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古代汉语研究论文《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定稿)

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常用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今人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用现代汉语去套用古代汉语,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问题,毕竟古代汉语与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可以这么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作为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的判断句,是今人阅读文言文最易忽视甚至发生理解偏差的句式之一。因此,笔者在此就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定义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常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二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三是“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四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表示的人或物进行断定的句子”,五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这五种解释都有合理之处,其中第二三四种定义大同小异,都是从语法来定义的,第五种是从事理的角度定义,第一种采用描述的方法来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定义是较易于理解的。

那么,究竟如何给古代汉语判断句下定义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像“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他不是北京人”“马明宇是足球运动员”一类句子就是判断句,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主语和宾语,若要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从语法来看,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常用名词或代词表示,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用“是”来表示。人们常把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理解停留在“A是B”的这一表层上,未进一步去探求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地推导出古代汉

1

语判断句的含义——前列举的第二、三、四种定义。波铁尼布亚早就一再指出,不可能给句子下一个适用语言发展一切阶段的定义,因为句子的性质、句子的内在特点是变化着的。我们在给古代汉语判断句下定义就必须考虑这一点,也就是要考虑句子属于历史范畴、句子为民族形式、句子类型和形式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变化。这样看来,我们很难给其下一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还是描述性定义较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之特点

2·1不用判断动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冯谖客孟尝君》)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嘉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韩非子·二柄》)123

翻译时,都要添加上判断动词“是”字,如“臣本布衣”,当译为“我本来是平民”,“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当译为“杀戮刑罚是百姓所憎恶的”。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主语和谓语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但有的并不这样简单,而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压缩了的内容,是判断句的活用,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战”不是“勇气”,战争要靠勇气才能取胜,这是经过压缩,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读古书时当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2·2谓语前有状语。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常有状语。按一般规则来说,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不应该有状语,但他们在古代汉语中是用作谓语的,在谓语前有状语,就符合一般的

2

语法规则了。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子吴起列传》)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许于郑,仇敌也。(《左传·昭公十八年》)

这里的“必”“诚”“亦”“乃”“即”“非”都是副词,“于郑”是个介宾短语,在这里分别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语译时,都要在状语后加上一个判断动词“是”字,如例一可译为“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例五可译为“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例七可译为“许国对郑国是仇敌”。译文中的“是”字是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不能误以为是“必”“即”等译出的,也不能误以为用于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

2·3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的作用。“者”“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只用“也”字的,有“者”“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论贵粟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赤壁之战》)

3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其中,例一、四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示;例二、五、七的“者”是代词,同它们前面的词结合成“者”字短语,用作主语,也有提示作用。

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者”,在句尾,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也”,往往由于表达的需要,也有用别的语气助词的。如: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韩非子》)

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

2·4主语可以省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在文言中是很常见的。其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就必不可少了。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子路从而后》)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晋灵公不君》)其中例一是叙述承前省略主语,例二是对话承前省略主语,例三是对话自叙省略主语。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常见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用法灵活,形式多样,笔者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谓语前不带副词的判断句,二是谓语前带副词的判断句,三是带判断词的判断句,四是句末带语气词“耳”的判断句。

3·1谓语前不带副词的判断句。借助“者”“也”来连接主语和谓语达到判断,常见的有这样几种情况。

3·1·1是有“者”也有“也”,结构形式是这样“……者,……也”“……者也”,如: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