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8例。自患者入院后观察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生存再分为重型肝炎存活组和重型肝炎死亡组。在患者入院次日、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抽取空腹不抗凝静脉血4 ml。PAB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 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PAB含量<100 mg/L者。结论:PAB、AFP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重型肝炎;前白蛋白;甲胎蛋白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的病情变化最重、最复杂,病势最凶险,并发症最多,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的浓度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7~77岁,平均(45.0±5.2)岁。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l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1例,慢性重型肝炎23例。

1.2 试剂与仪器: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公司,离心机(0412-l)由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酶联免疫检测仪由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医疗公司生产,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本科联国际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标本采集:重型肝炎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空腹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ABP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具体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住院3个月后重型肝炎组存活情况: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

2.2 重型肝炎患者AFP含量与病死率的相关性: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见表1。

<100 mg/L者。见表2。

重型肝炎具有病情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征,研究表明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所合成的一种糖蛋白。研究证明,在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大量的肝细胞发生了变性、坏死,致使甲胎球蛋白相关基因被激活,肝细胞发生再生,对受损的肝脏进行修复,AFP值的高低可以判断肝脏修复能力的强弱,血清中AFP的含量越高,说明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越强,预后良好[2]。

PAB是一种在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其半衰期仅为1.9 d。由于PAB血清含量的半衰期短,此外PAB 水平还能准确、敏感、特异、快速的反映肝脏的贮备功能[3]。血清中PAB的含量越高,提示预后良好;AFP值越低,预后差。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

志,2000,8(6):324.

[2] 谷强业,闫庆福,丁桂林,等.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意义[J].临床肝胆杂志,2007,23(2):31.

[3] 毛德文,邱华.甲胎蛋白对肝衰竭肝细胞再生及预后判定价值的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

志,2006,9(6):378.

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经典版

常用肝功能指标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3)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K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清中。 (5)反映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 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6)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ALT 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丙型肝炎3

(四)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重型肝炎常见低K+、低Na+、低CI-,亦可有低Ca2+、低Mg2+、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2、血糖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5、甲胎蛋白(AFP)HBV和HC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AFP含量的检测是率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肝细胞癌变和肝细胞修复时,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进行动态观察。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提示有肝细胞再生,为预后良好的标志。 6、胆汁酸血清中胆汁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活动不同,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 (五)肝纤维化指标一些检测项目已在临床上应用,如3型较胶原体,4型胶原、层连蛋白、透明质酸、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六)病原学检查(1)抗HCVIgM和抗HCVIgG:HC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HCV感染的标志。HCV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IgG阳性提示现正感染或既往感染。抗HCVIgM 的检测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如球蛋白、RF等,稳定性不如抗HCVIgG。目前国内多用酶免疫试验(EIA)检测抗HCVIgG,试剂质量与国外第三代诊断试剂持平。抗HCVIgG低滴度提示病毒处于静止,高滴度提示病毒复制活跃(2)HCVRNA: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分子杂交甚至一次性PCR均难以检出HCVRNA,常采用套式PCR以提高检出率。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及技术要求较高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HC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HCVRNA亦可定量,方法包括b五DNA探针技术、竞争PCR法、荧光定量法等,定量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毒复制程度、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对HCVRNA尚可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包括序列测定、PCR、酶切、探针杂交等,基因分型在流行病学和抗病毒治疗等方法有一定意义,但不作为常规。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9819130557.html,/ebook/ff13902910a6f524cdbf852e.html 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基本同HBV,可检测HCV抗原及HCVRNA,一般单位难开展此项目。 (七)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彩色超声尚未可观察到血流变化。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CT、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但价格较昂贵,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如应用增强剂,可加重病情。(八)肝组织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怀孕或哺乳期母亲HCV感染 丙型病毒性肝炎 等病史的肝炎患者应怀疑丙型肝炎。

乙肝五项详细对照表及肝功能检查指标一目了然版

乙肝五项指标 (HBsAg)---------------------------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e抗原(HBeAg)--------------------------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e抗体(抗HBe或HBeAb)---------------------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注:核心抗原(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 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 (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8例。自患者入院后观察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生存再分为重型肝炎存活组和重型肝炎死亡组。在患者入院次日、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抽取空腹不抗凝静脉血4 ml。PAB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 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PAB含量<100 mg/L者。结论:PAB、AFP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重型肝炎;前白蛋白;甲胎蛋白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的病情变化最重、最复杂,病势最凶险,并发症最多,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的浓度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7~77岁,平均(45.0±5.2)岁。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l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1例,慢性重型肝炎23例。 1.2 试剂与仪器: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公司,离心机(0412-l)由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酶联免疫检测仪由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医疗公司生产,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本科联国际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标本采集:重型肝炎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空腹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ABP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具体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住院3个月后重型肝炎组存活情况: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 2.2 重型肝炎患者AFP含量与病死率的相关性: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见表1。 <100 mg/L者。见表2。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 疾病医学概述 [定义] 肝炎:即肝脏的炎症,是指累及所有肝细胞的弥漫性或片状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内炎症过程,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可以是病毒性,也可以是非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型] 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是病毒感染的结果,这些病毒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还可以由药物或中毒(如酒精中毒)造成的损伤引起的。 1.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大约在3-6个月内,但部分病例转为慢性,常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以甲型肝炎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大多数缓慢起病,临床表现无黄疸症状。 二、慢性肝炎:是急性肝炎发展的结果,不论病因如何,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任何肝脏炎症均可被定义为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类型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或狼疮性)肝炎、中毒性肝炎

(药物和毒性物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酒精性肝炎。慢性肝炎中的肝脏活检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性不强且不太严重的肝炎)或预后不良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炎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是指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丙型肝炎感染。预后通常较好,且病变没有恶化的倾向。此病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小。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指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不良,通常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 三、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广泛肝脏炎症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1.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及发热,有些病人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病程: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性有密切关系。 3.病毒分型:根据其感染病毒的不同而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

丙肝疾病研究报告

丙肝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疲劳,腹胀,食欲下降,四肢无力 疾病介绍: 丙肝是什么?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原菌,本病呈 全世界分布,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尤其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 制品更易发生,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并证实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症状体征: 丙肝有哪些症状? 1、急性肝炎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肝大质偏软,AL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血清胆红 素>17.1UMOL/L,尿胆红素阳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期经过明显,病程6个月以内。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 验室检查改变者。常有乏力、厌油、肝区不适等症状,可有肝病面容、肝掌、痴、胸前毛系血管扩张、肝大质偏硬、脾大等体征。根据病情轻重,实验室指 标改变(表312)综合评定轻、中、重三度。 3、重型肝炎主要有:极度疲乏;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呃逆;黄疸 迅速加深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PTA<40%,皮肤、粘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急性黄疸肝炎病 情迅速恶化,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重 型肝炎;15天至20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性肝炎病史。乏力,腹胀,尿少,肝掌,痴,脾大,腹水,脚肿,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白蛋白下降,A/G倒置 等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表现。 4、淤胆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持续3周以上,甚至持续数月或更长。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PAT>60%,谷氨 酰胎酶,碱性酶,总胆汁酸,胆固醇等升高,ATL初期升高,中后期可正常。 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百万者,为慢性 淤胆型肝炎,其发生率较急性者多,预后较差。

肝功能化验

肝功能化验 肝功能化验 肝功能化验是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的主要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肝功能的具体指标得到定位、定性、定量的反应,有助于各种肝病的诊断,了解肝病的程度、转归及预后。因此,肝功能化验的临床应用对于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肝脏简介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担负着复杂多样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转运及排泄等。当各种原引起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胆道梗阻时,可引起肝细胞内各种物质代谢(如蛋白质、脂肪、糖、胆红素及胆汁酸等)的异常,另一方面由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膜结构损伤,使胞内酶外溢。导致血液中与肝脏有关的代谢产物和酸含量改变。 化验项目 肝功能化验[1]的种类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试验已达700余种,新的试验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建立,主要包括四大类。 ①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试验:包括血清酶类及血清铁等,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等。临床表明,各种酶试验中,以ALT、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反应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虽然ALT正常而γ-GT 持续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续不降常提示病变活动。 ②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试验:检测肝脏对某些内源性(胆红素、胆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药物等)高摄取物排泄清除能力,临床

的检测胆红素定量的常用,总胆红素大于17.1μmd/ L为黄疸病例,如果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胆分离,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③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试验: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常规试验。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④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试验:血清蛋白电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浊反应,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此外,透明质酸、板层素、III型前胶原肽和IV型胶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肝功能检测 检验肝功能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损害、查明原因、判断预后以及鉴别黄疸等。因此,肝功能试验的临床应用对于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参考: 1、排泄分泌功能的指标 胆红素排泄的异常透露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异常升高时,应通过检查来判断时何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包括尿三胆以及粪胆原的检测,以期更好的判断异常的原因。对于慢性乙肝来说,主要时由于肝细胞受损,造成其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发生障碍,称为肝细胞性黄疸。当黄疸指数超过50μmol/L时,通常造成巩膜或皮肤黄染,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黄疸。 化验项目缩写符号(参考值以化验单上所注明为准[2]) 总胆红素定量TBiL

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对其采用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后将两组人员的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CRP及补体C3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CHE、PTA、Chol及补体C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CRP及AFP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最终死亡患者的差异更大。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CHE、PTA、Chol、AFP、CRP及补体C3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较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检验指标;预后;相关性;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rum test index and the progonosis in severe viral hepatitis and the nursing methods. Methods 60 case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hospitalized in the period from Jan., 2008 to May, 2009 were selected to form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60 normal the control group; related treatment and nursing were performed, and then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FP, CRP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cases in both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f significance (P0.01); the levels of CRP and AFP of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a bigger difference of the levels existed between the cases who died at last and the survivals.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FP, CRP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are greatly cor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KEYWORDS viral hepatitis test index prognosis correlation nursing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1]。病毒性肝炎为目前尚无可靠而满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2]。此病如治疗不及时发展为重型肝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的

甲胎蛋白的相关认识

甲胎蛋白的相关认识 标签:甲胎蛋白;肝细胞癌;慢性乙肝预后;综述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早在50多年前Halbrecht等[1]就有关于AFP是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的报到。在临床中常用于诊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判断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预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AFP的相关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综合临床有关研究认识如下。 1 AFP生成的相关认识 AFP是胚胎特异的血清a-球蛋白,分子量68 kpa,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的长臂11~12区,其调控的区域包括有:启动子(promoter),沉寂子(silencer)及增强子(enhancer)[2]。郭兰生等[3]研究认为AFP是内胚层源性细胞幼稚期的产物,是机体的内胚层源性组织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实体细胞早期发育阶段产生并分泌。也有学者认为AFP可能起源于祖肝细胞和卵圆细胞,他们研究发现AFP常在干细胞肿瘤和肝母细胞瘤表达,通常在肝细胞癌和新生儿时期AFP 可表达出较高水平[4]。在人出生后3个月开始,随着干细胞表达的下降,血清中AFP的水平也逐渐降低,到出生后的第二年接近于成人水平。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故而正常成人血中AFP含量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肝细胞恶变后,可能是因为肝癌细胞基因启动肝细胞的原始生长因子,机体重新获得合成AFP的能力,在肝癌细胞大量增生的过程中,同时释放出AFP,使血清中AFP的含量也不断地升高[5]。因此,在正常成人血清中如出现AFP水平升高,则可能是机体生长代谢出现异常的反应。 2 AFP的生理功能 2.1 转运功能AFP是由591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属于类白蛋白一族[6]。相似的物质结构决定其有类似于蛋白质的运输功能,其转运功能表现为可以结合及运送许多有关配体[7]。如在胎儿时期AFP结合及运输配体的功能就表现在其能与雌性激素结合,抑制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保障胎儿顺利生长[8]。在有关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研究中,关于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植物源性生化类黄酮(BFV)的实验中发现BFV分子结构中B环上存在的4-羟基群使其能与AFP相结合,从分子结构上也说明AFP可以结合类黄酮和雌激素[9]。AFP还可以结合并转输胆红素、类固醇、金属离子及各种药物等物质。AFP的结合转输功能可以影响机体的环境。如:AFP通过转输胆红素,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改善肝病患者的预后。另些方面,AFP与二噁英结合后,可以使二噁英的溶解度增加,同时使之毒性提高超过200倍,增强二噁英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效应[10]。 2.2 细胞生长的双重调节作用AFP对细胞生长有着既可以增强又能够抑制

甲胎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由胚胎肝、卵黄囊和胃肠上皮细胞产生,成人的甲胎蛋白由肝脏产生,是单链多肽糖蛋白,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为3.5—6d,肝细胞癌、卵黄囊和胚胎性肿瘤及部分肝外肿瘤可重新合成甲胎蛋白。在妊娠早期胎儿血清中浓度很高,出生后6个月~1年,可降至健康成人水平,以后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终生将维持低水平。临床上,AFP常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虽然AFP对肝癌的诊断有特异性,但因约30%~40%呈AFP阴性,仍有一定漏诊率,值得注意。非肝癌而原发于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器官恶性肿瘤患者中,相当部分AFP阳性。其次,AFP常用于肝炎、肝硬化等急慢性肝病诊断、病情监测。此外临床上还常联合其他检测方法用于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胚胎瘤、母细胞瘤诊断。本文就近年来AFP在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归纳如下。 原发性肝癌 一般认为血清AFP值超过500ug/L持续4周或在200~500ixg /L持续5周有诊断意义。AFP虽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实验指标,单单利用AFP诊断肝癌具有一定局限性,故临床多是联合其他检测指标和方法应用。 为了评价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李鹏等以病理确诊的HCCl85例及肝炎肝硬化125例为研究对象,发现AFP Cut-off值为20IXg/L时敏感度最高;400ug/L时特异度最高;2501xg /L时,阳性似然比、特异度及诊断优势比均为最高。AFP水平与年龄、性别、ALT水平、Child分级及HBeAg阳性与否无关。AFP<201~g /L的HCC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AFP~>201xg/L的患者(P

肿瘤标志物AFP、CEA和CA125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AFP、CEA和CA125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AFP、CEA和CA125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评估通项指标进而判定肝脏损伤程度。方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315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患者40例,轻度40例、中度37例、重度2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7例,代偿期65例、失代偿期92例和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FP、CEA和CA125水平。结果:AFP在慢性肝病中阳性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升高,重型肝炎中AFP的阳性率为44%,明显高于肝炎轻度、中度组AFP阳性率22%、28.9%;肝硬化失代偿期AFP、CA125的阳性率为50.5%、81.7%、93.5%,显著高于其他肝病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的患者血清AFP、CEA和CA125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体检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水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肝硬化病情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可以作为评价肝脏损伤程度的监测指标;CEA在肝炎患者中虽有轻度升高,但与正常健康体检人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CA125可作为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的监测指标。 标签: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慢性肝炎;肝硬化 肿瘤标志物是由癌基因和其产物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表达所产生的,存在于肿瘤组织本身或分泌到血液、体液的物质[1]。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分泌机制及过程比较复杂,常常受到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机体组织受损或修复再生的状态影响较大,故在部分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的情况下也会产生[2]。 近年来,许多肝病的患者血清中一些肿瘤标志物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为肝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AFP、CEA和CA125等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标记物在肝病方面的应用,成为肝病研究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5月一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肝病患者315例,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05例,年龄37-75岁。315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患者40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7例、重度24例;肝硬化患者157例,代偿期65例、失代偿期92例和20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平均年龄37-75岁,均无心、肝、肾等慢性疾病。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各种类型肝病均符合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生化、CT或MRI等检查证实;经病人或病人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结核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严重神志疾病的患者;患有胃肠道肿瘤、原发性肝癌、胆胰、生殖系统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患者过敏体质、对受试药物过敏的患者;在受试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出现脱落的患者。

肝炎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肝炎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一览表 (含乙肝两对半、肝功能、肝纤维化、HBVDNA、PT、APTT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两对半各项指标的含义 何谓“三对半”、“四对半”、“大三阳"、“小三阳” 肝功能检查指标一栏表(新增)肝功能检查都包括哪些内容 单项抗-HBc阳性说明什么?HBsAb、HBeAb阳性说明了什么 常见肝病的主要试验检查结果趋势—-肝纤维化四项检查指标 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肝促凝血活酶试验 凝血像(APTT。PT等)检测的中英文名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两对半各项指标的含义:(因来源不一样,说法不尽相同) HBcAb是HBcAg对应抗体,它不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包括IgM、IgG、IgA三种类型。HBcAb-IgM阳性是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和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具有高度传染性。HbcAb-IgM阳性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而HB

-CAb-IgG阳性高滴度是指正在感染,HbcAb—IgG低滴度则指过去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一)HBsAg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1,协助早期诊断2,作为携带者指标 (二)HBsAb(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阳性 1,乙肝感染是否有免疫力的检测指标(阳性表示有免疫力) 2,判断人群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水平 (三)HBcAb (抗-HBC)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 1,有助于确诊处于”窗户期"(抗原消失,抗体尚为形成)的急性乙肝。 2,有助于发现HBSAg阴性的乙肝。 3,高滴度(阳性)示病毒复制,低滴度示无传染性,低滴度抗—HBS和抗—HBS并存时,示对乙肝有免疫力。 4,有助于发现HBSAg阴性的乙肝感染者和携带者. 5,急性期和恢复期滴度很高,以后逐渐下降,可保持20年以上甚至终生。 6,估计病情转归和预后,如转阴示乙肝治愈. (四)HBeAg e抗原正常值:阴性(-)阳性(+)表示血中存在大量病毒 1,急性乙肝持续性阳性示肝组织严重损害,易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传染期较长,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2,慢性肝炎持续性阳性示病情活动。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目前针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为①内科药物综合治疗;②人工肝支持治疗;③肝移植治疗;另外,肝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也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相继建立了一些预后模型,对准确判断预后奠定了基础。 一、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及指标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及指标很多,现选择研究较多且临床意义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诊断 1. 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不同,重型肝炎的概念最早 由Lucke 提出,将发病后10 天内死亡,尸检肝脏示大块肝坏死或亚大块肝坏死者,命名为暴发性肝炎。此后,因欧美国家由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者较多,相继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 、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hepatic failure) 、缓 发性肝衰竭(late-onset hepatic failure) 等概念,其定义特征为(1) 不论病因只要临床出现肝功能衰竭症状者;(2) 起病后以发生级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定临床表现来界定肝衰竭的诊断;(3) 以起病到出现脑病的时限来区分急性、亚急性或缓发性。但对上述分型方法尚存在争议,如有学者认为应将急性肝功衰竭的范围扩大到无肝性脑病者,另有学者提出应增加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者(acute-on-chronic, AOC) 。 我国肝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于2000 年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重型肝炎分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其诊断标准详见《病毒性肝炎》章。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肝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 健康网讯: 李琴贾继东王宝恩 [摘要]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凝血因子的临床检测已成为现实,

它在判断肝病病情方面将提供较PT更早、更准确的信息。 一、PT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ercen tage, PTA)、率(prothrombin time ratio, 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 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1.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

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 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 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 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 炎PTA6s计3分,结 合其它4项指标(白蛋白、胆红素、腹水、脑病)将肝病患者肝功能储备分为A、B 、C级;决定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移植先后顺序的

MELD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公式为 3.8×loge[胆红素(mg/dl)]+11.2× loge(INR)+9.6×loge[肌酐(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 它1),INR是3项指标之一[2]。我国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肝病DIC诊 断标准中包括:PT延长5s以上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 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10s以上,因子Ⅷ:活性<50%(必备条件)[3];PT与 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价进行肝活检与外科手术患者的出血倾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