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93c0486bec0975f565e2aa.png)
脐旁、 左右小腹、 脐下部位 抵抗、 压痛
小腹拘急: 腹直肌在耻骨联合附着部附近出现
的异常紧张称为小腹拘急。
该症候与小腹不仁相同,也表示肾虚。
正中芯: 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
状物抵抗。
• 常伴有小腹不仁。
• 该症候也意味着肾的虚衰。
• 脐上方也会出现类似条索状 物,意味着脾的虚衰。
12,脐旁部抵抗、压痛
脐的斜外方约2横指处与腹直肌交叉点上可触及肌 肉的硬结,若用指端向脊柱方向按压此部位,患者会 有放射性剧痛,称为脐旁部抵抗、压痛。
5,腹力(腹壁紧张度)
通过手掌按压腹部,可以评估腹壁的紧张度
明显充实者为5/5 中等程度者为3/5 明显软弱者为1/5 介于它们之间者为4/5、2/5
腹满
6,腹直肌的紧张度
诊察腹直肌的紧张状态方法:
使用2、3、4三 指,从腹直肌肋弓付 着部到耻骨联合部, 依次按压,诊察整个 腹直肌的紧张度。
• 腹直肌紧张度的异常有数种类型,在有些场合,腹直 肌紧张度的某种类型明显地提示某种特定的方剂。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第二部分 腹诊方法 第三部分 腹诊(象)辨证举例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 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 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
从目前一般意义上来讲,腹诊指的是日本汉方医 学的腹诊方法。
腹诊的源流是《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 论》,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对腹部征候记述的领 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于江户时代发掘、形成了腹 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直至今日,仍是汉方医学常用 诊法,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脉诊。
• 全腹直肌紧张,提示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 桂枝加 芍药汤 、小建中汤。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6b91683b307e87100f6965a.png)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摘要目的:讨论探索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应用,《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和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以认清内在病理本质。
继承古人“司外揣内”中医腹诊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根据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探索中发现新思想和观念,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归属于“切诊”中“按诊”范畴,中医妇科腹诊来源于中医腹诊,相较于脉学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对于诊断妇科疾病可以辨别症候,审查病机所属,判断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立法论治,选方遣药。
因此,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关键词:中医腹诊;妇科疾病;诊疗探索前言: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中医腹诊概述中医腹诊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按诊就是腹诊,腹诊可以判断一切疾病性质。
中医腹诊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记载,宋代以后脉学兴起而逐渐衰落,日本汉方学家重视腹诊,尤其以伤寒派腹诊较为突出。
中医腹诊是医师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按诊,按诊是切诊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医学非常发达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课件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dbfc3833d4b14e84246838.png)
精选ppt课件
31
8.胸胁苦满(季肋下抵抗、压痛)
胸胁苦满:
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 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 痛称为胸胁苦满。
由自觉要素和他觉所见 形成。
精选ppt课件
32
此症候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 著,虚证表现轻微。
大柴胡汤适应证的病态最为显著, 小柴胡汤适应证为中等程度,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则为轻微程度。
精选ppt课件
10
第二部分 伤寒派腹诊方法
精选ppt课件
11
一、腹诊的一般注意事项
因为主要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所以 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松,将两上肢 置于躯干的两侧。
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检查者在检查前应把手充分 暖热,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采集所见征候,这一 点值得重视。
精选ppt课件
40
此症候意味着五脏中肾之机能的虚衰状态。
提示该病证适于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济生肾气丸等方剂治疗。
精选ppt课件
41
小腹拘急: 腹直肌在耻骨联合附着部附近出现
的异常紧张称为小腹拘急。
该症候与小腹不仁相同,也表示肾虚。
精选ppt课件
42
正中芯: 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
在防己黄芪汤(太阴病期、虚证)的适应证病例,有肥胖倾向
者,多属于腹部膨隆型。此种场合,呈腹壁紧张程度偏低的低紧张
性外观。
精选ppt课件
16
腹部陷凹者,提示: 半表半里 内里气血虚衰
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期、虚证)适应证病例, 多数腹部呈轻度陷凹。
小建中汤、人参汤等太阴病期方剂适应症者多见腹部 凹陷。
精选ppt课件
针传一刻王迎现代腹诊体系和案例分析(直播文字稿)
![针传一刻王迎现代腹诊体系和案例分析(直播文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6a687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d.png)
针传一刻王迎现代腹诊体系和案例分析(直播文字稿)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讲课,首先感谢组织这次课的孙吉庆老师、刘鹏老师,他们邀请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现代腹诊针灸诊疗技术体系。
一、以病例引入:现代腹诊体系首先大家看我发的这两张PPT,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病理腰痛的病例:87岁的女病人主诉双侧腰痛,行走时加重。
检查是发现双侧髂嵴最高点往下,臀部有压痛,标注一个加号。
(一个加号就表示轻微的有压痛,两个加号是中度,三个加号一般就是表示重度疼痛,这是我的习惯。
)患者既往有心脏病史、静脉曲张病史,平时服用抗凝药物,腹诊检查双侧的神封、神堂穴有压痛、膻中穴也有压痛,这都是三个加号。
鸠尾穴有压痛,两个加号,然后是颈部检查,颈部肌肉僵硬,天牖穴区压痛一个加号。
治疗根据复诊检查和既往史,第一步我们是先揣穴,在对应穴位“按已刺”。
什么是按已刺呢?这是根据内经来的,就是我们下针前先揣穴,如果通过按压这个穴位有症状好转,我们再进行针刺,这就是按已刺。
然后针双侧的三交阴、阴陵泉穴,再检查神封、神堂、膻中穴、水分穴时,疼痛已经完全消失。
第二步又加刺了双侧的免疫穴,让患者活动颈部无不适,天牖穴疼痛也是明显的减轻。
留针45分钟,治疗结束。
再检查腰臀部已经无明显的不适,而且行走时无疼痛加重,这是这一个病例。
我们再看第二个病例,第二个病例是一个髋关节疼痛的病例。
患者女八十岁,因左侧髋关节置换术后一年,仍然持续疼痛,于2018年8月2日就诊,检查是左侧髋关节手术疤痕处压痛,腹诊淤血区压痛,左侧气冲穴压痛,左侧大腿内收肌紧张压痛。
治疗思路先以消除腹征为主。
第一步也是先针左侧的中封、尺泽、阴陵泉以及内阴穴。
在检查腹征,所有的腹征都明显减轻。
腹征的治疗结束之后再去检查,左侧的髋关节已经没有了压痛,但是考虑患者胆经循行部位的问题,又检查了胆经的火穴阳辅穴,局部有压痛,于是又针胆经的金穴和水穴,消除了火穴的压痛,最后患者高兴地离开了。
在这里为什么给大家先看两个病例,就是说大家看我这两个病例的检查治疗过程,是不是与大家以往的诊断治疗有所不同?首先我的这个病例,我是加了腹诊,就是腹部的检查。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abcb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d.png)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佚名【摘要】《针方六集·开蒙集》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以五腧穴为主的“五门针方”针灸取穴体系.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而对针刺处方中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涉及较少.本文归纳和分析明代医家吴崑在其医学著作《针方六集》中提出的“五门针方”,并从脉症合参、重视腹诊、蕴含八卦、首推五腧等方面分析其思路.笔者认为其取穴少而精、配伍精当,为五腧穴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应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2页(P655-656)【关键词】《针方六集》;吴崑;五门针方;探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1明代医家吴崑(1552年~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山人,新安歙县人,擅长针灸、方药治病,其著作医书甚多,其中《针方六集》集中体现了吴崑对针灸学术的主张,但由于此书刊刻少、流传不广,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1]。
《针方六集·开蒙集》曰:“五门者,十二经井荥俞(输)经合也。
”“脏腑之气由之开阖,若门户焉,故曰五门”[2]。
吴崑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3]。
笔者将其《针方六集》浅读数遍加以研究,略有所获。
为挖掘其“五门针方”的学术之精华,使之推陈出新,笔者不揣浅陋略加钩辑简述如次。
1 继承《难经》,脉症合参《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首次提出五腧穴的主治作用,但并未完整地提出具体腧穴配置方法。
而吴崑在继承《难经》的基础上,将脏腑经络辨证与五腧穴应用相结合,形成了“五门针方”。
并提出了脉症合参的诊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穴辨证理论体系,为针灸临床运用五腧穴奠定了基础。
表1显示,《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强调诊脉的重要性。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https://img.taocdn.com/s3/m/ccebd57165ce05087732135d.png)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摘要】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 既有高深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有研究.应用腹诊理论治验甚众,尤擅长将?难经?腹诊理论与经方“抓主症”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方治疗疾病. 【关键词】腹诊理论;治疗应用;名医经验;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89-01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经方对应规律:脐上压痛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典型病例: 例1、脐左压痛,肝属木而左.故脐左有动气.牢坚硬也.肝病肝气不行. 史某,女,39岁.初诊日期日期:2013年5月15日. 患者哮喘持续13年,近期因为劳累加重一个月.既往月经经期不准,有时两个月一次月经,无痛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辩证:肝气横逆.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2日二诊喘减轻十分之七.现在虽运动也未喘.浅部痰已经出来了.舌红苔薄黄,脉弦.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减轻. 上方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7付药后哮喘未作.随诊半年未复发. 例2、脐上压痛,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 主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高某,性别,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日. 腘窝处胀疼1年余.舌质紫黯,脉涩,腹诊:脐上压痛明显. 辩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6月9日二诊:腘窝处胀疼消失. 处方:原方7付.嘱其如果不再疼痛不必再诊. 例3、脐中压痛,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高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 口干,便溏,早晨手僵硬感,脚疼痛.脉沉弦,舌质紫红,舌苔偏干,苔少.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脐左、脐右下亦有压痛. 辩证: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理气.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柴胡10g,枳实10g,炙甘草6g.1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4月12日二诊口干基本消失,便溏减轻.药后尿增多.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处方:上方继服14付2013年4月26日三诊口干已愈.夜尿一次.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减轻. 继服上方7付停药观察,追访三个月近期一般情况可. 例4、脐右压痛,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 张某,女,1972年出生初诊日期:2013年5月17日. 腿上结节红斑六年.红斑处疼痛,右腿红斑明显,伴随甲状腺结节,双腋下淋巴结结节,乳腺增生.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腹诊: 脐右压痛明显. 辩证:瘀血阻滞,肺气不降.治法:活血化瘀,清泄肺热.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10g,桑白皮10g, 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4日二诊结节红斑疼感减轻,右腿比左腿重.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 腹诊:脐右压痛减轻. 上方继服7付.2013年5月31日三诊主诉:结节红斑面积减小.舌红苔中根腻,脉浮.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7付.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例5、脐下压痛,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 江某,男,49岁. 就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患者口腔溃疡已6年,现每周均发作,此起彼伏,常年不断.今两颊、下唇各有一块溃疡.诉吃西红柿、苹果等物更易发作.伴随舌尖痛,常觉口干舌燥,喝水后口干舌燥更甚.且喝水后即不停地排尿,就更想喝水.患前列腺炎13年,有等尿、尿分叉且尿不净感.上楼腿发软.膝以下发凉.诉肚子稍遇凉必大便稀,现一天大便3~4次,偏稀,却觉便下不畅.夜尿三次.脉弦紧,右关沉弦,左关尺无力,舌淡胖润,苔薄白.腹诊:脐下压痛明显. 辩证: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熟地30克,山萸肉、生山药各20克,茯苓、泽泻、丹皮、楮实子、怀牛膝、杜仲、川断、桂枝各10克,肉桂6克,制附片6克(先煎).7剂.12月1日二诊口腔溃疡已愈.腰痛已减,膝以下仍凉.大便转日1~2次,较稠且顺畅了.夜尿二次.口干舌燥减,喝水仍多,排尿次数仍多,舌脉同前.继服上方加温阳药加量肉桂、附片各4克.7剂.12月8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发.腰痛续减,膝以下仍凉,但上楼有劲了.喝水明显减少, 排尿次数减少.夜尿一次,排尿分叉已经不明显,排尿比较顺畅.继服上方7剂.12月22日四诊患者自服上方至14剂.口腔溃疡未再发.膝以下凉感均除.大便日一次,性状正常.饮水与排尿均恢复正常.原方继服14剂. 再诊知口腔溃疡未复发.诸症均已消失,停药. 结语: 以上只是刘老师应用腹诊理论诊治疾病的典型案例,其他适合应用腹诊的案例疗效也是甚好,这里通过刘老医案的验证,展示腹证证治的实用性.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 [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 4]岩崎.GB/T7714.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3)12-14 [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1(37)15 [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 (6)152-153 [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62-64 [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7)75—77 [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7-8 [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
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28fbd2fee06eff9aef80764.png)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咽中异物感,近日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善太息,自述曾患抑郁症,纳寐可。
大便日一行,不成形。
舌淡暗胖,苔薄白,脉弦细。
辨为郁火咳嗽,治以升阳散火汤合逍遥散发散郁火,方药:升麻6g,葛根6g,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白术15g,甘草20g,炙甘草6g,茯苓15g,当归15g,薄荷6g。
7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减,仅过劳咳嗽,上方党参改为太子参10g,加紫菀10g,款冬花10g。
7剂后痊愈。
按:患者外感服用过多的寒凉药物,加之饮食生冷使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郁阻,失去发越之机能,久郁则阻滞气机致肺失宣肃;寒凉之品抑遏脾胃阳气,使脾不能助胃以行津上输于肺,而使肺气不足,故而咳嗽每于食生冷时加重;情绪不舒易阻气机,故而咳嗽呈间断性阵咳。
故以升阳散火汤益中气而发郁火为主,佐逍遥散疏肝健脾为辅。
4结论以上三方凡脾虚气弱之内伤病皆可治疗,区别在于脾虚程度及郁火的虚实。
补中益气汤证脾胃气虚偏重,以气虚下陷诸症为其特点,主治脾虚为主的郁火偏虚证;升阳益胃汤证脾虚郁火并重,但以兼夹湿热为特点,主治脾虚与郁火并重的郁火偏虚证;升阳散火汤证脾胃气虚程度最轻,以脾气被遏为特点,主治郁火偏实证。
临床上袁师从患者整体症状及其舌脉辨别脾虚郁火程度,尤其舌象,袁师认为舌淡胖齿痕即是脾虚表现,舌胖大伴明显齿痕加下坠感为中气下陷,舌胖伴有苔厚腻者为脾虚兼湿热。
参考文献[1]王维新,夏宝泉.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1):1 2[2]杨天仁,刘云平.《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 106(收稿日期2014-09-15)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李祝华(邯郸市金宇医院中医内科,河北邯郸056001)关键词:难经;腹诊;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9,R2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5)01-0013-04刘保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12b1406ff00bed5b8f31d09.png)
世界中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680·结节红斑面积减小。
舌红苔中根腻,脉浮。
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加牡丹皮10g。
7付。
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应用小结: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刘教授擅长抓住疾病的本质,和腹诊的特点,以及经方运用的规律,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刘教授腹诊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结合运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腹诊是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腹诊理论与经方结合起来,能够使临床辨证更加准确,从而早期发现疾病变化,提高疗效。
腹诊方法和脉诊、舌诊相比,相对来说更容易学习,更容易掌握,也更加客观,有必要进一步推广。
腹诊起源于中国,作为中国中医工作者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4]岩崎.GB/T 7714.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12-14.[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 1(37):15.[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6):152-153.[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 62-64[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75—77.[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 7-8[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作者简介:刘丽,女,出生于1968年9月份,本科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职称: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38874b1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d.png)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日本汉方的腹诊术,最早是受我国医学影响而出现的。
主要分为“难经派”与“伤寒派”。
“难经派”腹诊由针术医家提倡,以《内经》、《难经》为理论根据,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五脏相配。
“伤寒派”腹诊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指导,将腹诊所得证候与仲景原文对比,决定选方用药。
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诊断技术。
(1)腹诊的目的腹诊的最大目的是测知虚实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
如腹壁厚、肌肉发达、富有弹性的为有腹力,多见于实证。
相反,腹壁软,腹肌弹力弱为没有腹力,多属虚证。
(2)腹证的临床意义[1]心下痞硬,指心下部憋闷,有抵抗感,多见于阳证,如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用泻心汤类或柴胡剂;若素来胃肠虚弱见腹胀、时腹痛,误用下剂而致的心下痞硬者则为阴证,用人参汤类。
[2]心下痞、心下痞满,指有心下部憋闷感而没有压痛,抵抗等他觉症状,常在心下部有振水音,为虚证,适于用四君子、六君子及人参汤等。
[3]心下软,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病人,偶见于实证者。
[4]胸胁苦满,指从胸到两胁严重的胀感并伴有抵抗和压痛。
按体质的虚实及胸胁苦满的强弱,分别使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5]胁下痞硬、胁下硬满,指肋骨弓下部的痞硬,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也应柴胡剂。
[6]心下支结,指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是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的证。
[7]里急、腹直肌挛急,指腹直肌从上至下呈紧张状态,包括自觉肌紧张,肠蠕动亢进、疝痛等,多是虚证的腹证。
适于用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等。
[8]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拘急是下腹的肌肉从耻骨联合为下顶点的逆八字形的肌紧张,多伴腰膝无力,腹疼等,为肾虚的腹证,用八味地黄丸。
小腹弦急指下腹的肌肉沿腹直肌的异常紧张状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d6228198b9d528ea81c77980.png)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肖老师讲腹诊
![肖老师讲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f5b8bd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d.png)
肖老师讲腹诊一《复习·中医腹诊基础知识》【一】在临床上,虽然胸腹部位症状繁多,但是有规律可寻,各种胸腹部位的症状都是由“基本元素”排列组合而成,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元素,即能以不变应万变,执简驭繁,可以诊断无数疾病。
下面详细讲解“基本元素”:(1)请看一组胸腹部位症状: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痞硬,胁下痛,这些胸腹部位症状,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异中求同,他们有共性,部位都是在胁下,胁下就是部位基本元素。
部位基本元素除了协下之外,还有胸区,心区,胁肋,心下,脐部,小腹,少腹。
一共有11个部位基本元素,即胸腹区域分为11个。
(2)请再看一组胸腹部位症状:胁下满,心下逆满,胸胁苦满,腹满,这些症状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异中求同,他们也有共性,病性都是满,满就是病性基本元素。
病性基本元素除了满之外,还有悸,坚,痞,硬,急,结,不仁。
一共有8个病性基本元素,即胸腹病性症状分为8种。
【二】咱们继续深入学习,将部位基本元素与病性基本元素弄清楚,学透彻,详述于下:1,胸腹各区域所对应的脏腑。
(1)胸区:对应心、肺。
(2)心区:对应心。
(3)左胁部:对应肝、胆。
(4)右胁部:对应肝、胆。
(5)左胁下:对应肝。
(6)右胁下:对应肝。
(7)心下:对应胃、心、胆。
(8)脐部:对应脾、胃、大肠、小肠。
(9)小腹:对应肾、膀胱、胞宫、大肠、小肠。
(10)左少腹:对应肝、膀胱、胞宫、大肠、小肠。
(11)右少腹:对应肝、胞宫、膀胱、大肠、小肠。
2,胸腹部位最基本症状。
(1)【急】急是“紧缩”之意,与“松驰”之意相反。
急就是肌肤挛缩,甚者抽筋。
部位偏深者叫里急。
急是病理产物作用在腹肌或胃肠平滑肌上的反应。
腹诊时,按之肌肤紧张,不柔顺。
例如少腹里急。
(2)【结】病机是邪气凝结于内,或气血聚结不散。
腹诊时,按之如条索状,或木棒状。
例如少腹急结。
(3)【痞】痞是阻塞不通之意。
患者自觉有堵塞感。
病机是无形邪气乘虚滞于胸腹之中。
腹诊时,按之软而有底力。
妙用《难经》腹诊法,执简驭繁实战效!
![妙用《难经》腹诊法,执简驭繁实战效!](https://img.taocdn.com/s3/m/94accb6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6.png)
妙用《难经》腹诊法,执简驭繁实战效!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827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导读初读刘保和老师,使我想起大抵独属于中医人身上的人文气质,小小肝气病的诊治,从《难经》腹诊获启,到临床践行发挥,联系古今医家之论,结于熟悉史词当中人物状态...临床之思贯穿医者始终。
中医学家裘沛然曾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善为医者本应如此。
一、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心得体会笔者在这里所要着重说明的是,对临床意义最大的应是《难经》腹诊法。
前面已经交代过,《难经·十六难》说:“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可见,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这种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的对应规律,恰与《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图》相一致,说明《难经》与《内经》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图片来源:美国中医论坛(TCMAAA)现在,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脐左”、“脐上”“脐右”、“脐下”到底与“脐中”有多长的距离?这些都是《难经》没有交代,只有靠临床经验才能得知的。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https://img.taocdn.com/s3/m/0bb17d2aeefdc8d376ee32b6.png)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1太阳病案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
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
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
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
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
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
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
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
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
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
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
3剂。
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
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
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
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
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
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
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
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
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
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
按:《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
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
《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
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
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腹证[3]。
腹诊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_陈锦团
![腹诊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_陈锦团](https://img.taocdn.com/s3/m/850b4f2f4b35eefdc8d333e0.png)
87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6 Jun .,2012对于本案来说,原发性肝癌容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以呕血和便血(黑便)为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多为脾不摄血,健脾则是摄血,所以以健脾为先。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肝炎病毒属于中医之湿热疫毒袭肝,邪中于肝,肝气不舒,疏泄失司,津聚为痰,由痰致瘀;瘀可滞津生痰,瘀所生之痰,则进一步加重痰瘀交阻。
所以治病应求于本,痰化瘀自去。
钱彦方[4]认为从痰论治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治则,肿瘤的治疗从痰而入,化痰、消痰、豁痰、涤痰、温痰、祛痰、清痰,以治其本,复其正气,激动气化之机,生新血从而治愈肿瘤。
所以本在健脾扶助正气的同时,需用天花粉、莪术、郁金、威灵仙等以驱除痰邪。
此外亦重视肝阳上亢或阴虚火旺者,要注意养阴清火,避免“火上加油”,配伍女贞子、旱莲草之品。
所以对于肝癌的治疗,抓住病因病机为首要,辨证论治之时要正确的处理祛邪和扶正的关系,不能一味攻伐而伤正气,在治疗的各个阶段有所侧重,并要兼顾其主要症状,调整脾胃自始自终,配合各种药物的特点,适时适量选用,不能操之过急,守法守方最终才能见到疗效。
◆参考文献[ 1 ] 李东涛.中医治疗肝癌的历史初探[ J ] .光明中医,2008,23( 1 ):8-9.[ 2 ] 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十四[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12.[ 3 ] 李梃.医学入门[ 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26.[ 4 ] 钱彦方.肝癌临证探讨[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6 ( 2 ):73.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
祖国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涉及面较为广泛,通过对古文献的查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08e5233169a4517723a365.png)
陕西 中医学 院人文科 学系 , 陕西 成 阳 724 106 摘 要 从腹诊 的部位 、 法、 义与应 用 4 方 意 个方 面阐述 东汉末年张仲景 寒论) ) 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 的方 法。该方法把 腹诊与临床 诊断 、 辨证论治及 方药密切联 系 来, 起 开创 了腹诊与 方药治疗相结合 的先 河, 为后世腹诊 的 发展 、 完善奠定 了基础 。
但病机 不同, 一者为“ 热实 ”一者为“ , 寒实 ”故 选方用药大 , 有不 同, 可据此 明析病机 , 指导辨 证论治。可见 《 伤寒论》 阐 述病 因病机也有其独到之处 。 此外, 伤寒论》 《 腹诊对病情 的判断预后也 有见解 。如 ( ( 伤寒论》 6 :病胁 下素有痞 , 18条 “ 连在脐 旁, 引少腹入 阴 痛 筋者 , 此名藏结 , 死。 ’5 : 发汗后, 人脐 下悸者, ' 条 “ 6 其 欲作 奔豚 。”7 12条言 明结胸与脏结 的不 同腹证 , 从而揭示 了两
报 ,0 6 2 4 : . 2 0 ,9() 3
经病证 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中大 量运 用 了腹诊 方法, 如太 阳 病篇 的蓄血 、 结胸 、 痞证 、 脏结 ; 阳明病篇 的胃家实诸证 ; 少
阳病篇 的胁下硬满; 阴病篇 的腹痛等 , 三 均借助腹诊加 以判 定。 从数量上来看, 伤寒论》 《 全书中关 于腹诊 的论述仅次于 脉诊 , 故腹诊亦 是六经辨证 的重要诊断依据 之一 。伤寒论》 《 运用腹诊 了解邪气之所在、 正气之盛衰 以及疾病 的性质。 如
荫 伸 ( 2 1 第 4 第 期G sJrl T ,1V. N3 0 年 2卷 3 auon C 21o4 o 差 1 n uaf M 0 1 . o 2
豚 。 3 4条: 心下满而烦 , ”5 “ 饥不能食者 , 病在胸中。 说明张 ” 仲景是 以腹诊而判 断病位 的, 脏何 部有病 , 何 必然 出现何脏 及其相应部位 之腹证 。同样 , 有此腹证 , 则知其 脏及其所属 部位必有病理变化 。 28条 : 阳明病 , 0 “ 脉迟虽汗 出 , 不恶寒者 , 身必重 , 其 短气 , 腹满而喘 ; 有潮热者 , 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此条言明病位 , ” 即邪气之在 表在 里。1 8 : 此非结热, 以胃中虚 , 5条 “ 但 客气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0ca47677232f60ddcca189.png)
一、四逆散
分析四逆散的组成以及全部条文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或曰 “原发病位”却是在“肝”,是由于肝气疏泄太过,冲激于其 他的某一处,以致通过三焦输往四肢末梢的原气明显地减少了, 所以才出现“四逆”。 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 下重”则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对此治疗的方法,绝 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激,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 横逆之肝气,即所谓“疏肝理气”。四逆散恰恰有此功能。四 逆散由小柴胡汤及枳实芍药散变化而来,具有治疗肝病应取 “辛、苦、酸、甘”味的鲜明特色。柴胡辛散,枳实苦降,芍 药酸敛,炙甘草甘缓,其中枳实、芍药并行气活血,恰好通行 “为血气所注”的三焦,使四
①李某,男,19岁,河北省冶金学校学生。2001年3月 18日初诊。 患者于元旦后下肢即出大量紫癜,呈点状及小片状,按 之稍感疼痛,不痒、不热,曾服防风通圣散及西药无效。 诊其腹症、舌、脉均如上述。 予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各10克)7剂,每日 一剂,水煎服。 患者于5月27日又来治其头晕,诉上方服后紫癜即除, 未再复发。
一、四逆散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 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 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 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 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 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 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首先看《难经 · 十六难》所说:“假令得肝脉, …… 其内 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 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 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 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 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 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 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可见,脐左、上、中、右、下 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 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中医腹诊诊法与临床应用探析
![中医腹诊诊法与临床应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abce6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0.png)
中医腹诊诊法与临床应用探析作者:熊广华简维雄胡志希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第09期〔摘要〕腹诊是中医学传统诊法之一,是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
从腹诊的概念与源流、腹诊的内容与常见腹证、腹诊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腹诊的价值与意义、腹诊的典型案例认识中医腹诊。
明确腹诊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病位、明确病性、确立治则、指导治疗、观察疗效、推测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通过梳理及规范中医腹诊,进而指导中医临床应用,促进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腹诊;腹证;中医诊断;操作规范;诊法〔中图分类号〕R24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09.027TCM abdominal palp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XIONG Guanghua, JIAN Weixiong, HU Zhixi*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Abstract〕 Abdominal palpation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 in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a unique diagnostic method.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CM abdominal palpation from its concept, origin, contents, common abdominal patterns, operating methods,precautions, value, significance, and typical cases. Definitive abdominal palpation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exploring the causes, analyzing the pathogenesis,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clarifying the disease nature, establishing treatment principles, guiding treatment, observing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dicting prognosis. By sorting out and standardizing TCM abdominal palpation, we can further guide TCM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palpation.〔Keywords〕 abdominal palpation; abdominal pattern; TCM diagnosis; operation standard; diagnostic method中医腹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色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b3e8aa1128ea81c759f57835.png)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国外研究伤寒论历史最悠久、内容最系统、成效最显著的当数日本。
随着宋版《伤寒论》在日本的出版(1668 年),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的医学,形成了日本汉方鲜明的特色。
从创立古方派的医家,到现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皆视《伤寒论》为医学典范,现将日本伤寒论研究概况作一横向点述。
一、《伤寒论》学术理论研究1.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版本的认识日本汉方医学家普遍认为[1] ,《内经》与《伤寒论》无关,《内经》发生在黄河文化圈,是以针灸等物理疗法为主的医学;《伤寒论》则发生在江南文化圈,是以药物疗法为主的医学。
两者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否定用《内经》的观点去研究《伤寒论》,而认为《伤寒论》自成体系,有独自的病理观、治疗观。
其理由是:①从《伤寒论》的文体来看,简明而直捷了当,与《易经》的文体极为相似,简直可以说是同出一辙;②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可能是“汉武帝至后汉这一时期” ,《伤寒论》和《内经》这两部著作究竟孰先孰后,尚难判断;③ 仅根据《伤寒论》的学说与《内经》的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就断定《伤寒论》渊源于《内经》,未免过于轻率;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著,长期埋没于世,受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学等影响而被篡改的机会甚少,基本保存了原著的面貌。
对于《伤寒论》的版本,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赵开美影刻的宋版《伤寒论》也是经王叔和、林亿等历代具有《内经》学术观点的学者再三改编而成。
《伤寒论》经过长期的辗转抄袭,难免有把抄写人意见和前人注解混入正文,但两者文体显著不同。
主张通过反复熟读深思,将原文与伪文加以区别2.对《伤寒论》原文的探讨2.1 关于发热恶寒的顺序《伤寒论》中,在一个条文同时叙述发热和恶寒的有13 条,且在叙述上都是发热在恶寒之前,只有第12 条例外。
岩崎勋[2]认为发热恶寒的顺序不是偶然而无意义,而是有一定准则。
从发热恶寒的阴阳属性言,热是阳证中重要症候,寒则涉及阴阳两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2:申某,男22岁,200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入睡难1月余,常躺下2~3小时亦不入睡,但睡后即不再早醒。白天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下午及晚上严重自觉有“血下不去”感觉,并伴手足冷、大便干。平时两腿烦扰不宁,喜捶打已2年余。舌质正常、苔白腻、脉沉弦细,按腹部脐左压痛明显。给予四逆散合二陈汤7剂水煎服,每日1剂。9月13日二诊:诸症大减,口干心烦,上方加丹皮、栀子、知母继服7剂。后随访诸症除无复发。
案5:梁某,女36岁1998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婚后2年未避孕而未孕。患者17岁初潮后即因生气停经2年,复潮之后3~6个月经行1次。23岁结婚婚后2年余未避孕且一直未孕。现月经已50天来潮无明显不适。舌胖大有齿痕脉细尺无力,脐中、脐下压痛明显。给予当归芍药散加平补肝肾诸药: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泽泻、杜仲、川断、桑寄生、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月24日二诊:23日月经来潮,量不多腹稍痛。续服上方7剂,后以当归芍药散加味调理。1998年4月28日早孕试验(十),1年后随访顺产一健康女婴。
2、腹诊方法及定位
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1、《难经》腹诊理论
《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脐下压痛
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金匮》肾气丸原为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诸症而设若下焦无虚寒者,可去附子、桂枝(即六味地黄丸加减)。
案4:杨某,女,2岁,2011年6月3日初诊:主诉全腹胀、嗳气有时泛酸,左胸上隐痛。时发胸闷咽憋,食冷则胃痛尤甚。左膝关节及腰背痛,下肢浮肿,午后加重。夜尿3~4次。脉寸浮、尺弱、舌胖红、苔黄腻,脐中、脐下压痛。予六味地黄丸合当归芍药散、香苏饮。7剂水煎服,每日1剂。6月10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减续服14剂。6月24日三诊:腹胀、吐酸、嗳气均除,稍肿,夜尿2次,续服7剂。后随访除劳累后偶发下肢肿外,诸症未发。
导读:刘保和教授擅长将《难经》的腹诊理论应用于经方临床且疗效确切。如脐上压痛以旋覆花汤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2015年6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经方论坛有刘保和老师的演讲哦~参会方法请下拉到本文底部~
[转载]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2015-06-07 19:30:01)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作者: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
2015-06-06 刘保和 中医书友会
脐中压痛
属脾病脾位于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给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
方以《金匮》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各10g)治疗最佳。
3、《难经》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
脐上压痛
主心病,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g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3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舌
脐右压痛
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桑白皮、黄芩、白芍、当归、川芎、半夏、葛根各10g生姜、炙甘草各6g)治疗,奔豚汤原方中甘李根皮药房常不备故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
案3:王某,男,13岁,2005年1月9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呕吐5年,近1个月加重。患者自2000年2月开始突发呕吐,甚则将胆汁呕出,伴右侧头痛,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炎’之后每月发作1次,近1个月发作频繁。平素多食胃胀大便溏每日2~3次。唇舌红苔白腻脉弦数。脐右压痛。给予奔豚汤合二陈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2月16日二诊:胃胀除未发呕吐,续服上方7剂。半年后随访,呕吐未发作。
红、苔中根腻,脉沉细涩、偏数。按其脐上压痛甚并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给予上述旋覆花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3月16日二诊:服药后胃痛渐止,未发作。停药观察后随访无复发。
脐左压痛
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主方以四逆散治疗。
作者简介:刘保和,教授,主任医师。其研究方向为人体潜意识开发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奇难怪症研究,周易应用研究。多年来,他在医学、气功、周易研究中,发扬传统,付诸实际,致力人体潜能的开发和研究,造诣精深成绩卓著,其独创的《中医心理音像疗法》在临床治疗疑难怪症方面有不可思议之奇效。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医学杂志》2104年2月第2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