgis 配准教程)。

如图:矢量化数据转换建立地图线要素编辑点要素编辑建立线文件属性字段添加3辑制作地图制作专题 地图编辑专题 要素属性2、数据转换将所获取数据转换为 Mapgis 软件易于编辑的文件格式,并统一投影和坐标系统。

如所收集资料为JPG 格式或遥感影像格式,应转换为Mapgis 可以打开编辑的.tif 或.msi格式。

或转换为Arcgis 可以导入的.jpg 格式或者tif 格式。

迄―—tan. ■ii ri 尸上 口 VEViA4 D UAMU E : □ Mtai* Ur Q JQ KAI 平 n 迟 jj * 0 wflH 口三■・・ 融口 *討・ a : D ■ S-y 也 口 必n ^4 鼻口訂«屯■ D 怎畫 啣口 ■!= 屮 口 Mlt 电 D■¥ D Eff * n M .* 口 .—^L E 衬 HEHlr图一淮南截图Rte 'Frit* "G S# bnari SvtavliDP" " jvls'mii Trirmwi Salip »■IM\M±L MK ]■lL"^v+ hMJi'图二淮南市栅格图像地图数据转换后,采用Arcgis 9.x或Arcgis 10.x软件对数据进行矢量化第一步:在ArcCatalog 里面创建Shapefile格式的矢量图形(*.shp)。

1、右击-new-shapefile2、给出该Shapefile的名称,确定其对象类型(点/线/面)。

3、单击“Edit 编辑其空间参考。

单击"Import•"引入已订制的坐标系统。

4、依次点击确认,最后得到创建好的Shapefile 。

将矢量图形建立好之后,就可以在ArcMap里面将其添加进来,开始数字化工作。

第二步:画线图层A(淮南市边界),转面图层B,用线图层C (区县、乡镇边界)分割面图层B。

1、打开ArcMap 用Add Data 加载shp Polyline 线文件。

2、选Editor 编辑\Start Editing 开始编辑。

3、选Editor 编辑\More Editing Tools'Topology 拓扑4、在Topology 拓扑工具栏中选Map Topology 再在Shp文件上打勾Ok5、用Select Features 选择指针把线全部选中,这时Topology拓扑工具栏中的Co nstruct Features 选项为激活状态。

6、这时点击Con struct Features 来检查图中有无多余的线段和点与线分离的过远,多次输入0.1和0.2的值仔细调整。

7、调整好后选Editor编辑\Save Edits保存。

&打开ArcToolbox 选双击Feature To Polygon 特性到面在In put Features 选中正在编辑的Shp文件,在Output Feature Class 处输出文件名可改。

点击Ok即可完成线面转换。

I第三步:用线图层C切割面图层B,得出D面图层(行政区划面)。

1、打开Editor编辑工具条,单击Start Editing开始编辑。

2、调出topology拓扑菜单。

3、全选线层:右键单价A依次执行选择/选择全部”4、点击拓扑工具条的工具构建要素(co nstruct features )。

5、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第三个使用选择集切分目标图层中的已有要素” (split existing features in target layer using selectio n ),点确定后,自动按线边分割面层,完成操作。

第四步:依次完成所需点、线、面图层的矢量化,并赋属性。

第五步:必要时可以将点图层属性赋给面图层,以减少工作量。

用arctoolbox an aglist----> overlay——>sptatial join 工具,可以把点属性赋值到面上,即可解决。

3、在Mapgis 6.7软件中编辑地图要素建立工程文件,建立点、线、区文件,分别对点、线、区文件进行编辑1)点文件编辑:将省中心、市中心设置为点要素,参照*.tif 格式的淮南市行政区划图在地图上标注其位置,如图图三淮南点文件编辑示范图1图四淮南点文件编辑示范图22)线文件编辑:在工程项目中先建立国界线、省界线、市界线、海岸线、水系、湖泊边界线、铁路、公路等线文件,再导入参照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图*.tif 格式的对各线要素进行矢量化,并分别保存。

再对市界线和湖泊界线两个图层进行拓扑查错,修改悬节点、伪节点、重复点、打结基线、未封闭基线等。

图五淮南市线图层编辑示范图3)区文件编辑:将完成拓扑查错的市界线和湖泊界线两个图层进行拓扑重建,生成行政区和湖泊两个区文件,如图图六淮南市面图层编辑示范图4、数据转换在MapGIS 6.7 中将*.wl 、*.wn 、*.wp 格式的文件转换为ArcGIS 可识别的*.shape 文件,如图图七矢量文件转换示范图(由mapgis文件格式转换为arcgis文件格式)5、在ArcGIS中编辑地图建立新的地图,将各转换好的各要素添加到地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