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经历风雨是必然的。
每一次风雨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风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1.2 设定合理的目标难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感到挑战和成就。
1.3 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 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4.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反馈和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4.3 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能够主动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5.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3 风雨 微课教学设计
13 风雨一、导入同学们,自然万物,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风雨大作,这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一篇文章描写了狂风暴雨中景物的变化,而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这就是贾平凹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作家简介2、掌握生字词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树林子、垂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废纸、池塘、老头、孩子们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写风却不见一个“风”字,写雨也不见一个“雨”字呢?因为作者想通过在风雨中一些事物的状态来表现风之狂、雨之大。
这样写风雨可以使人们更真实的感受风雨的画面。
那么,作者这种不直接写风雨而是间接的写风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侧面烘托)四、梳理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一段:树林全貌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第三段:断绳羊、女孩第四段:葡萄蔓、苍蝇第五段:鸟巢、鸟儿第六段:废纸、湿猫、瓦第七段:浮萍、水池、鱼儿第八段:老头、孩子们五、小组谈论合作探讨: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析这样写的好处。
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七、合作探究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二年级语文教案 《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二年级语文教案《风雨》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风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风雨》2. 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写作:以《风雨》为题材,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老师朗读《风雨》,引导学生跟读。
3. 理解:带领学生回答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朗读与背诵:鼓励学生自愿朗读和背诵《风雨》。
第二课时1. 复: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 写作指导:给学生提供写作小提示,帮助他们构思作文内容。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描述大自然的小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 写作质量:评价学生写作作文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程度。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大自然主题作品,拓宽知识面。
2. 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备注本教学设计在“衡水赛”中获得一等奖,特此记录和分享。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
该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故事以落魄画家杨文琪在家中自杀的场面为引子,通过叙述其毕生创作和演艺历程、心灵历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兴衰和心路历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品尝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酸楚。
同时,该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的结构和人物性格。
(2)掌握叙事文学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撰写一篇叙事文章。
2、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表现。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叙事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叙事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2)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辛酸历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
3、掌握叙事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
2、掌握叙事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问题启发:如果你过得比别人艰难,你会怎么做?(2)播放视频:呈现主题歌《雨中行》的MV,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独行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上机阅读在计算机房使用电子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文本,并标记出关键内容和细节。
3、教师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贾平凹 风雨 教学设计
贾平凹风雨教学设计贾平凹的小说《风雨》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面临生活困境和变迁的故事。
这部小说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提供一种了解贾平凹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的机会。
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学生的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农民生活状态;2.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贾平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学习背景知识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环境和农民生活状况。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文献等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阅读小说《风雨》将《风雨》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分配给学生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
笔记可以包括对小说情节的概述、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小说主题的思考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文学鉴赏与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分析《风雨》的文章或作文,要求结合对作者写作风格、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贾平凹小说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学生能够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
4. 小组演讲和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演讲,讨论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包括对小说中某一段情节的剧情重演、对某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讨论等。
通过演讲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作品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歌、拍摄一段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评价方式1. 阅读笔记和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对《风雨》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 小组演讲和讨论评价。
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检查学生对小说的剖析和评判能力。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风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群文阅读的理念,将本课设计为群文阅读课。
通过本文与其他三篇文章(段)的比较,学习写景角度、写景方式、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群文比读【教学过程】导入: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风”和“雨”的成语。
“Are you ready?”(生: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狂风骤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同舟……)一、整体感知文意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风雨的成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风雨的散文。
(点课件2,稍做停顿。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快速阅读全文。
然后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刚才说到的哪些成语来概括本文风雨的特点。
(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生字词,提醒标注段落等。
)生:(疾风骤雨、狂风暴雨)师(过渡):为什么是这些成语,不是“风和日丽”(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风狂雨暴?)二、比读【设计意图:比较写景角度的不同:《风雨》是侧面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1、分析《风雨》的侧面描写。
学生可能会说到文中的树林子在风中的情态,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绳的羊、牵羊的女孩、葡萄蔓、鸟巢……说到2-3处就行。
重点举例分析:(出示课件4,分析)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分析:“精湿”完全湿透,“拼命地”竭尽全能的跑,也是为了躲避大雨。
从侧面表现了雨之大。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分析:这几个关键词,从侧面表现了雨大水急。
2、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
(出示课件5,分组读)师:课文通篇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风急雨骤,现在来看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描写的?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场风雨交加的旅程,它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本文将围绕着《风雨》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一、学生参与度1.1 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我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程。
1.2 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1.3 学生的参与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我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我还将引入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我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实践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计划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我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三、课堂氛围3.1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基础。
我将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3.2 鼓励积极表达在课堂上,我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鼓励和赞扬,我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困境中仍心系国家的情感。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与意境的深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风雨交加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这样的天气中的感受。
(2)提问学生:在古代,一位诗人在这样的风雨之夜会有怎样的思绪和情感呢?从而引出课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着重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坎坷的仕途。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4、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5、情感探究(1)小组讨论:诗人在风雨之夜想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3)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6、艺术手法分析(1)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风雨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2)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风雨之夜的环境描写对烘托诗人情感的作用。
7、诵读诗歌(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的情感。
(2)开展诵读比赛,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8、拓展延伸(1)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爱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雨》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文。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风雨》是一篇描写风与雨的课文。
作者笔下的风雨是不同寻常的,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风雨,但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的文本分析解读,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进学生对风雨的进一步认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3).揣摩、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学习写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细细品读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保持一份童真,做勇敢的生活前进者。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品读赏析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教具】 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自古以来,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自然现象都是诗人的吟诵对象,人们喜欢吟风诵雨。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描写风雨的古诗句。
生:说诗句。
师:古人对风雨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力量的坚信。
3.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的意识,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风”“雨”“大地”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动荡不安的场景,把握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组合和独特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风雨象征意义的理解上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展现狂风暴雨袭击大地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可以有树木摇曳、房屋颤抖、人们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等画面,同时配上狂风呼啸和暴雨倾盆的音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雨的力量和气势,随后引出课题《风雨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含义,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中的比喻手法。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在朗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时,语速稍快,语调上扬,突出风雨的来势汹汹;而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处,语速放慢,语调稍低,体现出一种在风雨中飘摇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跟读、自由读,再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雨图?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诗歌展现的是狂风暴雨肆虐下,大地万物处于动荡不安的情景。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5分钟)1.分析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逐节分析)第一节:讲解“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风”“雨”意象,这里的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它们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局势和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如战争、灾难等给人民带来的冲击。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风雨的凶猛和强大。
主题阅读教案《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贾平凹先生的《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语言优美的写景诗文。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风雨》一文,虽课名为“风雨”,但不直接写风雨,甚至文中不出现“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
表现了风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
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看清了风雨来到时各种景物的变化状况,并采用散点式的写法,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写成了这篇奇文。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各种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体悟出作者观察事物(练眼力)、描绘景物的方法(学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并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自学阅读课时,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提出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2、阅读展示课时,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风雨中的各种景物及其特征,概括描写精彩的段落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
(练眼力)3、由学生自主选择几个段落进行重点品读,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结合推荐阅读篇目,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进行分层次阅读。
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二十五篇文章,中等程度的同学至少阅读前十一篇文章,能力较弱的同学一定要阅读《风》、《春风》、《春之盛典》、《享受春雨》、《雷雨前》、《在烈日下》、《在暴雨中》。
语文公开课教案《风雨》
课时进度
第八周第4课时(学期第课时)
课题
13、风雨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以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通过默读,梳理文意,能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3、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
难点
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法、学法及
个性化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一、简介作者贾平凹。
二、默读课文,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同时划出关键词语。准备概括。
三、作者在写风雨,全文却不见“风雨?二字。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得到风雨的猛烈和迅即。是怎样做到的呢?
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进行两次阅读,两次勾画,进而总结概括方法。
启发学生说出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13课风雨
作者——贾平凹
如何概括文意侧Βιβλιοθήκη 描写课后反
思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风雨般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中的风雨挑战,并提出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2 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定期检查和调整目标教师应该定期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2.2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3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贾平凹《风雨》教学反思
贾平凹《风雨》教学反思贾平凹的《风雨》采取导学案情势上了一节课,教学思路这样设计由一图片,声音导入新课(3分钟),二接着检测学生预习(5分钟)出示学目标(1分钟),三听录音朗读课文完成理解课文——课文主要捉住那些景物来表现风雨,四(10)接下来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三个问题1课文写出风雨怎么的特色?2课文描写风雨是正面描写仍是侧面描写?3有人说结尾写到雨了,你赞成吗?这观点吗?为何?(10)五体会作者对景物如何细致,(8)六当堂作业3,按设想应当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实际上上课,只能完成到小组探究就下课了。
这节课虽然没有到达教学目标,然而仍是有良多的收获:第一巧妙的教学导入让学生热忱高涨,容易进入课文,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主要捉住树林子,树叶,杨柳。
芦苇。
风中的羊。
女孩。
鸟窝,葡萄蔓,废纸,精湿的猫,浮萍小木屋,孩子,学生很快就找出来。
第三履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兴趣对比高。
然而我也有许多做不到的地方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公道,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刻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沛,朗读课文的情势对比单一,在品读流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
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情势,在读中到达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
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
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量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行,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动,不应当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 年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本结构,感悟“风雨”。
2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品析“风雨”。
3掌握写景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学会描绘“风雨”。
教学重难点: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愁。
品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人们细腻的内心。
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时,曾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感叹。
诗人只不过写出了一楼的风雨,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风雨》一文,来感受这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看课文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某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音?并帮助纠错。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字词。
老规矩,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课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关于作者(让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整体感知,感悟“风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红笔圈出来,并且归纳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要点。
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1)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3)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典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会细腻的观察和描摹。
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简析】: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一,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文章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赏析文章的步骤,对于散文,他们第三单元才开始进行接触,《春》和《济南的冬天》一个专注比喻,一个专注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学生已经不太陌生,而侧面描写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因此本科的重点是在赏析文章的语言时渗透侧面描写的概念,从而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运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运用自主探究的方
法品味语言。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看图片,导课激趣。
情景导入:媒体呈现几幅暴风雨的图片,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绘。
导语:你能用简单的句子描绘你所看到的图画吗。
大风暴雨中的景物也许我们不知见过多少次,但我们总是很难将它用语言来描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作品《风雨》看看这位文学大师是如何给我们描绘风雨的。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便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简要实录:几位同学分别描述图片上的内容,一位学生说,感觉风很大,雨也很大。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风雨》,美文就要在诵读中感受它的美,那么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自己自由诵读课文。
环节三:读一读,感受画面,梳理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画面。
(要求:给易错或不会读的字做标记,读完后同桌交互补充。
)
2、试读课文,任选一段或两段。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按顺序依次画出。
设计理念: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纠正,将字词教学融入到文章中,便于学生理解积累字词.通过
反复读课文,想象文章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侧面描写这种写作手法。
简要实录:1.学生交流字词后,教师重点指导难写难记的字。
如“裹”让学生自己观察此字,学生可总结出衣服的衣拆开,里面写一个果字。
师解释字意,加强学生的识记。
2.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极高。
能够读出文章的美感。
3.生:作者依次写了柳树、羊、女孩、动物、纸船、瓦片......一些列景物来表现风雨的。
环节四:品一品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此高明,让人怕案叫绝!除了侧面衬托还用到了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你能从找出文中这些语言并简要分析吗?
1、教师先示范如何赏析句子。
2、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理念:写景散文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句子的品味赏析,精彩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赏析。
简要实录:ppt出示: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将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一头断了纤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连用“跑”、“撑”、“撞”、“滑”、“跌”、“失去”,几个动词,很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纤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选择两个例句,分别从修辞手法和动词两方面进行赏析,先给学生例句,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赏析文章,再让学生进行一个反馈。
在学生自己赏析的过程中我给了5分钟的时间,有些孩子完成比较快,写了1-2个句子,于是我让四人小组顺时针交换自己赏析的成果,并进行讨论,这样每个人就能看到更多的赏析,从1-2个变为4—8个句子,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成果。
王一婷:我赏析的是“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葡萄蔓比作死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雨之下的葡萄蔓的样子,突出了风雨之大。
房子琪:“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这句话作者写了猫和瓦片,瓦片本来很重,但是在这样的天气下确像树叶一样飘起来了,可见作者的用词很准确,突出风雨很大。
过渡语:从刚才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风雨却未写一个风和雨字,这种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同学们能举一个侧面描写的例子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理解侧面描写的含义。
简要实录:学生能列举出自己以前学过的课文《王几何》中的情景,以学生的反应侧面表现老师的性格。
环节五:写一写。
请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写你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100字左右。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是输入与产出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精彩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简要实录:
夏佳佳:下雪了,那白茫茫的一片简直像一片汪洋大海,雪花大片大片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好像天空中舞动着无数雪白的小精灵,将大地装点得更加漂亮了。
卢永正:鱼肚白的天际突然出现了一抹红,淡淡的,随后愈来愈深,像一团儿火了,越烧越凶,最后一个大火球跳了出来,整个世界仿佛都涂了一层淡淡的金色,人们的脸也红彤彤的,花儿也笑了,草里的露珠也慢慢的蒸发了。
教师总结:无风无雨二字,作者却生动的再现了风雨来时的画面,这和他细心地观察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动物
侧面描写植物修辞
人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通过开篇的图片激趣,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散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情感。
因此,在诵读环节,我设计了自由诵读,和个人展示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诵读。
赏析文章更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在赏析的环节中,我设计先给学生两个例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赏析,随后进行组内的交换,评价和讨论。
最后一个环节的小练笔,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选择一两种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让学到的知识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