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理论,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民的理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群众路线的最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利益的本质提炼、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这一发展思想包含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晰的制度安排、明确的行动指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四)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所以,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
社会评价的方法既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①社会评价从根本上是关于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止归。
②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而生存和发展的。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③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七)“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的时代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
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凡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凡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而也是社会评价所必须坚持的标准。
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
2.论述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马克思社会主义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二)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
②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要把握时代的精神,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③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四)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①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③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五)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①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所以,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③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六)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