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案例分析
学院:商学院
班级:经济学一班
学号:1115124008
姓名:康箐芸
案例一:
2009年大蒜价格暴涨,2007年暴涨的猪肉价格。当年飞涨的肉价,曾经引得各路资金跟进,甚至有房地产商改行盖起了猪圈的。不过,市场掀起的价格泡沫很快就在一轮养猪热中灰飞烟灭,只隔了不到两年时间,肉价一度又回落到07年的起点。涨跌轮回之间,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养猪农民。
分析:
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这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形容为“看不见的手”,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但上面谈到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的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案例中猪肉、大蒜价格疯涨可以看做是一件“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当然有利用各种方式以提高利润的动机。由于和农民相比,商人们占尽信息、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利用垄断等方法炒热市场,抬高价格方面更加有利可图,因此商人必然会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抬高市场价格牟利。也就是说,如果放任市场运作,这样的事件将“此起彼伏”,“看不见的手”在制止这个问题方面,是完全无力的。
在本案例中,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当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生产,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从而丧失市场效率。本案例中以大蒜为例,因为在2008年由于大蒜种植面积普遍的增加,造成了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农民和中间的经销商还有出口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非常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种蒜积极性降低很多,大蒜的种植面积就是降低了30%。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减产,但是客观上助推了不法商人操控市场。一方面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今年的大蒜产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商人囤积居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大蒜的价格。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信息,信息不充分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看到肉价蒜价上涨时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担心进一步上涨而继续购买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的恶性循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给投机炒作提供了机会,市场得不到清晰的价格信号,只能根据各种传言忽冷忽热。猪肉的供应商认为升值空间存在,不断买进肉品,而不明信息的农民则增大供应,最终泡沫破灭导致了他们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的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立法和行政手段;二、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三、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具体到这个案例里,要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
严厉打击那些哄抬物价的投资者,严重可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在生活上要提供公共物品,给老百姓提供大蒜来缓解人为造成的供给不平衡的问题。
案例二:
(1)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2)中国的“再就业工程”
(一)历史的沿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每年新增人口2100万,全国人口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4亿增加到12.8亿。中国虽然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人均经济资源拥有量极低,劳动力相对其资源大量过剩。于是,在转轨过程中,社会必定有一部分人处于从原有就业岗位退出和寻找新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短期失
业状态。从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或登记失业率曾先后出现三次高峰。
(二)严峻的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中国城镇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1.农村剩余劳动力2.社会登记失业人口3.新成长的劳动力4.下岗职工。在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失业压力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管是下岗职工,还是无法找到工作的新生劳动力大军,大规模失业洪水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治理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个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与社会的稳定与否、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密切相连。
(三)再就业工程的出台及实施。再就业工程,是劳动部推出的转变就业机制,运用失业保险金的经济杠杆激励、调节、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工程"。该工程于1993年起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试点后,1994年初见成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对象是失业6个月以上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职工和6个月以上无基本生活收入的企业富余职工。在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000万人,力争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并根据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在农村,就地就近开发就业门路,向非农生产转移4000万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工程实施以来,在各个阶段的成效显著。帮助140
万长期失业者和企业富余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1998年当年共有609.9万国企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50%。
分析:
上表(1)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表中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财政配置的机制,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了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政府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就扩大经济建设费用,实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从财政支出比重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国家的基本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