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法革新的新成果——王力、吕叔湘、高名 凯三大家的语法著作
1938年开始,在上海,方光焘、陈望道、 王力、张世禄、傅东华等诸同仁,开展了首次 文法革新讨论,后来收入陈望道编的《中国文 法革新论丛》(1943)。 主要收获:在语法界开始打破原来的照套 西方语法框架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传统习惯, 换成运用西方语言理论,独立地研究汉语语法 特点的新路子,从而为建立具有汉语特点的语 法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丁声树、李荣等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1961年),材料丰富,举例精当,分析入微,颇具 创见。 特点: 1.句子分析采用二分法(并列可多分),它是我 国国内第一部采用二分法分析句子结构的语法专著, 是国内出版社的“际 运用,善于利用外国语法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即 “洋为中用”,这是该书的三大特点。 例如,关于“主· 宾”的语序特征;坚持动词 谓· 后的体词为宾语,包括“去两次”、“来三天”—— 这些量词结构是“准宾语”而非“补语”、首创量词 的类别和有关构词法的分析等。
四、20世纪下半叶的现代语法学
(一)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引进
方光焘在1930年代,率先引进了索绪 尔的结构主义语法理论。 赵元任则是用结构语言学全面描写汉语 语法的第一人。他用英语所写的《国语入 门》,其中语法部分由李荣编译成中文出版, 名为《北京口语语法》,应是运用结构分析 法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1968年,吕叔湘 又编译出版了他另一同名的专著《北京口语 语法》。
(二)教学语法硕果累累 王力1981年给“教学语法”正名。 1.语法普及读物大量出版 代表作有: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张志公《汉语语法讲话》 曹伯韩《语法初步》 2.中学教学语法的产生与发展 (1)《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诞生; (2)《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实施。
3.高校几部重要的《现代汉语》教科书的出版
(1)胡裕树《现代汉语》(1962版,1989修 订)由胡裕树、张斌等编写。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3)张静《新编现代汉语》 (4)张志公《现代汉语》(电大用) (5)邢福义《现代汉语》
(三)语法研究的盛举——三次专题讨论
1.关于词类问题的讨论(1953——1954) 2.关于主、宾语问题的讨论(1955——1956) 3.关于单、复句问题的讨论(1957)

此外,可以从信息论看现代汉语句类的用途。 陈述句、感叹句用于使信息储存下来; 疑问句、祈使句则用于要求听话者作出信息 反馈,前者要求语言上的反馈,后者要求行 为上的反馈。
2.大小“三角”的研究思路 邢福义、李宇明(眸子)、储泽祥等为代表。 小三角 指由“表——里——值”构成的一个 三角; 大三角 指由“普——方——古”构成的一个 三角。
60年代以来朱德熙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结构主义语法论著, 重要的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包括八篇论文) 《现代汉语》(北大版) 《语法讲义》(1961年至1962年)——它是继《现代汉语 语法讲话》之后,采用结构主义描写汉语语法的又一崭新 著作。书中认为划分词类只能根据功能,不能根据意义或 者形态(形态不丰富);提出“您们”多用于书面,“您 几位”多用于口语,给了“您们”合法地位。 此外,陆志伟的《汉语构词法》(1957——1964),吴 竟存、侯学超的《现代汉语句法分析》都是采用结构分析 法研究汉语的力作。
第四讲 汉语语法研究史略
一、不同时期几位学者对历史分期的看法
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日本“中国语学研 究会”1957年)分为三个阶段: (1)《马氏文通》以前; (2)解放以前; (3)解放以后。 高更生《汉语语法问题试说》(1981年),张志公 《现代汉语》(1982年)与《汉语研究小史》分 期大致相同。
第一类,结构助词“的”的特殊用法: ①红军的北上抗日(表示主谓关系的偏正结构) ②你得请我的客(表示“我”是假定语、真谓语) ③谁开的灯?(强调主语“谁”) ④今天这个会谁的主席?(相当于“当”) ⑤糖儿豆儿的(含“等等”“之类”义)
第二类,“有些”、“有点”、“有的”用法比较: (1)“有些”、“有点”不同于“有的”。前者可以作状 语,相当于副词,如,有些冷,有点不舒服——多表不如意 的事(北京人多用“有点”);还能带名词宾语——有些苹 果,有点气力。否定式为“一个苹果都没有”、“一点气力 都没有”。 (2)“有些”和“有的”还有共同点,都表示“有一部分” 义,“有点儿”没这种用法。如:有些人,有些地方,有的 人,有的地方 (3)“有些”与“有的”也有不同——“有些”只表多数, “有的”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多数,如:有些人(群体义), 有的人(单数或多数)。 此外,关于“二、两”用法的异同、“个”字的四种特殊用 法、“罢了、呢”的用法差别等,都有精彩的论述。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1983年)分为: (1)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2)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3)当代汉语语法研究。 其时间表同上诸说。
龚千炎1984年7月在全国语法讲习班上(延吉) 提出: (1)草创、模仿时期(1898——1937); (2)探索、革新时期(1938——1949); (3)发展、繁荣时期(1949 至今)。
其它一些重要著作: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 第一次把形容词和动词归为一大类“品态词”; 第一次提出“兼格”说(兼语式); 第一次把“独字句”(独词句)列为一种独立的 句型。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指出研究语法不 应脱离逻辑。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指出汉语中充当谓 语的不限于动字,动字又分“致动”和“意动”。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根据汉语特点给动 词划分小类,并指出所谓致动和意动都是就动词对其 宾语的关系而言的。 何容的《中国文法论》(1937):比较公允地评述了
一是句法上的构形语法,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 关系,或者说是从说话人(编码)角度进行分析; 二是语义上的释义语法,研究符号与思维之间的 关系,或者说是从听话人角度进行解码; 三是语用上的信息语法,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 的关系,或者说是从交际角度描写内容。
例如:中国女篮大败日本队。
句法上可以指出主语和宾语; 语义上可以指出施事者和受事者; 语用上,“中国女篮”是“话题”,属于语用中的焦 点,“大”为另一个语用焦点。
南派语法学家提出了理论,北派语法学家 则身体力行,在实践上做出了成绩,先后出版 了几部著名的语法著作。
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 语法理论》(1944)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1——1944)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
共同特点:反对单纯模仿,着力于揭示汉语“与世界之族 语相异之点”。 王力:“递系式(兼语式)、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 被动式“等,尤以递系式为独创; 吕叔湘:“把”字式、“被”字式,尤其是在句子、词组 研究中采用变换分析法,被称为中国自己的“乔姆斯基”。 高名凯:提出了不少独创的见解。如: 1.提出汉语主要语法手段是虚词和语序; 2.肯定句法为汉语语法的重点,主张应以研究口 语为出发点; 3.注意语法形式的特点,提出了语法意义、句法 功能和词的形态可作为区分词类的三项标准。
(二)现代汉语的奠基石——《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1890——1978)的著作是国语运动的产物。 贡献: 1.打破了“词本位”体系,建立了“句本位”体系。 这对于形态变化很少的汉语是更合理的。 2.把句子划分为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 词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 3.它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 (中心词分析法) 4.建立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完备的体系。区分了字、 词、短语、子句、句子,有九个词类、六大成分、 七个“位”,句子按语气分为决定句、商榷句、 疑问句、惊叹句,复句则分为包孕复句、等立复 句、主从复句。
邢福义同龚的观点大致相同,他在《现代汉语 语法修辞专题》(2002年)指出:现代语言学意义 上的汉语语法研究,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起 点。100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 期: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末 期),大致40年。 特 点:套用国外语法学建构,略加增减修 补,形成汉语语法学系统。 代表作: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
(3)探求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近30 年。 特 点: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过对 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探索研究的路子,追求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代表作: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
二、19世纪末期以前的古典语法学
(一)词法学的雏形 汉代的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词义。若遇到虚词,则称之 为“词”、“辞”、“语助”、“语声”、 “虚字眼”、“助字”等。围绕文字、训诂的 中心,伴之以虚词和实词的划分的研究,正是 古典词法学的内容。从虚词入手研究汉语语法 的突破口选得很恰当,它既适应当时通经的需 要,有符合汉语本身缺少形态,着重运用虚词 和语序等语法手段的特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三、20世纪上半叶的传统语法学
(一)汉语语法学的里程碑——《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古代汉语语法专著。 马建忠(1845——1900)说:“此书系仿葛朗玛 而作。”其成就: 1.冲破了古文家习惯的藩篱,摆脱了语文学附庸的地 位,使语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具有首创 之功。 2.模仿中仍有许多创见。 a.词类和现代词类大同小异;b.独设“助字”;c. 分析汉语介词也很有见地,发现汉语介动两类词相 通;d.发现古汉语两条基本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放于动词之前);e.书中收集了 七八千例句并作了分析。
(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 大约40年。 特 点: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以观察和描写汉 语语法事实,生发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 法学系统。 代表作: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 理论》(1945)、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赵元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从结构出发进行语法分析,这与传统语法从 形态和意义出发完全不同; 2.用层次分析法和按照位置关系分析句子,用 词与词的结合关系划分词类; 3.明确划分汉语有主谓句(完整句)和非主谓 句(简略句); 4.首次提出“主语”可从字面上解释为“主 题”,“谓语不过是跟主题有关的话。谓语不 一定要指主语所指的那个东西的动作或者特性” 5.发现了动词结构连用式(即“连动式”)。
(四)新时期语法学的新成就 我们从宏观(整体上)和交叉学科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宏观上的理论研究成果斐然。 1.“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胡裕树、范晓、张斌等人为代表。 包括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它是 受符号学和语用学启发而形成的语法理论,成为 90年代初期的热门话题。从本质上看,是关于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的理论,包括了研究三个方 面的语法:
古代的虚词范围稍大于现代语法,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及部 分代词。 虚字研究的专著很多,著名的有: 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对476个虚 词进行了诠释。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对160个 (实为200多个)虚词的语法用法作了全 面的说明和例证。
(二)句法学的萌芽
句读问题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 不取。 古人所讲的章句之学,“章”指段落,“句”指 今天的句子,句中还有停顿,即词和词组或分句之间 的“停顿”,停顿的地方称为“读dou”(即“逗”)。 唐代以前一律用“圈点”断章句读;唐宋以后,符合 才有分工: 用硃圈断句; 以点标读; 章首以一大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