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苏轼

(1)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2)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

(3)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2、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基础知识

1、字词注音

芒.鞋()蓑.()料峭.()思量.()难忘.()鬓.如霜()松冈.()从教.坠()缥缈

..()孤鸿.()无人省.( ) 不肯栖.()

2、名句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_。

(3).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色三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细看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 时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定风波》

整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1)地点:沙湖道中。

(2)天气:雨,晴。

(3)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4)故,交代写作缘由。

2.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诵读上阕(自主学习)

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小结:上片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诵读下阕(自主学习)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小结: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

合作探究

1.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⑴以小见大⑵一语双关⑶虚实结合

二、《卜算子》

自主学习

1.上片首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1)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2)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3)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词人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