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皇同盟 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 在其他方面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 麦策划三皇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但这恰好 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 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它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于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的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 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 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柏林会议 影响


会议成功修改了《圣斯蒂法诺条约》,使英、奥、俄在近 东实现了一次权力再分配,暂时缓和了东方问题,避免了 大国战争。但是俄在巴尔干的扩张目标受到遏制,大国地 位和声誉受到损害,因此对会议的结果并不满意,认为之 所以受到这些损失,都是由于俾斯麦这个“掮客”的欺骗 所致,柏林会议是俾斯麦领导的“反俄大联合”。对俾斯 麦的调解也十分不满,认为三皇联盟已经毫无价值。 柏林会议的特点:不是大国战争之后的会议,而是为了防 止大国战争的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19 -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俾斯麦体系的弱点



1、结盟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法德、俄 奥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矛盾,实力强大的 英国游离在外 。 2、结盟体系深深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 体系过于复杂和精细 。 3、体系的根源性矛盾:俾斯麦体系所反映 的制度性缺陷 。
俾斯麦体系的制度性缺陷

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追求民族统一,采取的是 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结果,民族的统一和民权的 建立难于契合,他完成的是德意志帝国霸权,没有 形成民族主义的民主体制。俾斯麦体制培养出来的 是普鲁士政权的三大支柱——专制王权、军国主义 和容克贵族。在俾斯麦时期,他可以用自己高超的 政治技能来掩盖这种根本性的体制缺陷,但随着他 的辞职,其继任者们迅速回归平庸。被他长期有意 识压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在保守主义的操纵下 被严重扭曲为帝国扩张主义,当具有狂热扩张激情 的威廉二世上台成为德国皇帝后,帝国的内部已经 没有能够约束皇帝野心的机制。

年 柏 林 会 议
1878
柏林会议(1878年6月-7月)


近东危机的核心是英奥俄围绕东方问题的矛盾。 于是召开柏林会议(英、德、俄、奥、法、意、 土)。俾斯麦为会议主席。英国首相迪斯累里和 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同时到会,是英国历史上罕 见的一幕。迪斯累里不遵循国际惯例使用法语, 而是使用英国发言,以表现强硬态度。 经过俾斯麦协调,英俄都做了一些让步,最后达 成《柏林条约》:(1)俄放弃建立大保加利亚的 计划;(2)由奥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两省; (3)俄保留一些土的领土,土承认塞、门、罗的 独立;(4)海峡对一切外国军舰关闭。
二、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三皇同盟分 崩离析。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揭开 了19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缔 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一)德奥同盟(1879) (Dual Alliance)
结 2、法德关系危机与1887年《三国 同盟续约》 3、两次《地中海协定》 4、《再保险条约》
(二)1881年三皇联盟 (Three Emperors' League)


秘密条约。 德奥接近使俄罗斯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表示愿 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1881年6月,三国签《三 皇同盟条约》,有效期3年。规定:缔约国之一与 第四国交战时,其他两国采取中立;(2)土耳其 欧洲部分发生领土变更,需经过三国一致同意; (3)承认海峡封闭原则。 三皇同盟使德奥俄再度合作,俾斯麦重新控制了 欧洲局势。

秘密条约。
俾斯麦希望与奥结盟,迫使俄放弃反德立 场。1879年10月双方签订《德奥同盟条约》, 规定,如果一方受到俄罗斯攻击,另一方 就全力支援;如果一方受到其他国家攻击, 则另一方采取中立。但是如果俄国支持该 进攻国,则缔约国双方合作作战。有效期5 年。
二、大陆体系的调整
1、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同盟的终
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大国优势的沉浮和移位问题:法国衰落、 德国崛起;中小国家消失,大国斗争中失 去缓冲,维也纳体系支离破碎,增加了欧 洲不稳定。 对于德国来说,造就了两个异己力量:法 国;对德国保持警惕的欧洲(他国结盟的 噩梦)。

一、大陆体系的建立


1、俾斯麦与欧洲各国的基本外交政策
俄奥关系的不稳定性

因为德奥同盟关系是确定的,有明确义务 的,一旦俄奥关系出现问题,德国难以作 出选择;而一旦德俄关系出现问题,俄必 然会向法国靠拢。
德国内政的不确定性

在复杂的大国关系中,联合奥、意、拉拢英、俄, 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任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俾斯麦个人的战略构想和外 交能力。而俾斯麦的个性,使得他和德国皇帝以 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这就是一种不确定性。 一旦俾斯麦离职、死亡,这个体系就面临危机。
(四)德奥罗同盟(1883)

1883年10月。新独立的罗马尼亚担心俄威胁, 寻求奥支持,俾斯麦撮合成为三国同盟。
三、大陆体系的解体

1、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
大陆结盟体系的核心:联奥、拉俄、 亲英、反法 威廉二世的修正 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
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



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

1887 年《再保险条约》 ( Reinsurance Treaty)


秘密条约。有效期3年。 由于三皇同盟条约没有续订,俾斯麦担心法俄接 近,希望与俄加强合作。俄也希望获得德在巴尔 干问题上的支持。1887年6月双方签订《再保险条 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 方保持善意中立,但是德国进攻法国、俄国进攻 奥国除外。德国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已有的权利。 德奥意三国同盟确保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 奥保持中立;这个条约保证的是,如果法国进攻 德国,俄罗斯保持中立。所以称“再保险条约”。
德奥关系的基础

普奥战争之后,由于俾斯麦力排众议,宽 容对待战败的奥地利,为德奥和解创造了 条件。而奥地利也主动与德国和好,以便 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由于 实力有限,奥地利无法获得德国的反俄承 诺,只好接受现实,准备利用奥德关系, 和俄国达成维持巴尔干现状的目标,即尽 力维持巴尔干均势。
“德国应当得到作为一个大国应当得到的尊重” 和“孤立法国,拉住俄奥”:性格、经历、环境 和近代欧洲外交传统的影响 英国:外交保守,拱手相让欧洲外交主动权予俾 斯麦 俄国:国内政局动荡,对近东与巴尔干野心勃勃 奥匈:畏惧俄国 法国:不忘复仇



德俄关系的基础பைடு நூலகம்



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舅甥 关系 俄一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巴 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复了 俄在黑海的利益。
三皇联盟解体

为了维系三皇联盟,在保加利亚危机问题 上,俾斯麦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表示支 持俄国在保加利亚的特权和影响,要求奥 国避免与俄冲突,另一方面又鼓励奥国与 英国合作,让英国出面遏制俄国。但是最 终未能防止俄奥关系的恶化。1887年三皇同 盟没有续订,俾斯麦同盟体系出现裂痕。
大陆同盟体系的调整和加强
(三)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 (Triple Alliance)


秘密条约。 意大利扩张,与法矛盾,寻求与德奥结盟。1882 年5月在维也纳订立同盟条约。有效期5年。规定: 缔约国不参加敌对同盟;意大利在遭到法国进攻 时,德奥提供援助;德遭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 提供援助;缔约国遭到两个以上非缔约国进攻时, 其余缔约国协同作战;如遭到一个非缔约国进攻 时,其他缔约国中立。 同盟的潜在对手是法、俄。 1887年该条约的续订。
3.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虽然俾斯麦促成了俄奥政治关系改善,但东 方问题仍然困扰俄奥关系,威胁三皇联盟 的稳定性。
近东危机


1875年7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起义,塞尔维亚和门的 内哥罗予以支持。土耳其进行镇压。 1877年3月,英、俄、德、奥、法、意五国介入,要求土 耳其实施改革,确保和平。土拒绝,俄对土宣战。1878年 4月俄土签《圣斯蒂法诺条约》,土承认塞尔维亚、门的 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波、黑两省实行改革;俄取得部 分土领土;两海峡对俄开放。 英、奥两国认为俄得到的太多,英俄关系进展起来,英国 开始调动7000名军队进驻马耳他,加剧了近东危机。各国 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条约。

三皇联盟条约没有续签,使俾斯麦再次考 虑采取外交行动,来达到牵制法、俄,阻 止法俄接近的战略目的。于是调整政策, 继续加强同盟体系。这次调整的关键是争 取英国的加盟和德俄关系的加强。
《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 定》和《再保险条约》

1887年2月20日,《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订。 1887年2月12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 协定》 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 大利加入 。 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 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 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1887年6月18日两国签订 《再保险条约》 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 《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 体系的调整。
俄奥关系的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奥成仇。但是它们 都希望通过与德国合作,遏制对方。俾斯 麦对俄友好政策,迫使奥只好与俄谅解, 避免陷入孤立。而俄罗斯也希望控制德国 的影响力,需要利用俄奥合作来牵制德国。

2、
2、三皇同盟




1872年9月 ,奥匈皇帝弗兰茨· 约瑟夫、俄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 林 ,三皇会晤迈出了德俄奥三国亲善的第一 步。 1873 年 5月6日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约 , 协约规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 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1873 年 6月 俄奥签署《兴勃隆协定》:遇有 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 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3 年 10月 德国加入该协定,三皇同盟形成。
潜在的问题和危机

在争取英国和加强德俄关系方面,俾斯麦 虽然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他的同盟体系 中包含一系列根本问题,使得这个体系成 为一种权宜之计,而不能长久。这些问题 是:英国的均势政策、俄奥关系的不稳定 性、德国内政的不确定性。
“光辉孤立” (splendid isolation)

1896年英国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会演说中提 出“光辉孤立”这个术语,用以概括英国19 世纪后半期(1815年之后)英国外交特点, 即英国不加入军事同盟,不用固定的军事 义务束缚自己。但是不是中立。其本质仍 然是大陆均势政策,可以牵制大陆各强国, 为英国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一、大陆体系的建立 二、大陆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体系的解体
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的转变原因

一、科技发展是这一转变的经济因素。
二、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是这一转变的社 会因素 三、地缘关系是这一转变的地理因素 四、体系约束力不足是这一转变的内在机 制缺陷


德国统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
三、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联盟解体

1881年《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约, 原因是保加利亚危机。
保加利亚危机

1886年,俄罗斯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策 动了一场政变,废黜了当政的亚历山大大 公,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但是英、 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人的抵制力量,最终 使俄罗斯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俄奥 关系再次恶化,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扩张 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联盟不足 以遏制俄扩张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