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教学设计
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2.1注意
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2.1注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二章第一节注意,其主要考察内容包括注意概述、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有准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的变化,如人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两点: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特教心理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特教心理健康教育二、课程目标1. 帮助特殊教育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教学对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或资料。
3. 情景模拟道具(如角色扮演道具、心理测试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以提问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对我们来说重要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2. 讲授心理健康基本概念-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特点以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 通过实例说明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情绪管理技巧- 讲解情绪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 介绍几种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合理宣泄等。
- 鼓励学生尝试这些技巧,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讲解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 分析特殊教育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 提供一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如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学会与人沟通等。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巩固- 回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概念、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解程度。
2.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设计一个与特殊教育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 引导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3. 心理测试与反馈- 进行简单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 根据测试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4.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文章或日记。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特教心理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关注。
3. 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
2. 教学难点: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特殊教育需要心理学?2. 讲授新课(1)介绍特殊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讲解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分类和特点。
(3)阐述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方法。
3. 案例分析(1)展示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如何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干预。
4.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方案。
(2)每组派代表进行方案展示,其他组进行点评。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特殊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特殊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2. 收集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设计特殊教育心理问题诊断与干预方案时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特殊教育心理学》2.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论文、案例等3. 教学课件:PPT、视频等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2年最新版四川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辅导班章节系统复习讲义
心理学章节系统讲义目录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2.心理学的任务3.教师的心理素质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动机;引起动机的条件2.动机的功能3.动机的分类4.动机的理论5.学习和动机的培养6.意志7.意志的特征8.意志形成阶段9.意志品质10.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开展与教育〔上〕1.注意2.注意的分类3.注意品质4.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5.感觉;感觉的种类6.知觉;知觉的种类7. 知觉的特性8.观察9.观察力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11.直观教学12.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13.记忆14.记忆的种类15.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加工系统〔3点〕;记忆的加工过程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开展与教育〔上〕1.思维;小学生思维开展的特点〔4点〕;初中生思维开展的特点〔4点〕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4 点〕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特征〔3点〕;问题解决策略〔2点〕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5 点〕5.创造力6.创造力的学生的心理特征〔4 点〕7.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8.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9.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10.想象力;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展特点1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2.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1.情绪情感;内涵3.情绪情感的功能4.情绪的种类5.情感的种类6.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7.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8.愉快教育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1.个性2.气质;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气质的心理特征:3.气质的类型4.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5.性格;性格的结构6.性格的类型7.性格和气质的关系8.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9.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0.自我意识11.自我意识结构12.自我意识的开展1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态度2.品德3.品德构成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5.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6.态度和品德教育主要方法7.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条件8.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和教育策略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0.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迁移分类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5.促进迁移的教学6.学习策略7.典型的学习策略8.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原那么;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9.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1.人际沟通2.人际沟通种类3.人际沟通的结构4.人际沟通的意义5.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6.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如何恰当利用网络7.网络成瘾的戒断8.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9.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种类10.印象管理11.印象管理的策略12.人际认知内容13.偏见14.偏见的成因15.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16.人际关系;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17.人际关系原那么;人际关系的开展过程;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18.模仿19.暗示20.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1.自卑心理22.嫉妒心理23.羞怯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1.群体;群体类型2.群体心理;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3.从众4.从众的原因;不从众的影响效应5.社会助长6.社会干扰7.社会懈怠8.去个性化现象9.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10.群体极化效应11.冒险转移的原因;冒险转移的预防12.班级;班集体13.凝聚力;班集体凝聚力14.班级心理气氛15.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16.班级非正式群体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3.心理冲突中的矛盾4.心理健康者的特征5.心理健康的意义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7.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河北特岗教综备考指导二
上接--河北特岗:教综备考指导一
河北特岗:教综备考指导二
(一)心理学之教育心理学篇【教师招聘考试】
学生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途径和方法
学习心理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迁移理论、学习策略、态度与品德
教师心理教师成长过程
教学心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表3 教育心理学一级知识点图表汇总
具体内容指导:在教育心理学复习过程中,考试应把重点放在学习心理这一块,其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继续列图表进行详细解剖。
比如下表4:
表4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图表知识点汇总
三、归纳总结备考指导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理解教综其实包含三部分知识点。
第一,教育学注重细节,尤其是教育家的头衔和观点。
第二,普通心理学注意理解,以气质、智力、各种品质为主。
第三,教育心理学注意难点与重点的分配。
其中学习心理为主,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做简要理解与掌握即可。
第四:注意法律法规的应用。
【例】以下表述不符合学习理论的是( )。
A.强化与惩罚
B.泛化与分化
C.观察学习与顿悟
D.师生关系与学习
河北华图专家解析:按照学习理论的内容,强化与惩罚属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泛化与分化属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顿悟分别属于班杜拉和格式塔学习理论,只有D是教育学内容。
因此,本题答案为D。
【教师招聘考试】。
考前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考前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开头部分:导言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形式,能力的发挥和心理状态密不可分。
因此,在考前心理辅导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升自信,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焦虑和压力问题。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分析考前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总结几个有效的策略,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
一、认知角度下的考前心理辅导1. 引起认知注意在考试前经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此之下会影响思维和记忆等功能。
因此,通过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从而转移他们对紧张情绪的关注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有趣且具体化的例子来引起学生兴趣,并逐渐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放松身心。
2. 反思成就与潜力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对自己能力不够自信或者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的担忧。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学生的成就和潜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过去的优秀表现或者近期取得的进步来鼓励学生,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
3. 制定目标与计划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制定可行性高的计划对于减轻焦虑和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在考前心理辅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规划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为他们设立小目标以保持动力。
同时,及时调整和评估目标与计划的实施情况也是必要的。
二、考前心理辅导策略在课堂设计中的应用1. 创建积极氛围首先,在课堂设计中创建一个积极、安全并充满活力的氛围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使用幽默感来缓解紧张气氛,定期进行简短而有趣的活动来放松大家等等。
此外,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和互相鼓励也能够有效减少焦虑情绪。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培养同学之间的互惠性合作,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开展讨论班、辩论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
吉林特岗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吉林特岗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2. 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2.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3. 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技巧;4.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5. 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
## 教学方法- 互动讲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心理问题的个案,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或模拟的心理问题案例,提炼经验教训。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场引导: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出心理健康的主题。
- 知识链接: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 知识讲解- 基础概念:详细解释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
- 常见问题:列举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 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心理问题,每组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典型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察并点评。
### 案例分析- 案例呈现:教师提供一到两个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案例。
- 分析讨论: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建议。
### 总结提升-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技能提升:教授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
### 作业布置- 反思日记: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的情绪变化,分析原因并提出调整措施。
- 阅读推荐: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及时给予反馈。
-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反思日记和课后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特岗教师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梳理PPT学习教案
(3) 连锁学习 (4) 言语联结学习 (5) 辨别学习 (6) 概念学习 (7) 规则或原理学习 (8) 解决问题学习 5、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
7、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派)
(1)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实验对象---黑 猩猩,基本内容:A、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B、学习的实 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内容:A、学习的实 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B、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C、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1页/共72页
7.最近发展关键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8.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 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的意识。包括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 三是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生理自我到社 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是在青春 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15页/共72页
6、 联结学习理论(行为派)
(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他是现代教育心 理学的奠基人,经典实验---迷箱—猫,其基本规 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基本 规律A、获得与消退B、刺激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特岗教师考前辅导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一种主要的研 究方法。它是指研究者人为地、有目的 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 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 究方法。 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法 和自然实验法。
3、 心理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 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 1、智力测验 2、成就测验 3 、态度测验 4 、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按规模分: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二、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特点: 主体本身的状 刺激物的强度 态: 需要和兴趣 对比关系 期待 运动变化 情绪状况 新异性
三、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 目的,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明确的目标任务 间接兴趣 组织活动的习惯 意志品质
第三节
注意的类型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 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 后注意。 一、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无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 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客观的方法
2、科学的态度。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1、遵循道德伦理,不能做损害被试身心的事。 2、被试有自由选择参加实验与否的权利。 3、充足的补救措施。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 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 之间的关系。
特教心理备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课题】【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知识点);2. 技能目标:掌握(技能);3. 情感目标:培养(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知识点:;2. 技能:。
【教学难点】1. 知识点:;2. 技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教具、活动材料等;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活动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述课程背景及意义;-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心得。
2. 课堂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知识点,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活动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心理活动。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分享活动心得,提出疑问。
5.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二、范文【课题】如何与特殊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沟通技巧等;2. 技能目标:掌握与特殊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策略;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特殊儿童、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知识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沟通技巧等;2. 技能:与特殊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1. 知识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沟通技巧等;2. 技能:与特殊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策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教具、活动材料等;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活动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述课程背景及意义,强调关爱特殊儿童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心得。
2. 课堂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感知觉、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教师介绍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技巧,如倾听、同理心、耐心等。
3. 活动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与特殊儿童交流的场景;-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沟通技巧。
心理健康特岗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名称:《学会情绪管理,提升心理健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3. 教授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韧性。
三、教学重点:1. 情绪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教授学生实际应用情绪调节方法。
五、教学对象:心理健康特岗学生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情绪卡片3. 情绪调节小册子4. 小组讨论话题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激发学生对情绪管理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情绪管理对我们来说重要吗?为什么?”(二)讲授新课1. 介绍情绪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情绪的类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3. 分析情绪管理不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不良的表现。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情绪问题。
(四)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重要性的掌握。
2.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调节情绪?”(二)讲授新课1. 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正面思考等。
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情绪调节实践操作。
2. 各小组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后情绪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十、课后作业:1.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情绪管理的心得体会。
特岗心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心理,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心理素养。
2. 难点: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对象特岗教师(培训)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学案例3. 小组讨论卡片4. 角色扮演道具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心理学?二、讲授新课1. 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等。
2. 分析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心理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心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心理规律。
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提高心理素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角色扮演1. 教师提供情境,如“如何处理与同事的矛盾?”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矛盾的过程。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1. 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2. 观察身边人的心理现象,思考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3. 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注:以上教案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特岗心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克服依赖心理的重要性。
2. 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
3. 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如何克服依赖心理?2. 提问:如果看到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二)看小品,明理1. 播放小品《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a. 小明遇到困难时,为什么会选择向老师报告?b. 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c. 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三)小组讨论,分享心得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b. 如何学会宽容别人?c. 如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师总结,提出建议1. 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2. 针对学生的困惑,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文章。
2. 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六、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认识到克服依赖心理的重要性?2. 学生是否学会了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3. 学生是否初步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引导、启发的作用?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特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对象特岗教师四、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3. 培养教师面对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4. 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2. 教学难点: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维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对我们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定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
- 举例说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
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
- 强调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 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介绍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如: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合理安排时间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应对心理问题的建议。
(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教师撰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论文,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心理健康特岗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基本概念2. 心理压力与应对方法3. 情绪管理4. 人际交往技巧5.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三、教学对象心理健康特岗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对我们这么重要?二、讲授新课1. 心理健康基本概念-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表现。
- 强调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心理压力与应对方法- 讲解心理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危害。
- 介绍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如调整心态、寻求支持等。
三、活动环节1. 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心理压力?如何应对?2. 教师总结:分享应对心理压力的经验和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和心理压力应对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健康和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你们觉得哪些方法对你们最有帮助?二、讲授新课1. 情绪管理- 讲解情绪管理的概念、重要性及方法。
- 介绍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2. 人际交往技巧- 讲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技巧。
- 介绍有效沟通、倾听、表达等技巧。
三、活动环节1. 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哪些技巧对你们最有帮助?2. 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场景,让学生练习有效沟通和倾听技巧。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 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制定一份心理健康行动计划。
2. 完成课后阅读,了解心理健康相关资料。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教学设计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心理学指导:教学设计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五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考察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对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而且也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级,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层次。
2.加涅的分类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因为这种分类不止是条目的说明,还进一步告诉教师怎样设置情境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需要做到: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依据这两点,下面具体介绍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特岗心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主题: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学生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了解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自我认知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估。
- 学生能够学会情绪管理的基本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观念。
- 学生能够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情绪,提高心理韧性。
三、教学对象:特岗教师培训学员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心理测评工具(如自我认知量表、情绪管理问卷等)3. 案例分析材料4. 互动游戏道具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 通过一个轻松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我认知?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讲授新课(30分钟)- 讲解自我认知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 介绍情绪管理的基本理论,如情绪的来源、分类、影响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分享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情绪和行为,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技巧,解决类似问题?4. 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进行自我认知?-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技巧?第二课时1. 复习与总结(10分钟)-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 心理测评(20分钟)- 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认知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
3. 互动游戏(20分钟)- 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心理健康特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如何正确面对心理问题4. 心理素质的培养五、教学重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如何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六、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2. 心理素质的培养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4. 角色扮演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二)讲授新课1. 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等。
2. 分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抗压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等。
3. 讲解如何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4. 分析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如积极心态、情绪管理、自我调适等。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借鉴案例中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五)角色扮演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2.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情况。
十、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心理健康书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教师心理学备考指导教学设计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第五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考察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对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但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而且也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
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级,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层次。
2.加涅的分类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因为这种分类不止是条目的说明,还进一步告诉教师怎样设置情境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
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需要做到: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依据这两点,下面具体介绍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
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
为了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可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即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课题特点以及所持学习理论取向不同,教师将会以不同方式来组织教学的程序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媒体以及环境来实现这一程序。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作用,能够称为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
(1)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分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由于在这种教学策略中,由教师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特别适用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
当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深层次的概念转变、探究、发现,或者是开放的教学目标时,直接教学就不太适用了。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在她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我们一般所提的讲授式教学策略。
与直接教学不同的是,直接教学可能更适合于教授程序性的知识与
技能,如算术、体育等,而对于陈述性知识,如历史、文学等,接受学习则更加合适。
接受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先行组织者,关于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我们已经在学习理论中提到了。
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①呈现先行组织者;②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③增强认知结构。
接受学习在讲授知识间的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也为学生提供好方法帮助她们保持重要的信息。
2.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的中心地位,
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能够称为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发现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1)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的首倡者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但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科学知识,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
这样的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才能独立地向前迈进。
研究发现,发现学习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能提高智慧的潜力;
②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③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④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但它也受到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材料的性质、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2)个别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个别化学习的模式大都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可是,行为主义的成分更为明显,因为,这些程序往往都强调教学目标和操练练习、小的教学单元和有序的材料、根据学习变化进行评价教学、根据后测评价重新教学。
下面介绍几种经典的个别化学习模式。
①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她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