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1405年7月,在浩瀚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统率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一和平之旅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历史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他率领船队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海上迷宫,成就这辉煌的古代中国航海事业,令世界赞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段历史,共同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探究】

1.郑和下西洋

(1)郑和简介

①史料再现: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云南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于海外……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

②具体解读: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03年提升郑和为内宫太监,并赐他姓郑。1405—1433年,前后28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航,远达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里。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2)名词解释——西洋

《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界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故郑和的七次出使叫作“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扬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应用,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经道衍和尚(姚广孝)召引,受菩萨戒皈依佛教。由于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谦恭谨密,不避劳”“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徒与佛门弟子两种身份,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当地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另一些国家信奉佛教)。

②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答案提示: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4)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郑和材料三

②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答案提示:

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

时间长,次数多,1405—1433年共远航七次。

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③情境体验:

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所乘坐的宝船可能会运载哪些货物?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案提示:

货物:运出的丝绸、瓷器等;运入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困难: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①史料再现: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②具体解读: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戚继光简介

①史料再现:

②具体解读: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刻苦好学,深明大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连破倭寇于台州、横屿、兴化、平海卫等地。平定倭寇后,调往北京,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

(2)名词解释——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3)明朝倭患严重

①史料研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