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非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非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界对有关亲子依恋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双向作用关系: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同时,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而亲子依恋,是指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主要抚养人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和情感渴望,还是孩子心理上的保护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恋是人类适应环境并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能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能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的适应生存的方向方展。但过度的依恋会造成孩子的缠人反抗型(怯生现象)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有关依恋形成及维持的影响因素上,研究者们提出了日益多样化的解释。
一、幼儿依恋类型的情况分析
有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幼儿对教师的依恋安全型的占少数,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原因:
1.母爱剥夺
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
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lby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这些婴儿们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
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
2.养育质量
尽管婴儿具备与一个或多个抚养者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但若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仍然会导致儿童的不安全依恋。为了验证这个观点,ainsworth等研究者把母亲养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与依恋关系的质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反应敏感迅速,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照顾婴儿温柔细心。
3.婴儿的个体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也有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4.父母内部工作模式
父母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家庭环境中的依恋使他们形成一种内
部工作模式,这一活动模式即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影响到他们与其子女建立情感纽带。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其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依恋有着明确的关系。母亲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关系的母亲更热情,给孩子更多的支持,而且更多地鼓励儿童的学习与探索行为。反过来,孩子对她有更多的爱恋和良好的交流。
二、亲子依恋中缠人反抗型的解决方法
建立的亲子依恋是孩子适应生存的基础,但如何让孩子克服怯生,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是孩子依恋问题的另一个重点。“行为脱敏性”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它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
鼓励孩子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要让孩子去接触其他小朋友,去探索自然环境,去发挥好奇心,去锻炼独立能力,而不要对其过度限制或保护。
2.加强社会活动
为宝宝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户外活动则应是首选目标。因为在外晒太阳时,会有许多相仿的孩子,这正是锻炼宝宝社交能力的大好机会。几个月的宝宝最简单的社交行为就是对视、相互注意。彼此逐渐熟悉后,可以教他主动和小伙伴握握手、摸摸脚,互相亲亲脸蛋等。当宝宝学会称呼后,每次见面都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一岁半左右就可玩一些合作游戏,如互相扔球等。
3.选择一个“固定朋友”
婴儿两两在一起活动比许多儿童在一起活动更有利于社交行为的发展。因此,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社交活动,帮他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也可在许多友好的小伙伴中经常两两
在一起游戏,进行较深入的交往。
4.发挥玩具的作用
婴儿的交往大都是围绕着玩具或物品而发生的,而大多数的同伴冲突往往是因争夺玩具而起的。大人可以在旁边适当地指导,如让别的宝宝用自己的玩具和宝宝交换玩耍,或让宝宝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共同分享。
三、展望
依恋的研究一直是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一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在正随着对儿童认知研究的发展而更加深入,同时随着研究对象的更新,对依恋的研究除实验室观察法外,还有生理方法、行为控制法等。此外,借助于新的研究手段,对依恋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构的探讨也是方兴未艾,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