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汇总(1)

合集下载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来探究传播现象。

2.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的方式,对不同情境下的传播现象进行实验,验证或推测传播原则。

3. 内容分析:对所研究的传播内容进行系统的获取、分析和解释,以研究传播内容的特征和影响。

4. 历史研究: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传播事件和传播现象,来了解传播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5.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的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研究文字传播的特点和效果。

6. 网络分析: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和方法,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结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7.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研究地域差异和文化影响。

8. 计量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传播现象的趋势、规律和影响因素。

9. 案例研究:详细研究某个传播事件或媒体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以上研究方法并非独立,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分析传播现象。

传播学概论期末研究论文范本

传播学概论期末研究论文范本

传播学概论期末研究论文范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递、交流和影响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组织传播则发生在各种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如企业内部的会议、报告等;大众传播则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一)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 5W 模式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该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框架。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媒体通过对各种议题的报道频率和强调程度,影响着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时,往往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从而使优势意见愈发强大,劣势意见则趋于沉默。

三、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一)传统媒介的演变从古代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到近代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出现,传播媒介不断发展。

报纸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深度的新闻和信息;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和便携性;电视则结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二)新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和观点;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其简短、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网络直播则实现了实时互动传播。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xx是xx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xx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汇总(1)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汇总(1)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归纳(induction )推理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归纳:个别——一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具体——抽象特殊——普遍演绎推理:演绎(deduction )推理是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它们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运行方向②理论与研究的关系③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演绎推理:结论﹥前提)(归纳演绎:前提﹥结论)2.归纳与演绎的联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科学轮2.探索性调查是按照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之一(探索、描述、解释)来区分的。

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对一项新的研究主题有初步的了解,以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研究,及进行正式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在研究者开发新的领域时很有价值,借此来获得新的观点。

适用小样本的调查,通常是比较陌生的议题,和历时现象的研究。

其三个目的是:满足研究者好奇心和更加了解事物的欲望、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

有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常用于市场研究,还有实地调查、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最主要的缺点是难以圆满回答研究问题,只能提供获得答案的线索。

3.描述性调查是按照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之一(探索、描述、解释)来区分的。

描述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情况和事件,要发现事实或社会真实,回答传播现象是什么么、在哪里、理论演绎归纳假设经验概括观察什么时间、如何进行的问题,它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许多定性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描述,比如人口普查、人类学的民族志等。

在描述性研究中应当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可以说,对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1]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1]

《传播学研究⽅法》复习资料[1]第⼀章引论第⼀节媒介与传播学研究⼀、媒介研究的四个层⾯媒介研究的四个层⾯,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也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个层⾯。

第⼀个层⾯:研究媒介本⾝第⼆个层⾯:研究媒介的使⽤第三个层⾯: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第四个层⾯: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结>媒介研究的四个层⾯是步步深⼊的,⼜是相互交叉的。

⼀项研究可能会覆盖⼏个层⾯的研究。

⼆、媒介研究的四个时间段第⼀个时间段:第⼀次世界⼤战期间以拉斯维尔为⾸的研究⼈员从刺激反应观点出发,研究媒体对⼈的影响,得出结论,媒体对受众影响巨⼤,并提出了“⽪下注射论”。

这种理论认为,信息如“炸弹”,传播者只要将“信息炸弹”射向受众,就会产⽣预期的全部效果。

后来⼈们称之为“魔弹论”。

第⼆个时间段:20世纪中叶⼴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与⼴告有关的媒介研究受到激发,研究视⾓⾛向有关⼴告词效⼒、受众结构与规模、⼴告设计、⼴告播出的时间与频率、媒介选择等。

这⼀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告有助于开发受众的消费能⼒,影响受众的消费指向,但不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传播有很⼤的影响,但是有限的。

第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电视对⼉童的影响⽇益关注。

许多西⽅国家耗巨资开展关于电视节⽬中⾊情与暴⼒对⼉童影响的研究,有关商业内容的媒介研究也受到关注。

研究⼈员得出结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收是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是需要选择的,⽽不是盲⽬地被动接受,这就是后来的“使⽤与满⾜”理论。

第四个时间段:20世界80年代末媒介间争夺受众和争夺⼴告受众的竞争呈⽩热化,媒介要⽣存,就必须花钱去研究受众的价值观和兴趣的变化,了解⼈们⽣活⽔平的变化,了解⼀切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增加了社会学、⼼理学等内容。

媒介研究不外乎两个部分:学术研究和应⽤研究。

在西⽅国家,学术研究⼤部分集中在研究机构或⼤专院校,研究内容较为客观;应⽤研究⼤部分集中在民间,具有商业特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十一讲 传播学研究方法汇总

第十一讲  传播学研究方法汇总


实地调查法的操作
a. 选择课题和制作研究方案 b. 抽样设计 c. 问卷设计 d. 采样设计 e. 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 分析和因果分析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2、内容分析法
这是研究者对他所选定的某时某地的传 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功能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除了上述几种具体方法外,还有所谓文献法、 换位法、观察法等。此外,一些具体的研究软件和技 术也同具体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如SPSS软件、眼动摄 影机、视向测验器、皮电反应记录器、视听测量器等 技术,就都可以用来测量和分析传播现象或受传者对 媒介讯息的反应。运用具体方法,有助于对传播活动 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有助于传播研究的精确化和细 密化,进而有利于加强对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 动的宏观对策和微观调节。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三)横向方法
这是指“三论”方法。它们本属于自然科学领域 中的研究方法,由于它们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 遍的适用性、启发性、精确性的功用,因此被人 们横向移植、合理借用到传播学研究中来,成了 三种主要的横向、控制论方法
控制论是一种研究系统的控制过程和特征 的横向科学方法。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
(二)专向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方法。它是指通过运 用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准则、尺度和方法, 甚至一套独特的术语,从某一特殊的角度或 层面来观照和分析研究对象,从而可以从不 同方面揭示传播的本质规律和各种关系。 用于传播学研究的专向方法,主要有社 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包括符号 学和语义学)方法。
d. 完成实验的设计
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测量的对象是什么? 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涉及因素的层次如何? 想得到什么数据? 怎样才能最容易和最有效地收集数据? 对某些数据来说,怎样的统计分析方式才是最合适的? 这项研究得花多少钱? 怎样合理地使用这笔钱? 实施这项研究需要哪些设备? 在定领域曾用过怎样的研究方式? 从研究的结果中能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拥有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传播现象、揭示传播规律、解决传播问题。

以下是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定性研究方法(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对各种文本,如书籍、报纸、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节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符号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研究者需要仔细阅读和研究文本,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

例如,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文本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

(二)话语分析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研究语言如何构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它不仅仅关注语言的表面形式,更注重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话语分析的步骤通常包括收集话语资料、确定分析单位、描述话语结构和功能、解释话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差异。

(三)民族志民族志研究方法通常用于研究特定文化群体或社区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模式。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参与,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在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传播习惯等。

通过民族志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传播现象的深入理解,发现那些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规律。

(四)焦点小组焦点小组是由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组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个特定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了解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焦点小组的实施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招募参与者、选择主持人、组织讨论、记录和分析讨论结果。

焦点小组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二、定量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以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第三人效果理论•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

•内涵:•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影响因素:•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对现象的解释意义•对现象的预测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上海市考研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理论与传媒研究方法总结

上海市考研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理论与传媒研究方法总结

上海市考研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理论与传媒研究方法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人类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规律,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市考研传播学的复习过程中,熟悉传播学理论与传媒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总结上海市考研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传播学理论与传媒研究方法的要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传播学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 传输模型:强调信息的传递过程,侧重媒介的作用。

- 传播模型:强调信息的交互过程和双向性质,强调接收者的角色。

- 文化模型: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信息的影响,媒介在此模型中扮演传播文化的角色。

2. 传播效果理论-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媒介的影响是线性的,信息传递后会产生明确的反应。

- 双步流理论:个体通过接触媒介后首先接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再通过意见领袖接受媒介信息。

- 多阶段流动理论:认为信息的影响程度会随着接触次数和接触时长的增加而改变。

3. 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媒介接触后,与媒介中的角色进行认同,从而影响其行为。

- 社会依赖理论:个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会影响其从媒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

4. 媒介融合理论- 技术决定论:技术创新和发展会影响社会文化变迁。

- 社会建构论: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社会因素会影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二、传媒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数据。

- 访谈调查:通过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深入信息。

2. 实验研究方法- 随机对照组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变量因素下的差异。

- 前后测设计:在实验进行之前和之后测量变量,观察实验前后的变化。

3. 内容分析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从大量的样本中随机抽取,并制定样本选择规则。

- 内容分类:按照研究目的,将内容进行分类,建立编码规则。

4. 历史研究方法- 档案资料: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和文献,了解过去的媒介环境和传播情景。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研究方法总结

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研究方法总结

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研究方法总结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传媒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掌握传播学专业知识,提高考研复习效果,本文将就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概述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研究者科学地进行研究,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

传播学研究方法涉及到广泛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将从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二、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描述和理解。

在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定性研究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访谈法访谈是一种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的方式与被访者进行交流,获取其对于特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在使用访谈法时,考生需要注意访谈对象的选择和访谈问题的设计,确保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观察法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记录,获取其行为、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形式,在实际研究中需要考虑到观察者的角色和观察环境的影响,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3. 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梳理、分类和分析,获取对特定问题的认识。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考生需要注意对文本的选择、编码和解读,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统计学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和分析。

在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大量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考生需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

2.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一种用于检验因果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在受试者中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行为,从而得出结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传播学研究方法笔记1

传播学研究方法笔记1

第三节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样本→总体抽样技术、统计技术、问卷技术、计算机技术使抽样调查成为可能。

(上世纪30年代)三.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一)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种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典型调查的特点:·调查对象是有意识的主观选取的它们要具备代表性·节省时间、人力、经费·它的缺点是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很难判断·很难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规律(因为样本量太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推论)(二)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所占比重大,不一定有代表性)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

选取重点调查的调查单位,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

·二是要注意选取那些管理比较健全、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

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掌握和了解调查总体的数量和状况·调查对象在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投入少、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使用范围较小,调查项目较小而且缺乏深度。

四.个案调查个案调查也是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

个案调查的主要作用不是由个体推论总体,而是要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无法推论总体)。

个案调查特点:·主观随意性较大·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客观真实的)传记——个案调查报告】第四节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调查研究一.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对一项新的研究主题有初步的了解,以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研究,及进行正式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效果B. 传播媒介C. 传播内容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认为()。

A. 受众是被动的B. 媒介是完全客观的C. 传播效果是不可预测的D. 传播是双向的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A. 两步传播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媒介素养理论4.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内容的制作D. 媒介的商业运作5.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强调的是()。

A. 媒介如何构建现实B. 受众如何解读信息C. 传播者如何传递信息D. 媒介如何影响政治6.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拉斯韦尔模式B. 香农-韦弗模式C.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7.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拉斯韦尔B. 拉扎斯菲尔德C. 霍夫兰D. 麦克卢汉8. 传播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

A. 群体中的个体思维B. 群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倾向C. 群体中的信息传播D. 群体中的领导行为9. 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是由谁提出的?()B. 诺依曼A. 拉斯韦尔C. 麦克卢汉D. 霍夫兰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指的是()。

A. 媒介对个体的影响B. 个体对媒介的影响C.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D. 媒介对群体的影响答案:1. A2. A3. D4. A5. A6. D7. B8. B9. B10.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社会效果2.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书籍3. 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过程理论C. 传播控制理论D. 传播受众理论4.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角色可以包括以下哪些?()A. 记者B. 编辑C. 广告商D. 受众5. 传播学中的“传播内容”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内容分析B. 话语分析C. 符号分析D. 框架分析答案:1. ABCD2. ABCD3. ABCD4. ABC5. 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归纳(induction )推理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归纳:个别——一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具体——抽象特殊——普遍演绎推理:演绎(deduction )推理是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它们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运行方向②理论与研究的关系③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演绎推理:结论﹥前提)(归纳演绎:前提﹥结论)2.归纳与演绎的联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科学轮2.探索性调查是按照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之一(探索、描述、解释)来区分的。

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对一项新的研究主题有初步的了解,以决定是否进行正式研究,及进行正式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在研究者开发新的领域时很有价值,借此来获得新的观点。

适用小样本的调查,通常是比较陌生的议题,和历时现象的研究。

其三个目的是:满足研究者好奇心和更加了解事物的欲望、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

有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常用于市场研究,还有实地调查、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最主要的缺点是难以圆满回答研究问题,只能提供获得答案的线索。

3.描述性调查是按照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之一(探索、描述、解释)来区分的。

描述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情况和事件,要发现事实或社会真实,回答传播现象是什么么、在哪里、理论演绎归纳假设经验概括观察什么时间、如何进行的问题,它能对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许多定性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描述,比如人口普查、人类学的民族志等。

在描述性研究中应当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可以说,对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4.解释性调查是按照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之一(探索、描述、解释)来区分的。

解释性研究的任务是理解有关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回答某个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的主要逻辑为假说-演绎,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研究类型,首先提出假设:指出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提出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的假设;然后建立因果模型。

在社会学中,实验研究、预测研究和评价研究等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

5.社会人为事实是分析单位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个体、组织、群体。

社会人为事实是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其中一类包括具体的对象如书本、诗集、绘画等等,社会互动形成了的另一类社会人为事实,如婚姻、朋友选择。

6.简单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一种,又称单纯随机抽样、SPS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社会研究进行统计估计时,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从总体N个单位中任意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法。

包括直接抽选、抽签和随机数表法,首先建立合适的抽样框,却报名册中每一个要素都不要遗漏,之后利用随机数表来选择要素。

特点是单位总体较小、有完整名册,单位访问成本不受样本单位所在地远近的影响。

但简单随机抽样只适用于总体数量有限的情况,当总体复杂时,样本的代表性也很难保证7.抽样比率和抽样间距是系统抽样的常用术语,系统抽样时系统化地选择完整名单中的每第K个要素组成的样本,抽样间距(sample interval)是指两个被选择的要素之间的标准距离,公式为= 总体大小/样本大小。

抽样比率(sample ratio)是被选择的要素与所有总体要素数量的比例,公式为= 样本大小/总体大小8.分层抽样首先是将总体的N个单位分成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k个部分,我们称之为层;然后在每个层内分别抽选n1、n2、……、nk个样本。

适用于层间异质性大,层内同质性强时,分层标准:(1)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为分层的标准(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别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这种方法提高了抽样的代表性,但是没有加大样本的量,是一种较好的抽样方法。

9.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我们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只要该群被选中,则该群中所有的成员都进入随后的子样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群内异质性大,群间同质性大整群抽样,也特别适用于缺乏总体单位抽样框的抽样。

例如我们可以先选出一个街道样本,再对各个街道的名册进行抽样。

多级政群抽样一直重复两个步骤:列名册和抽样。

尽管政群抽样的效率很高,但是效率的代价是样本精确度的降低,因此应尽量多地选取群而减少每个群重要素的数量。

整群抽样分为多整群抽样、概率比例抽样、非概率抽样(加权——倒数)和多级整群抽样。

10.配额抽样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

配额抽样是根据总体的结构特征来给调查员分派定额,以取得一个与总体结构特征大体相似的样本。

往往从建立描述目标总体特征的矩阵或表格开始,这样的矩阵一旦建立起来,矩阵中的每一个格子就有了相应的比例。

随后研究员依照目的选取,并按照相对于总体的比例给予加权,当所有的样本要素都被加权时,就可以合理地代表整体,但它有一些缺陷,首先配额的框架必须十分准确,当初盖洛普之所以没能正确地预测出杜鲁门会当选总统部分原因在此,其次,选择样本时也可能出现偏误。

盖洛普1936和1948的成功和失败也都是对配额抽样正确和错误运用的结果11.便利抽样是非概率抽样的一种。

常见的、事先未经许可的街头随访或拦截式访问、邮寄式调查、杂志内问卷调查等都属于便利抽样/偶遇抽样的方式,也被称为就近抽样。

偶遇抽样是所有抽样技术中时间和经费花费最小的,简便易行,但它是极冒险的抽样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资料通常有很少的实质价值。

这样的抽样方法可以作为问卷的前测,但不代表全体,我们对得到的结论不要进行过渡地推论。

12.配额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区别分层抽样是随机样本而配额抽样则不是。

首先是将总体的N个单位分成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k个部分,我们称之为层;然后在每个层内分别抽选n1、n2、……、nk个样本。

配额抽样的第一步与分层抽样相似,但配额抽样是根据总体的结构特征来给调查员分派定额,以取得一个与总体结构特征大体相似的样本。

比如用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做配额标准,但接下来由每个调查员根据各自的配额,在配额内主观判定选取样本。

13.民意测验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常见盖洛普)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作用是及时了解一般的社会状况、根据民意测验制定各种政策,比如对大众的心理做一个预测。

14.非介入研究法非介入性研究是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主要可以应用于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以及历史比较研究法。

其中十分著名的就是涂尔干的对自杀的分析,他没有以任何方式影响任何一个自杀者,这种内容分析法用于考察社会人为事实,是一种成文文件,介入性研究有信度和效度的问题,但是运用技巧可以处理他们。

二、填空1.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形成因果关系的条件变量之间必须相关、非虚假相关、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2.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特殊到普遍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大前提(所有p都是s)、小前提(如果对象是p)和结论(那么对象是s)两种推理运行方向相反,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相反(归纳法是研究到理论,演绎法是理论到研究),前提与结论的范围不同(归纳法的前提范围小于结论,推理法的前提范围大于结论)。

3.在社会科学研究调查当中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4.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从时间来分分为:纵贯式调查和横剖式调查,其中纵贯式调查分为:趋势研究、世代研究、追踪研究5.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1)只调查少数个案(2)对各种特征和各方面做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3)无结构、非标记化的观察记录,调查资料无法汇总统计(4)依靠主观的、洞察性的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定量研究的基本特点:(1)利用标准化、结构化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2)调查资料可以精确地分类或转换为数据形式;(3)可以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

6.研究假设是如何提出的:猜测,经验概括,逻辑演绎(来自于什么地方)7.探索性研究包括三个部分: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实地调查8.抽样误差是从哪里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抽样误差,样本的代表性和选择性,随机选择。

9.简单随记抽样要满足哪些条件:调查总体较小,有完整的花名册,单位访问成本不受样本单位所在地远近影响。

10.无结构式访问的记录方法有哪些?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11.访问法中的焦点小组访谈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1)不仅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也是被调查对象之间的互动;(2)要求调查者具有更熟练的访谈技巧以及组织会议的能力(袁方)(1)参与者是随记选取的,在统计学上不具有代表性;(2)对于研究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之前需要对真题的话题和过程有整体的把握,需要更过的技巧(艾伦巴比)12.观察法有什么样的分类:(1)按观察场所分为:实验室,实地(2)观察者的角色: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3)观察程序:结构和非结构(4)观察对象:直接,间接13.量表法按照测量对象有什么样的分类:调查量表,测量量表。

三、简答1、选择课题进行研究的确定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适当性,可行性,创造性,必要性。

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是选择研究课题的首要原则,是评价研究课题有无意义、有无价值以及以意义价值大小的基本准则;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课题研究活动本质特征的体现,课题的创造性原则意味着选择的课题本身的先进性、新颖性和独创性;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产生新的观点、新的结论;可行性: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有成条件许可原则或能力适应原则。

指的是在选题时应考虑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和主观条件的适应性;充分考虑课题的可操作性、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适当性:要依研究力量而确定课题大小范围。

小课题涉及的范围小,对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不高,内容具体,方法简单,难度不大;而研究的范围太大,容易大而空,无从下手。

2、什么是个案调查?个案调查的作用、特点?什么方法能够避免个案调查的缺点(1)个案调查法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